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从下面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的特点有( )
①战火从邻国烧起②战场主要在海上进行 ③日军兵分多路④中国军队节节败退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判断时要紧紧抓住图中的文字和箭头提示,同时可以结合教材对战争情况的介绍。
2.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平壤战役 ②黄海战役 ③辽东战役 ④威海卫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 答案:A
解析:先是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随后黄海大战爆发,之后日军占领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第 1 页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答案:C
解析:“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使列强在华掀起资本输出、开办工厂的狂潮。
4.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分水岭”,主要是因为( )
A.甲午战后,列强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新阶段 B.清政府开始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洋务自强方案宣告破产,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答案:D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自强方案的破产,这也就意味着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不行的。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开始要求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变革”时期进入“制度变革”时期。 5.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的列强侵华趋势主要是( )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答案:D
解析:《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
第 2 页
的侵略要求是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
6.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对此的正确认识是( )
A.说明义和团愤恨列强对中国交通业的渗透 B.打击敌人的后方补给线是义和团斗争的重要策略 C.反映义和团思想落后,笼统排外 D.义和团密切配合清军打击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义和团仇视一切外来事物,这虽然体现了义和团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情感,但也说明其思想的不成熟。应该反对和打击的是侵略者,而不是所有外来的事物。 7.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B.西方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 C.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答案:C
解析:判断本题可以结合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兴起地区的形势看,德国强占胶州湾,山东地区洋教势力十分猖獗;二是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中进行理解,反映义和团仇视帝国主义列强,说明民族矛盾的尖锐性。
8.为了更好地控制清政府,使之履行诺言,列强要求准许各国派兵驻
第 3 页
守( )
A.北京到天津的铁路沿线要地 B.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C.天津到大沽口的铁路沿线要地 D.北京到天津的铁路沿线要地 答案:B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9.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曰:“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 ) A.支持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 B.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
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利用义和团运动来发动民众 答案:C
解析:抓住材料中“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一关键信息点,可知其态度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10.《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到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削弱中国的军事力量 B.摧毁中国的反帝行动 C.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D.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第 4 页
答案:C
解析:因为京津地区是清政府的心脏地带,控制了这一地区,也就意味着控制了清政府。
11.以下有关《辛丑条约》签订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 B.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D.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新要求 答案:D
解析:D项是对《马关条约》特征的分析。
12、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与这一局面的出现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与台湾无关,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引发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与台湾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第 5 页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解析: 依据已学史实可知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甲午战争是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资本输出,所以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 B
14、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海军舰队并不能等同于清政府,故A项错误;海军舰队战死和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李鸿章不避战求和,故B项错误;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战略战术落后,故C项错误;海军舰队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腐朽无能的,如果是腐朽无能,贪生怕死,那么他们怎么会殉国呢,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
第 6 页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完成: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1)1896年。
(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3)对台湾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解析:此题在本质上应属于简释题。因诗中有“去年今日割台湾”,而台湾是1895年被日本割占的,由此可判断此诗应写于1896年。而“四百万人同一哭”反映的应是此时期最让中国人痛心的事情,当然应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难看出,此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台湾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一段对话。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难道不准分辨?”伊藤:“只管分辨,但不减少。”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伊藤:“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
第 7 页
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有人说日本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材料三 张之洞:“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伏与利益,亲立条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请完成:
(1)从材料一看,对话双方态度怎样? (2)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
(3)据材料一、二说李鸿章是“天生卖国贼”,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举例说明。
(4)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对日本态度上是否有原则性差异?为什么?
答案:(1)日方盛气凌人,蛮横强硬;中国狼狈应酬,俯首听命。 (2)不完全正确。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造成的。
(3)说李鸿章是“天生卖国贼”不对,因为李鸿章大兴洋务,兴办军事工业,扩建北洋海军,也有抵抗外来侵略的一面。
(4)张之洞为反对日本而向英、俄、德等出让权益的作法与李鸿章的投降主义没有区别。
第 8 页
解析: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问题,要注意把他与清政府区别开来,他的所作所为代表的是清政府。所以,我们在评价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时,不能把全部责任推到他本人身上。对李鸿章本人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既有反动卖国的一面,也有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一面。张之洞的行为反映出其没有看清楚列强都是一丘之貉这一本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 9 页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
(3)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解析:本题目考查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开端。第(1)问对比鸦片战争前后中外交往的现象,之前的闭关锁国与之后的被动挨打,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第(2)问考查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的掌握。第(3)问注意把握列强侵华的方式的变化,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殖民瓜分——以华治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1)“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受到“不平等待遇”;包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制造惨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材料二:《南京条约》; 材料三:《马关条约》; 材料四:《辛丑条约》。
(3)材料一规定关税协定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允许日本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材料三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改设外
第 10 页
务部、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