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O・ 中国性科学2008年11月第l7卷第11期The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November,2008 Vo1.17 No.11 ・文献综述・ 中国同性恋研究:回顾-5展望 对1986~2006年I司178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 陈秀元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本文对1986年以来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178篇关于同性恋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研 究时间、研究的学科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角度出发,概括了这段时期同性恋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且归纳总结 了同性恋研究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同性恋;学术论文;综述 研究涉及的学科情况 据笔者初步统计,从1986年到2006年的21年 中,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有关同性恋研究的 善 麓 言 篱 况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论文涉及的学科情况统计 疗法上,对同性恋问题有较多研究;医学对于同性恋的 研究更多偏重于同性恋治疗和艾滋病上。三个学科之 人口学 间的研究比例相差不大,社会学略为多一些,心理学其 次,而医学相对少一些。 教育学 传播学 其它 在这三个学科之后,对同性恋问题研究比较多的 是法律(9.6%)、历史(5.1%)、哲学(3.9%)。在西 方,同性恋研究起步比较早,同性恋者的权利意识发育 也比较早,在法律法规上对于同性恋者的权益有明确 图1论文涉及的学科视角图示 的规范;而在国内,法律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 同性恋者的权益问题仅仅还停留在研究上,尚未落实 由表1、图1中可以看知,关于同性恋研究主要集 到现实层面,故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较少。历史学和 哲学对于同性恋的探讨则主要集中在历史人物和同性 恋伦理方面。 中在社会学(27.5%),其次是心理学(23.6%)和医学 (21.3%),这三个学科的研究占整体研究的72.4%, 由于同性恋问题本身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社会学对 至于人口学(2.2%)、教育学(2.8%)、传播学 (2.2%)在同性恋问题上的研究则很少,只是蜻蜓点 水。可以看出,对于同性恋问题的研究,各学科有所涉 于同性恋的关注比较多;而心理学则对同性恋的具体 的症状做了很多的研究和调查,在具体的成因和心理 【作者简介】陈秀元(1983一),男,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社会 学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性社会学。 及,但是学科之间的研究不平衡,社会学、心理学、医学 这三个学科的研究最多,而其他学科则较少,这也使得 % 6 7 8 9 O l 2 3 4 5 6 7 8 9 O 1 2 3 4 5 6 f 鳃 莒2 The∞ l l 2 2 2 2 2 2 2 [∞∞20∞∞ 1∞ 吣 : :中国性科学2008年11月i第17卷第11期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 Sexulaity November,08 V0. !N0. ∞ 我们对于同性恋问题的认识只局限在这几个学科视角 内,而没有其它的新的认识。 3 O 表的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33.7%,平均每年发表论 文7.5篇,是第一阶段的3倍多,可以说增加比较迅 3 3 4 4 8 6 5 7 ¨ ¨ 6 6 m H H 速;从2002年到2006年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表2不同年代发表的论文数 时间 篇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所发表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55.6%,平均每年发表 论文19.8篇,比第一阶段的5倍还多,是同性恋研究 成果急剧增加的阶段。 =2 通过将不同年份各个学科的论文进行交互统计, 8 9 2 2 4 4 5 9 9 2 1 O 7 6 6 7 _二 7 2 2 4 4 7 7 0 9 6 ■ m :l- _篇数 一一 -一 ・I l一一I I l -一II-l IIIIl Ill I III Ill 图2 21年期间发表的论文数图示 从表2和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数量上,21年 来的同性恋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86年 到1993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所发表的论文数 占全部论文数的10.7%,平均每年发表论文为2.4 篇;从1994年到2001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所发 我们发现,在第一阶段里(1986—1993),社会学有7篇 文章,心理学有6篇,医学3篇。但心理学与医学方面 的论文最早出现,1986年就已经有,并且之后每年都 有文章;而社会学领域的论文一直到1991年才有,比 ■ ” 4 舛 " :8 ∞ 加 前者整整晚了5年,社会学对同性恋现象关注晚于心 理学和医学,这可能是由于心理学和医学接触的是同 性恋个案,而社会学更多地是关注的是整体宏观的现 象,当个案累积到一定程度,具有群体、社会效应时,社 会学才会去关注。 第二阶段(1994~2001)研究论文分布的一个突 出变化是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有较大增加,达到21篇, 这反映出心理学对同性恋问题的研究持续深入,而社 会学与医学方面的论文数分别为l5篇和12篇,也稳 步增长,在此阶段,法学领域的论文有5篇,说明同性 恋问题正逐步引起法学界的重视。也正是从这个阶段 开始,同性恋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学、心理学、医 学,逐步扩散到其它学科领域,如历史学1篇、哲学4 篇、教育学2篇。这一阶段的同性恋研究逐渐从点向 面扩散,从单一的几个领域扩展到其它相关学科,但从 总体上来看,其它学科的研究仍比较欠缺,同性恋研究 依旧突破不了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这三个学科。 第三个阶段(2002—2006)研究论文分布的突出 特征是各学科都对同性恋问题进行了研究,范围最为 广泛。在这之中,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这三个学科仍 占据着研究的主要份额,分别为27篇、l5篇、23篇,而 法学方面的研究从上一阶段增长到了现在的12篇,可 以说同性恋问题已经引起法学界的关注,同性恋的伦 理法律、同性恋者的权益保护都已经成为法学界的关 注议题。并且在这一阶段,人口学、传播学、政治学、教 育学等领域的学科视角也切人到同性恋研究,使得中 国同性恋研究的学科范围更为宽阔。笔者认为,随着 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对同性恋研究的深入,其它各类 学科也进入到同性恋研究,并且研究论文数量和研究 水平都比第二阶段高出很多,未来同性恋研究应该会 在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其 它学科中不断拓展研究。 2 墙 ・32・ 中国性科学2008年11月第17卷第11期The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November,2008 Vo1.17 No.11 2研究方法 表3研究方法统计 手实证数 研究 图3研究方法图示 通过表3、图3可知,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的 论文有91篇,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数为53篇,占 总研究论文数的29.8%;二手实证数据的论文数为7 篇,占总研究论文数的3.9%;非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 数为31篇,占总研究论文数的17.4%,因此,实证研 究的论文总数占全部文章的51.1%。从这里可以看 出,在同性恋研究中,调查统计类定量的文章占了很大 比例,有32.7%,而关于同性恋的定性研究则非常少, 只有寥寥几篇,并且这几篇定性研究所运用的定性研 究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可见同性恋问题的研究在研 究方法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3研究的主要问题 3.1同性恋成因 在同性恋成因这个研究焦点上,最早的研究文献 是1999年,而最晚则是2006年。在具体观点上,分为 综合因素论和后天论。综合因素论的代表有北京回龙 观医院刘华清和云南师范大学倪晓防、沐炜,他们都认 为同性恋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南 开大学的汪新建、温江红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决定同性 恋的性取向;而后天论的代表北京回龙观医院王向群 认为后天因素有可能是造成他们同性恋倾向的主要原 因,华中科技大学李玉玲认为同性恋发生的真正原因 在于性情绪的作用。虽然在同性恋成因这个问题上, 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是,这些研究论文普遍存在样本 量较少、统计推断依据不足的问题,运用的量表也各不 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者都自己用自己的评判 方法,并且有些文章甚至都没有进行调查研究,而是从 经验理论上来推导出同性恋成因。可见,整体的文章 水平并不是很高,仍需严谨深入的研究。 3.2大众群体对于同性恋态度的研究 关于大众群体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的研究,共有 5篇,占总体研究的2.8%。对同性恋行为的态度上, 各调查对于认为同性恋属于变态行为的比例,给与的 答案相差非常大,严由伟、徐永珍的调查结果显示 80%左右的人认为同性恋属于变态行为,而陶林、周红 的调查显示57.2%的被调查者认为同性恋是病态,汪 亮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23.8%的人认为同性恋属于 变态行为。 对同性恋者的态度上,严由伟、徐永珍的调查结果 显示支持容纳者占13.1%、歧视打击者占32.9%,陶 林、周红的调查显示,77.2%认为同性恋值得同情和理 解,汪亮、余翠萍的调查显示36%的人对待同性恋行 为持尊重平等态度的。可见,不同的调查之间对于同 性恋者的态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陶林、周红的调查还显示,大学生比医务人员对同 性恋的态度更加开放,更能接受同性恋并且对他们表 示友好;而汪亮、余翠萍的调查还显示,粤、港、澳三地 大学生均认为社会对于同性恋应给予一定的理解与 宽容。 总体来说,对于大众对同性恋者态度的调查,上述 调查结果之间的巨大差异显示出各调查在样本选择上 还存在代表性的问题,只是局限在某一类人群中、每一 个地区中,样本量比较小,缺少对于普通公众的调查, 缺少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调查,这也是未来可以继续深 入研究的地方。 3.3同性恋治疗效果的研究 关于同性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研究共有l3篇,占 总体研究的7.3%,最早的研究文献是在1989年。在 同性恋的治疗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取向:运用行为 治疗的有刘志中、刘协和,他们在1984~1987年间一 共治疗了8例同性恋患者,并取得了成功;运用认知行 为疗法的有马振武等人,他们于1998年对3例同性恋 患者实施了心理治疗,取得了成效;同时运用认知行为 疗法的还有季建林、储展明,他们于1994年治疗了2 中国性科学2008年11月第17卷第11期The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November,2008 Vo1.17 No.11 。33‘ 例同性恋。王志超运用催眠与行为疗法对3例同性恋 进行了治疗,而周秀华运用问题解决疗法治疗了1例 自己说了算,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治疗方法也仅局 限在认知、行为等几种方法中,疗程也以短程为主。但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同性恋心理治疗的理念在发生变 同性恋,雎密太运用整合疗法治疗了1例同性恋患者。 我们可以看到,在治疗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较多,但 化,原先把同性恋当成病人的理念已逐渐式微,咨询师 缺少精神分析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其它治疗方法的 研究。 在所有报告治疗时间的研究中,治疗时间最短的 是雎密太的案例,通过2周时间,5次治疗,就成功治 疗1例同性恋;最长的是周秀华的案例,他治疗1例同 性恋者所需的时间是12周,每周1次治疗。刘志中、 刘协和的案例为10周,每周1次。季建林、储展明的 治疗时间为9周,王志超的治疗时间为4周,每周2 次。可以看出,在报告治疗时问的研究中,基本以短程 治疗为主,时间为1~3个月,疗程在1O次左右,而对 于同性恋者的长程治疗研究则没有。 对于同性恋治疗成功的关键点,各位研究者都有 不同的观点:刘志中、刘协和认为,取得疗效的关键在 于患者较年轻,有自知力、求治心切、坚持治疗、同医生 密切合作和无人格异常。马振武等人认为,单纯的厌 恶行为疗法虽能消除对同性的欲念和行为,却难以改 善对正常异性恋及正常性行为的兴趣,关键在于增加 对异性的兴趣,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季建林、储 展明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从认知上改变患者的同性 恋观念,从行为上减少同性恋性行为的发生,从情绪上 控制因同性恋问题而导致的焦虑、抑郁和敌对等情绪 问题,从生活方式上改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王志 超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需要用对异性的性欲代替同 性的性欲,并认为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既可消 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建立对异性的性体验。孙刚、 郑亚莉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同性恋者的就诊动机:以 强烈摆脱同性恋冲动行为和欲念为目的前来治疗的, 效果明显,达到痊愈;因同性恋某一方态度冷漠导致另 一方痛苦,此方为解决对方态度冷漠,并不想解决同性 恋冲动前来治疗的,症状可减轻;以解决失眠、头痛、躯 体不适前来就诊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周秀华认 为,对于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同性恋者,在描述求助者 认识的时候,需要十分谨慎地使用语言,因为有些词汇 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雎密太认为,治疗 的关键在于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的相互作用。 总体看来,关于同性恋的心理治疗方面的研究,基 本都是成功的案例,而不成功的案例或者失败的案例 却没有。并且治疗过程和运用的具体技巧也是语焉不 详,治疗效果的评估没有操作性,评估效果都是治疗师 对于同性恋者的问题更多采取接纳理解的态度,而不 是改变其性取向的态度。 3.4同性恋人群中的艾滋病率的研究 关于同性恋艾滋病感染方面的研究共有7篇,占 总体研究的3.9%,最早的研究文献是在2003年。所 有的调查研究都是针对男性同性恋者,而未针对女性 同性恋者。这是因为女性同性恋发生性行为时不涉及 体液交换,故难以传播艾滋病。 在同性恋艾滋病调查研究的样本晕七,样本量最 多的是高云、王曙光的研究,达到351例;最少的是周 红的研究45例,其中有2篇文章的样本数据都为 273例。 关于男同性恋者中的艾滋病感染率的调查,吴玉 华、刘彦成通过研究得出,男男HIV感染率为1.35%, 而且发现了男性性工作者的HIV感染率为4.76%;谷 渊、曲鹏通过研究得出,男男同性恋者中HIV阳性率 为1%;宋丹、陶晓燕的研究中,HIV感染率为2.8%; 蔡文德、冯铁建的研究中的结果是HIV感染率为 1.58%。可以看出,各份调查研究中男性同性恋者中 的艾滋病感染率都在1%~3%之间,可见男性同性恋 者间的艾滋病感染率是相当高的,需要进行一些干预 措施。 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婚姻问题是一个很特殊的问 题。周红通过调查发现,22.2%的男同性恋者已经结 婚,但都未与配偶同居,未婚者中有6.7%的人与女性 同居。而蔡文德、冯铁建的调查表明,有55.5%的男 同性恋者已经或正准备结婚。周红的调查还显示,美 国、瑞士男性同性恋的结婚率远低于中国,中国的男性 同性恋者还需要用异性婚姻作为身份掩护,他们的生 存环境更差。 在性行为方面,宋丹、陶晓燕的调查显示65.1% 的调查对象同时也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并且蔡文德、 冯铁建、曾惠芳、秦彦珉以及陶晓燕、蔡文德三份调查 都显示,男性同性恋间存在多性伴现象、无保护的高危 行为,并且安全套使用率低。 总体来说,关于同性恋者艾滋病方面的研究在研 究的样本数量和范围上,已经满足研究的基本条件,但 是全国范围内的总体性的调查研究仍比较欠缺,更多 的是地方间零散的调查研究,导致研究结果在某些方 ・34・ 中国性科学2008年11月第l7卷第11期The Chinese Jounarl of Human Sexuality November,2008 Vo1.17 No.11 面有很大的差异。 3.5关于同性恋者权利的探讨 以同性恋权利为主题的研究共有9篇,占总体研 究的5%,大部分文章都梳理了国外同性恋法律发展 的历史,并认为同性恋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无法压制 的问题。 在婚姻问题上,何东平认为婚姻问题对于同性恋 者的重要性应该在法学上予以重视,而党永辉更进一 步,认为同性恋者的婚姻问题需要法律来明确。 在同性恋者的权益保护上,刘国生认为应重视同 性恋者的权益的保护,而党永辉认为同性恋者的合法 权利不仅需要法律关注和保护,同时也需要法律约束。 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法律约束,即虽然同性恋者是弱 势群体,需要保护,但同时他们的行为也需要法律 约束。 在同性恋立法模式上,管乐对各国的同性恋立法 模式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些可供中国参考的建议。 在具体的立法上,何东平认为,面对实际出现的一些问 题,立法不能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分步进行。 在法理学上,何东平认为从法理上对同性恋问题 进行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黎尔平从特殊人权和普 遍人权的角度对同性恋权利问题进行了探讨。 总体来说,国内关于同性恋法律方面的研究还停 留在简单案例探讨,罗列国外同性恋法律历史事件,介 绍国外具体的研究等层面,而在同性恋法律本土化、同 性恋立法技术等深入层面的研究,则没有涉及。究其 原因,这可能和当前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关,同性恋问题 尚未被社会接受,同性恋者的声音还比较弱小,所以这 方面的研究也更多地在探讨同性恋权利的重要性,希 望引起更多的重视,而没有实质性的具体操作研究,这 可能是未来会继续研究的方向。 4结论和展望 4.1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概括地说,这些年来我国的同性恋研究表现出以 下几个主要特征: 在研究的学科领域上,社会学、心理学、医学三个 学科关于同性恋的研究比较多,而其他学科,如法学, 新闻、政治学等学科则关注较少。而在未来,同性恋的 学术研究将渗透进各个学科。 在研究的整体进展上,21年来,同性恋研究可分 为三个阶段,1986年至1993年,1994年至2001年, 2002年至2006年,这三个阶段都是论文数不断增长, 并且论文范围不断扩展的时期。可以预计,未来的同 性恋研究也将不断增加。 从研究方法上看,非实证研究占到48.9%,而在 实证研究中,一手实证数据研究仅占29.8%,非数据 的实证研究占17.4%。可见同性恋研究的半壁江山 还是在实证研究,但是这其中真正有质量的一手数据 研究却并不多,而且有些研究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 4.2值得重视和加强探讨的领域 同性恋现象在当代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学术界关于同性恋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通过对过 去文献的总结分析,我们发觉,下列几个方面特别值得 关注: 关于同性恋成因的探讨,国外有比较多的研究,但 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很欠缺,仅有的几篇论文在研 究方法和研究效度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故在同性恋 成因探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并且不同 文化下的同性恋成因比较研究,如东西方同性恋者之 间的一些比较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应该 是未来同性恋研究的一个突破点。 目前的同性恋研究基本停留在某一个学科里,或 者是社会学,或者是心理学,综合两个以上学科的同性 恋研究则比较少,未来多学科的合作研究是同性恋研 究的发展方向,即同性恋不是一个单一学科能研究透 彻的问题,而需要多个学科共同的研究努力。 研究的标准化问题。不同学者对于同性恋研究所 应用的量表、调查表,调查同一问题所得出的答案有时 候竟然完全不一致, 关于同性恋的调查,各个地方似乎都有一些零星 的调查,但是整体性的、全国性的调查却还没有,这使 得很多地方性的调查得出的一些关于同一问题的结论 完全不同,未来可以深入做的就是全国性的调查,对中 国整体同性恋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系统和透彻的了解。 关于同性恋的治疗,国内有很多精神病类的期刊 有过很多研究,在具体对于同性恋的治疗上,缺少精神 分析法、人本主义疗法等,而主要偏重于认知行为方面 的治疗,并且对于治疗效果的评估国内几乎没有,这方 面是可以继续深入。 关于同性恋与艾滋病的问题的研究,由于有各省 疾病控制中心的介入,因而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并且 质量也比较好。这些研究的作用是为了控制同性恋人 群中艾滋病的传播,从现有的情况看,这些研究的目的 还在于给各地的同性恋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面上的 指导作用。 中国性科学2008年l1月第17卷第11期The Chinese Journal ofHuman Sexuality November,2008 !!: ! : : : 在同性恋权利问题的探讨上,国内已经有一些研 究,但文章数量还是比较少,大部分研究仅仅停留在案 例的探讨。而对于我国同性恋法律、同性恋立法技术 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1:116—117. 15 刘新民.一例同性恋治疗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33—34. 等制度层面的研究则没有,未来是一个可供深入的 地方。 l, 雎密太.综合法干预大学生同性恋的个案研究[J].健康心 理学杂志,2002,5:373—374. , 吴玉华,刘彦成.黑龙江省某市区内男性同性恋者人数估 计与HIV流行形势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 5:428—430. 参考文献 1汪新建,温江红.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J].医学与哲学; 2002,4:1—3. 18 宋丹,陶晓燕,等.深圳市男同性恋者性行为调查及艾滋病 干预[J].中国热带医学,2005,4:877—879. 19 曾惠芳,秦彦珉.深圳男同性恋性病和艾滋病感染状况调 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6,9:1686—1688. 20 蔡文德,冯铁建.男同性恋者行为特征和STD/HIV感染的 2倪晓防,沐炜.关于同性恋成因研究综述[J].红河学院学 报,2003,2:45—48. 3李玉玲.同性恋是怎样发生的[J].中国性科学,2006,3:32 —41. 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4:328—330. ,1 高云,王曙光,张胜康.参与式交流策略与男同性恋艾滋病 4王向群,马晓年.自我不和谐同性恋诱发因素初探[J].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43. 易感行为改变的实践[J].现代预防医学,2005,11:1512 —5刘华清,等.同性恋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4:242—244. 1515. 22 谷渊,曲鹏.沈阳市男同性恋者性病艾滋病相关KABP分 6汪亮,等.粤、港、澳三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4,8:970—971. , 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5:573—574. 周红.某市同性恋者艾滋病感染状况分析及其性行为危险 性探究[J].医学动物防治,2003,10:590—591. 24 党永辉,等.刍议中国同性恋的立法[J].中国性科学, 2005.9:14—16. 7由伟,徐永珍.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知识和态度分 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2,10:645—647. 8陶林,周红.对医务人员和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5:475—477. , 刘国生.各国(地区)同性恋立法与司法概况[J].法律与医 学杂志,2005,4:317—322. , 管乐.同性恋法律问题的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 9王志超.催眠诱导下电击性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J].心理 学报,1999,3:337—341. 10季建林,储展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同性恋[J].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1994,1:31—34. 学报,2006,1:9—11. 々7 黎尔平.同性恋权利:特殊人权还是普遍人权一一一兼论 11孙刚,郑亚莉,等.探讨l6例同性恋的就诊动机及治疗体 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3:264—265. 12刘志中,刘协和.同性恋的行为治疗[J].四川精神卫生, 1989,2:77—80. 大赦国际对同性恋权利的保护[J].法学,2005,10:39 —44. 28 何东平.中国对同性恋以及同性婚姻立法的必要性和思路 [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7—165. [收稿日期12008一o8—10】 13周秀华.问题解决疗法治疗男性同性恋1例[J].中国行为 医学科学,2002,4:432. 14马振武,等.厌恶合并认知领悟心理疗法治疗同性恋[J]. 声 明 为了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网络化,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 据库》收录并入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龙源期刊网”。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或上 网,请来稿时特别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中国性科学杂志社 2008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