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专题
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宋明理学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科技文化专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的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汉字与书画: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文学成就中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等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如:林则徐、魏源、《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近三年高考分值不多。以选择题为主,但每年都有考题出现。
2.从考查的内容上看,近几年高考对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实践结果、重大转折的事件与影响等。但考查的形式不是直接考查理论,而是主要表现和实践。
3.从题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为主,但近几年将会出现材料解析题。
4.重点考查的知识主要是:开放改革30周年,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的几次理论飞跃等。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1.近三年对本专题考查的知识涉及相对较少,但每年都有考题出现,主要考查的是科技与教育等。 2.从题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偶尔会出现材料解析题,且与其它专题相结合。
3.考查的主要手法是将中国现代的科技成就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世界近现代科技成就迁移起来,易出现一些探究型的题目。
4.高考常常把本专题的考查与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如:嫦娥二号、神舟七号、科教兴国战略、素质教育、人口普查等。
【知识交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二、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1.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东汉: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代表作是《论衡》,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3.南朝:范缜著《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唐朝: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圣人”所定。刘禹锡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人能胜乎天者,法也”。他说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与天命了。
5.明朝:李贽是明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6.明清之际:①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他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主张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及原因(16世纪前) 1.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1)基本特点: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造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2)发展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④教育事业的发达,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⑤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大都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交流频繁;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四、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及其特色
1.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0多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2.战国:屈原采用楚国的方言,利用民间歌谣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称为“楚词体”,其代表作为《离骚》。此时,先秦诸子的散文写得都很出色。庄子的《秋水》、《逍遥游》等都是古代文学名篇。
3.两汉:乐府诗流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赋的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
4.三国:“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5.东晋:田园诗歌兴起,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 6.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同时一些文人继承汉赋的某些特点创骈文文体。
7.唐朝: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体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有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等。同时出现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传奇小说”。
8.宋朝: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表现为“词”。南唐后主李煌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苏武、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是宋词的代表人物。
9.元朝: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元曲。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关汉卿是元代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
10.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的阶段,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五、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科技的比较
1.特点: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与中国不同,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这些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表现。
2.原因分析比较:
(1)社会经济方面。在西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一方面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条件和动力;而中国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与狭隘性,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2)文化教育。西欧早在13世纪就有了大学,教育手段正规、学术气氛浓厚,为科学家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为皇帝服务的忠孝奴才,以儒家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教育方式是私塾教育,既不利于学科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3)思想文化状况。中国历代统治者厉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明清时期更登峰造极,突出表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把中国的知识分子逼入研究儒家经典的死胡同;而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较自由地去研究和探索自然奥秘。
六、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比较 (一)背景方面 1.政治背景
(1)相似点:明末清初,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与专制主义禁锢着人们的思想。17、18世纪的欧洲,也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败时期,封建统治危机四伏,人们处于封建专制与天主教会的统治之下,思想受到严重束缚。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中西方的进步思想家都力求打破封建专制主义的牢笼,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反专制、求平等的意识日益强烈。于是,中国有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责骂;有了“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呼吁。与此相似,西方有了对天主教会的谴责,说它是“迷信的恶魔和狂信的九头蛇”;有了三权分立、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主张。中西方的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都是封建专制政府的黑暗统治。
(2)不同点:明末清初,尽管统治腐朽,但封建势力依旧顽固而强势。明朝时期,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并掌控了内阁,大大加强了皇权。清朝时期,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一切军国大事取决于
皇帝,君主专制也达到顶峰。另外,明清时期,实行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势力依然强大。这一社会环境下,多数知识分子“埋首于故纸堆”,很少过问政治,不敢提出也不敢宣传进步思想。在高压统治的社会背景下,反专制的进步思想难于发展、传播,注定它不能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而同期的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天主教势力与封建制度已受到一定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也有所解放,加上封建王权逐步衰落,旧势力相对薄弱,使得启蒙思想传播、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其受到的阻力较小、发展条件较为成熟。
2.经济背景
(1)相似点: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带产生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并逐步发展。但这种新兴的生产方式深受封建专制的压制。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同样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中西方的进步思想家,都希望打破封建专制政府的束缚,力求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于是,出现了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
(2)不同点: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发只是在局部地区、部分行业,就全国整体而言,传统的自然经济仍旧占据主要地位。在封建政府种种的限制之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势力弱小。因此,进步思想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经济条件、阶级条件,难于在顽固的旧势力压制下发展、壮大。而同期的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势力较为强大。这就为启蒙思想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于是,启蒙思想不断发展、繁荣并得以广泛的传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试题1中的“现实的黑暗”,在指中国与西欧都是指封建统治的腐朽,也正是反封建、反专制的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内容方面
(1)相似点:中国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反对封建正统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平等、自由。西方的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抨击教权主义、君主专制,反对等级制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
(2)不同点: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只是抨击社会现实的黑暗,没有从制度上进行批判,不能完全跳出旧的思想体系,无力为新制度的建立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西欧的启蒙思想,以理想主义为核心,批判了封建制度、教会势力,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人民主权说等理论,为新社会描绘了理想的蓝图,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准备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影响方面
(1)相似点: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西欧的启蒙思想打击了蒙昧主义、专制主义,为民主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2)不同点: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局限,使它不可能一股掀起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不可能解放人们的思想,无力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也就没有促成社会制度的转型。而西欧的启蒙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教会势力,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根基,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最终引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改革,促进西欧从落后的封建主义向先进的资本主义转变。另外,启蒙思想还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对诸如中国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与革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七、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 19世纪末 宣传手段 资产阶级维新派同顽固势力展开了论战 内容 影响 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改革教育制度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5~1907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进行论战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空前解放 1915~1919年 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彻底批判 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
八、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同点及不足
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革命思想的专播和新文化运动分别掀起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力潮流。他们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还用生物进化论批判旧制度。
革命派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进一步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的正统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直指孔子旧礼教;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维新思想中有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有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内容,但没有触及到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即维新思想没有把封建制度的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的变革有机结合起来。
民主革命思想虽然照搬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但民主思想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的批判。
新文化运动虽然补上了这一课,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九、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表解 派别 地主阶级 洋务派 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 主要思想主张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出《各国律例》,还编写了《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认为只有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资产阶早期维新派 王韬、郑观应开始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改良政治、实级 维新派 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改革理论;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严复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革命派 孙中山旧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②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③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④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 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还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开始文学革命。 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传播 十、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在性质、影响上的共同之处及各自在促进社会变革上的作用、结果 1.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权、平等和进化论的思想。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2.共同之处: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冲击了本国的封建思想和动摇了它的统治地位,使民主思想得到了弘扬,为革命的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3.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五四运动其了宣传动员作用,新文化运动后期,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
4.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且启蒙思想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十一、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局限性
1.性质。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2.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各种新思想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加入到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中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的使用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这场文化革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4)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空前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如对中国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
十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1.必然性:(1)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出国留学热的兴起,一大批知识分子勇于接受新思想。(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推动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失败,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境,迫使先进中国人寻求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5)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2.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十三、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特征
1.一条主线: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渐进过程。
2.五个阶段: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方案-----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图示: (从社会实践看)学习西方技术洋务运动学造器物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制度辛亥革命仿行制度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从层面上看)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十四、中国近现代中国形成的四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 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重要思想 标志性事件 同盟国会成立 中共“七大” 群众路线、实事求核心或精髓 民权主义 是、独立自主 民族独立、民解决的问题 主共和、民众生存 1924年发展发展 为新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新时期的指导革命纲领,使地位 中国人民醒过来 这四个理论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都与时俱进,符合认识 当时的时代潮流;都是救国、建国、强国之路,是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道路。
十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树立起的五面理论旗帜
1.党的一大,树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党的七大,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党的十五大,树立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
4.党的十六大,树立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们党继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5.党的十七大,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
中国人民站起来 人民富起来 迈向小康社会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思想,引领中国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括 谐社会理论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 和建设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科学发展观、和党,怎样建设党 建设什么样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求是、与时俱进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执政为民、实事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六、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在核工业和宇航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核工业: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②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③1964年6月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④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宇航领域:①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②1975年,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③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④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2.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二,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三,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的;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七、中国共产党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双百”方针提倡在文艺科研领域可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
2.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 。
3.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4.历史证明,“双百”方针得到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相反,“双百”方针被践踏,就易导致“百花凋零”、“万马齐喑”局面的出现,社会科学遭受浩劫。因此,“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使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十八、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3.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十九、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2.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3.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
5.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6.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二十、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
③儒家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收了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二十一、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以前长足发展、领先世界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②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儒家学说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并促进了天文家、数学、医学和农学等中国古代主要学科的发展。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苛求其故”,对于古代科技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另外,中国古代化学在道家的炼丹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医药学和生命科学在道家思想中也得到了重视。
③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如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的进步;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造船业的进步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等。
④各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与不断加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如《齐民要术》就是民族融合下各民族共同进步的产物。
⑤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教育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⑥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繁荣,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本国科技发展。如唐朝时,东罗马、天竺的医术传入我国。
⑦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⑧在中国古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中世纪的欧洲却一蹶不振,进入昏睡状态。由于欧洲的停顿才显示出中国科技的一枝独秀,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中国古代科技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十二、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③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窒息了学术空气;知识分子普遍脱离生产,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④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的提升 ⑤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从根本上对科技不予重视。
⑥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兴起,解放了人们思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为科技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政策,阻碍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失去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条件。
总之,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十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的规律的探索不够;
②研究地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③在科技运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二十四、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的主要历程
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是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为六个阶段:
(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特点:①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②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③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四)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内容:①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②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③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④“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⑤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2)特点: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②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③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④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
(五)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六)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迄今为止,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己经有过四次思想解放: ①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
②第二次发生在1992年,围绕资源配置问题,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
③第三次发生在1997年,围绕所有制结构问题,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误区,对我国传统的公有制
理论做出了重大修正;
④第四次发生在2001年,围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突破了“无产有产”的理论界限,科学地回答了党内外同志十分关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十五、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一历史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五个时期: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曲折发展阶段。
(一)毛泽东思想的开始萌芽时期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时期
(时间大体上是自1921年至1927年,即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萌芽”的标志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提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最早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代表性文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李大钊等已经初步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应该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思想,他们开始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来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之后,党在革命实践中,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25年的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与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等重要思想。在此前后,党的许多领导人发表各具特色的文章,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独到的阐述。党的代表大会的文件、决议与党的领导人的文章交相辉映,开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主要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任务,关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关于中国资产阶级和统一战线,关于武装斗争等。毛泽东在这个阶段虽然还不是党的主要领导人,但他在从事革命的实践中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作了认真的理论上的探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时期,他发表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最初成果。1925年11月,毛泽东提出的“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买办地主阶级(即与帝国主义、军阀有密切关系之中国大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右翼),实现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的联合统治,即革命民众的统治”的思想,可以说是党在这时期初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集中概括。遗憾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这些符合中国革命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没有转化为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相反,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右的错误倾向,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
(二)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
(时间大体上是自1927年至1935年,即土地革命前、中期)。“初步形成”的标志是“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和“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形成。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代表作,《反对本本主义》是“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代表作。
在这一时期要特别注意“考试大纲”里(由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中出)的一句话——“毛泽东思想是在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展开来讲,即:
1.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同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基本形成了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在复兴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不仅率先在实践上走出了一条先在农村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积蓄
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待时机,最后夺取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的新的革命道路。而且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从理论上初步论证了走这样一条新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阐述了与这条新道路相关的一系列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30年5月,毛泽东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强调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反对脱离实际的“唯书”、“唯上”的本本主义 ,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强调“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些论述,已经包含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基本思想,初步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等党的重要会议和周恩来、瞿秋白、朱德、刘少奇等党的其他领导人,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各自的努力,从不同的方面提出过许多正确的主张和思想观点,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2.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思想成果集中反映在“革命新道路”理论上。在土地革命的前、中期,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走出了一条先在农村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待时机,夺取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的革命发展道路;而且从理论上初步论证了中国革命走这样一条新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阐述了与这条新道路相关的一系列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1)关于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以及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2)关于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3)关于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和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4)关于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5)关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6)关于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并且把小块红色政权的发展同将来夺取全国政权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3.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 有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重点)、《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
(三)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时期,即“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阶段” (时间大体上是自1935年至1945年,即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的提出和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 从1935年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的中共七大,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大力进行理论研究工作,着重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1942年至1945年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这场整风运动,全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 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其原因多方面的。这主要是:第一,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即从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又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历史性转折)的反复比较,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实践基础与历史经验。这种胜利与失败的反复交替与鲜明对比,促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科学揭示中国革命的规律。第二,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从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
到1938年9月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这使毛泽东能够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总揽中国革命全局,系统进行中国革命理论的研究。正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他又反复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的思想原则。毛泽东还率先垂范,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创新工作,写下了一系列重要著作,使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第三,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凭借抗日战争这个大舞台,以深邃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斗争艺术,纵横捭阖,正确处理各种特殊的复杂矛盾,造就了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积累了超乎寻常的丰富经验,毛泽东思想正是在科学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达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第四,全党思想路线的端正和理论素养的提高,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1941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认清了教条主义的危害,端正了思想路线,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这种全党范围的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潮,进一步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这个时期,毛泽东撰写了大量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科学著作。这主要是:《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与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这些著作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体系;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进一步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了完备的军事理论;总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阐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个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及其关系;完善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提出了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等等。从而,科学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3. 在这个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初步形成。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继续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周恩来的《关于党的“六大” 研究 》、《论统一战线》,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分别从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方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共同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四)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
(时间大体上是自1945年至1956年,即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继续发展”的标志是——一方面,新民主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1. 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抗日战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思想继续在实践中发展。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科学地总结了七大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与经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及时地率领全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可贵的成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2.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时期的主要思想成果有:(1)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原则;(2)关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思想;(3)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4)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5)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6)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思想;(7)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9)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10)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3.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时期的主要著作有:毛泽东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
(五)毛泽东思想曲折发展时期
(时间大体上是自1957年至1976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1. 在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始,毛泽东思想在新形势下有新发展。1956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而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和理论概括,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的想发展遇到了曲折,党和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一方面,从1956年起,毛泽东带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内容;另一方面,在探索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使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遇到了曲折。这种正确与错误交错并存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于毛泽东本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这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自然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3. 毛泽东思想曲折发展时期的主要著作是:《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
【思想方法】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中之重。
2.要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观点来指导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1.本专题主要涉及科学文化,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强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复习过程中,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文化在各个领域的成果。
2.可以运用图表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等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考生建立本专题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本专题的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③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③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3.复习本讲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近代前期先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