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中高考专题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含解析)

2020-10-01 来源:钮旅网
2023-2024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

考试总分:145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2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48分 )

1.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某些省区新生儿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预计至2020年全国将有两千多万人面临择偶难题。从源头考虑,上述观念的形成当首推( )

A.中央集权制的存在B.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C.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D.古代法律不完善的误导

2.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3. 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撒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

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

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

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 唐宋是传统农具发展的巅峰,水田和旱地耕作农具均已系列化,农具在前代的基础上多有发明和改进。与前代相比,明清农具基本上没有新创造。由此可见( )A.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日益衰落B.唐宋时期我国传统经济达到顶峰C.唐宋以后我国农耕经济长期停滞D.宋代后农耕经济未出现根本变革

5.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仅有50余家,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两家,投资总额只有470万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额约20万元。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萌芽无力独立发展B.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挤压C.半殖半封社会下的复杂环境D.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6. 《新青年》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曾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916年和1917年,陈独秀在答读者信中重申“记者之非孔,非谓其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诸德及忠恕之道不足取”,进而他还将勤、俭、廉洁、诚、信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材料( )

A.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B.反映《新青年》宗旨发生转变C.认为传统文化是救国之道D.表明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的妥协

7. 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

A.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B.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D.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8. 下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中国已经实现工业化C.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D.一五计划成就巨大

9.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B.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C.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D.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10. 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领域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这类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并对之进行了剖析和强烈批判。下列作品属于这一风格的是(  )

A.《唐璜》B.《战争与和平》C.《西风颂》

D.《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1.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正常的文化交流B.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C.东方的借鉴学习D.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

12.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一种“罕见的经济现象”,即“经济低速增长及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并存,相互纠结”的现象,这一现象(  )A.在客观上促使西方调整了经济政策B.是由罗斯福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引起的C.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D.反映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

卷II(非选择题)

二、 论述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26分 )

13. (2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明清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初

编)》《传播、书写与想象:明清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海与帝国:明清时代》等,这些书名均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三、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共计71分 )

14.(2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真正地确立起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的法制传统。西周提供了“礼”,一种带有强烈伦理色彩的习惯法,经儒家学说理论化而系统完善;秦汉提供了“律”,一套以惩罚为主的严格的行为规则,经历朝修订与注疏而至大备。但是,“礼”与“律”只是掌权者统治民众的工具。与皇帝的意志相比,它可随意被更改;与民间情理相比,它可常常被遗弃。它借以施行的力量,不是基于永恒的正义,而是基于可怖的暴力。

——摘编自焦峰《契约精神的自然法背景》

材料二:古罗马人在文化方面原创性的东西不多,但他们的法学理论却成熟完备,丰富精深,西方现代立法理论三个最重要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和财产所有权不容侵犯,在古罗马法中均有充分体现,它们在罗马社会生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罗马法律所以能超越古代东方乃至古希腊的关键在于,古罗马文明实际上融合了数百个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与观念。

——摘编自陈刚《自然法•所有权•契约观念——马法的精神》(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秦汉相比古罗马法律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15.(15分) 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中国的诸子百家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

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他们分别描述为“①全面归隐自然的隐士派”、②“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③“拥有无限仁爱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材料二 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材料三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 卢梭提出:“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1)根据材料一,按序号写出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派名称。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2)材料三中,莎士比亚宣扬了什么精神?(3)根据材料四,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4)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过程中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6.(15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刷洗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现代化努力”在政治上的体现。

(2)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7.(15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与方法、实践效果等方面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

(3)从“中国梦”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出发,谈谈“中国梦”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2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48分 )

1.

【答案】

B

【考点】宗法制【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解答】

由材料“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某些省区新生儿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可知,该观念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观念的形成和古代的宗法制有关,故B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权利集中在君主一个人身上,和题意无关,故A错误;经济生活的改善和重男轻女无关,故C错误;古代法律没有重男轻女的条文,故D错误。故选B。

2.

【答案】

C

【考点】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在宋朝和明清之际发展的表现特征来分析。【解答】

A.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选项不符合图二,排除;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排除;C.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C项正确;D.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3.

【答案】

C

【考点】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析】

本题考查吴起变法。【解答】

“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

贵族的反对,故①③正确;

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一个人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盛行,故②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④正确。故选C。

4.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答】

“与前代相比,明清农具基本上没有新创造”表明宋代后农耕经济未出现根本变革,故D正确;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故ABC说法错误。故选D。5.

【答案】

C

【考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的挑战。【解答】

由材料“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仅有50余家,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两家,投资总额只有470万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额约20万元”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受到中国封建专制复杂环境的影响,发展缓慢,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资本主义而非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外国资本主义,排除B项;

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发展缓慢,材料并未提及清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

6.

【答案】

A

【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

材料“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还将勤、俭、廉洁、诚、信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说明新文化运动也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利用其积极的成分,故A正确;

BD说法错误,故排除;

C以偏概全,陈独秀将“勤、俭、廉洁、诚、信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道”,而不是全部的传统文化,故排除。故选A。

7.

【答案】

C

【考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答】

“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C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8.

【答案】

D

【考点】

“一五”计划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解答】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图示没有体现,所以A不符合题意,

排除;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国有企业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所以排除C;

根据材料图表可知从1952到1957年中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的比重在下降,而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在上升,再结合所学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可知,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9.

【答案】

B

【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答】

文艺复兴未摆脱宗教的束缚,故A项排除;

依据材料“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表明后者更易于被普通大众理解接受,因此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社会基础比较广泛,故B正确;

根据材料“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明两者斗争的形式不同,故C错误;

后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故D错误。故选B。

10.

【答案】

B

【考点】现实主义文学【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考查现代主义文学及其作品。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判断是现实主义,结合选项作品风格解答即可。【解答】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AC两项是浪漫主义,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正确。D项是古典主义,排除。

11.

【答案】

B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和掠夺,世界的“融合”和“统一”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故排除A项;

西欧殖民者通过殖民掠夺、三角贸易等方式推动了世界的“融合”和“统一”,故选B项;新航路的开辟时东方还没有开始向西方借鉴学习,故排除C项;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融合”与“统一”依靠的也不是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故排除D项。故选B。

12.

【答案】

A

【考点】

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的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

A.从材料中“经济低速增长及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并存,相互纠结“明显可以看出是经济滞胀。为

了应对经济的滞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改变以前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减少对国家的干预。B.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经济滞胀,并不是一个罗斯福新政所引起的。C.西方经济滞胀是出现在70年代。

D.经济滞胀证明的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失灵和弊端。

二、 论述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26分 )

13.

【答案】

示例:

书名:《末代王朝与社会转型:晚清》。

论证:晚清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列强相继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君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在西方的冲击下,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趋向瓦解,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先后发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考点】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的相关知识。【解答】

根据“就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本题主要是分析晚清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列举出相关史实即可。

三、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共计71分 )

14.

【答案】

(1)特点:“礼”“律”结合;不断丰富完善;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暴力实施。(2)不同之处:法学理论成熟完备;具有平等法律观;私法发达。

原因:对其他民族和国家法律的借鉴和融合;平民及被征服者的不断斗争;商品经济的发达。【考点】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罗马法

【解析】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法律制度。【解答】

(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西周提供了‘礼’,一种带有强烈伦理色彩的习惯法,经儒家学说理论化而系统完善;秦汉提供了‘律’,一套以惩罚为主的严格的行为规则,经历朝修订与注疏而至大备”可以得出“礼”“律”结合;不断丰富完善;“与皇帝的意志相比,它可随意被更改”可以得出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而是基于可怖的暴力”可以得出暴力实施。

(2)第一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二“他们的法学理论却成熟完备”可以得出法学理论成熟完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和财产所有权不容侵犯”可以得出具有平等法律观;私法发达。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古罗马文明实际上融合了数百个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与观念”可以得出对其他民族和国家法律的借鉴和融合;结合所学从平民及被征服者的不断斗争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等方面分析其他原因。

15.

【答案】

(1)道家,法家,儒家(2)人文主义。

(3)天赋人权;追求自由。

(4)智者运动(或智者学派); 文艺复兴运动; 启蒙运动。【考点】

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智者学派百家争鸣【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思想运动。【解答】

(1)本小问的名称,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全面归隐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思想;“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是法家思想;“拥有无限仁爱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是儒家思想。

(2)本小问的精神,依据材料二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对人性的推崇,这是人文主义的表现。

(3)本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三“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可以得出观点是天赋人权;追求自由。

(4)本小问的运动,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智者运动;材料三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材料四反映的是启蒙运动。

16.

【答案】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明治维新的评价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17.

【答案】

(1)中国古代:梦想: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原因:小农经济初步成长,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儒学主张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中国近代:梦想: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建立民主社会,实现民生幸福。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专制造成的中华文明的衰落,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现代:梦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实行,民族素质的提高,多元文化的发展。(2)特点:中国古代:儒家士人提出并推动,通过道德建设圆梦,具有空想性;中国近代: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并推动,通过民主革命圆梦,由中共接力,部分梦想成真,具有曲折性;中国现代: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全体中华民族通过改革开放圆梦,终将梦想成真,具有科学性。

(3)启示:①梦想是前行的动力,文明的指针,有梦想,才会有方向;②推动文明发展,谋求人民幸福,追求时代进步是中国梦一以贯之的核心;③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考点】中国近代史综合中国古代史综合【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中国近代史综合,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

(1)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等信息得出原因,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去思考;中国近代由材料二中的“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其次为民权”、“其三为民族”等信息可以得出原因为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西方文明侵入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角度思考;中国现代根据材料三中的“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材料四中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信息可以得出原因为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后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等角度回答即可。

(2)特点需要结合所学过的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及相关实践与其结果,分别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实践效果三个方面来思考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儒家士人提出并推动,通过道德建设圆梦,具有空想性;中国近代: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并推动,通过民主革命圆梦,由中共接力,部分梦想成真,具有曲折性;中国现代: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全体中华民族通过改革开放圆

梦,终将梦想成真,具有科学性。

(3)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从“梦想”的内容、特点、结果等方面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