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2021-07-08 来源:钮旅网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是学生今后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是帮助学生建构空间观念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动手活动,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上册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机会。

1.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3.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1.客观世界中的“面” 不能离开“体”单独存在,观察物体时就看到物体的面。因此,认识图形从观察物体开始。

2.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图形。

1 认识图形 1课时

2 动手做(一) 1课时

3 动手做(二) 1课时

4 动手做(三) 1课时

认识图形。(教材第36、第37页的内容)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

难点:根据图形边的特点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长方体、正方体。

师:同学们一定都喜欢玩积木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积木。请大家仔细观察桌子上的积木,你能说出哪块积木的名字,指给大家看一看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举起积木介绍:

•这是长方体的。

•这样的叫正方体。

•这样的叫圆柱。

……

师:同学们,看这个涂上色的图形,老师是从这个长方体上描下来的。谁能判断出,老师描的是哪个面?用手指一指。

结合学生的判断,教师把积木放在图上比一比,并介绍是怎样描下来的。

【设计意图:观察、讨论积木的形状,可以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也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

1.让学生描图形。

师:请你从积木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以及能描出三角形的那一块,照着老师的方法在纸上描出形状不同的图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看谁描出的图形多。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描图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描图形、涂色的活动中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亲身

感受“面在体上”,为认识图形创造课程资源。】

2.展示结果。

师:大家都描得很认真,谁把你自己描出的图形让大家看一看?指出你描的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哪个面?说一说描出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

•我描的是长方体上一个最小的面,它是长长的、方方的。

•我描的是正方体积木上的一个面,它是方方正正的。

•我描的是圆柱的底面,它是圆的。

•我描出来的是一个三角形的图。

如果交流过程中,有同学直接说出描出的是长方形、正方形,教师要给予肯定。如:

师:对,这种方方的图形叫正方形,谁还描出了正方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举起图,教师检查学生理解的对不对。

师:那种比较长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说出后,举起画的长方形,进行检查。

师: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圆圆的图形就叫圆。

【设计意图:展示分享自主描图的成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与体的关系。在交流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名称。一方面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便于下面的表述。】

3.剪一剪,分一分。

师:现在请把自己描的图形剪下来,和小组同学们的放在一起,然后看看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圆形。把它们分别贴在4张纸上。

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分类情况。

师:请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分的结果。

各组把分的结果贴到黑板上。

师:大家互相欣赏一下,看一看哪个组描的图形最多?分的对不对?

学生互相欣赏、评析。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品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或三角形或圆形的,比如: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硬币的面是圆形的。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举例,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对话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剪、分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不同。】

师: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

【设计意图:通过找熟悉物品中的这些图形,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体验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身边丰富的图形世界。】

1.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看、描、剪、分等活动,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剪、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并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这样面的物体,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体验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知身边丰富的图形世界。

A类

数一数,填一填。

(考查知识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能力要求:能正确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B类

(考查知识点:对长方形的认识;能力要求:正确辨别长方形。)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最多能画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教材习题

第37页“练一练”

1.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第二幅图

有两个面是圆:第一幅图

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第三幅图

2.略

3.(答案不唯一)

4.

5. 8 3

动手做(一)。(教材第38、第39页的内容)

1.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三角形纸、圆形纸和剪刀。

师:同学们,老师拿的是什么?(课前已经将长方形纸折起一部分,使之变成正方形)

生1:一张纸。

生2:一张正方形的纸。

师:对,是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将折叠的部分展开)。你现在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张长方形的纸。

师:观察这个长方形和刚才折成的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到很多。如:

•正方形比长方形小。

•把长方形折起一部分就变成了正方形。

……

学生如果有其他说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师:把一张长方形纸折起一部分就变成了正方形。一张正方形纸可以做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图形变化的游戏,你会发现图形之间的许多秘密。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纸的活动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自然地进入下面的活动,同时使学生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变化及特征。】

1.折一折。

(1)把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两部分。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你们能把它折成相等的两部分吗?试一试。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不同的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边说边给大家表演一下。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对边折,折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

•对角折,折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

(2)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四部分。

师:刚才大家折的都很棒,如果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四部分,怎样折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折法:

•先对边折,然后接着把长边对折,折成了四个相等的正方形。

•先对边折,然后把短边对折,折成了四个相等的长方形。

•先对角折,然后把折成的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再对折,折成了四个相等的三角形。

(3)把一张长方形纸折成相等的两部分。

师: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两部分、四部分,同学们做得很好,并且了解到不同的折法。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折成相等的两部分,怎么折?有几种折法?请同学们折一折。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折法:

•将短边对折,得到两个相等的长方形。

•将长边对折,得到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沿着对角线对折,得到两个三角形。

当学生出现第三种折法时,教师要对话:这样对折,两个三角形一样大吗?如果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折法,教师介绍:老师这样折,两个三角形一样大吗?怎样验证?

生1:可以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比一比,如果重合了,说明两个三角形一样大。

生2:描下一个三角形,放在另一个三角形上比一比。

……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验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交流结果。

师:同学们,自己把三角形的纸,圆形的纸折一折。

【设计意图:在自主折纸交流展示过程中,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感性认识和图形之间的联系。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折纸活动的乐趣和图形变化的奥秘。】

2.动手剪、拼。

师:刚才我们已经验证了把一张长方形纸折成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一样大。现在请你用

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学生拼完后交流,可能会出现以下做法:

•将两个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拼在一起。

•将两个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拼在一起。

师:刚才的拼图做得很不错。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刚才折纸时折成的图形剪下来,然后选用你喜欢的方法拼成一个漂亮的图形。并介绍给大家,你拼成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学生自主剪拼,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剪拼的情况,然后组织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开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受图形变化的美妙。】

师:看来图形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动 手 做 (一)

折一折

剪一剪

拼一拼

1.让学生通过对简单的图形的折一折、剪一剪、 拼一拼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图形可以分成不同的图形。同时,这个活动也加深了学生对图形本身特点的感受,渗透了“对称”的思想。

2.在折正方形纸的活动经验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然后利用现有材料进行拼图,既节省时间,又能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之间的奇妙联系。

A类

沿着下面图形中的虚线折一折。在折出的图形中,哪些是你认识的?

(考查知识点:认识平面图形;能力要求:能正确区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B类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可以折出什么图形?

(考查知识点: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三角形 长方形 正方形

B类:(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39页“练一练”

1.略

2.像帽子 拼图略

3.略

4.

动手做(二)。(教材第40、第41页的内容)

1.通过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七巧板、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七巧板吗?知道七巧板的来历吗?

出示课件介绍七巧板的来历: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发明了一种桌子,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摆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有意思吧!后来这种桌子演变成了一种玩具,它十分巧妙好玩,人们叫它“七巧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七巧板拼图的问题。

【设计意图:介绍七巧板的来历,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观察七巧板。

师:七巧板由几种图形组成?其中有几个三角形?

生:七巧板由3种图形组成,有5个三角形。

师:图中的哪两个号的图形完全一样?

生:1号和2号图形、4号和6号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2.尝试拼正方形。

师:同学们,谁能利用七巧板拼出一个正方形呢?试一试。

学生尝试拼图,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拼图情况,然后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拼图的结果。

对于能拼出正方形的学生要给予表扬。

3.刚才大家拼得很认真,你们能拼出一个三角形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拼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拼图的结果,对于有创意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受图形变化的美妙。】

师:古人的智慧创造了七巧板,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利用七巧板拼出美丽的图案,课下玩的时候要随时用笔记录下自己的创造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同时教会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动 手 做 (二)

七巧板:3种图形

5个三角形(1号与2号图形,4号与6号图形完全一样)

平行四边形

1.对于教材中的七巧板,学生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自己有七巧板,或是玩过七巧板,基本上会拼、摆比较简单的图形。本节课就是在前面认识了几种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借助拼七巧板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认知几种平面图形,并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新图形。

2.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除了要求学生能摆出给出的图案和自由拼摆图案,还引导学生对七巧板进行了比较,这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A类

照样子拼一拼。

(考查知识点: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力要求:能模仿拼图。)

B类

数一数,填一填。

(考查知识点:常见的几种平面图形;能力要求:进一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平面图形。)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略

B类:

教材习题

第41页“练一练”

1.小鱼 蜡烛 帆船 猫 台灯 鸭子

2.略

3.17 6 8 8 8 7 12 12

4.略

动手做(三)。(教材第42、第43页的内容)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意识。

课件、彩笔。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可以拼出许多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几幅这样的作品,想欣赏一下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高昂的情绪,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1.欣赏图案。

师:(出示教材第42页图案课件)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图案哪幅最漂亮?给它起个名字吧!并找出你认识的图形。

学生观察后,可能会说:

•我喜欢第一幅图,我觉得应该叫风车。它是由8个三角形组成的。

•我喜欢第二幅图,它的名字应该叫兔子。它的耳朵是三角形的,头、眼睛、尾巴是圆形的,身子是半圆形的。

•我喜欢第三幅图,它的名字是金鱼。它是由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

•我喜欢第四幅图,它的名字是万花筒。它是由很多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好。你也能像这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幅图案。记得告诉大家你们的图案叫什么

名字,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学生尝试小组内合作设计图案,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设计情况,然后组织交流,展示学生的设计结果。

师:今后希望大家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想一想与我们的哪些数学知识有联系,拿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动 手 做 (三)

图案 图形

1.利用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图形的组合可以创造出许多有趣的、美丽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有趣,而且反映了一定的主题,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这些图案,旨在体现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由于时间的原因,不能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示的机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每一位学生,给他们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

A类

看一看,找出你认识的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考查知识点:常见的平面图形;能力要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B类

照样子拼一拼,自己设计一个图案画下来。

(考查知识点:拼图;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略

教材习题

第43页“练一练”

1.

2.略

整理与复习。(教材第44页的内容)

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熟练的程度。

重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课件。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

学生可能回答:

•我学会数100以内的数。

•我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学会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我学会了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怎样又快又准地完成计算呢?

•怎样正确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对于你们的问题,咱们结合具体事例大家一起来解决吧!

【设计意图: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1.比一比。(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一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瞧,精彩的杂技表演开始了。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正在表演的是小猫和小象,它们在表演顶盘子。

生2:小象顶着15个盘子,小猫顶着6个盘子。

师:小猫比小象少顶几个盘子?你能画图说明你的想法吗?

学生尝试解答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组织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我用15个圆形表示小象顶的15个盘子,下面一行我用6个三角形表示小猫顶的6个盘子,这样一比,发现小猫比小象少顶了9个盘子。可以列式为15-6=9(个)。

•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画的图形不一样。我先画了15根小棒表示小象顶的15个盘子,然后从里面划去小猫顶的6个盘子,剩下的9个盘子就是小猫比小象少顶的9个盘子,也可以说是小象比小猫多顶了9个盘子。

……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虽然画的图形不同,但是并不影响大家分析题意解决问题。可见画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到画图的价值,进而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分析。】

2.连一连。(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二课件)

师:精彩的顶盘子表演结束了,现在上场的是小猴骑车。你看,小松鼠、小狗和小兔子看的多起劲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吗?

生1:小松鼠看到的应该是小猴的背影,因为小松鼠在小猴的后面。

生2:小狗看到的应该是小猴的侧面,因为小狗就站在小猴的旁边。

生3:小兔子看到的应该是小猴的前面,因为它们是面对面站着的,所以小兔子看到了小猴的正面。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还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根据刚才的回答,我们来连线吧!

学生连线,教师巡视指导仍有困难的学生,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3.说一说。

师:对于表现非常好的同学,我们给他打分的时候可以给100分吗?(可以)

师:你能不能换个说法表示100呢?

生1:10个十是100。

生2:比99多1是100。

生3:2个50是100。

生4:100个一是100。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告诉老师这个数是100。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找一个比20大的数,像刚才这样说一说。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适时给出评价。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4.拼一拼。(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四课件)

师:瞧,你能看出拼的是什么图形吗?用到了哪些图形?

生:是一座房子。用到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拿出你的七巧板,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学生小组合作拼图,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展示,对拼出长方形的同学予以表扬。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总结真好,知道了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计算也更加熟练了。想想你还有哪些进步?有哪些疑问?下节课我们继续。

整理与复习

比一比(计算) 连一连(观察物体)

说一说(100以内的数) 拼一拼(认识图形)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

2.通过与人合作,改掉了学生自动放弃或封闭、固执、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点。在最后自由拼图活动中,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A类

教材第46页第3题。

(考查知识点:20以内的计算;能力要求:正确熟练的进行20以内的计算。)

B类

教材第47页第9题。

(考查知识点:有趣的图形;能力要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并会拼简单的图形。)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 12 8 8 9 12 8 11 8 7 5 9

B类:略

整理与复习。(教材第45~48页的内容)

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熟练的程度。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用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难点: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件。

师:同学们,看看这几个同学在激烈地讨论什么呢?我们也一起参加吧!(出示教材第45页

情境图一课件)

学生可能回答:

•他们在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

•他们在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数。

•他们在说自己表现好的方面。

•他们在说自己的进步。

•他们在聊天,说自己感到高兴的事。

……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呢。这说明你们在成长,这些成绩都是大家的成长足迹,只要我们每天都努力,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取得的成绩,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能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引入新课借助了情景图让学生参与讨论,鼓舞学生学习劲头。】

1.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有些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要记住“学无止境”,意思就是说学习是学不完的、是不能停止的。想想我们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吗?你有哪些疑问呢?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慢慢找答案。

师:看看这些同学的疑问,你是怎么想的?(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二课件)

学生可能回答:

•我也不知道七巧板为什么没有长方形。

•生活中的数应该很多很多,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完。

•我从中知道了还有负数,但是也不知道该怎么写。

•我觉得站得稳的都是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站不稳,最主要的原因是立体图形是多个面的,所以能站稳,平面图形只有一个面,没法站住。

师:说得真好,这些问题如果现在你还没有找到答案,那就要努力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一个一个攻破这些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为后期学习注入动力。】

2.解决问题。

师:不明白的问题先记录下来,日后逐渐解决,现在我们来一起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出示教材第48页第14题课件)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回答:

•有7棵松树。

•有13棵柏树。

•有16棵杨树。

•柳树的棵数和杨树的差不多。

……

师:你觉得柳树可能有多少棵呢?42棵?81棵?还是15棵?

生:当然是15棵。因为只有15 棵跟杨树的棵数16棵最接近。

师:说得很好。请大家列式计算“柏树比松树多多少棵?”

生:13-7=6(棵)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订正。

师:如果我们再种一些槐树,你想种多少?结果松树与槐树相比,谁多?多多少棵?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道理正确即可。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应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悟“学以致用”的道理。】

师:同学们真是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成功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发现了自己不懂的问题,确定了自己今后要努力学习攻克这些难题,加油哟。

整理与复习

成长的足迹: 问题:

我学会了…… 七巧板中为什么没有长方形?

负数是比0还小吗?要这样的数有什么用?

1.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学生有了努力的目标才能奋发学习,我们的课堂生活才会更精彩。

A类

(考查知识点:20以内的加减法;能力要求:能看懂题意列式并正确计算。)

B类

数一数,算一算。

(考查知识点: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能力要求:能正确的数数并比较数的大小。)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2-9=3(棵)

B类:13个苹果比9个小朋友多,所以够了。

教材习题

第46页“巩固应用”

1. 13 5 9 8 做法略

2. 8 画一画略

3. 2 12 8 8 9 12 8 11 8 7 5 9

4. 12 9 3 13 6 7 7 6 9 11 9 11

5. 16-7=9(个) 7+9=16(个)

6.(答案不唯一)猫的寿命比狗的寿命长多少年?15-9=6(年)

7.

8.小女孩儿看到的是第一幅图(车的前面)。

小男孩儿看到的是第二幅图(车的侧面)。

9.略

10.(1)5+12=17(下)

(2)12-5=7(下)

(3)12-7=5(下)

11.

12. 45个

13. < > = < < > > >

14.柳树可能有15棵。

(1)13-7=6(棵)

(2)(答案不唯一)杨树比松树多多少棵?16-7=9(棵)

(3)(答案不唯一)我们又种了10棵槐树。

10-7=3(棵)

松树与槐树相比,槐树多,多3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