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物候知识;积累有关“物候”的成语、谚语和诗句;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目标展示】
1.朗读课文,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课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评价任务】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体会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过程设计】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激活思维。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诉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1.生字词。
连翘(qiáo)——翘起(qià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道观(guàn) ..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劲(chà)——参差(cī) ....2.作家作品。(见拓展素材)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课文结构顺序(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概括文本内容,分析结构顺序。
1.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2.本文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地说明了物候学各方面的知识,重点是课文的第三部分。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可以看出本文运用了逻辑顺序。
四、细读课文关键语句,感知说明方法(合作学习)
举例子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本文中的举例子运用得就非常成功,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化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等的花期推迟而使农业遭受损失的例子。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这里举两个例子呢?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认为比内陆高,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你不信吗?举例子给你看,只举一个,你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自然就确信无疑了。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此外,本文还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引用等说明方法。 五、品读课文关键语段,分析语言特点(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品味精彩传神的语言特点。 赏读文章第一、二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第一、二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将之与原文进行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叙述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第一、二段,具体说说这部分文字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下了基调。
(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现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来”,“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冬季寒冷的程度。
(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手法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这些句子,使大自然似乎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课下注释①,问:“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明确:不好。改后就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第一、二段,争取背诵。 六、拓展延伸
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成语、诗句。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七、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完成有关练习。 2.写作训练(二选一)。
(1)除了本文讲述的“语言”之外,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模仿本文第一、二段的文字,写一段话来介绍它们。
(2)请大家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风雪载途
【结构纲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