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关于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不一,大概有贞观二年、贞观五年、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六年六种不同的看法。《太宗实录》记载,将唐太宗增筑学舍,扩招生徒及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游学之事系于贞观初年,这与《贞观政要》《旧唐书》所言贞观二年较为接近。关于新罗遣唐留学生的判断( )
A.基本推断来唐时间应为贞观初年 B.史书记载缺乏真实性而无法判断 C.国家史书记载不同结论也应有差别 D.判断的依据应以中国史书记载为主
3.1995年,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举办的关于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研讨会上,学者们认为非洲“吃饭靠大树”“财富看实物”“部族利益高于一切”的部族主义观念、封闭的农业文化性质等生产和消费文化与现代化精神背道而驰。2001年,张宏明指出必须重建非洲文化才能使非洲摆脱边缘化的厄运。这些观点反映了( )
A.学者对非洲史的研究观念相对滞后 B.探讨非洲史的观念和途径比较清晰 C.非洲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 D.非洲文化与发展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这一宗教认为印加是太阳的后裔,在太阳礼拜中,他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 )
A.国教崇拜显示了君权神授色彩 B.宗教崇拜为帝国统一的决定因素 C.太阳神是印加帝国唯一的信仰 D.印加帝国宗教狂热引起侵略扩张
5.马渭源在《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中指出,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从具有双重性: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这表明( )
A.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D.封建领主对封臣具有绝对控制性
6.1108年,法国琅城市民曾经用金钱从城市领主——琅城主教手里买得自治权。不久,主教出尔反尔,撤销城市自治的权力。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以上现象说明( )
A.城市依靠教会和封建主支持才得以发展 B.自由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 C.武装斗争才是赢得城市自治的唯一途径 D.商品经济发展为自由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
7.《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记载:“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 )
A.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C.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D.法庭只按着契约来宣判
8.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中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得其所有权,无论其取得的方式是购买、赠予或其他合法途径,还是因为不知情而误信该物非所有人为其真正所有者。这一规定( )
A.使用伦理原则进行司法判决 B.体现善意与公正的诚信观 C.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 D.诚信未从道德过渡到法律
9.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中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10.中世纪以来的英国乡村惯例,穷人可以捡拾贵族庄园收割后土地上遗落的麦穗,贵族不得反对,富人则无此权利。许多穷人赖拾穗为生。但到了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应农场主的诉讼,否定了拾穗的合法性。这一变化( )
A.强化对私有产权的保护 B.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C.体现资产阶级统治的残酷性 D.反映了英国社会道德的沦丧
11.“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
A.控制人们思想 C.提供道德规范
B.保存古代文化 D.进行宗教迫害
12.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年代 1520年 1600年 全国总人口 240万人 411万人 城市总人口 12.5万人 33.5万人(伦敦22万人)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5.25% 8.25%(伦敦占有5%)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
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
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摘编自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
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城市在自治发展上的相同原因及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的走向加以评析。(8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相对于欧洲的这些新变化,宋代中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城市集群,建立了遥遥领先于同时期欧洲的经营模式和工商文明,但是,在社会制度的创新上却开始落后了,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更空前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在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期,城市与学校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根本性原因。放眼未来中国,能否真正建设好现代政治文明,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仍是重要的观察指标。所以,11世纪至12世纪常被称为中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时期,是“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向西摆动的关键时刻。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选C 由材料信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体现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说法错误。
2.关于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不一,大概有贞观二年、贞观五年、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六年六种不同的看法。《太宗实录》记载,将唐太宗增筑学舍,扩招生徒及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游学之事系于贞观初年,这与《贞观政要》《旧唐书》所言贞观二年较为接近。关于新罗遣唐留学生的判断( )
A.基本推断来唐时间应为贞观初年 B.史书记载缺乏真实性而无法判断 C.国家史书记载不同结论也应有差别 D.判断的依据应以中国史书记载为主
解析:选A 材料对于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的问题,两国史书有不同的记载。进而综合史料,说明新罗派遣入唐留学生基本判断应为贞观初年,故A项正确;史书记载有一定参考价值,具有真实性,故B项错误;国家史书记载不同结论也会有共性,故C项错误;判断的依据应综合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两国的史书记载都有参考的价值,故D项错误。
3.1995年,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举办的关于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研讨会上,学者们认为非洲“吃饭靠大树”“财富看实物”“部族利益高于一切”的部族主义观念、封闭的农业文化性质等生产和消费文化与现代化精神背道而驰。2001年,张宏明指出必须重建非洲文化才能使非洲摆脱边缘化的厄运。这些观点反映了( )
A.学者对非洲史的研究观念相对滞后 B.探讨非洲史的观念和途径比较清晰 C.非洲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 D.非洲文化与发展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解析:选D 材料信息主要是学者们对于非洲文化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非洲文化的研究需要继续深化,故D项正确;非洲传统文化落后并非学者研究非洲史观念滞后,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非洲史研究观点不一,无法看出“比较清晰”,B项错误;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这一宗教认为印加是太阳的后裔,在太阳礼拜中,他起着重
要的作用。由此可知( )
A.国教崇拜显示了君权神授色彩 B.宗教崇拜为帝国统一的决定因素 C.太阳神是印加帝国唯一的信仰 D.印加帝国宗教狂热引起侵略扩张
解析:选A 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太阳崇拜的国教和“印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印加”是君主的称号,宗教与君主统治结合,显示了具有君权神授的色彩,故A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可知,宗教崇拜为帝国统一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B项错误;太阳神是印加帝国的主要信仰,而非唯一信仰,且材料并未体现出来,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宗教狂热而引起侵略扩张,D项错误。
5.马渭源在《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中指出,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从具有双重性: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这表明( )
A.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D.封建领主对封臣具有绝对控制性
解析:选C 由材料可以看出,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并结合所学,在领主随意扩大权限和义务时,封臣可以在任何时候放弃封邑,从而中止其封臣身份,故而领主不能专断地强加于封臣某种义务。领主与封臣的特定权限只能基于效忠与服从的契约关系,这种义务是由一种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荣誉法典所规定的,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在“绝对的专制性”,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6.1108年,法国琅城市民曾经用金钱从城市领主——琅城主教手里买得自治权。不久,主教出尔反尔,撤销城市自治的权力。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以上现象说明( )
A.城市依靠教会和封建主支持才得以发展 B.自由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 C.武装斗争才是赢得城市自治的唯一途径 D.商品经济发展为自由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买得自治权”“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等信息说明自由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故B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市民买得自治权到撤销自治权说明教会并不支持城市自治,故A项错误;武装斗争是赢得城市自治的途径之一,还有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7.《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记载:“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 )
A.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C.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D.法庭只按着契约来宣判
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即使是非典型契约,在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后,即已经成为契约,具备法律效力,这体现了罗马法重视法律契约精神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罗马法繁琐的法律程序,无法体现形式主义的特征,排除A项;该法律规定有助于减少违约案件的发生,排除B项;法庭的判决依托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中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
得其所有权,无论其取得的方式是购买、赠予或其他合法途径,还是因为不知情而误信该物非所有人为其真正所有者。这一规定( )
A.使用伦理原则进行司法判决 B.体现善意与公正的诚信观 C.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 D.诚信未从道德过渡到法律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或其他合法途径”可知对物权的取得是通过诚信的原则获得的,通过立法来保护这种取得物权的方式,体现了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故C项正确;伦理原则是指人类在维护自身生存前提下,把人类的善恶观、良心观、义务观等道德观念扩大到自然界的一切实体,材料体现不出伦理原则,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诚信观是指诚实信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将诚信原则融入法律,未体现道德观念,故D项错误。
9.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中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解析:选B 由材料“……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
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可知,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要向庄园主缴纳母羊、羊羔等实物地租。另外,他们还要牺牲自己的时间服劳役,缴纳劳役地租,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复活节,而不是“每逢节日”,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农奴的部分义务,剥夺全部人身自由,表述绝对,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看出农奴的仇恨态度,D项错误。
10.中世纪以来的英国乡村惯例,穷人可以捡拾贵族庄园收割后土地上遗落的麦穗,贵族不得反对,富人则无此权利。许多穷人赖拾穗为生。但到了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应农场主的诉讼,否定了拾穗的合法性。这一变化( )
A.强化对私有产权的保护 B.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C.体现资产阶级统治的残酷性 D.反映了英国社会道德的沦丧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通过诉讼法令的形式否定了中世纪以来的乡村惯例,有利于保护农场主私有财产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信息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C项表述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残酷性且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现象不能反映英国社会道德问题,排除D项。
11.“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
A.控制人们思想 C.提供道德规范
B.保存古代文化 D.进行宗教迫害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保存古代文化,故B项正确。
12.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年代 1520年 1600年 全国总人口 240万人 411万人 城市总人口 12.5万人 33.5万人(伦敦22万人)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5.25% 8.25%(伦敦占有5%)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解析:选A 依据表格可知,1600年,英国城市总人口33.5万人,而伦敦就有22万人,城市人口所占比例8.25%,而伦敦占有5%,结合所学可知,伦敦是英国的政治中心,由此可
知,英国早期的城市化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从1520年到1600年英国城市人口增长较快,故B项错误;表格只涉及伦敦,没有体现其他地区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
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摘编自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
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城市在自治发展上的相同原因及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的走向加以评析。(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根据材料二“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政府行政管理力度不足;城市及商品经济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根据材料二“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
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出现各类自治组织;规范工商业生产活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加强居民对本地的文化认同。第(2)问第一小问,对比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其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英国主要依托新兴的市民阶层,其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第一小问的不同和所学从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原因和影响评析即可。
答案:(1)原因:政府行政管理力度不足;城市及商品经济发展。表现:出现各类自治组织;规范工商业生产活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加强居民对本地的文化认同。
(2)不同: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其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主要依托新兴的市民阶层,其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评析: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文化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江南市镇自治没有发展出独立于传统政权的政治力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践,公民意识的形成,从而推动英国近代化进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相对于欧洲的这些新变化,宋代中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城市集群,建立了遥遥领先于同时期欧洲的经营模式和工商文明,但是,在社会制度的创新上却开始落后了,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更空前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在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期,城市与学校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根本性原因。放眼未来中国,能否真正建设好现代政治文明,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仍是重要的观察指标。所以,11世纪至12世纪常被称为中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时期,是“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向西摆动的关键时刻。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材料信息主要通过对比的形式,阐述了宋代与欧洲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趋势。根据材料相关信息,对比分析和阐述。本题具有开放性,回答时要做到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原因。
论述:秦朝开创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王安石变法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违背了
客观经济规律,变法导致了国富民贫。而同时期的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城市自治权的确立、独立的大学制度,以及对君权的法律性限制,是欧洲最终走出“黑暗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根本性路径,它们分别催生了自由的经济土壤、思想土壤和法治土壤。而在中国,城市与学院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限制君权更是从未被尝试,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重要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