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产业集群形成理论

2022-12-08 来源:钮旅网


产业集群形成理论的发展与探讨

韩蕾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了地区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重要的热点。本文分别从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组织生态学、自组织理论的角度看产业机群形成理论的发展并对产业机群形成机理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产业集群 形成机制

1.引言

产业集群这一组织形式早在18世纪中后期就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而初显端倪。19世纪末,马歇尔曾对菲尔的兰开夏郡这两个地区较为明显的集群化现象做过研究。随着追求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的大公司及跨国公司的不断涌现,中小企业的发展却长期受忽视。直到20世纪70~8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美国硅谷地区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某些中小企业集聚地区都相继表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由此学术界开始逐渐重视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2.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对于为什么机群出现在特定地区,为什么一些机群能发展进化而另一些则衰落或难以发展起来等重要问题至今没有完满的解释。集群在形成与成长过程中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制度法律以及产业和技

术等,其形成机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2.1基于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2.1.1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导致企业在同一区域集中

马歇尔是最早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他认为的外部经济有:①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②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③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称为金钱性外部性,后者是技术性外部经济。正是这些外部经济性的存在导致企业在同一区域集中。

2.1.2韦伯认为规模经济效益导致产业集群的形成

韦伯最早提出集聚经济的概念,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集聚因素。韦伯是在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判明个别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过程中开始研究集聚问题的,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其中位置因素就包括

1

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并在探讨影响集聚的一般因素中利用等差费用曲线来解释产业集聚的程度。韦伯还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效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约而自发形成的,只有当工厂为追求聚集利润而迁移,且所增加的运费小于或等于迁移后聚集节约的成本时,迁移才可能发生,所增加的运费大于所节约的成本,此时工厂从自身利益出发时不会趋向于聚集点的。

因此,他认为聚集的产生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是通过企业对聚集利润的追求而自发形成。集群的形成是不需要政府这种外部力量的。韦伯的狙击经济理论尤其强调了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规模化,将聚集经济视为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或者说是能够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

2.1.3佩鲁认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佩鲁的增长及理论也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做出了解释。佩鲁认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区域的增长极,区域增长极是位于某些区域或地区的一组扩张中的、有利于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一组产业,并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增长极理论侧重于推动性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增长极理论强调推动性产业的巨大作用,也强调政府和企业对推动性产业建立的作用。这样的产业集聚强调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观点,政府在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2.1.4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在特定历史情境形成

对产业机群研究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他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并从经

济竞争优势角度出发研究了产业及群的经济现象,从产业集群的诞生、发展和衰亡来探讨产业集群政策。他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由于某地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形成了钻石体系的部分条件。

产业集群是自发形成的,不过政府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因此,产业集群政策应以已经存在或正在萌芽中的,且已通过市场测试的新兴领域为基础,专注于取消妨碍机群形成和成长的阻碍,使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更顺畅。

波特还指出,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因果关系也很快变得模糊,整个流程大量仰赖钻石体系中各个箭头的效能或回馈功能的表现。在一个健全的产业集群中,企业数目达到最初关键多数时,就会触发自我强化的工程,但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兼顾深度和广度,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政府不能试图创造全新的产业集群,新的产业集群最好是从既有的集群中培养。

2.2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

2

2.2.1克鲁格曼

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通过新贸易理论发展了其聚集经济观点,其理论基础是收益递增。他的工业聚集模型是: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并证明了工业聚集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即收益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证明了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

克鲁格曼的产业集群模型认为,企业和产业一般趋向于在特定的区位集中,然而不同群体和不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他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的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聚集,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局级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集群区位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即区位的选择是“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产业集群是在凭借本地区独特的产业专业化条件和工商业传统,依靠民间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并在内源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动下获得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体制落差”优势而生成的。我国浙江宁波和温州地区的服装业集群,福建石狮的服装业集群、晋江鞋业集群等都是如此。克鲁格曼的模型是人为的自上而下的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

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聚集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地促成因素,但他又指出产业政策或贸易保护只不过是各种影响地方产业聚集形成演变因素之一,并不必然导致制定者的预期愿望,产业聚集中所依赖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克鲁格曼并没提出对特定选择性产业加以重点扶持的观点。

2.3基于演化经济学(组织生态理论)的观点

2.3.1达肯思认为产业集群的演化规律与自然界物种进化过程雷同

组织生态理论假说将自然物中进化的法则、特征与规律等分析用于解释产业集群演化的过程。

达肯思创造出一个极为精辟的修辞——自私基因,并揭示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合作与竞争的本能。由于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生态学特征的创新“群落”,产业集群的演化规律与自然界物种进化过程所呈现的规律几乎是雷同的。因此,运用、组织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产业集群行为,极有可能在探讨其微观机理和运行机制方面有所突破,从而把机群研究引向深入。运用行为生态学理论系统地研究机群行为,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3

产业集群演化的过程与自然界物种进化一样呈现出三大特征,即多样性、遗传性和自然选择性。多样性是指当产业集群进入演化创新过程时,这一特定产业集群至少会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够引发它创新的特质,该特质将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产业集群。遗传性是指在产业集群内存在某种类似生物基因特征的组织复制机制,在复制过程中它同时进行遗传的优化选择,以保证组织能自低向高单向进化。自然选择性则强调产业集群在演化竞争中所具有的自适应系统的有效性。自然界的物种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向对方改变又相互适应选择的过程。当其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物种内部组织细胞就会被充分动员起来,进入自适应系统地选择变异过程。产业集群也是如此,环境对不同产业集群的自然选择,使得一些集群生存,而另一些集群消亡。

2.4.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观点

2.4.1普利高津和哈肯以自组织理论分析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制

以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和哈肯的协同论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为分析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演化,不断提高自身的结构有序度和自适应、自发展功能的过程,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过程与自组织机制密切相关。

自组织产业集群具有动态稳定性。企业的进与出、生与死以及由此带动各种要素、资源的变化和重组,正是产业集群新陈代谢,耗散物质与能量,维持自身稳定,协调与环境关系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实现信息共享、群内企业之间会在长期的竞争与协作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行为规则和特点,

因为有利可图,这些游戏规则和行为准则被集群内新旧成员所维持和共享。这样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提高生产、创新效率,降低经营风险。

产业集群不需要外部特定宏观决策和干预。企业及相关机构具有地理、并行决策的能力,可以根据自身和邻近单元的状态决定自己的行为。所有个体各自的行为的总和,决定整个集群系统的宏观行为。

3.对产业集群形成理论的思考

3.1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产业集群是依赖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定的地理区域特点,是微观企业区位选择的结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企业以及外部环境实行互动,由此产生了由企业主导、内部推动的集群要求。

3.2产业集群形式的演化过程有两个主导机制

其一是遗传机制,该机制的作用包括机群具有学习、复制和基因选择的传导功能,它提

4

供了集群可以是想单向性递进的不断演化机制。

其二是变异机制,该机制主导着产业集群演化的形式、内容及演化的速度。一个产业集群形式总会是从少数乡多数企业的群体行动。

3.3产业集群进化是一个复杂的变异过程

从集群进化的一般性而言,有两种基本动引起了关键性作用:外在动因,是制度和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内在动因,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财富最大化过程中,效率引发了产业集群内在的需求。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从低级组织形式不断地进化为高级组织形式时,正是这两种基本动因的作用产生的结果

3.4产业集群的形成存在路径依赖

从中国晋江鞋业集群和温州鞋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来看都存在着民间资本积累,廉价的劳动力价格等相同的条件。而现如今,越南鞋业集群开始形成也是由于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上涨渐渐失去劳动力价格优势而越南劳动力价格也较低廉,具有产业集群形成的某一方面条件。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产业集群的形成存在路径依赖,是内生的、自下而上的,政府的政策因素在其成长中起引导和协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阳 李林 胡泽英,产业机群形成机理综述,产业观察,2003

2. 安虎森 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南开经济研究,2003

3. 卢向南 李浩,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经济论坛,2006

4. 李华红 甘露,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其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产业与经济

5.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