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文献综述
金融安全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特别是自1997年7月泰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以来, 金融安全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此后一段时期的一个研究重点。
一、金融安全的概念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早期马克思就曾对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做出过深刻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内生的不稳定性,而且造成货币与金融不稳定的最终根源隐于资本积累过程之中。他指出经济的不稳定与货币金融的风险紧密相关,而关于经济周期与货币金融风险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简单商品流通条件下,经济不稳定的可能性产生于货币的社会功能,二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积累的周期性运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风险的累积甚至爆发金融危机①。20世纪初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904)②也提出了“金融体系不稳定”假说,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本所有者缺位,结果其本身内在地存在周期性动荡力量,这些力量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中。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又进一步发展了凡勃伦等的假说,提出了“债务-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负债引起的金融事件。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与日本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他们通常都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来探讨,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并不局限于金融领域,但金融无疑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方面,也就是说,金融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1版 ,第26卷II,562-5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Thorstein B Veblen,《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l904)》,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8。
1
安全并不等于经济安全,但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必要条件,经济安全的国家一定拥有安全的金融体系,金融不安全意味着经济也不安全,因而金融安全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安全。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被逐渐用于国家政策之中,西方主要国家开始将经济安全战略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日本正式出台了经济安全战略,将保障经济安全的战略思路和政策运作贯穿于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明确提出,要把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并在政策上将经济安全确立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目标之一。 1999 年12 月,美国白宫新闻出版署公布了《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 报告,该报告也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了美国的经济安全,把保障美国的金融安全置于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利益之列。1996 年5月和6月,俄罗斯政府明确提出了“俄联邦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基本原则)”和“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
虽然国外学者对金融安全并无明确的概念界定,但他们已明确提出了金融安全网的概念,并对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网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国外对金融安全网(safety net)问题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看法。Santomero①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②会认为仅指存款保险制度安排。而Schumacher③则认为金融安全网除存款保险制度外,还包括了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和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Demirguc-Kunt和Kane( 2002)④认为,金融安全网包括隐性和显性的存款保险、最后贷款人制度、有问题银行的调查与清算及紧急情况下国际机构对银行的监管策略。
国内学者对金融安全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始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目前对金融安全概
Santomero , A.M.(1997),\"Deposit Insurance:Do we need it and Why?\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文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③
Schumacher , L.(2000),\"Bank runs and Currency run in a system without a Safety net :Argentina And The 'tequila' shok\ Economics,46.257-277. ④
Ash Demirguc-Kunt and Edward J.Kane,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Globe:Where Does It Work?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Number 2 Spring 2002.
①②
2
念的界定尚不统一。王元龙(1998)①从金融实质的角度对金融安全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所谓金融安全,简而言之就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也都是金融安全的范畴,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王元龙(2004)②进一步认为,金融安全应是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梁勇(1998)③认为,金融安全是对“核心金融价值”的维护,包括维护价值的实际能力与对此能力的信心这两个紧密相关的方面;张幼文( 1999) ④认为金融安全就是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能引致危机的临界点以下,在不致触发金融危机的条件下尽可能的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戴小平( 2000) ⑤从经济体内部来看,认为金融安全是相对金融风险而言的,在某一区域的某一时期没有出现金融危险并引致金融、经济的紊乱,金融就是安全的;张纪康( 2001)⑥ 站在单个金融企业与整个金融体系的关系的角度,认为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指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不是单个金融企业的安全。经营不好的金融企业必须通过竞争被市场淘汰,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郑汉通(1999)⑦认为,所谓的金融安全,即一国金融利益不受侵犯,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不受破坏和威胁,金融体系能抵御各种金融危机对其的侵害。反之,当一国金融利益受到侵犯,金融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面对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毫无抵抗能力,就是金融不安全;雷家骕(2000)⑧认为, 所谓金融安全,主要是指金融领域能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抵御和消除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威胁和侵害,以确保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刘沛和卢文刚(2001)⑨认为金融安全不纯粹是一个金融学或经济学的概念,而是多学科
①②
王元龙. 中国对外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 J ]. 国际金融研究 , 1998 (5) . 王元龙. 关于金融安全的若干理论问题 [J]. 国际金融研究 , 2004 (5) . 梁勇.开放的难题: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张幼文. 金融安全的国际条件与国内条件 [ J ]. 上海金融 , 1999 (7) .
③④
戴小平等. 区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0 (5) . ⑥
张纪康. 金融风险:辨识与管理[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⑦
郑汉通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M]. 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 ⑧
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 [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⑤⑨
刘沛 ,卢文刚. 金融安全的概念及金融安全网的建立 [J]. 国际金融研究 , 2001 (11) .
3
的综合结果,金融安全是指一国经济独立发展道路上,经济运行的动态稳定状况;刘锡良(2004)①从金融功能的正常履行来界定金融安全。他认为,若经济体能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国内金融体系能保持稳定、健康,国民经济正常运转,金融体系的国家影响力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世界大多数国家对该国的金融实力预期良好,愿意接受该国金融企业的信用,那么这样一个国家的金融就是安全的;李东荣等(2001)②从传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增长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安全的概念,指出在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是指一国金融制度、金融财富、金融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即一国为抵御国际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的能力,以及人们对这种状态与维护能力的信心。高盛亚洲董事兼总经理胡祖六 (2005)③ 在“2005中国国际金融论坛 ” 上对金融安全所作定义是“ 金融安全就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或者说金融危机的爆发的概率或者风险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④在“2006年中美经济论坛”中发表的讲话中这指出金融安全从微观上讲是要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不要因个别机构的经营不善而导致系统性挤兑风险;从宏观上讲是保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保持币值和汇率的稳定,不出现剧烈的波动,是一国的宏观调控能力问题。庞浩等(2009)⑤经过比较金融危机、金融安全、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金融安全”是指“从绝对安全状态”到危机爆发(绝对不安全状态)前夕的相对区间的状态,在这个区间中金融危机并未实际发生。
二、与金融安全相关的几组概念
1、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
①
刘锡良等.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M] .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②
③
李东荣,边维刚.试论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安全问题[J].中国外汇管理,2001年4月.
胡祖六. 外资对中国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J /OL ] .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2005 - 12 - 16 . ④
吴晓灵.金融安全是一个宏观概念[J /OL ] .人民网,2006 - 2 -16. ⑤
庞浩,黎实,贾彦东,《金融安全的预警机制与风险控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4
王元龙(2004)认为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有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的危险性。金融风险通常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为的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是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主要从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的角度来探讨风险的产生和防范问题,金融安全则主要从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威胁与侵袭来自何方及如何消除。李翀(2000)①指出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密切相关,金融风险的产生构成对金融安全的威胁,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造成对金融安全的损害,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是对金融安全的维护。徐良平(2000)认为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金融制度的内生缺陷使金融风险具有内生的性质,因此,要加强金融安全必须在产生金融危机的临界范围内增强金融机构抗干扰能力、减少其脆弱性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金融制度。
2、经济安全与金融安全
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国际化发展条件下,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抗拒内外风险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保证经济主权少受侵害、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经济态势。经济安全的重要标志是保证经济主权在独立的条件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王元龙,1998)。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经济安全已经从军事安全中转变过来,金融安全已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在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化以及金融国际化条件下,任何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都将构成对经济安全的威胁。所以,保障经济安全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注重金融自身的安全(徐良平,2000)。
3、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
①
李翀.论国家金融风险与国家金融安全[M]. 中国经济问题.2000年1月.
5
王广谦(1997)①从金融在经济中的贡献入手,将金融效率定义为金融运作能力的大小;白钦先(1998 )提出金融资源论,通过揭示出金融的资源属性,斌予了全新的金融效率观;杨德勇(2009)②认为金融整体效率是指一国金融整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效率,即把金融要素(人力、物力、各类金融资产的存量和流量)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按照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可把金融效率分为宏观金融效率、微观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王振山(1999)③将金融效率等同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有效,并探讨了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他指出金融效率是维护金融安全、保持金融稳定的价值基础,并通过多国经验的实证分析,得出要保持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创造一国经济、社会健康成长的金融条件,必须大理提高金融效率,必须把提高金融效率作为全部金融政策的核心目标和主要出发点的结论;刘锡良(2004)提出金融效率就是进入行业提供的金融产品的价值与投入要素的价值之比,比值越大,效率越高。提高金融效率是金融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是过程和目标的关系。同时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在统一的基础上,对立面也很明显:短期内,金融行业为提高金融效率而引入的新科技、新产品、新思维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产生新的风险,从而影响到金融安全;长期来看,金融行业在不断创新、不断变革中前进,金融效率在金融创新中不断得到改善,因为每一次以提高金融效率为目标的内源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固然影响了短期的金融安全,但带来的却是长期的金融稳定和长期的金融安全。沈军(2005)④将金融效率置于金融结构一金融功能一金融效率的逻辑链条与金融发展理论的平台上,并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再检验。
4、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王元龙(2004)认为,金融安全的反义词是金融非安全,但决不是金融危机的爆发。
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杨德勇,《金融效率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③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④
沈军,《系统与资源视角下的金融效率论——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②
6
金融危机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后的爆发结果, 是金融风险的结果。刘锡良(2004)认为分析金融安全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要首先区分金融危机是内源性金融危机还是外源性金融危机。他认为内源性金融危机从长远来看是化解、消化了内部风险,促使已有金融风险的释放,促进了长期的金融安全,而外源性金融安全则急剧改变了经济预期,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金融市场价格剧烈动荡,从而导致经济生产、贸易关系陷入混乱,直接影响到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安全。汤凌霄等(2009)①认为金融安全与金融危机是紧密相连的。当金融不安全因素累计越过临界点后,就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必然破坏金融安全,它是对金融不安全状态的一种强制性调整过程。危机是造成安全问题的总根源,是进入不安全的最终表现和集中体现。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与金融不安全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5、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
国际清算银行总裁Crockett A.(1996)②指出,金融稳定是指没有不稳定的隐患,而金融不稳定是由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或金融机构无法履约所引起的。Fredrish
Mishkin(1999)③认为,金融稳定缘于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能有效提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会而不会产生大的动荡的金融体系,造成金融不稳定的原因是经济中的各种冲击因素干扰了信息传递,致使金融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金融稳定可包括: (1)金融体系中关键性的金融机构保持稳定,因为公众有充分信心认为这些机构能履行合同义务而无需干预或外部支持;(2)关键性的市场保持稳定,因为经济主体能以反映市场基本因素的价格进行交易,并且该价格在经济基本面没有变化时短期内不会大幅波动。加拿大银行特别顾问Chant(2003)认为,金融不稳定是指一种状态,它可以损害特定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转,致使它们不能为其他经济实体进行融资,还可以损害家庭、公司以及政府部门等。欧洲央行行长
①
②③
汤凌霄 张春芳, 金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研究评述 [J], 经济学动态,2009( 12).
CrockettA,1996,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ial Stability, Economist, 144 (4) : 531 - 568.
Mishkin, F.S .,1999: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 macro2 economy,Central bank of Iceland working papers, No 9.
7
Duisenberg (2001)①认为,金融稳定是指构成金融体系的主要要素都能平稳地运行,亦即“金融稳定是指这样一种金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以及市场基础设施均处于良好状态,面对各种冲击,都不会降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资源配置效率”。欧洲中央银行执行委员会委员Padoa Schioppa(2003) ②认为,金融稳定是指一种状态,即金融体系能够承受冲击并且在经济活动的支付程序不会受积累过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英国金融服务机构执行董事Foot(20 03)认为,金融稳定要满足以下几点:一是币值稳定,二是失业水平接近自然率,三是经济中的主要金融机构和市场正常运转,四是经济中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变化不会影响币值稳定和就业水平。Houben.A.Kakes③等(2004)认为,在金融稳定状态下,金融体系应具有如下功能:一是在各种经济活动中能有效地分配资源,二是评估和管理金融风险,三是承受各种冲击。由此可见,金融稳定是金融安全的一种状态和表现形式,金融安全则是金融稳定的必然结果。
三、金融非安全的具体表现
金融安全的反义词是金融非安全,金融非安全主要表现为金融不稳定、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
1、金融不稳定
在《全球金融不稳定:分析框架、现象和问题》一文中,Mishkin对金融不稳定下了定义:“当金融体系所受的某些冲击已经明显干扰了信息传递,进而导致金融体系不再能有效地将资金传输给生产性投资机会时,金融不稳定就发生了”。
①
Duisenberg, W. F .The contributi on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in Gl obalizati on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challenges for Europe,Baden: 37 - 51 . ②
Padoa2 Schioppa, T . , 2003:“Central bank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exp l oring a land in bet ween” , in:V Gas par, part mann, osleij pen ( eds) The transformati on of the Eur opean financial system, European Central Bank, Frankfurt, 269 - 310 . ③
Houben,A. , Kakes, J . and Schinasi, G . , 2004: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safeguarding financi Stability” , I MFWorking paper, 101 (4) : 11 - 12 .
8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董事会前主席罗杰·佛古森(Loger Ferguson)认为,金融不稳定有以下三个特征:某些重要金融资产的价格严重偏离经济基本面,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及可贷资金受到严重影响,总需求明显偏离均衡水平,远高于或低于一个经济体的潜在总供给水平。
国际清算银行的安德鲁·克罗克特((Andrew Crockett)则认为,金融不稳定是指实际经济部门受到来自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如金融资产价格的急剧波动或金融机构的倒闭产生的负面影响。他强调,金融不稳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潜在的危害甚于实际表现出的危害,金融不稳定既可能产生于银行系统,也可能产生于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或其他金融机构,银行并不是唯一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任何机构,不论其是否直接处于支付清算体系中,只要与支付清算体系中的机构关系密切,一旦其发生支付困难,将危及整个支付体系,它就应该成为密切关注的对象。
金融不稳定首先产生于金融体系,表现为金融资产的供给和需求出现脱节,从而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或产生支付困难,更为严重的还会表现为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倒闭。这种异常波动可能产生于单个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很快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或者社会公众的从众行为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从而影响到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这种波动可能造成一系列后果,如破坏金融体系提供支付和进行风险定价以及转移风险的能力,造成市场流动性的短缺。参与者的交易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丧失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如果当局没有进行有效的补救,金融不稳定将通过一定的传导渠道从金融体系内部波及到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可能表现为商品价格的异常波动、投资萎缩、失业大量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严重脱节,从而使经济增长下降或者停滞。
2、金融风险
9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金融风险的种类一般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作业风险、行业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事风险、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8)》表明,当前存在一些影响中国金融稳定的国际国内因素,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正面临新的形势,而我国目前金融现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风险:金融结构失衡与融资形式畸形发展使风险集中于银行;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相互传感放大;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机制转化中金融机构的风险突出;资本项目管制有效性严重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缺陷导致国民福利损失;利率风险日益凸显;房地产业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金融开放过程中的“拉美化”风险等。
金融风险的直接危害,不仅破坏金融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削弱和抵毁金融业本身存在的抵抗各种金融风险的能力,而且危及金融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导致金融风险发展到金融危机或金融风暴。
3、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混乱和动荡,并在事实上对该国银行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以及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多种危机混合爆发的特征。金融危机通常表现为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
10
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持续上升,经济持续萧条,甚至出现了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不安全的积累性爆发。
Fisher( 1933) 是较早对金融危机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针对1929年经济与金融危机的成因,他认为金融危机是由引发债务——通货紧缩的金融事件形成的,即在商业周期上升阶段形成企业过度负债,而在商业周期下降阶段产生银行坏账,银行不得不收缩信贷,结果加剧了企业倒闭并引发金融危机。Diamond and Dybvig (1983)等经济学家指出“金融恐慌”会导致并恶化危机。Chang and Velasco ( 1998①②;1999③)提出,当一国经济有外国资本输入时,短期外债是国外投资者之间协调失败的根源,使经济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均衡。Corsetti、Pesenti and Roubini (1998)④等学者认为,一国的基本面因素是决定危机是否会爆发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导致危机蔓延和恶化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学家Teven Radelet and Jeffrey Sachs (1998)⑤对金融恐慌论进行了修正,认为恐慌源于一国的基本面恶化,由一系列突发性金融和经济事件引发,并由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危机的处理不当而不断膨胀,导致大规模的资金外流,最终导致并恶化了危机。Chen (1999)⑥认为,由于需求存款合同所导致的收益外部性和信息的溢出效应,即使帕累托最优均衡或基于协调失败的银行挤兑均衡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也会在银行之间进行传染。Kodres and Pritsker (1998)⑦认为,信息不对称和跨市场套期保值能力是金融危机传染的根本原因。Masson (1999)讨论了金融危机的传染机理 ,证明了“季风效应” 和“波及效应” 的
王自力.金融不稳定的因与果. 银行家,2005(5).
Chang, R.,and A.Velasco,1998:“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Markets : A CanonicalModel” , Working PaperNo.6606, NBER. ③
Chang, R.,and A. Velasco,1999:“L iquidity Crises in EmergingMarkets”,Working Paper No . 7272, NBER. ④
Giancarl o Corsetti, Paol o Pesenti and Nouriel Roubini 1999: “Paper Tigers? A Model of the Asian Crisis” ,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3: 7, June 1999, pp. 1211 - 1236 . ⑤
Steven Radelet and Jeffrey Sachs, 1998:“The Onset of the East Asian Crisis” , NBER Working Paper #6680, August . ⑥
Chen, Y . , 1999: “Banking Panics : The Role of the First - Come, First2 Served Rule and Informati on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7 (5) , 946 - 968 . ⑦
Kodres, LauraE.,and Matthew Pritsker, 1998: “Arati onal expectati ons model of financial contagi on”,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 on Series 1998 - 48,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US) .
①②
11
存在。Hausken and Plümpler (2002)①认为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与流行病在人群中的传染有相似的机制。
国内学者李成(2006)②从历次金融危机理论出发,探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与实质,检验并梳理了各次金融危机的理论渊源,文中指出金融危机理论至今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或扩张的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间的不协调;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公共政策导致经济中的多维平衡点,而自促成因素使经济从好的平衡点转移到差的平衡点,危机具有自促成的性质;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着眼于金融中介的作用。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还没有统一的研究范式,理论模型还不是很完善。从研究的视角来看,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类:由经济基础变量所驱动的危机模型;由金融恐慌所驱动的危机模型;强调投资者预期形式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联系的危机模型。由此可以看出,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形式之间的联系是金融危机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他总结出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 → 货币金融视角 → 技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 ,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我国在金融开放进程中 ,需要加强金安全和金融风险防范的能力的建议。
四、金融非安全的背景与原因
1、金融虚拟性
金融不安全的根源在于金融虚拟性(白钦先,2006)。在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运行呈现出虚拟化的特征,即:金融尤其是金融工具与金融工
Kjell Hausken and Thomas, Plumper, ( 2002 ) : “Containing Contagi ous Financial Crises : The Political . Economy of Joint I nterventi on int o the Asian Crisis” . Public Choice, vol . 111, no . 3 -4, June, pp. 209 - 36 . ②
李成,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十九卷第二期。
①
12
具的运动所表现出的超越于实体经济界限的规范性、本质性特征或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金融虚拟性是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超越于其自身实体价值以及其作为权益凭证所代表的实体价值的特征;从动态的角度看,金融虚拟性是金融工具交易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自我运动特征。由于金融虚拟性的存在,使得金融工具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价格波动幅度更大,自我扩张性更强,可控性更小,风险性更大。金融虚拟性一旦出现了过度膨胀或极度萎缩,极易引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崩盘、信贷紧缩、并最终危及金融安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2、金融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其研究却可以追溯到费雪和凯恩斯,甚至自金融机构成立之初,就奠定了金融脆弱的根基。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风险。简单而言是金融业容易失业的本性。 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金融业具有容易失败的特性。而广义的金融脆弱性则泛指一切融资领域-—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的风险积聚。
Fisher ( 1933) 首先对 1929 年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金融危机是由引发债务——通货紧缩的金融事件形成的, 即在商业周期上升阶段形成企业过度负债, 而在商业周期下降阶段产生银行坏账, 银行不得不收缩信贷, 结果加剧了企业倒闭并引发金融危机。Minsky ( 1964) 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他认为银行脆弱性、银行危机和经济周期变化的关系是内生的,政府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银行的脆弱性。Mishkin ( 1999) ①阐述了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因为利率上升、未预期通货膨胀的变动以及汇率贬值,导致企业净值减少,并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机制使一国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国际清算银行 ( BIS)
①
Mishkin, F . S . , 1999: “Gl obal financial instability: framework, events, issu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3 (4) : 3 - 20
13
指出: 一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可能危及本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稳定。金融业比其它行业更容易出“故障”,其根源在于金融业的内在脆弱性。
3、银行挤兑
Diamond 和 Dybvig (1983) 较早分析了银行挤兑问题。他们认为,在先到先服务原则和资产变现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存款人提款行为存在两种均衡:当存款人预期银行挤兑要发生时,其最优行为是尽快提取银行存款;当存款人预期挤兑不会发生时,会选择将存款留在银行。上述哪种均衡会出现,取决于外部 “ 太阳黑子”的出现(Sangkyun Park, 1991)①。Chari 等( 1998)修正了Diamond 和 Dybvig模型,并假设银行贷款收益是随机变量,只有少部分信息灵通存款人能够观察到该随机变量。当大量存款被提取时,大部分存款人无法观测和判断这是由于信息灵通存款人想提早消费还是银行贷款质量恶化的结果,因而贷款质量恶化引起的挤兑和恐慌引起的挤兑都可能发生。
4、信息不对称
Stiglitz和 Weiss ( 1981) 率先将信息经济学理论框架运用到金融市场, 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信贷配给机制,认为逆向选择和信贷配给造成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Kane( 1985) 认为,信息不对称下银行的道德风险引发了美国储贷危机,而存款保险制度使银行危机不断向后推移,使银行危机产生的破坏性越来越大。此后许多学者对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了银行及存款机构普遍的道德风险,从而导致了银行系统的风险转嫁激励,最终形成了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危机的发生。Mishkin (1999) 认为,金融的不稳定性主要由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引起,墨西哥和东亚金融危机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即不
①
Sangkyun, Park, 1991: “Bank failure contagi on in hist orical perspective” .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 28, pp. 271 - 86 .
14
对称信息引发危机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在外部冲击下产生货币危机,再由货币危机引起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恶化,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5、国际资本流动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趋势显著增强,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日益突出。Marshall(1923)从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角度论述了资本流出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了一个加速器的作用,并且指出“资本逆转往往是因为资本流入国的信用发生变动甚至恶化”;Chang and Velasco ( 1998,1999)提出,当一国经济有外国资本输入时,短期外债是国外投资者之间协调失败的根源,使经济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均衡;
Calvo(1998)提出由外资导致金融危机的理论,该理论通过分析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对本国宏观经济状况与银行业的影响,指出外资的流入使得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变弱,银行业的脆弱性增强;Radelet and Sachs(1998)研究了亚洲金融危机,指出短期外债的增加使投资者产生恐慌心理,引起市场预期的变化,从而导致资本流动逆转,引发金融危机;Steven Radelet and Jeffrey Sachs (1998)对金融恐慌论进行了修正,认为恐慌源于一国的基本面恶化,由一系列突发性金融和经济事件引发,并由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危机的处理不当而不断膨胀,导致大规模的资金外流,最终导致并恶化了危机;Krugman(1998)①、Dooley(2000)②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新兴国家资本流动的逆转,认为新兴国家严重的道德风险是国际资本流动发生逆转的首要原因。从理论上讲,国际资本流动必然引起一国金融资产价格变化,这种变化通过改变微观经济活动的相关变量----企业融资成本、个人金融财富和对外部门国际竞争力间接影响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进而对产出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而这些都是造成金融非安全的诱发因素。 胡援成(2005)③通
①
Krugman, Paul .1998 . \"What Happened to Asia?\" Unpublished paper . M IT, January 19981Dooley,
M.P: A Model of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Economic Journal, and no.3:110,256-272, 2000.
②
Dooley, M.P: A Model of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Economic Journal, and no.3:110,256-272, 2000.
③
胡援成,中国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关系的实证研究[J]. 广东社会科学 2005年04期
15
过考察构成资本流动的三个组成部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及其他部门投资,与金融稳定的三个经济变量(通货膨胀率,实际汇率,GDP增长率)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借助于协整理论,建立恰当的VAR模型或VECM模型并进行总量与结构分析,利用脉冲反应与方差分解技术,较清晰地阐明了中国的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与经济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而金融和经济状况又促进了资本流动。李成、郝俊香(2006)①基于IS一LM一BP模型阐述了资本流动一经济非均衡的生成机制,揭示了资本流入规模、资本流入结构、外汇储备及经常项目是影响一国资本流动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资本流动影响金融安全的测算体系,对1996一2005年我国资本流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l)中国资本流动状况总体较好,状态界定为安全;(2)资本流入规模正常,但期限结构不够合理;(3)现阶段我国资本流动的安全运行有保障。
6、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开放
徐良平(2000)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必然导致国际市场在传递别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如经济增长、 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的同时,也传递着别国的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所以,各国在享受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与金融风险及其转移给本国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高,经济金融化的程度越深,金融风险生成的可能性越大,而且风险转移的速度越快。钱小安(2001)②指出,金融开放条件下金融体系内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措施方面的失误,会充分地展示在一个更大的市场环境下,因而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冲击,脆弱性更加突出。同时他还指出,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风险隐患较为严重,微观经济基础薄弱,金融机构内控不力等。为此,需要把握金融开放的发展趋势,密切关注金融安全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努力提高我国金融开放
①②
李成; 郝俊香, 基于金融安全的资本流动:理论解读与中国实证[J]. 国际金融研究 2006年08期. 钱小安.金融全球化与货币及汇率政策[J ] .中国外汇 ,2001 , (5) .
16
的水平;任保林、刘立枫(2007)分析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影响金融安全的内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金融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内部因素主要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金融监管无效以及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等。他们认为,金融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各国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金融全球化会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削弱发展中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宏观调控能力,影响其国际收支均衡,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而发展中国家在融入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一味盲目迎合、过分的摒弃金融主权权利的作法,也极易引发金融危机。
五、金融非安全的度量
综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关于金融安全度量指标体系的专门性研究,而从金融非安全的角度来看,与此相关的关于金融不稳定、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危机的度量指标以及模型的研究成果则较为丰富。
1、 金融不稳定的度量
关于金融体系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美国商业环境风险情报研究所教授 Haner (1971)①设计了第一个反映宏观经济政治环境风险的评价指数——国家风险预测指数,亦称富兰德指数。该指数由定量评级体系、定性评级体系和环境评级体系构成。定量评级体系用于评价一个国家债务偿付能力,包括外汇收入、外债数量、外汇储备状况及政府融资能力;定性评级体系重在考察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外债结构、外汇管制状态、政府官员贪污渎职程度及政府应付外债困难的措施等五个方面;环境评级体系包括政治风险、商业环境、政治社会环境三个指数系列。上述三个评级体系在总指数中的比重分别为50%、25%和25%。Honohan (2003)②、Goodfriend (2001)①以及Kaminsky、Reinhart(1999)②
①②
Haner, F . T . , 1971:“Rating envir onmental risks in f oreign invest ment” , Business I nternati onal, 2: P67 .
Patrick and Honohan, 2003:“Banking Policy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An Exp l orati on”(with Gerard Cap ri o) in Hunter, Kaufman and
17
认为,下列指标可以反映银行体系正趋于脆弱:不良资产比率过高、资本充足率过低、信贷增长率过快、利率过高、货币发行量增长过快等。
Alicia Garcia Herrero and Pedro del Rio (2003)③通过对 79个国家在 1970~1999年期间中央银行目的和货币政策策略的选择对银行危机的影响的研究发现 ,中央银行目的集中在价格稳定性上可以减少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并通过对若干国家数据的模型分析认为 ,特别是在转轨中的国家 ,基于汇率的策略的选择可以减少银行危机的可能性 ,增强金融稳定。且中央银行的独立程度和中央银行监管职责定位对增强一国金融稳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Marc Quintyn andMichaelW. Taylor (2003)④研究认为监管的独立性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样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Kunt and Detragiache (1998)⑤指出 ,管理风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 ,金融自由化会增加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在原先受管制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银行职员缺乏在新的自由化后的环境下管理风险的经验和技巧 ,而后者在短期内也无法通过进口获得 ,从而陡然暴露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2、金融风险的度量
这里的金融风险度量主要不是指证券市场投资风险的度量,而主要指的是一国金融体系风险的度量。范小云(2006)⑥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是指在对过去系统性风险损失资料及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预测出较精确并满足一定规律的结果的过程。翟金林(2001)⑦指出
Pomerleano, eds . Asset Price Bubbles : The Imp lications for Monetary, Regulat ory and I nternati onal Policies, (M IT Press) . ①
Marvin and Goodfriend, 2001:“Financial stability, Deflati on andMonetary policy”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Working paper, No . 01 - 01, Jan . ②
Kaminsky , G. Currency and banking crises : The early warnings of distress[ R] . IMF Working ,1999 :99/ 178. ③
Alicia Garcia Herrer o and Pedro del Ri o, 2003: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 Design of Monetary Policy” , Servici o De Estudi os . Working PaperNo . 0315, Madrid: Banco de Espana . ④
Marc, Quintyn and Michael W. Tayl or, 2003:“Regulat ory and Supervisory Independence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Vol . 49 . Available on: www. cesifoeconomic2 studies . de . ⑤
] Asli Demirguc2Kunt and Enrica Detragiache, 2000: “Does Deposit I nsurance Increase Banking System Stability? An Emp irical I nvestigati on” , World Bank mi meo . htt p: / /www. worldbank . org/ .research / interest / confs/upcoming/deposit_insurance /home . ht m. ⑥
范小云.繁荣的背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本质、测度与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2006:103-165. ⑦
翟金林.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1:75-78.
18
金融风险的度量包括两个组成成分:一是对过去所发生的系统性风险的规律性的发掘,找出呈现一定必然性和统计规律性的东西;二是对当前经济金融体系的现实状况及可能受到的冲击等进行分析,从而估测出当前的风险状况。S·hnke M.Bartram等(2007)①提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度,能够起到预警的作用。
当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单一金融机构入手,分析个体的风险暴露状况,然后再将个体的风险暴露进行加总来推算整个系统的风险;二是运用一定的模型,从整体上直接估测系统性金融风险。
20世纪90年代前,用于综合度量的指标体系主要是非现场监管评级系统(简称CAEL系统)和美国骆驼评级系统(简称CAMEL系统),其也是各监管当局当时最常用的风险测度与预警工具。“骆驼”评价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因其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状况(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其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为“CAMEL”,正好与“骆驼”的英文名字相同而得名。CAMEL评级系统在CAEL排序系统以资本充足性、资本品质、获利能力及流动能力作为测度指标范畴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能力一项,其选择相应的指标并赋予权数,以权数求得的综合得分在同类型金融机构内的排序先后确认出风险状况不佳的金融机构。1993年,美联储开始采用更多考虑了金融机构长期变动影响的FIMS评级系统(Financial Institution Monitor System),对单个银行的风险进行监察。但FIMS依然认为单个金融机构的脆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在对系统性风险进行评价时只是将各金融个体的风险进行简易累加,或选取代表性的大型机构,未能真正反映出系统性风险的“系统”问题,在总体测度方面表现欠佳。
S·hnke M. Bartram,Gregory W. Brown,John E. Hund. Estimating systemic risk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6:835-869.
①
19
Kaminsky(1997)研究认为,实际汇率水平、国内信贷总量、对公共部门的信贷总量、国内通货膨胀、贸易平衡情况、货币增长率、实际经济增长率和财政赤字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Gonzalez Hermosillo(1999)以经验证据表明,只有同时考虑不良贷款和资本充足率,CAMEL体系的评估才有统计意义上的依据。Goodhart(2004)和Aspachs(2006)认为违约概率和银行盈利水平是衡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指标。
数理模型分析法(Mathematical Model Analysis)大多以一家机构破产倒闭推测系统内某一特定数量机构同时倒闭的可能性,来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如下所列。① 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method)。Alferd lehar(2003)①通过模拟多家银行的资产波动,考察一定资产条件和数目条件下,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这种方法使用模拟发生单银行倒闭的时间序列,得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诱导因素发生的概率和超过系统中某一特定数量的银行同时倒闭的可能性,即整个系统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Sujit Chakravorti(1996)将模拟法与一般均衡经济理论相结合,认为由于支付系统中存在着类似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的ASO协议,单个银行发生支付困难时必然对其他银行的自有资金状况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改变现有银行的最优资产选择,减少银行间市场信贷资金的供给;其中资产状况较差的银行就会发生倒闭,随着倒闭银行数量的增加,对银行间信贷的需求数量也将逐渐减少,当银行间信贷资金的供求相等时,银行倒闭不再蔓延。Oriol Aspachs等(2006)②也使用一般均衡的方法,通过测度违约概率预警系统性金融风险。② 矩阵法(Matrix)。矩阵法首先估计银行间的双边风险敞口矩阵,然后对银行的损失率赋予不同的值。根据不良资产量多于一级资本后银行即倒闭的原则,确定受到传染的银行数量。以一家银行的倒闭所带来的其他银行倒闭的数目来估计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程度(如Simon Wells,2000;Iman van Lelyveld,2002;Christian
①
Alfred Lehar. Measuring systemic risk: A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J]. 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5,29:2577-2603.
Oriol Aspachs,Charles A.E.Goodhart,Dimitrios P. Tsomocos,Lea Zicchino.Towards a measure of financial fragility[C].SSRN Working Paper.2006,1
②
20
Upper,2002)。③ 网络分析法(Network Analysis)。Jeannette Muller(2003)第一个将网络分析法应用于测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模型中。其使用网络分析法识别出不同银行类型的不同网络结构,然后根据银行间市场网络形状,利用神经网络模拟法测算系统性风险的传染程度。Ghosh(2003)使用了双元递归数方法,使模型可以不受变量变换的影响,从而增加引入定序的结构型变量的便利性。侯明扬和伍海华(2008)还使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其模拟过程进行了扩展,但在向宏观整体过渡的过程中依然缺乏理论基础。
针对上述问题的计量模型集中表现为回归分析、GARCH模型和VaR法。回归分析是该领域产生较早的计量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回归模型中系数的显著性筛选指标。而随着对经济数据本身非线性的发现,其解释力度在逐渐减弱。GARCH模型以银行间实际交易的联系和市场间的波动性溢出为基础,建立二元或多元GARCH模型,以残值之间的相关性大小和变动反映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的大小。但是,不仅残值之间的相关性不一定代表了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实际上GARCH模型的分析只能说明诱导因素发生后传染的速度和规模,对于解释会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一问题却远在其能力之外。伴随当前风险管理领域中最为流行的VaR方法的诞生,GARCH模型与其结合,共同测评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为了尽量避免VaR方法本身蕴涵的模型风险,德国著名几何学家Blaschke等(2001)提出将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与VaR结合。但无论如何规避模型风险,VaR法实际上还是通过详尽评估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来强化整个金融体系,不能实现从总体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在面向系统整体直接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度时,作为指标体系主要制定者的监管当局认为,可以将经济金融系统看作所有金融机构甚至所有金融活动参与个体的总和,利用各部门总的经济数据,同时加入宏观经济指标,来衡量或预测经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IMF于1999年5月启动了“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包括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等在内的宏观审慎指标;如资本充足性、盈利性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等在内的综
21
合微观审慎指标,用于测度金融体系中蕴涵系统性风险的程度。这些宏观审慎指标包括反映单个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微观审慎指标的汇总和与金融体系稳健性有关的宏观经济变量两种类型。同时,在对单个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微观审慎指标进行汇总时,对不同的机构按照其对应的权重进行了加权。国内学者(如伍志文,2002;毛一文,2002;陈华,2004等)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金融市场子系统、银行子系统、金融监控子系统和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四个方面入手,划分安全、正常、关注和危机四个等级,据经验分析确定每个指标属于各个等级的取值范围,然后根据各个指标的实际取值将各个指标映射成相应的分数,最后通过主观赋权,将各指标的得分综合成各子系统的得分及整个体系的总得分。但加总时对权重选取的主观性依然太强,缺乏坚实的客观理由。Demirg kunt等(2002)则将系统内的银行同质化对待,从而视整个银行系统为一个集合银行,使用银行业总体的数据来估计系统破产的概率,并对发生危机的指标阀值进行了说明。遗憾的是,即便经济金融系统内的参与者可能存在同质性,但实际业务之间联系紧密的事实,使得忽视系统内实际业务间交叉覆盖部分的累加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在技术性研究方面,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1997)①的初始KLR方法,也称信号法,实际上是筛选出被选预警指标,并把其转换为双元信号,根据其同时预警数目的多寡来判断危机发生的概率。Kaminsky(1999)②运用以噪音--信号比的倒数为权重的优良指标的加权平均这一复合指标,解决KLR模型只根据信号多寡来进行判断的问题,但其在识别效果方面仍有很大缺陷。因为,复合指标的解释变量被转换成双元信号后抛弃了由它的动态性所产生的许多有用信息,至少“发生了新的、较大的危机将直接导致现在识别不了以前曾被识别的危机”(吴军,2006)。一些学者将Probit/Logit模型划归为针对单一金融机构风险的测度,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Probit/Logit模型是直接估计
Aghi on, P . , P . Bacchetta and A. Banerjee, 2000: “Currency Crises in an Economy with Credit Constraints” . Unpublished manuscri p t, M IT and Lausanne ②
Krugman,P.1999:“Balance Sheets,the Transfer Pr oblem and Financial Crises .”In Internati onal Finance and Financial
①
Crises,ed. P.Isard, A. Razin and A.Rose.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
22
给定指标的条件概率以从整体上进行危机的预测。Frankel和Rose(1996)基于此模型,针对105个发展中国家1971-1992年的季度数据的预测,是此类模型的早期代表文献(下文称其为FR模型)。在样本区间内,FR模型参数表现稳定,并且许多变量在危机的预测方面表现显著,但对样本外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预测却不尽如人意(Berg和Pattillo,1998)。为此,Berg和Pattillo(1998)基于KLR信号模型对FR模型进行了修正,即先经过KLR方法筛选出优良指标,然后对其进行概率单位处理,故其精确性要高于KLR模型。但也只能达到57%(Bussiere和Fratzscher,2002)。Bartram等(2006)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可以通过银行股票价格的变化从整体上测度并预警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某一负面信息冲击只会对直接暴露于该信息的银行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而没有暴露于该负面信息冲击的银行的股票价格并不会受其直接影响。但事实是,没有暴露于该冲击的银行的股票价格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波动,这些波动并非直接暴露于该冲击的结果,而是直接暴露于该冲击的那些银行通过经济金融体系对没有暴露于该冲击的银行的逆向影响的结果。因此,未直接暴露于该冲击的银行的股票市场反应可以作为系统性风险估测的一个粗略指标。同时他们还利用银行权益价值,债务结构数据,无风险利率,期望回报率及其方差,债务数量及其期限等求解系统失败的概率。Bartram等从系统整体层面分析系统性风险的思路比较新颖,但系统性金融风险所涉及的系统范畴绝不仅是由银行部门构成的,还包括为数众多的非银行企业(Steven L。 Schwarcz,2008)。
冯宗宪和管七海(2001)①对商业银行的非系统风险的度量及其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文中选取损了失贷款率、资产安全率、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存款比例、清偿能力比率、资产变现率、拆入资金比率、贷款收息率、资本/总资产、资本充足率、资本十家最高贷款率等指标为关键指标,以可疑贷款率、次级贷款率、资本风险率、损失贷款准备率、贷款风险准备率、贷款周转率、中长期贷款比率、各项资金损失率、盈利资产率、经营成本率、资产利润率、核心资产充足率、资本单个最高贷款率、股东贷款率等为普通指
①
管七海,冯宗宪,我国商业银行非系统金融风险的度量及预警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1.01
23
标,以此来测量商业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和资本风险,并给各指标赋予一定的评分,根据非系统风险的综台得分, 对非系统风险程度进行评定,评定的级别划分为一 二、 三、 四、 五级 ,以此来度量商业银行的非系统性风险;但这只是针对单个银行而不是整个银行体系。
3、金融危机预警模型选择与度量
Sachs、Tornell and Velasco(1996)①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STV横截面回归模型,模型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实际汇率贬值越高、国内私人贷款率越高、国际储备/M2越小说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该模型主要分析了危机的传染性,综合分析银行、货币和债务危机。Flankel and Rose(1996)建立了以估计金融危机发生可能性的FR概率模型,分析100个发展中国家1971-1972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是验证了“资本流入将导致货币崩溃”这一假说。Masson (1999)②根据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教训,列出了七个金融危机预警信号: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是否失调,经常项目逆差与GDP之比,消费比例是否过大,财政赤字占GDP之比,资本流入结构是否合理(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之比和短期外债占GDP之比是否过大),汇率定值是否合理,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当等。Demirgul-Kunt and Enrica Detragiache (1998)③以1980年至1994年间大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为样本,使用多元Logit模型建立了一套金融危机预警模型。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倾向于在总体经济环境虚弱时爆发,或是当经济增长率低与通货膨胀率高时爆发,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率明显的偏低并加上银行部门风险提高时爆发。Radelet、Steven and Sachs (1999)④以1994年到1997年内22个新兴市场
Sachs, J . , Tornell, A. and Velasco, A. , 1996: TheMexican Pes o crises : Sudden death or death foret old? Journal of Internati onal Economics 41, 265 - 283 . ②
Mass on, Paul R. , 1999:“Multi p le Equilibrium, Contagi on and the EmergingMarket Crises” , I MFWorking Papers 99 /164, I nternati onalMonetary Fund . ③
Asli, Demirguc2Kunt and E . Detragiache, 1998:“FinancialL iberalizati 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 World Bank Annu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 opment Economic Paper, Ap ril 20 - 21, Washingt on D. C . ④
Steven Radelet and Jeffrey Sachs, 1999: “What Have We Learned, So Far, Fr om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Partially s ponsored by the Office of EmergingMarkets, Economic Growth Center, Bureau for Gl obal Programs, Field Support and Research, U. S . Agency for I nternati onal Devel opment under the Consulting Assistance on Economic Reform (CAER) II Project (Contract PCE - Q - 00 - 95 - 00016 - 00, Delivery Order no . 16,
①
24
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设定了一个Probit模型,用来观察金融危机的发生,变量包含了经济性与结构性的因素。Calvo(1998)①提出了由外资导致的货币危机模型,认为大规模外资的流入、波动和逆转是导致货币危机的重要原因,强调外资通过银行业信用过渡扩张的传导机制使本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业脆弱性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发,原有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危机理论已无法解释金融危机的复杂性,由此理论界提出了第三代以及第四代危机模型。第三代危机模型以“脆弱论”为核心,即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脆弱的,如果再加上人为的因素,如“道德风险”、“隐性赤字”、“负担过重”,则会使金融体系本身更脆弱。在这种状况下,使得一国的经济容易遭受“自促成”式的冲击。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开始跳出汇率机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宏观经济分析范围,着眼于金融中介、资产价格变化方面,强调金融中介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第四代危机模型也是以“脆弱论”为核心,研究经济在开放的或封闭的、 汇率是固定的或不固定的情况下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Krugman(1999)以及Aghion、Bacchetta and Banerjee(2000)先后在第三代危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他们认为,如果本国的企业部门外债的水平很高,外币的风险头寸越大,资产负债表效应越大,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该理论解释的重要之处在于指出了对国内资产价格的信心效应。
国内学者刘遵义(1995)②提出了十个金融危机预测指标,包括实际汇率、实际GDP增长、相对通货膨胀率、国际国内利率差、实际利差、国内储蓄率、国际贸易平衡、国际经常项目平衡、外国组合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刘志强(1999)③利用反映国内外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稳健性,信贷增长,利率,外债投向,偿还能力,汇率等指标检验了
“Next Step s in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 . January 4 . ①
Calvo, Guillermo A. , 1998 b:“Cap ital Fl ows and Cap ital2 Market Crises : The Si mp le Economics of Sudden Stop s, ”Journal of App lied Economics (CEMA) , 1, 1, November, pp. 35 - 54 . ②
Lawrence J . Lau and Jong2Il Ki m, 1995:“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 owth of the EastAsian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 Shorenstein APARC, 1995, Rep rint from the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 onal Economies . ③
刘志强 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世界经济 ,2001(8).
25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具有明显的预警效果。肖文和林娜(1999)①对KLR信号分析模型,D-KD多元logit模型和IMF货币危机风险指标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冯芸等(2001)②从货币危机的研究出发,给出了危机传染的科学定义和量化方法,构造了三层指标预警体系,对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和菲律宾的经济数据进行了相应的检验。唐旭和张伟(2002)③认为,预警指标是能够对金融危机爆发提前发出警报的经济与金融指标,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考虑到银行、货币以及股市危机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成因,应选择这三类危机预警指标并保持相当的独立性。他们选择的货币危机预警指标有实际汇率偏离时间趋势之偏差、出口、股价指数、M2与国际储备比率、GDP、M1超额供给、国际储备、M2乘数、国内信贷额与GDP比率、实际利率、贸易条件、国内外实际存款利差、经常项目差额/GDP、M2/国际储备、外债额、资本流动总额、短期外债、资本项目管制程度;股市危机预警指标有国内外政治环境、国内重大经济政策实施、经济增长趋势、利率水平调整、股票价格指数、人气心理指标、交易量指标、国家产业政策、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资本流入、资本流出、国外发生的金融危机;银行危机预警指标共16个,即GDP实际增长率、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资本产出率、储蓄存款变动率、公共部门贷款总额、私人部门贷款总额、外债总额、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汇率、实际进口增长率、贸易条件、银行体系整体资本充足率、银行体系整体资产质量与利率自由化程度等。张元萍和孙刚(2003)④认为,判断中国金融危机发生可能性的金融预警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包括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水平等在内的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二是包括信贷增长率、信贷增长量/GDP、不良债权占总资产的比例、资本充足率、M2增长率等在内的反映国内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稳健性、信贷增长率等的指标;三是包括短期外债/外汇储备、短期外债/外债总额、实际汇率升值幅度、经常项目的差额/GDP、外债总额/GDP、( FDI+经常项目差额) /GDP、外汇储备/外债总额、外汇储备/M2、偿债率等在内的反映利用外资情况、外
肖文 ,林娜 国内金融危机预浏模型评价[J].经济科学,1999(1).
冯芸 ,吴冲锋.一种新的汇率波动度量方法波动率法.世界经济,2001(8). ③
唐旭 , 张伟. 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 J ]. 经济学动态 , 2002 (6) ④
张元萍 , 孙刚.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透析与实证分析 [ J ]. 国际金融研究 , 2003 (10) .
①②
26
债规模、外债投向、偿还能力和外汇汇率等方面的指标。沈悦等(2008)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M2/GDP(倍数)、财政赤字 /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国内信贷增长量 /GDP、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股票市盈率(倍数)、证券化率、经常项目逆差 /GDP、短期外债 / 外汇储备、短期外债 / 外债总额、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人民币实际升值幅度等17个金融安全指标并以和改进的熵值法策定其风险贡献权重,再辅以KLR信号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目前的金融安全状况,通过分析测定我国目前金融安全处于基本安全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 ,第26卷II,562-5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Thorstein B Veblen,《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l904)》,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8。
(3)Santomero , A.M.(1997),\"Deposit Insurance:Do we need it and Why?\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inna.
(4)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文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5)Schumacher , L.(2000),\"Bank runs and Currency run in a system without a Safety net :Argentina And The 'tequila' shok\of Monetary Economics,46.257-277.
①
杨丽荣, 沈悦, 张珍.金融安全预警指标的权重确定及其实证[ J ].统计与决策,2008(4).
27
(6)Ash Demirguc-Kunt and Edward J.Kane,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Globe:Where Does It Work?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Number 2 Spring 2002.
(7)王元龙,中国对外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J]. 国际金融研究,1998.
(8) 王元龙,关于金融安全的若干理论问题 [J].国际金融研究,2004,(5).
(9) 梁勇,开放的难题: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0) 张幼文,金融安全的国际条件与国内条件[J].上海金融 , 1999(7).
(11) 戴小平等,区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0(5).
(12) 张纪康, 金融风险:辨识与管理 [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3) 郑汉通,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M]. 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
(14) 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 [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15) 刘沛,卢文刚. 金融安全的概念及金融安全网的建立 [J]. 国际金融研究 , 2001 (11) .
(16) 刘锡良等,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M] .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8
(17) 李东荣,边维刚.试论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安全问题[J].中国外汇管理,2001年4月.
(18) 胡祖六,外资对中国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J/OL] .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2005年12月16日 .
(19) 吴晓灵,金融安全是一个宏观概念[J /OL] .人民网,2006年2月16日.
(20) 庞浩,黎实,贾彦东,金融安全的预警机制与风险控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21) 李翀,论国家金融风险与国家金融安全[J]. 中国经济问题.2000年1月.
(22) 王广谦,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 杨德勇,金融效率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24)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25) 沈军,系统与资源视角下的金融效率论——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D],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26) 汤凌霄 张春芳, 金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研究评述 [J], 经济学动态,2009( 12).
29
(27) CrockettA, 1996:“The theory and p ractice of financial Stability”, Economist, 144 (4) : 531 - 568.
(28) Mishkin, F.S .,1999: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 macro2 economy,Central bank of Iceland working papers, No 9.
(29) uisenberg, W. F . , 2001: “The contributi on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in Gl obalizati on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challenges for Europe” , Baden: 37 - 51 .
(30) Padoa2 Schi oppa, T . , 2003:“Central bank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exp l oring a land in bet ween” , in:V Gaspar, partmann, osleij pen ( eds) The transformati on of the Eur opean financial system, European Central Bank, Frankfurt, 269 - 310 .
(31) Chang,R.,and A. Velasco, 1998:“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 A CanonicalModel”,Working Paper No . 6606, NBER.
(32) Chang, R. , and A. Velasco, 1999: “Liquidity Crises in Emerging.
(33) Houben,A.,Kakes,J.and Schinasi,G.,2004: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safeguarding financi Stability”,I MFWorking paper, 101 (4) : 11 - 12 .
(34) Giancarlo Corsetti, Paolo Pesenti and Nouriel Roubini 1999: “Paper Tigers? A Model of the Asian Crisi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3: 7, June 1999,
30
pp. 1211 - 1236 .
(35) Steven Radelet and Jeffrey Sachs, 1998:“The Onset of the East Asian Crisis” , NBER Working Paper #6680, August .
(36) 王自力,金融不稳定的因与果[J]. 银行家,2005(5).
(37) Chen, Y .,1999: \"Banking Panics : The Role of the First - Come, First2 Served Rule and Informati on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7 (5) , 946 - 968 .
(38) Kodres, LauraE.,and Matthew Pritsker, 1998: “Arati onal expectati ons model of financialcontagi on”,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 on Series 1998 - 48,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US) .
(39) Kjell Hausken and Thomas, Plumper, ( 2002 ) : “Containing Contagi ous Financial Crises : The Political . Economy of Joint I nterventi on int o the Asian Crisis” . Public Choice, vol . 111, no . 3 -4, June, pp. 209 - 36 .
(40) 李成,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2).
(41) Mishkin, F . S . , 1999: “Gl obal financial instability: framework, events,issu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3 (4) : 3 - 20.
(42) Haner,F.T.,1971:“Rating envir onmental risks in f oreign invest ment”,
31
Business I nternati onal, 2: P67 .
(43) Patrick and Honohan, 2003:“Banking Policy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An Exp l orati on”(with Gerard Cap ri o) in Hunter, Kaufman and Pomerleano, eds . Asset Price Bubbles : The Imp lications for Monetary, Regulat ory and I nternati onal Policies, (M IT Press) .
(44) Marvin and Goodfriend, 2001:“Financial stability, Deflati on andMonetary policy”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Working paper, No . 01 - 01, Jan .
(45) Sangkyun, Park, 1991: “Bank failure contagi on in hist orical perspective” .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 28, pp. 271 - 86 .
(46) Aghion, P ., P . Bacchetta and A. Banerjee, 2000: “Currency Crises in an Economy with Credit Constraints” . Unpublished manuscri p t, M IT and Lausanne.
(47) Krugman, Paul .1998 . \"What Happened to Asia?\" Unpublished paper . M IT, January 19981Dooley, M.P: A Model of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Economic Journal, and no.3:110,256-272, 2000.
(48) 胡援成,中国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关系的实证研究[J]. 广东社会科学 2005,(4).
(49) 李成; 郝俊香, 基于金融安全的资本流动:理论解读与中国实证[J]. 国际金融
32
研究,2006年08.
(50) 钱小安,金融全球化与货币及汇率政策[J] .中国外汇 ,2001 , (5) .
(51) Alicia Garcia Herrer o and Pedro del Ri o, 2003: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 Design of Monetary Policy” , Servici o De Estudi os . Working PaperNo . 0315, Madrid: Banco de Espana .
(52) Marc, Quintyn and Michael W. Taylor, 2003:“Regulat ory and Supervisory Independence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Vol . 49 . Available on: www. cesifoeconomic2 studies . de .
(53) Asli Demirguc2Kunt and Enrica Detragiache, 2000: “Does Deposit I nsurance Increase Banking System Stability? An Emp irical I nvestigati on”,World Bank
mimeo.http://www.worldbank.org/research/interest/confs/
upcoming/deposit_insurance /home.htm.
(54) 范小云,繁荣的背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本质、测度与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2006:103-165.
(55) 翟金林,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1:75-78.
(56) S·hnke M. Bartram,Gregory W. Brown,John E. Hund. Estimating systemic risk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6:835-869.
33
(57) Alfred Lehar. Measuring systemic risk: A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J]. 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5,29:2577-2603.
(58) Oriol Aspachs,Charles A.E.Goodhart,Dimitrios P. Tsomocos,Lea Zicchino.Towards a measure of financial fragility[C].SSRN Working Paper.2006,1.
(59) 管七海,冯宗宪,我国商业银行非系统金融风险的度量及预警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1.01.
(60) Sachs, J . , Tornell, A. and Velasco, A. , 1996: TheMexican Pes o crises : Sudden death or death foret old? Journal of Internati onal Economics 41, 265 - 283 .
(61) Masson, Paul R. , 1999:“Multi p le Equilibrium, Contagi on and the Emerging Market Crises” , I MFWorking Papers 99 /164, I nternati onalMonetary Fund .
(62) Asli, Demirguc2Kunt and E . Detragiache, 1998:“FinancialL iberalizati 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World Bank Annu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 opment Economic Paper, April 20-21, Washingt on D.C .
(63) Steven Radelet and Jeffrey Sachs, 1999:“What Have We Learned, So Far, Fr om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Partially s ponsored by the Office of EmergingMarkets, Economic Growth Center, Bureau for Gl obal Programs, Field Support and Research,U.S. Agency for I nternati onal Devel opment under the
34
Consulting Assistance on Economic Reform (CAER) II Project (Contract PCE-Q-00-95-00016-00, Delivery Order no.16,“Next Step s in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January 4 .
(64) Calvo, Guillermo A. , 1998 b:“Cap ital Fl ows and Cap ital2 Market Crises : The Si mp le Economics of Sudden Stop s, ”Journal of App lied Economics (CEMA) , 1, 1, November, pp. 35 - 54 .
(65) Lawrence J . Lau and Jong2Il Ki m, 1995:“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of the EastAsian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Shorenstein APARC, 1995, Rep rint from the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 onal Economies .
(66) 刘志强,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世界经济 ,2001(8).
(67) 肖文 ,林娜 国内金融危机预浏模型评价[J].经济科学,1999(1).
(68) 唐旭,张伟.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J].经济学动态,2002(6).
(69) 冯芸,吴冲锋.一种新的汇率波动度量方法波动率法.世界经济,2001(8).
(70) 张元萍,孙刚.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透析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10) .
(71) 沈悦,闵亮,徐有俊.基于金融自由化的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6).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