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科带头人学习总结

2021-04-18 来源:钮旅网


**市第二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训——心得体会11月20日至12月6日,在市教育局领导的亲切关心下,市教科所师训处的领导组织全市的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一行60余人赴京培训学习。这次培训既有理论提升又有实践听课,既有专家讲座,又有互动交流。本次培训历时16天,我们初中组到了北京东城区的2所中学:

北京二中分校和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听课、教研交流各一周,同时利用两个周末听了五场专家讲座,感触颇深。培训学习的每一天都能让人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撞击与迸发,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下面就本次培训学习的几点收获总结与大家分享:

一、学校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细节

在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听了杨国英老师的讲座才明白校园文化不等于学校文化,云南很多学校都注重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没有提到学校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及指导学校建设和发展,更没有对学校文化深入挖掘研究的,有文化的学校永远不缺文化,缺的是对学校文化的提升研究。学校文化是由学校领导倡导的,学校群体成员经过长时间共同形成和发展的,用于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和内部整合问题的符号意义系统。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群体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它通过学校符号系统、领导行为方式、教职工集体的行为方式和学校办学目标来反映。

第一,关爱学生、关爱教师。走进北京的每一所学校首先给你的是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校文化的渗透,细节处体现着学校文化的建设发展。北京二中分校园有几处让人印象深刻,每一幢教学楼的大厅都有电视屏幕时刻滚动着

来着校长摄影照片,课间学生可以在这里感受、欣赏美,同时大厅里还有钢琴供学生自由弹奏;每个教室门前的班级管理目标做得很精致,教室里不张贴其他通知、班规等;走廊里有长凳、油画,美无处不在。东直门中学小到一块黑板都考虑到反光对学生的影响做成了弧形的并可以手推上下移动,有利于个子矮的教师板书。北京二中分为教师设计一个茶歇室,课间可以去里面喝喝茶或咖啡,相当的温馨。

1 / 5

二中分校在初一、初二年级分别启动导师制工作。教师们利用班校会时间,走进同学们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教师职业特点和成长需要,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通过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方面,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其实这些就是学校对学生、对教师的关爱管理,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

这次培训所听的二十节余节课,从内容、形式上看没有故意雕琢的痕迹,多媒体、学案的使用立足课程需要,课程内容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作了较大的整合。教与学是教学的两个核心问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北京二中分校这个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贯穿到每一个学科中,一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学到了方法,学习思维得到训练,知识拓展延伸,学生的能力在不断培养提高。总体看我们听的课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没有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学习痕迹。 但对教师有效教学的追求是一样的,教师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上课讲授时间,给学生留出提问、答疑、思考、消化和落实的时间,尝试“25+15”的课堂教学模式。

近几年的各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无不体现这么一个道理“穷则思变,变则通。”创新固然好,但对旧有教学优势、有学科特色的整合无不是件好事,一味的学习也需要消化吸收。

第二,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节生物课《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学生一个提问“把羊的胚胎放到其他动物体内,会产生什么动物?”教师引导“这叫异种克隆,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处处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师使用的地图给人新的思维视角,关于陆地和海洋面积的大小比较“怎样分可以使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学生用数学的方式推导回到,思维的敏锐性可见一般。第三,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的对教材的整合,不以教材为教材。

2 / 5

同样的年级同样的科目,教师的进度大部相同,可见教师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自我整合的力度是比较大的,这也是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因材施教,实施以新课标为纲的新课程改革。

第四,教研备课工作扎实。学校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教研工作做得扎实到位,每两周的区大教研均由区学科的特、高级教师主持教研。北京二中分拥有29名市区级骨干教师,20名市区教研员,教师们普遍具有敬业精神和较为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善于在教学中反思和总结教学规律。

三、深刻理解“教学相长”,做反思型,学习型教师。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并提出“每天四问”:

第一问: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其实就是今天的反思、学习,做反思型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郑克强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词语“PCK学科教学知识”,它是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学生认识的知识三者的重合部分,它是随教师教学积累、反思而形成的,PCK越大教师越棒。北京的中学教师入门是研究生以上,起点高,平时的教研学习也很多,每周一次的区教研,社区、大学的专家讲座,外出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足以使教师得到不断的学习提高,学校每学期还会为各个教研组购置大量的书籍共教师使用及知识拓展延伸,加之学生素质较高,家长文化背景

3 / 5

好,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云南的教师则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背景,很多教师三五年后知识就固化了,何来“教学相长”。在北京二中分一个52岁的女教师每节课都在使用自制的课件,课余、假期远赴云南参加拍摄日食等天文活动,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学科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

“教育是根雕艺术,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变得更美!”这是钮小桦校长充满激情的发言。我们中青年教师不能再保守,不能再等待观望,而应努力做到:

1、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保持思想常“新”。

通过学习,让我更深刻懂得了教育教学中分析学生心理发展方向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凭主观愿望去分析处理问题;教育科研方面,初步懂得了教育科研方法和操作步骤;懂得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比较深入领悟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为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打开了一扇门,并作了初步尝试了,加深了对新时期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今后教育管理工作提高了能力;更清楚地懂得了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做法。

所有这些,对自己的启发很大,为今后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打好基础。

2、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过去那种不敢参加、不愿参加、不想参加教育科研的思想应该摒弃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3、深入钻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努力参加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新课程的“排头兵”,真正做到地理教学、科研带头人。在

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中青年教师应多参加教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得到锻炼与发展。

年轻,不仅仅是年龄,更在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创新。囿于传统、教法陈旧,不只是不受学生欢迎,也会被新课程潮流所淘汰。我们喜欢学习,勇于

4 / 5

进取,我们青年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保持活力,永远做“新教师”。

我通过这次培训,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确实,作为一名地理学科带头人,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从而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们中学地理学科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