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职责:目标、机构和职责〔机构设置、主要负责人及管理层职责〕、全员参与、安全生产投入、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2、制度化管理:法律标准识别、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文档管理〔记录管理、评估、修订〕
3、教育培训:教育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外来人员〕
4、现场管理:设备设施管理〔设备设施建设、设备设施验收、设备设施运行、设备设施检维修、检测检验、设备设施拆除、报废〕、作业安全〔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作业行为、岗位达标、相关方〕、职业健康〔基本要求、职业病危害告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警示标志〕
5、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风险管理〔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控制、变更管理〕、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管理、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排查、隐患治理、验收与评估、信息记录、通报和报送〕、预测预警
6、应急管理〔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组织、应急预案、应急设施、装备、物资、应急演练、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建设、应急处置、应急评估
7、事故管理: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
8、持续改良:绩效评定、 持续改良
5、核心要求
企业应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文件化的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并纳入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目标。
企业应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并应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配备相应的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按照有关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建立健全从管理机构到基层班组的管理网络。
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工作,并履行相应责任和义务。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责任制,明确各级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职责,并对职责的适宜性、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考核。
企业应为全员参与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按照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并建立使用台账。
企业应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确立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防治理念及行为准则,并教育、引导全体从业人员贯彻执行。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安全生产电子台账管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病危害防治、应急管理、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自查自报、安全生产预测预警等信息系统的建设。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标准的管理制度,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标准的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及时传达给相关从业人员,确保相关要求落实到位。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并征求工会及从业人员意见和建议,标准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企业应确保从业人员及时获取制度文本。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工艺、作业任务特点以及岗位作业安全风险与职业病防护要求,编制齐全适用的岗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发放到相关岗位职工,并严格执行。
企业应确保从业人员参与岗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企业应建立文件和记录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编制、评审、发布、使用、修订、作废以及文件和记录管理的职责、程序和要求。
企业应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标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适宜性、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企业应根据评估结果、安全检查情况、自评结果、评审情况、事故情况等,及时修订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培训。培训大纲、内容、时间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规定。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应包括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的内容。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知识与能力。
企业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未经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应上岗作业。
企业应对进入企业从事服务和作业活动的承包商、供给商的从业人员和接收的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实习生,进行入厂〔矿〕安全教育培训,并保存记录。
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执行设备设施采购、到货验收制度,购置、使用设计符合要求、质量合格的设备设施。
企业应对设备设施进行标准化管理,建立设备设施管理台账。
企业应建立设备设施检维修管理制度,制定综合检维修计划,加强日常检维修和定期检维修管理,落实“五定”原则。
特种设备应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进行定期检测、检验。
5.4.1.6设备设施拆除、报废
企业应建立设备设施报废管理制度。设备设施的报废应办理审批手续,在报废设备设施拆除前应制定方案,并在现场设置明显的报废设备设施标志。
企业应事先分析和控制生产过程及工艺、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安全风险。
生产现场应实行定置管理,保持作业环境整洁。
企业应依法合理进行生产作业组织和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对设备设施、工艺技术以及从业人员作业行为等进行安全风险辨识,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作业行为安全风险。
企业应建立班组安全活动管理制度,开展岗位达标活动,明确岗位达标的内容和要求。
企业应建立承包商、供给商等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应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从业人员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
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并及时更新信息。
企业应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并保存监测记录。
定期检测结果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企业应根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提出的整改建议,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立即进行整改。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工作场所的安全风险特点,在有重大危险源、较大危险因素和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设置明显的、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组织全员对本单位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
安全风险辨识范围应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
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明确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范围、频次、准则和工作程序等。
企业应选择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对安全风险进行控制。
企业应制定变更管理制度。变更前应对变更过程及变更后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告知和培训相关从业人员。
企业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全面辨识重大危险源,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制定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含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应将监控中心〔室〕视频监控数据、安全监控系统状态数据和监测数据与有关安全监管部门监管系统联网。
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责任制。并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实行隐患闭环管理。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隐患治理完成后,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验收。
5.5.3.4信息记录、通报和报送
企业应如实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至少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将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从业
人员通报。
企业应定期或实时报送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安全风险管理及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等情况,运用定量或定性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表达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体系。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与本企业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企业应在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制定符合GB/T 29639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针对安全风险较大的重点场所〔设施〕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并编制重点岗位、人员应急处置卡。
5.6.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企业应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特点,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建立管理台账,安排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企业应按照AQ/T 9007的规定定期组织公司〔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开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做到一线从业人员参与应急演练全覆盖,并按照AQ/T 9009的规定对演练进行总结和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和演练发现的问题,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良应急准备工作。
矿山、金属冶炼等企业,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并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发生事故后,企业应根据预案要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事故情况,并开展先期处置。
企业应对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估。
矿山、金属冶炼等企业,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企业,应每年进行一次应急准备评估。
完成险情或事故应急处置后,企业应主动配合有关组织开展应急处置评估。
企业应建立事故报告程序,明确事故内外部报告的责任人、时限、内容等,并教育、指导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报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
企业应建立内部事故调查和处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行业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造成人员伤亡〔轻伤、重伤、死亡等人身伤害和急性中毒〕和财产损失的事故纳入事故调查和处理范畴。
企业应建立事故档案和管理台账,将承包商、供给商等相关方在企业内部发生的事故纳入本企业事故管理。
改良
企业每年至少应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自评,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改良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自评结果和安全生产预测预警系统所反映的趋势,以及
绩效评定情况,客观分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质量,及时调整完善相关制度文件和过程管控,持续改良,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绩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