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面层验收规范及检验标准

2020-02-15 来源:钮旅网


水泥混凝土面层 1 原材料

1.1 水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重交通以上等级道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应采用42。5级以上的道路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中轻交通等级的道路可采用矿渣水泥,其强度等级宜不低于32.5级。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含化学成分、物理指标),并经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2 不同等级、厂牌、品种、出厂日期的水泥不得混存、混用.出厂期超过三个月或受潮的水泥,必须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 用于不同交通等级道路面层水泥的弯拉强度、抗压强度最小值应符合表1。1-1的规定。

表1.1—1 道路面层水泥的弯拉强度、抗压强度最小值 道路等级 特重交通 重交通 中、轻交通 龄期(d) 3 28 3 28 3 28 抗压强度(MPa) 25.5 57。5 22.0 52。5 16.0 42。5 弯拉强度(MPa) 4。5 7。5 4.0 7.0 3。5 6。5 4 水泥的化学成分、物理指标应符合表1。1-2的规定。 表1。1-2 各交通等级路面用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 交通等级 特重、重交通 中、轻交通 水泥性能 不宜>9.0% 不宜<12.0% 不得>1.5% 不得>6.0% 不得>4。0% 怀疑有碱活性集料时,≤0。6%;碱含量 Na20﹢0。658K20≤0.6% 无碱活性集料时,≤1。0% 混合材种类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石粉 出磨时安定性 雷氏夹或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标准稠度需水量 不宜>28% 不宜>30% 烧失量 不得>3.0% 不得>5。0% 比表面积 宜在300~450m2/kg 细度(80μm) 筛余量≤10% ≥1.5h 初凝时间 ≤10h 终凝时间 28d干缩率* 不得>0。09% 不得>0.10% *耐磨性 ≤3.6Kg/m2 注:*示28d干缩率和耐磨性试验方法采用现行国家标准《道路硅酸盐水泥》GB 13693.

10。1.2 粗集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砾石、破碎砾石,并应符

铝酸三钙 铁铝酸三钙 游离氧化钙 氧化镁 三氧化硫 不宜>7。0% 不宜<15.0% 不得>1.0% 不得>5.0% 不得>3.5%

合表1。2—1的规定。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有抗(盐)冻要求的次干路、支路混凝土路面使用的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Ⅰ级。 Ⅰ级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1。0%,Ⅱ级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2.0%。

1。2-1 粗集料技术指标 技 术 要 求 项 目 Ⅰ级 Ⅱ级 碎石压碎指标(%) <10 <15 砾石压碎指标(%) <12 <14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5 <8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5 <15 计%) 含泥量(按质量计%) <0。5 <1。0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0 <0。2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合格 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03<0.5 <1.0 质量计%) 空隙率 <47%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无裂缝、酥缝、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碱集料反应 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小于0。10% 抗压强度(MPa) 火成岩≥100,变质岩≥80,水成岩≥60 2 粗集料宜采用人工级配。其级配范围宜符合表1。2-2的规定 表1.2—2 人工合成级配范围 粒方 筛 孔 尺 寸(mm) 2.36 4。75 9。50 16.0 19。0 26.5 31.5 37.5 径 累 计 筛 余(以 质 量 计)( %) 级配 4.75~16 95~100 85~100 40~60 0~10 4.75~19 95~100 85~95 60~75 30~45 0~5 0 4。75~26。5 95~100 90~100 70~90 50~70 25~40 0~5 0 20~4.75~31.5 95~100 90~100 75~90 60~75 40~60 0~5 0 35 3 粗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碎砾石不得大于26.5mm,碎石不得大于31.5mm,砾石不宜大于19.0mm;钢纤维混凝土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9.0mm。

1.3 细集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质地坚硬、细度模数在2。5以上、符合级配规定的洁净粗砂、中砂。

2 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 砂的技术指标 项 目 技 术 要 求 粒 径 筛孔尺寸(mm) 颗 0.15 0。30 0.60 1.18 2。36 4.75 粒 粗砂 90~100 80~95 71~85 35~65 5~35 0~10 级 累计筛配 余量 中砂 90~100 70~92 41~70 10~50 0~25 0~10 (%) 细砂 90~100 55~85 16~40 10~25 0~15 0~10 泥土杂物含量(冲洗法)一级 二级 三级

(%) <1 <2 <3 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 <0。5 (折算为S03)(%) 氯化物(氯离子质量计) ≤0。01 ≤0。02 ≤0。06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颜色不应深于标准溶液的颜色 其他杂物 不得混有石灰、煤渣、草根等其他杂物 3 使用机制砂时,除应满足表1.3的规定外,还应检验砂磨光值,其值宜大于35,不宜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水成岩类机制砂。

4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宜采用一级砂和二级砂。

5 海砂不得直接用于混凝土面层.淡化海砂不得用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可用于支路。

1.4 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宜使用饮用水及不含油类等杂质的清洁中性水,PH值为6~8。 1。5 外加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外加剂宜使用无氯盐类的防冻剂、引气剂、减水剂等。

2 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的有关规定,并应有合格证。

3 使用外加剂应经掺配试验,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的有关规定。 1.6 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的品种、规格、成份,应符合设计和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应具有生产厂的牌号、炉号,检验报告和合格证,并经复试(含见证取样)合格。 2 钢筋不得有锈蚀、裂纹、断伤和刻痕等缺陷。

3 钢筋应按类型、直径、钢号、批号等分别堆放,并应避免油污、锈蚀。 1.7 用于混凝土路面的钢纤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丝钢纤维抗拉强度不宜小于600MPa。

2 钢纤维长度应与混凝土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相匹配,最短长度宜大于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1/3;最大长度不宜大于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2倍,钢纤维长度与标称值的偏差不得超过±10%.

3 宜使用经防蚀处理的钢纤维,严禁使用带尖刺的钢纤维。

4 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钢纤维》YB/T151的有关要求。 1。8 传力杆(拉杆)、滑动套材质、规格应符合规定。可用镀锌铁皮管、硬塑料管等制作滑动套。

1.9 胀缝板宜采用厚20mm、水稳定性好、具有一定柔性的板材制作,且经防腐处理.

1.10 填缝材料宜用树脂类、橡胶类、聚氯乙烯胶泥类、改性沥青类填缝材料,并宜加入耐老化剂。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 混凝土面层的配合比应满足弯拉强度、工作性、耐久性三项技术要求。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弯拉强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交通等级路面板的设计28d弯拉强度标准值(ƒr)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2。2-1 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ƒr)

交通等级 特重 重 中等 轻 5.0 4.5 4.0 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5。0 2 应按下式计算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

ƒr

ƒc=—-—— ﹢t×s (2。2—1)

1﹣1.04cυ 式中:ƒc-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ƒr—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s—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MPa); t—保证率系数,应按表2。2-2确定;

cυ—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应按统计数据在表2。2—3的规定范围内取值;在

无统计数据时,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应按设计取值;如果施工配制弯拉强度超出设计给定的弯拉强度变异系数上限,则必须改进机械装备和提高施工控制水平。

表2.2—2 保证率系数(t) 样本数n(组) 道路等级 判别概率p 3 6 9 15 20 城市快速路 0.05 1.36 0.79 0。61 0.45 0。39 主干路 0.10 0.95 0.59 0.46 0.35 0.30 次干路 0.15 0.72 0.46 0。37 0.28 0。24 其他 0.20 0。56 0。37 0.29 0。22 0。19 表2。2—3 各级道路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变异系数(cυ) 道路技术等级 城市快速主干路 次干路 其他路 路 混凝土变拉强度 低 低 中 中 中 高 变异水平等级 弯拉强度变异系数 0。05~0。0。0。10~0。0。10~0.10~0。0。15~10 05~0.10 15 0.15 15 0.20 (cυ)允许变化范围 2 不同摊铺方式混凝土最佳工作性范围及最大用水量应符合表2。2-4的规定。

表2.2—4 不同摊铺方式混凝土工作性及用水量要求 摊 铺 方 式 混凝土类项 目 滑模摊铺机 轨道摊铺机 三轴机组摊小型机具型 铺机 摊铺 出机坍落度20~40① 40~60 30~50 10~40 (mm) 砾石混凝土 摊铺坍落度5~55② 20~40 10~30 0~20 (mm)

最大用水量155 153 148 145 (kg/m3) 出机坍落度25~50① 40~60 30~50 10~40 (mm) 碎石混凝摊铺坍落度10~65② 20~40 10~30 0~20 土 (mm) 最大用水量160 156 153 150 (kg/m3) 注:1 ①为设超铺角的摊铺机。不设超铺角的摊铺机最佳坍落度砾石为10~40㎜;碎石为10~30㎜;

2 ②为最佳工作性允许波动范围。 3 混凝土耐久性应符合下列要求:

1)路面混凝土含气量及允许偏差宜符合表2.2-5的规定.

表10.2。2—5 路面混凝土含气量及允许偏差(%) 最大粒径(mm) 无抗冻性要求 有抗冻性要求 有抗盐冻要求 19.0 4。0±1.0 5.0±0.5 6。0±0.5 26。5 3.5±1。0 4.5±0。5 5.5±0。5 31。5 3。5±1.0 4。0±0.5 5。0±0.5 2)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宜符合表2。2—6的规定。最大单位水泥用量不宜大于400 kg/m3。

表2。2-6 路面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道路等级 城市快速路、主干次干路 其它道路 路 最大水灰比 0。44 0。46 0。48 抗冰冻要求最大水灰比 0.42 0。44 0.46 抗盐冻要求最大水灰比 0。40 0.42 0.44 300 300 290 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42。5级水泥 m3) 32。5级水泥 310 310 305 320 320 315 42.5级水泥 抗冰(盐)冻时最小单位 水泥用量(kg/m3) 330 330 325 32。5级水泥 注:1 水灰比计算以砂石料的自然风干状态计(砂含水量≤1.0%;石子含水量≤0。5%);

2 水灰比、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宜经试验确定。

3)严寒地区路面混凝土抗冻标号不宜小于F250,寒冷地区不宜小于F200。 4 路面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高温施工时,混凝土搅拌物的初凝时间不得小于3h,低温施工时,终凝时

间不得大于10h。

2)外加剂的掺量应由混凝土试配试验确定.

3)引气剂与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等外加剂复配在同一水溶液中时,不得发生

絮凝现象.

5 配合比参数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灰比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碎石或碎砾石混凝土:

W1.5684 (2。2—2) Cfc1.0097-0.3595fs

砾石混凝土:

W1.2618 (2.2—3) Cfc1.5492-0.4709fsw式中:—水灰比;

c fs—水泥实测28d弯拉强度(MPa); fc-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水灰比应在满足弯拉强度计算值和耐久性(表2。2-6)两者要求的水灰比中取小值。

2)砂率应根据砂的细度模数和粗集料种类,查表2.2—7取值。

表2.2—7 砂的细度模数与最优砂率关系 砂细度模数 2.2~2.5 2。5~2。8 2。8~3.1 3.1~3。4 3。4~3。7 碎石 30~40 32~36 34~38 36~40 38~42 砂率SP (%) 砾石 28~32 30~34 32~36 34~38 36~40 注:碎砾石可在碎石和砾石之间内插取值. 3)根据粗集料种类和表2。2-4适宜的坍落度,分别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单位用水量(砂石料以自然风干状态计):

不掺外加剂与掺和料的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应按公式2.2-4、2.2-5计算。

碎石:W0=104。97+0。309SL+11。27C/W+0。61SP

(10。2.2-4)

砾石:WO=86。89+0.370 SL+11.24C/W+1。00SP

(10。2.2—5)

式中:W0-不掺外加剂与掺和料的混凝土单位用水量(kg/m3);

SL—坍落度(mm); SP-砂率(%);

C/W—灰水比,水灰比之倒数。

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应按公式2。2-6计算。

Wow=Wo(1-β/100) (2.2-6)

式中:Wow—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3);

β—所用外加剂剂量的实测减水率.

单位用水量应取计算值和表2。2-4的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

4)单位水泥用量应由公式2.2-7计算,并取计算值与表2.2—7规定值的大值.

C0=(C/W)×W0 (2。2—7)

式中:C0—单位用水量(kg/m3)。

5)砂石料用量可按密度法或体积法计算.按密度法计算时,混凝土单位质量

可取2400~2450 kg/m3;按体积法计算时,应计入设计含气量。

6)重要路面应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配合比优选。 6 采用真空脱水工艺时,可采用比经验公式2。2-4和式2.2—5计算值略大

的单位用水量;在真空脱水后,扣除每立方米混凝土实际吸除的水量,剩余单位用水量和剩余水灰比分别不宜超过表10。2.2—4最大单位用水量和表10.2.2—6最大水灰比的规定。

2。3 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弯拉强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交通等级道路面板28d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ƒcf)应符合表2.3-1的规定。

表2。3-1 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ƒcf) 交通等级 特重 重 中等 轻 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6.0 6.0 5.5 5.0 2)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应按本规范式2。2—1计算,以ƒcf和ƒrf代替ƒc和ƒr。

2 混凝土工作性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坍落度可比本规范表2.2—4的规定值小20mm。 2)掺高效减水剂时的单位用水量可按表2.3-2初选,再由搅拌物实测坍落度确定。

表10.2.3—2 钢纤维混凝土单位用水量 搅拌物条件 粗集料种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Dm单位用水量(kg/类 (mm) m3) 215 长径比Lƒ/dƒ=50 9。5、16。0 碎石 ρf=0。6% 200 19.0、26。5 坍落度20㎜ 9.5、16.0 208 中砂,细度模数2。5 砾石 19.0、26.5 190 水灰比0。42~0。50 注1 钢纤维长径比每增减10,单位用水量相应增减10kg/m3; 2 钢纤维体积率每增减0.5%.单位用水量相应增减8kg/m3; 3 坍落度为10~50mm变化范围内,相对于坍落度20mm每增减10mm,

单位用水量相应增减7 kg/m3;

4 细度模数在2.0~3.5范围内,砂的细度模数每增减0.1,单位用水量相

应减增1kg/m3;

5 ρf钢纤维掺量体积率。

3 混凝土耐久性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最大水灰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表2.3—3的规定.

表2。3—3 路面钢纤维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道路等级 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及其它道干路 路 最大水灰比 0。47 0。49 0.45 0.46 抗冰冻要求最大水灰比 抗盐冻要求最大水灰比 0。42 0。43 360 360 42.5级水3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m) 泥

370 370 32.5级水泥 380 380 42.5级水泥 抗冰(盐)冻要求最小单位水泥用390 390 量(kg/m3) 32.5级水泥 2)严禁采用海水、海砂,不得掺加氯盐及氯盐类早强剂、防冻剂等外加剂。 4 配合比设计步骤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算和确定水灰比应符合下列要求:

—以钢纤维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ƒcf替换ƒc,按本规范公式2.2-2

或式2.2-3计算出基体混凝土的水灰比。

—取钢纤维混凝土基体的水灰比计算值与表2.3-3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 2)钢纤维掺量体积率宜在0.60%~1。00%范围内初选,当板厚折减系数

小时,体积率宜取上限;当长径比大时,宜取较小值;有镦端者宜取较小值。

3)查表2。3-3,初选单位用水量Wof。

4)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应按公式2。3—1计算.

Cof=(C/W)Wof (2.3—1)

式中:Cof—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kg/m3);

Wof—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3)。

取计算值与表2.3—2规定值两者中的大值,但不宜大于500kg/m3。

5)砂率可按公式2.3—2计算,也可按表2.3-4初选。钢纤维混凝土砂率宜在38%~50%之间。

Sρf=Sp+10ρf (2。3—2)

式中:Spf-钢纤维混凝土砂率(%);

ρf—钢纤维掺量体积率(%).

表2。3-4 钢纤维混凝土砂率选用值(%) 搅拌物条件 最大公称粒径19mm 碎石 最大公称粒径19mm 砾石 Lƒ/dƒ=50;ρf=1.0%; 45 40 W/C=0.5;砂细度模数Mx=3。0 Lƒ/dƒ增减10 ±5 ±3 ρf增减0.10% ±2 ±2 ±2 ±2 W/C增减0。1 ±1 ±1 砂细度模数Mx增减0。1 6)砂石料用量可采用密度法或体积法计算。按密度法计算时,钢纤维混凝土单位质量可取2450~2580 kg/m3;按体积法计算时,应计入设计含气量。

7)重要路面应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配合比优选。 2。4 混凝土配合比确定与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计算的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应在实验室内经试配检验抗弯强度、坍落度、含气量等配合比设计的各项指标,并根据结果进行配合比调整。 2 实验室的基准配合比应通过搅拌机实际搅拌检验,并经试验段的验证. 3 配合比调整时,水灰比不得增大,单位水泥用量、钢纤维体积率不得减小.

4 施工期间应根据气温和运距等的变化,微调外加剂掺量,微调加水量与砂石料称量。

5 当需要掺加粉煤灰时,对粉煤灰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的其他相关要求应参照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的有关规定执行。

3 施工准备

3。1 施工前,应按设计规定划分混凝土板块,板块划分应从路口开始,必须避免出现锐角。曲线段分块,应使横向分块线与该点法线方向一致.直线段分块线应与面层胀、缩缝结合,分块距离宜均匀.分块线距检查井盖的边缘,宜大于1m。 3.2 混凝土摊铺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1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已获监理工程师批准,搅拌站经试运转,确认合格. 2 模板支设完毕,检验合格。

3 混凝土摊铺、养护、成形等机具试运行合格。专用器材已准备就绪. 4 运输与现场浇筑通道已修筑,且符合要求。

4 模板与钢筋

4.1 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应与混凝土的摊铺机械相匹配。模板高度应为混凝土板设计厚度。 2 钢模板应直顺、平整,每1m设置1处支撑装置。

3 木模板直线部分板厚不宜小于5cm,每0.8~1m设1处支撑装置;弯道部分板厚宜为1.5~3cm,每0。5~0.8m设1处支撑装置,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及模板顶面应刨光。

4 模板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1的规定。

表4.1 模板制作允许偏差 施工方式 三辊轴机组 轨道摊铺机 小型机具 检测项目 高度(mm) ±1 ±1 ±2 局部变形(mm) ±2 ±2 ±3 两垂直边夹角(°) 90±2 90±1 90±3 顶面平整度(mm) ±1 ±1 ±2 侧面平整度(mm) ±2 ±2 ±3 纵向直顺度(mm) ±2 ±1 ±3 4。2 模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模前应核对路面标高、面板分块、胀缝和构造物位置.

2 模板应安装稳固、顺直、平整,无扭曲,相邻模板连接应紧密平顺,不得错位。

3 严禁在基层上挖槽嵌入模板。

4 使用轨道摊铺机应采用专用钢制轨模。

5 模板安装完毕,应进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其安装质量应符合表4.2的规定。

表4。2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施工方式 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检测项目 检验方法 三辊轴机轨道摊铺小型机范围 点组 机 具 数

中线偏位(mm) 宽度(mm) 顶面高程(mm) 横坡(%) 相邻板高差(mm) 模板接缝宽度(mm) 侧面垂直度(mm) 纵向顺直度(mm) 顶面平整度(mm) ≤10 ≤10 ±5 ±0。10 ≤1 ≤3 ≤3 ≤3 ≤1.5 ≤5 ≤5 ±5 ±0。10 ≤1 ≤2 ≤2 ≤2 ≤1 ≤15 ≤15 ±10 ±0.20 ≤2 ≤3 ≤4 ≤4 ≤2 100m 20m 20m 20m 每缝 每缝 20m 40m 每两缝间 2 1 1 1 1 1 1 1 1 用经纬仪、钢尺量 用钢尺量 用水准仪具量测 用钢尺量 用水平尺、塞尺量 用钢尺量 用水平尺、卡尺量 用20m线和钢尺量 用3m直尺、塞尺量 4。3 钢筋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安装前应检查其原材料品种、规格与加工质量,确认符合设计规定. 2 钢筋网、角隅钢筋等安装应牢固、位置准确。钢筋安装后应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3 传力杆安装应牢固、位置准确。胀缝传力杆应与胀缝板、提缝板一起安装.

4 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表4。3—1 钢筋加工允许偏差 焊接钢筋网及绑扎钢筋网及检验频率 项 目 骨架允许偏差骨架允许偏差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mm) (mm) 钢筋网的长度±10 ±10 用钢尺量 与宽度 钢筋网眼尺寸 ±10 ±20 用钢尺量 每检验抽查钢筋骨架宽度批 10% ±5 ±5 用钢尺量 及高度 钢筋骨架的长±10 ±10 用钢尺量 度 5 钢筋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表4。3-2 钢筋安装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允许偏差项目 检验方法 (mm) 范围 点数 ±5 排距 受力钢筋 用钢尺量 ±10 间距 每检验抽查10% 用钢尺量 钢筋弯起点位置 20 批 箍筋、横向绑扎钢筋网及钢筋±20 用钢尺量 钢筋间距 骨架

焊接钢筋网及钢筋±10 骨架 中心线位置 ±5 钢筋预埋用钢尺量 位置 水平高差 ±3 距表面 ±3 钢筋保护用钢尺量 ±5 层 距底面 10。4。4 混凝土抗压强度达8.0MPa及以上方可拆模.当缺乏强度实测数据时,侧模允许最早拆模时间宜符合表4.4的规定.

表4.4 混凝土面板的允许最早拆模时间(h) 昼夜平均气温 -5℃ 0℃ 5℃ 10℃ 15℃ 20℃ 25℃ ≥30℃ 硅酸盐水泥、R型水泥 240 120 60 36 34 28 24 18 道路、普通硅酸盐水泥 360 168 72 48 36 30 24 18 矿渣硅酸盐水泥 - - 120 60 50 45 36 24 注:允许最早拆侧模时间从混凝土面板精整成形后开始计算。 5 混凝土搅拌与运输

5.1 面层用混凝土宜通过比对,优选具备资质、混凝土质量稳定的集中搅拌站供应.

5。2 现场自行设立搅拌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搅拌站应具备供水、供电、排水、运输道路和分仓堆放砂石料及搭建水泥仓的条件。

2 搅拌站管理、生产和运输能力,应满足浇筑作业需要.从搅拌站至浇筑地点搅拌料的运输时间不宜超过表5.2-1的规定。

表5.2-1 水泥混凝土搅拌料运输时间 气温(℃) 无搅拌设施运输(min) 有搅拌设施运输(min) 30~35 15 45 20~30 30 60 10~20 45 75 5~10 60 90 注:1当运距较远时,宜用搅拌运输车干拌料到浇筑地点后再加水搅拌; 2掺用外加剂应通过试验,根据所配制水泥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确定运

输时间限制;

3表列时间系指从加水搅拌到入模时间。

2搅拌站宜设有计算机控制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搅拌设备配料计量偏差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 搅拌设备的计量允许偏差(%) 材料名称 水泥 掺合料 钢纤维 砂 粗集料 水 外加剂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每盘 ±1 ±1 ±2 ±2 ±2 ±1 ±1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累计±1 ±1 ±1 ±2 ±2 ±1 ±1 每车 其他等级道路 ±2 ±2 ±2 ±3 ±3 ±2 ±2 5.3 混凝土搅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按配合比要求与施工对其工作性要求经试拌、确定最佳搅拌时间。每盘最长总搅拌时间宜为80~120s.

2 外加剂宜稀释成溶液,均匀加入进行搅拌。当同时掺用引气剂时,宜通

过试验适当增大引气剂掺量,以达到规定含气量.

3 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出仓温度应符合施工要求.

4 搅拌钢纤维混凝土,除应满足上述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钢纤维体积率较高,搅拌物较干时,搅拌设备一次搅拌量不宜大于其额

定搅拌量的80%。

2)钢纤维混凝土的投料次序、方法和搅拌时间,应以搅拌过程中钢纤维

不产生结团和满足使用要求通过试拌确定.

3)钢纤维混凝土严禁用人工搅拌。

5。4 施工中应根据运距、混凝土搅拌能力、摊铺能力确定运输车辆的数量与配置。

5。5 不同摊铺工艺的混凝土搅拌物从搅拌机出料到运输、铺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应符合表5。5的规定。

表5.5混凝土拌合物出料到运输、铺筑完毕允许最长时间 到运输完毕允许最长时间(h) 到铺筑完毕允许最长时间(h) *施工气温(℃) 滑模、轨道 三轴、小机具 滑模、轨道 三轴、小机具 5~9 2.0 1.5 2.5 2.0 10~19 1.5 1。0 2。0 1.5 20~29 1.0 0。75 1。5 1.25 30~35 0.75 0。50 1。25 1.0 注:表中*指施工时间的日间平均气温,使用缓凝剂延长凝结时间后,本表数值可增加0。25~0.5h。

6 混凝土铺筑

6。1 混凝土铺筑前应检查下列项目:

1 基层或砂垫层表面、模板位置、高程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支撑接缝严密、模内洁净、隔离剂涂刷均匀。

2 钢筋、预埋胀缝板的位置正确,传力杆等安装符合要求。 3 混凝土搅拌、运输与摊铺设备,状况良好。 6。2 三辊轴机组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三辊轴机组铺筑混凝土面层时,辊轴直径应与摊铺层厚度匹配,且必须同时配备一台安装插入式振捣器组的排式振捣机,振捣器的直径宜为50~100mm,间距不得大于其有效作用半径的1.5倍,且不得大于50cm。

2 当面层铺装厚度小于15cm时,可采用振捣梁。其振捣频率宜为50~100Hz,振捣加速度宜为4~5g(g为重力加速度)。

3 当一次摊铺双车道面层时,应配备纵缝拉杆插入机,并配有插入深度控制和拉杆间距调整装置.

4 铺筑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卸料应均匀,布料应与摊铺速度相适应.

2)设有纵缝、缩缝拉杆的混凝土面层,应在面层施工中及时安设拉杆。 3)三辊轴整平机分段整平的作业单元长度宜为20~30m,振捣机振实与

三辊轴整平工序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15min。

4)在一个作业单元长度内,应采用前进振动、后退静滚方式作业,最佳滚压

遍数应经过试铺确定。

6。3 采用轨道摊铺机铺筑时,最小摊铺宽度不宜小于3.75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设计车道数按表6.3—1的技术参数选择摊铺机。

项 目 表6。3—1 轨道摊铺机的基本技术参数 发动机功率最大摊铺宽度摊铺厚度摊铺速度 (kW) (m) (mm) (m/min) 整机质量(t) 三车道轨道摊33~45 11。75~18。3 250~600 1~3 13~38 铺机 双车道轨道摊15~33 7.5~9.0 250~600 1~3 7~13 铺机 单车道轨道摊8~22 3。5~4.5 250~450 1~4 ≤7 铺机 2 坍落度宜控制在20~40mm。不同坍落度时的松铺系数(K)可参考表6.3-2确定,并按此计算出松铺高度。

表6。3—2 松铺系数(K)与坍落度(SL)的关系 坍落度SL(mm) 松铺系数K 5 1。30 10 1。25 20 1.22 30 1.19 40 1.17 50 1。15 60 1.12 3 当施工钢筋混凝土面层时,宜选用两台箱型轨道摊铺机分两层两次布料.下层混凝土的布料长度应根据钢筋网片长度和混凝土凝结时间确定,且不宜超过20m。

4 振实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轨道摊铺机应配备振捣器组,当面板厚度超过150mm、坍落度小于

30mm时,必须插入振捣。

2)轨道摊铺机应配备振动梁或振动板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振捣和修整.使用

振动板振动提浆饰面时,提浆厚度宜控制在(4±1)mm。

5 面层表面整平时,应及时清除余料,用抹平板完成表面整修. 6.4 人工小型机具施工水泥混凝土路面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松铺系数宜控制在1。10~1.25.

2 摊铺厚度达到混凝土板厚的2/3时,应拔出模内钢钎,并填实钎洞。 3 混凝土面层分两次摊铺时,上层混凝土的摊铺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且下层厚度宜为总厚的3/5.

4 混凝土摊铺应与钢筋网、传力杆及边缘角隅钢筋的安放相配合. 5 一块混凝土板应一次连续浇筑完毕.

6 混凝土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不得过振,且振动时间不宜少于30s,移动间距不宜大于50cm.使用平板振捣器振捣时应重叠10~20cm,振捣器行进速度应均匀一致。

7 真空脱水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真空脱水应在面层混凝土振捣后、抹面前进行.

2)开机后应逐渐升高真空度,当达到要求的真空度,开始正常出水后,

真空度应保持稳定,最大真空度不宜超过0。085MPa,待达到规定脱水时间和脱水量时,应逐渐减小真空度.

3)真空系统安装与吸水垫放置位置,应便于混凝土摊铺与面层脱水,不得出现未经吸水的脱空部位。

4)混凝土试件,应与吸水作业同条件制作、同条件养护。

5)真空吸水作业后,应重新压实整平,并拉毛、压痕或刻痕。 8 成活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现场应采取防风、防晒等措施;抹面拉毛等应在跳板上进行,抹面时

严禁在板面上洒水、撒水泥粉。

2)采用机械抹面时,真空吸水完成后即可进行,先用带有浮动圆盘的重型

抹面机粗抹,再用带有振动圆盘的轻型抹面机或人工细抹一遍。

3)混凝土抹面不宜少于4次,先找平抹平,待混凝土表面无泌水时再抹

面,并依据水泥品种与气温控制抹面间隔时间。

6。5 混凝土面层应拉毛、压痕或刻痕,其平均纹理深度应为1~2mm。 6。6 横缝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胀缝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缝宽宜为20mm。在与结构物衔接处、道路交叉和填挖土方变化处,应设胀缝。

2 胀缝上部的预留填缝空隙,宜用提缝板留置.提缝板应直顺,与胀缝板密合、垂直于面层。

3 缩缝应垂直板面,宽度宜为4~6mm.切缝深度:设传力杆时,不得小于面层厚三分之一,且不得小于70mm;不设传力杆时不得小于面层厚四分之一,且不得小于60mm。

4 机切缝时,宜在水泥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25%~30%时进行.

6.7 施工现场的气温高于30℃、搅拌物温度在30℃~35℃、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搅拌物中宜掺缓凝剂、保塑剂或缓凝减水剂等.切缝应视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情况,比常温施工适度提前.铺筑现场宜设遮阳棚。

6.8 当混凝土面层施工采取人工抹面时,遇有5级及以上风应停止施工。

7 面层养护与填缝

7.1 水泥混凝土面层成活后,应及时养护。可选用保湿法和塑料薄膜覆盖等方法养护。气温较高时,养护不宜少于14d;低温时,养护期不宜少于21d。 7。2 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应采取保温、保湿的养护措施。

7。3 养护期间应封闭交通、不得堆放重物;养护终结,应及时清除面层养护材料。

7。4 混凝土板在达到设计强度的40%以后,方可允许行人通行。 7.5 填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板养护期满后应及时填缝,缝内遗留的砂石、灰浆等杂物,应剔除干净.

2 应按设计要求选择填缝料,并根据填料品种制定工艺技术措施.

3 浇注填缝料必须在缝槽干燥状态下进行,填缝料应与混凝土缝壁粘附紧密,不渗水。

4 填缝料的充满度应根据施工季节而定,常温施工应与路面平,冬期施工,宜略低于板面。

7.6 面层混凝土弯拉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填缝完成后,方可开放交通。

8 检验标准

8.1 水泥混凝土面层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材料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主控项目

1)水泥品种、级别、质量、包装、贮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

场的水泥,袋装水泥不超过200t为一批,散装水泥不超过500t为一批,每批抽样1次。

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复验。

2)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的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和产品抽样检验方法确定。每批不少于1次.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3)钢筋品种、规格、数量和下料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用钢尺量,检查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4)钢纤维的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本规范第1。7条的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每批抽检1次。 检验方法:现场取样、试验。

5)粗骨料、细骨料应符合本规范第1。2、1。3条的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同产地、同品种、同规格且连续进场的骨料,每400m3或600t

为一批,不足400m3或600t按一批计,每批抽检1次。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抽检报告。

6)水应符合本规范第2。1条第3款的规定。

检查数量:同水源检查1次。 检验方法:检查水质分析报告。

2 混凝土面层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1)混凝土弯拉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检查数量:每100m³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1次;不足100 m³时按

1次计。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1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2)混凝土面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误差为±5mm。 检查数量;每1000m21组(1点)。 检验方法:查试验报告、复测.

3)抗滑构造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每1000m21点。

检验方法:铺砂法。

一般项目

4)水泥混凝土面层应板面平整、密实,边角应整齐、无裂缝,并不得有

石子外露和浮浆、脱皮、踏痕、积水等现象,蜂窝麻面面积不得大于

总面积的0。5%。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

5)伸缩缝应垂直、直顺,缝内不得有杂物。伸缩缝在规定的深度和宽度范

围内应全部贯通,传力杆应与缝面垂直.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6)混凝土路面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1的规定.

表8。1 混凝土路面允许偏差 允许偏差与规定值 检验频率 项 目 检验方法 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范围 点干路 路 数 纵断高程±15 20m 1 用水准仪测量 (mm) 中线偏位≤20 100m 1 用经纬仪测量 (mm) 标准差 1。2 2 100m 1 用测平仪检测 平σ(mm) 整用3m直尺和塞尺连度 最大间隙3 5 20m 1 (mm) 续量两尺,取较大值 0 宽度(mm) 40m 1 用钢尺量 –20 横坡(%) ±0.30%且不反坡 20m 1 用水准仪测量 井框与路面高十字法,用直尺和塞尺≤3 每座 1 差(mm) 量最大值 相邻板高差≤3 20m (mm) 1 用钢板尺和塞尺量 纵缝直顺度≤10 100m (mm) 横缝直顺度 ≤10 40m 1 用20m线和钢尺量 蜂窝麻面面积≤2 20m 1 观察和用钢板尺量 ①(%) 注:①每20m查1块板的侧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