一、填空。
1、小明身高140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身高( )厘米。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3、一堆煤有a吨,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4、在自然数中,与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 5、当5x=12时,x=( ),4x=( )。 6、2.8比( )的5倍少1.2.
7、已知x=4是方程ax – 18 =6的解,a的值是( ),6a=( )。 8、小丽买了5个笔记本,每个x元,付出20元,应找回( )元。 9、五年级有学生42名,女生有 b名 ,男生有( )名。 10、当a=10,b=15时,3a=( ),b÷a=( )。
11、1.7x=8.5时,需要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 ),x=( )。 二、判断。
1、方程9x – 3x=4.2的解是x=0.7 ( )
2、一批货物a吨,运走b吨,还剩a – b 吨。( )
3、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4、当a=1.5,b=1.2时,2a+b – 5 =1. ( ) 5、a2=a×2. X+7是方程。 ( ) 6、x+27=50的解是23. ( ) 三、选择题。
1、下面( )说法是正确的。
A、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B、a2一定大于a C、方程4÷x=0.2的解是x=20
2、爸爸今年a岁,比妈妈大3岁,表示妈妈的岁数的式子是( )。 A、a – 3 B、a+3 C、a – 3 +1 3、(a+b)+c=ac+bc表示的是( )。
A、乘法结合律 B、乘法交换律 C、乘法分配律 4、下面各式不属于方程的是( )。
A、3a>2b B、x+5 – 1 C、3.1 – a=2
5、已知△+△+○=19,△+○=12,△=( ),○=( )。 A、9、8 B、7、6 C、7、5
6、甲、乙两数之差是100,甲数是a,表示乙数的式子是( )。 A、100 – a B、a – 100 C、无法确定 7、下列式子是方程的是( )。
A、9x+b B、3a – 2b<0 C、2x+5 D、3a=6 8、下列式子简写正确的是( )
A、X×5=5x B、x+y=xy C、a+b=ab
9、三角形面积为S,高为h,三角形的底是( )。
A、S÷h B、S÷2÷h C、S×2÷h D、S×h÷2 10、方程7x+5=47的解是( )。 A、x=6 B、x=5 C、x=7 四、计算。 1、口算。
0.34×5= 16×0.01= 1.68÷0.3= 0.27÷0.003=
3a+a= x – 0.4x = 5d – 2d = 3.6 ÷4 = 2、解方程。
3x+4=40 4(x – 16 )=8 20 – x = 9.1 3x – 12×6=6 8.5x – 3.3x =10.4 0.4x – 3×0.9= 2.9
3、列方程并解答。
(1)一个数的3.7倍加上这个数的1.3倍,和是120,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8倍比它的5倍多24,求这个数。
(3)x的6倍加上2.5与4的积,和是25。求x。
4、看图列式解答。
五、解决问题。
1、水果店运来15筐桔子和12筐苹果,一共重600千克,每筐桔子重2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2、图书室的科技书比文艺书的3倍少75本,科技书有49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
3、小东买了8本笔记本,付给营业员20元,找回1.6元,每本笔记本多少元? 4、小花和小涛共有135枚邮票,小花的邮票是小涛的2倍,小花和小涛各有多少枚邮票?
5、北京和上海相距1320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6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李明到书店买了4本连环画和3本故事书,一共付了28.1元,连环画每本0.8元,故事书每本多少钱?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
1、140+a, 2、4a,a2; 3、a - 5b; 4、a -1,a+1; 3a; 5、2.4 9.6; 6、0.8; 7、6,36; 8、20 - 5x; 9、42 -b ; 10、30,1.5; 11、1.7,5 二、判断。√,√,√,×,×,×;
三、选择。C,A,C,AB,C,B,D,A,C,A 四、计算。
1、口算。1.7,0.16,5.6,90,4a,0.6x,3d,0.9 2、解方程。x=12,x=18,x=10.9,x=26,x=2,x=14
3、列方程解答。(1)解,设要求的数是x。(3.7+1.3)x=120,x=24 (2)解:设要求的数是x。(8 - 5)x=24,x=8 (3)解:6x+2.5×4=25,x=2.5 4、看图列式解答。图1:解:3x+x=180,x=45, 图2:解:3x+10=100,x=30, 五、解决问题。
1、解:设每筐苹果x千克。20×15+12x=600,x=25, 答:苹果每筐25千克。 2、解:设文艺书x本。3x - 75 =495,x=140 答:文艺书有140本。
3、解:设每个笔记本x元。20 - 8x=1.6,x=2.3 答:每本笔记本2.3元。 4、解:设小涛有x枚邮票。2x+x=135,x=45,2x=2×45=90 答:小涛有45枚邮票,小花有90枚邮票。 5、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1320÷6 - x=120,x=100, 答: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
6、解:设每本故事书x元。0.8×4+3x=28.1,x= 8.3 答:每本故事书8.3元。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规则意识的培养
①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强了。62.4%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61.0%的受访者建议学校给予正确引导。从近年社会的反响来看,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②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规则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概莫能外。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个公民对各种规则的尊重和遵守。
③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艾米·莫林如此总结“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一切按照规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极大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不可预料的风险,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孟德斯鸠也曾说,“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从小学会守规则,长大了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因此,从小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④规则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不断涵养。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⑤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先从家庭做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幼儿时期,绘本是幼儿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之一,父母可以通过这些绘本引导孩子学习规则。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感受规则。日常带孩子外出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需要遵守规则的地方。如图书馆,电影院等,在这些遵守规则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同时,在家庭中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如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常规作息制度并严格遵守,可以有助于幼儿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事实证明,只有在一个注重规则的家庭,孩子的规则意识才能培养起来。 ⑥同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老师要教会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有序生活,如排队、分享等;到了小学和中学可以通过校规和班规,通过以规则进行约束并让孩子遵守来培养其集体中的相处,让其懂得约束、自律和团队意识等。多次被邀请至白宫做客的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原型罗恩·克拉克,以其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而广为人知,并获得优秀“美国教师”,但使其真正誉满全球的却是给学生定下的55条班规,并出版著作《55条基本班规》。因此对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而言,学校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导也至关重要。
⑦如果家长以身作则,学校规则约束,相信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2018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第⑤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下列不适合做第③段论据的一项是( )
A. 万事离不开方法,世界离不开准则。 B. 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C. 秩序就是正确的规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 D. 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级。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4)第⑤段与第⑥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 (1)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2)B
(3)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或: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规则意识的内涵(或概念);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或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4)不能互换。第⑤主要讲了家庭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规
则意识的方法。第⑤第⑥段之间是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解析】【分析】(1)只有: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唯有,仅有。这里起强调突出作用,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2)第③段的观点是“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B“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与观点不对应。
(3)①此文论点在第一段“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②此文开头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引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规则意识”的定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可以先从家庭做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4)⑤⑥段谈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第⑤家庭,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故而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⑴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⑵B;
⑶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或: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规则意识的内涵(或概念);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或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⑷不能互换。第⑤主要讲了家庭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第⑤第⑥段之间是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段的内容,弄清文段的中心,其次注意句子本身的内容和句式特点,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文段的中心,明确文段的观点,对选项内容进行逐项的分析,结合论点进行理解,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弄清答题区域,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文段间关系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注意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
变得可口了。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独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情节
忘盌 A________ B________ 失盌
C________ D________
我的心理变化 不妥协 懊悔 (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②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3)从全文看,第②自然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请分析其作用。
(4)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28段“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等盌;得盌;愉快;失落
(2)①这句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对重新拿到盌的小心翼翼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盌的珍视。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脱手落入水中的盌比作一片断梗的小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盌漂浮在水面上的景象,烘托出“我”目睹心爱之物得而复失的无助和心痛。
(3)插叙。补充交代了盌的来历以及我对这只盌的珍视,为下文我执意要拿回盌做铺垫。
(4)母亲说的这种事是指在生活中总有美好的人或物会失去,这种事情很多,不必感伤,应以平常心对待。我们珍视的人或物也会有其他人爱惜,不必强求。母亲深谙世事,她所说的人生道理,年幼的“我”尚不理解。母亲的话虽轻但在日后却影响了“我”的一生。
【解析】【分析】⑴情节, 我坚持要那独一无二的盌, 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上山取,大家一起等。 船夫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归纳为等盌,得盌。 我的心理变化 :“ 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等盌漫长,心中懊恼;“ 一脱手,碗飞掉了 ”无比失落。
⑵①“接过、谢了、捧着、走过跳板”, 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写经历众人的耐心等待和船夫的努力,我面对失而复得的宝物,更加小心翼翼,表现了“我”对盌的珍视。 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脱手落入水中的盌比作一片断梗的小荷叶,内容上:生动形象地写出盌漂浮在水面上的景象,心情上:烘托出“我”目睹心爱之物得而复失的无助和心痛。
⑶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第②自然段记叙的顺序是插叙, 交代那碗的来历: 老法师特意
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 。内容上作用:补充交代了盌的来历以及我对这只盌的珍视,结构上作用:为下文我执意要拿回盌做铺垫。
⑷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一句话,单独成段,写出母亲说话的语气,引起我的思索。母亲说“ 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意思是生活中总有美好的人或物会失去,这种事情很多,不必感伤,应以平常心对待。由于孩子年幼,母亲没有刻意解释道理,看似随便说出的这句话,包含深刻人生道理,话虽轻但在日后却影响了“我”的一生。
故答案为:⑴ ① 等盌 ;② 得盌 ;③ 愉快 ;④ 失落 。
⑵ ①这句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对重新拿到盌的小心翼翼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盌的珍视。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脱手落入水中的盌比作一片断梗的小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盌漂浮在水面上的景象,烘托出“我”目睹心爱之物得而复失的无助和心痛。
⑶ 插叙。补充交代了盌的来历以及我对这只盌的珍视,为下文我执意要拿回盌做铺垫。
⑷ 母亲说的这种事是指在生活中总有美好的人或物会失去,这种事情很多,不必感伤,应以平常心对待。我们珍视的人或物也会有其他人爱惜,不必强求。母亲深谙世事,她所说的人生道理,年幼的“我”尚不理解。母亲的话虽轻但在日后却影响了“我”的一生。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和人物心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尽量找原文词语,没有要自己归纳。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⑶本题是在考查学生对插叙的理解,其作用为:①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④结构紧凑等。结合本文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冯骥才
①有人曾对我说:“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过吗?”也有人说:“过年就是一个黄金周吧,比平时周末不过多出几天而已。”我听罢便说:“你说黄金周也可以,这可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黃金周!”
②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不信,去听听大年夜里越洋跨洲的拜年电话——它绝不同于平时的相互问候。
③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遗产传承者是全民。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最重要的当属除夕。这一天是一年之
中最后的时光,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一定要和亲人团聚在一起:陪伴生养自己的父母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和同一血缘的家人枝叶相拥,尽享亲情。为此,春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 ④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⑤年俗,正是年文化的具体载体。以除夕来说,除了年夜饭,还有许多传统活动应在这一天进行。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传统年俗日益削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旧”年俗之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弃,一是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冲击;二是生活方式多样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缛习俗;三是现代人缺少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
⑥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使我们的年浓郁、美满、充满魅力地传衍下去。这一构建,需从节日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不是盲目创新。试想,若将春节鞭炮声换成《蓝色多瑙河》旋律,将圣诞老人换成老寿星或财神爷,人们能否接受?多年前,有记者在天津天后宫年货市场上釆访我,问我天津老百姓怎么过年。我顺手从剪纸摊上拿起一个小福字给他看,有多小?只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儿。记者问:这么小的福字贴在哪?我说贴在电脑上。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上一贴,年意顿时来了。这种微型福字过去是没有的,这是源自传统的再创造,也为当代节日生活所需。
⑦相信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选自2018年2月《人民日报》,有删减)
(1)阅读全文,请写出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2)为什么说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 (3)选文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1)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2)时间跨度长、地域覆盖面广。 “欢乐、祥和、团聚”的主题认同度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举例论证。列举了记者采访“我”时,给记者展示小福字的事例,论证了要从节日生活中自然的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不要盲目创新。使得论证更具体充分。
【解析】【分析】(1)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标题“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就是论点。 (2)根据第二段中“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概括作答即可。
(3)选文第⑥段的小论点是第一句。划线句列举了记者采访“我”时,给记者展示小福字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要从节日生活中自然的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不要盲目创新。使得论证更具体充分。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⑵时间跨度长、地域覆盖面广。 “欢乐、祥和、团聚”的主题认同度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⑶举例论证。列举了记者采访“我”时,给记者展示小福字的事例,论证了要从节日生活中自然的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不要盲目创新。使得论证更具体充分。
【点评】⑴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示判断的华,一般会在题目,文首或是文末提出或总结得出。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考生要熟读文章,找准题干问题所在段落,抓取关键句子进行概括。
⑶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模式,具体分析,进行回答。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2)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③--⑥然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请参考下面示例完成。 第③自然段:要不断遇求;第④ 自然段:要勤勉; 第⑤自然段:________; 第⑥自然段: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答案】(1)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4)对比论证。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突出强调了“优秀的人”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的观点。
(5)先概括论述优秀与习惯的关系并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四个方面逐层论证怎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总结全文。
【解析】【分析】(1)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要通读全文,提取关键句即可。答案在第一段段末“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考查论据材料的作用。首先因为是论据,所以可用以证明中心论点;其二,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正好处在第一自然段的论点提出之前,所以有引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其三,用事例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对文章要点的提取。⑤段首句“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⑥段首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这些都是论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角度。此题找到答案区域是关键。
(4)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这是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答效果时要答出对分论点的证明作用。
(5)考查对论证过程的把握。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比如此文⑤段的“因为”,就是是层次转换的标志。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特别要指出此文的总分总的结构。
故答案为:(1)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4)对比论证。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突出强调了“优秀的人”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的观点。
(5)先概括论述优秀与习惯的关系并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四个方面逐层论证怎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总结全文。
【点评】提取中心论点时,论点有时是文章题目,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如果文中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就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概括论点应注意: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概括时可适当借用文中词句,但一定要观照全文,不要断章取义;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论断的陈述句,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钓者
①“文化大革命”中,那一个黄昏里,河边的芦苇全白絮了,我放牧回来,仄在牛背上,悠悠地吹那笛儿。蓦然,就瞧见那弯弯的柳树根上,坐着一个人钓鱼,草帽把脸全遮住了,一只蜻蜓停在那帽沿上。我感到新奇,从牛背上溜下来,悄悄走近去,他没有动,钓竿横在那里,已有几条小鱼在啜那钩上的小蚯蚓了,那浮子就微微地激动,像落下的一朵芦絮,又像冒上来的一个水泡儿。那人还是不动。我却急了:“钓,快钓!”
②他仍一动不动地坐他的地,那钓竿依然没有拉,浮子静了一下后,又微微地激动了。
③但我终是看清他的脸了,很黄,满下巴的毛也黄,连两手的食指和中指都是黄得发焦。我立即掉头逃走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怪人,一个外乡来的怪人了。
④第二天,第三天……几乎是每一个黄昏,我放牧回来,总要好奇地往那芦苇深处的柳树下看看。他总是那么坐着,像一尊石头。但终未见他钓上一条半尾鱼来。
⑤一天,一头牛病了,半下午我就赶牛回队牛圈,在那我竟看见这位钓者了。他双脚踩在牛粪里,用锨往外铲那粪块,粪是泥草沤的,铲不动,手就伸下去了,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一抠,抠起一大块来。……抠完粪了,又去担干土垫,扁担在肩上跳,他前后顾着,用两手抓住捺,摇摇摆摆走,已经看见我在笑看他了,并不一言一笑,我想:他原来扁担都不会担,自然是不会钓鱼了。然而,粪出完又垫好了,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
⑥我随着他,看他在那里坐定,垂下钓竿去,立即又一动不动了。月亮升上来,静静地照在水上,芦苇
上,他只是坐着,不拉钓竿,甚至连拉上来看也不看一眼。我走过去,说:“你是要钓水里的月亮吗?” ⑦“钓鱼。”他说。
⑧“鱼已上钩了,为什么不钓呢?” ⑨“鱼可怜见的。” ⑩“那你在水里钓什么呢?” ⑪“钓愁!”
⑫这句话,一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但那时,只觉得可笑,越发证实他是一个怪人。 ⑬后来,我就慢慢了解清楚这个怪人了。他是一位作家,据说写过好多好多的书,但他是“黑帮”,遣到山里来改造。
⑭我们慢慢地熟了,虽然他不和我多说话,我也只会陪着他空钓鱼,但我们毕竟是成了朋友。两年后,他却走了。母亲说,他已经被调走了,那杆钓竿是送我作纪念留下了。 ⑮从此,我再没有见到这位钓者了。 ⑯但我终于又在河边的芦苇深处碰上他了哩。
⑰今年春天,我依旧放牛回来,正是芦苇从水里长出来,在向着天空窜出一丈来高了,我骑着牛,弄着我那笛儿,悠悠地吹,任着牛儿在芦苇丛的曲径里走。蓦地,我看见一个人,在那柳树根上,横一杆钓竿,一动不动地坐着。啊,是他吗?但我又多么害怕是他呀!他在这里钓了几年的愁,他已愁得可怜了,他不能再在这儿钓愁了啊!
⑱我走近去,是他!人已经很老了,但脸却显白,满下巴的毛也白了。我默默地坐下来,陪着他,他始终没有发觉,那么横着鱼竿,那浮子又开始在微微地激动了,激动着……。我毕竟长大了,不忍心看着他那痴呆的样子,站起身悄悄走了。
⑲回到家,听母亲说了,他果真是又到我们村来的,就在东巷口王贵家的一间空房里住着。夜里,我说什么也该去看看我的这位朋友了。一进门,他正坐在灯下的桌边,面前是厚厚的一摞书,一摞纸,他头就埋在那高高的两摞中间写什么,一只手,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烟,烟从额角升上来,钻进头发里,那满头便着火一般的。我不觉心头一紧:他一定又在写什么检查哩,记得以前有一回,他写检查的时候,正碰着我去找他,他赶忙用手将纸捂了,很羞愧地给我笑,笑得我不自在了几天……。我收了脚步,又回家去了。
⑳此后,每天黄昏,我总瞧见他坐在河边芦苇深处钓鱼了。
㉑我终于走近他去,大声地问他,他发觉我了,立即就站起来,把我抱住了。我很吃惊,不知道他这是怎么啦,心想愁极了的人会这么发疯的,就眼泪哗哗地淌下来,但他就替我擦了,而且嗬嗬嗬地大笑起来,他原来也有笑声啊,竟笑得这么美!
㉒月亮又上来了,月就在水里,看得见那小鱼在星群中游动。他却不再下钓了,问我这几年的日子可滋润,问我可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在爱着,问我现在成了大牛倌放多少牛……我没有回答,只催他钓鱼。 ㉓“你钓吧。” ㉔“我钓够了。”
㉕我看看身边,并没有什么银鱼儿闪动,问:“还是愁吗?” ㉖“不,是文章。” ㉗“文章?”
㉘“我现在又有笔了,要来写书,白天劳作,晚上写作,黄昏里出来构思,就又要靠鱼竿了。” ㉙哦,我现在才明白了,原来这浅浅的河里,不光是有鱼,不光是有愁啊!
㉚从此,黄昏里,我的朋友总在小河边芦苇深处垂钓了,那水静静的,星月就在水里,鱼儿就在天上,他坐在这天上地下,盯着那浮子,浮子不动,人也不动,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 (选自《贾平凹中短篇小说自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写的是一位在动乱岁月被下放到小山村的作家人生变迁的故事。 B. 文章多次描写月亮照在水中,静静的,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都烘托了作家的孤独悲伤。 C. 文中用一系列动词详细描写了作家铲牛粪,写出他处境艰难,暗含对他不幸的同情。
D. 文中“我”,一个放牛娃,用他的善良和真诚打动了受到不公对待的作家,作家离开时下了钓竿表示感激与怀念。
(2)作家在小河边从以前“钓愁”到后来“钓文章”,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品析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与作用。
②“一只手,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烟,烟从额角升上来,钻进头发里,那满头便着火一般的。”请从描写方法角度品析句子。
(4)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5)文章结尾颇有诗意,请结合文章分析“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1)B
(2)作家在文革中被打成“黑帮”, 遣到山里来改造,他以钓鱼来排遣心中的孤独和苦闷;文革过去后,他回到山里的河边地回忆过往的生活,内心平静而充实。
(3)①踽踽,一个人独自行走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及我对他的同情,为下文我随他一起去河边钓鱼作铺垫(引出下文我随他一起去河边钓鱼)。②外貌描写,写出作家吸着烟沉浸在创作中投入的情态,表现作家对写作的热爱(痴迷),照应前文他是一个作家。
(4)示例一:第⑬段,插叙了钓者的作家身份与不幸遭遇,解开上文悬念,解释钓者奇怪的言行,为下文他被平反后回来潜心创作埋下伏笔。示例二:第⑲段,插叙了钓者多年前写检查,被我发现时羞愧地对我笑的事(写出他在文革中受到的折磨),将他写检查时的羞愧与他创作时的自信投入和再遇见我时开朗的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作家在苦难中人生态度的变化,从苦闷忧愁变得更加乐观坚强,为我误会他又遭遇不幸作铺垫。
(5)指作家经历苦难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思想更加深刻,而也正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体
验与深刻的思考,他自然便能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了。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都烘托了作家的孤独悲伤”错。结尾“那水静静的,星月就在水里”,是烘托作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此时的思想更加深刻。
(2)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作家在文革中被打成“黑帮”的情节,由此看出他孤独和苦闷的情绪。
(3)欣赏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划线词的含义与作用的角度和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答。①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踽踽,本义:一个人独自行走的意思。语境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及我对他的同情,在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②“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等为外貌描写。内容上:写出作家吸着烟沉浸在创作中投入的情态,表现作家对写作的热爱(痴迷)。结构上:照应前文他是一个作家。此题分点来答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说说插叙的作用。这需要读懂上下文的内容,根据具体情节来考虑作答。如第⑬段,插叙的内容是:解释说明钓者的作家身份与不幸遭遇,解释钓者奇怪的言行,结构上:为下文他被平反后回来潜心创作埋下伏笔。
(5)分析“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这句话的含义。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一个比喻句。“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指思想更加深刻了。“满河里流着哩”是指能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出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相关语句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人物的心里变化过程。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概括:孤独和苦闷的情绪。 (3)品析词语表达效果,要求学生掌握赏析语言的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句子,准确分析。句子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①词的意思或内容。②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③结合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分析。
(4)考查学生记叙的顺序。其中插叙的作用一般为:①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
(5)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包括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关键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来谈。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