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羲之生平及书法风格

2024-08-18 来源:钮旅网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在东晋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名门,其父、叔、伯、从兄皆善书,王羲之少年书学父叔,他自述说:“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又于从兄恰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其叔公及卫夫人的书法皆出钟繇法,可见王羲之书学是由钟法起步的。此后北游开阔心胸,又得江山之助,融汇中原雄茂古朴之风,“增损古法,裁成今体”。他的今体是在“备精诸体”,善真行草八分飞白等的基础上自成家数的。在当时“江左朝中莫有及者”。张怀瓘说王羲之“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指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主要成就在真、行书方面。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新体上,抛弃分隶的质朴,变成飘逸流媚的新书体,完成了由隶书而真、行、草的过渡。并将真行草书的发展推上一个新的水平和境界,开创了真行草发展的新阶段。

王羲之在真、行书上的贡献,是经篆笔入真、行书,从而改变了钟繇左右波挑的形貌和放逸的书风,形成王氏圆转凝重的自家风貌和风格。他一生也写了大量的作品,期中尺牍书占据大部分。其楷书代表作是《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被孙过庭《书谱》称为“真书绝致者”,但无一件是王羲之手迹,有唐临本,也有南宋越州石氏刻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楷书在钟繇楷书基础上,将钟繇的结字易扁为方,使得楷书结字更加紧凑合理,并去除钟氏小楷中残存的隶书笔法,如草去长线条的横画,将掠笔的隶书意味更之以撇画等。笔法上大量运用和“一拓直下”,横、竖起笔清晰可见,三过折法已成为相当成熟的技法,此外翻折的使用,钩挑的变化与以往也大有变化。总之他在王廙的基础上摒弃了隶书笔法,使笔法趋向简洁明快,富于变化,从而为楷书立下了新的笔法规则与结字样式。同时技法之精熟也导致了情感的投入与意境的追求,最终使得王羲之楷书成为百带典范。

王羲之新体书法对后世影响至大的是行书,代表作有《姨母帖》、《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等。他之书法授于王廙,得钟氏书法。我们从新书体风尚为形成前的作品《姨母帖》中可以窥见,横画多取平势,用笔起伏顿按幅度不大,中锋缓行,字字独立,隶书遗意一望可知,其中的古朴质拙之气也最接近钟繇。而王羲之在会稽任上写下的《兰亭序》、《二谢帖》等作品则全然不同,都具有生动的欹侧之势,结构上势巧形密,“纵变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用笔上一改《姨母帖》中锋为主的笔法,大量运用侧锋,在翻折使转得过程中,使中侧锋混融无迹,用笔极为丰富,由此书写速度也相应加快,字与字之间牵丝应运而生,锋有八面,风神俊逸,极大丰富了书法笔法内涵。

王羲之在草书上的建树,并不是旧体的章草,而是体现在今草的新风上,以张芝打底,曾博得庾翼激赏,可见基础之深,后方转向今草。王羲之草书,多为尺牍,不加修饰,字形随势生发,技法于才情被高度融合在一起,所谓“从心所欲不逾规”,用笔以中锋为干,侧笔取妍,姿媚横生,字势的飞动又转为通篇章法的通活,显示了草书前所未有的面貌。 总而言之,王羲之对后世书法的主要贡献在于:其一是创制新体,将楷书、行书、草书推向完全成熟的阶段,最终完成了书体演变的重任。其二他极大的丰富了笔法内容,自觉地大量运用侧锋,即中即侧,即侧即中,中锋为干,侧锋取妍,中国书法笔法系统在她手上集大成,故后世赵孟頫叹曰“用笔千古不易”,即从羲之始。其三王羲之在综合笔法、结字、章法诸方面的优势后,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体系,将中国书法在静态美的领域外别开一动态美世界,由正至欹,由含蕴至纵逸,似大江大河,容量至大,成为后世文人书法取之不尽的宝藏,仰止为叹的高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