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卷第2期 2O02年6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01.5.No.2 Jun.,2O02 [文章编号]1008—889X(2OO2)02—75—06 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余 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现状,探讨编辑环境和编辑人员的基本需要、健全的机制及 合理的编辑结构配置等因素对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认为实现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 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高校科技期刊,给高校科技期刊一个准确的定位;大力改善办刊环境,稳定编辑 队伍;鼓励正确的发展,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加强编辑学学科专业建设,搞好编辑队伍后备力量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最初与生态环境、资源、人口及技术等有直接关系,它强调 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它的基本定义可以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 足其需求的发展。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到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 展委员会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中国政府已于 1996年郑重地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写进了“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再次明确指 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的发 展进步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2l世纪,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开发人才资源已成为世界 性的共识。人才资源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是其他资源无法取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 与否主要在于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开了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就失去其应有的基础。我国政府 在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任务之一。 高等院校科技期刊作为综合类高层次的学术刊物,绝大多数是自然科学学报。它是期刊家族的一 个重要成员,肩负着交流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不断向国内外展示学校科研、教学成果,参与科技 市场竞争,培育人才等任务。但相当多的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经费来源匮乏、发行量少等情况。高校科 技期刊编辑队伍是科技队伍的一个分支,在科技队伍中是一支新的、人数少而分散的队伍,其人员虽 属高校教师,但状况却处于较低水平。探讨如何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将可持续发展 观引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中来,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塑造科技期刊品牌,应对我 国加人世贸组织后期刊所面临的挑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现状特点 高校科技期刊主要服务于科研与教学工作,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学术性强,学科多样性;二 是作者群体内向性和局限性。有人把期刊分为消费和非消费两大类(姑且不论这样分法是否科学)。 消费类期刊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帮助读者提高生活品位为宗旨,其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如《读者》、 《家庭医生》、《故事会》、《知音》等,这类期刊订阅大多是自费性的,发行量大;非消费类期刊主要 [收稿日期]2001—12—08 [修回日期]20O2—04—15 [作者简介]余望(1968一),男,福建仙游人,编辑,主要从事学报编辑工作及植物形态、生理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6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5卷 以学术研究、政策宣传、业务探讨等为其办刊宗旨,这类期刊普遍订量较少,高校科技期刊无疑是属 于这一类。学术水平比较高是高校科技期刊对编辑的客观素质要求,也是编辑队伍的一个显著特点。 正是靠这样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才使科技期刊较好地履行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然而,在 有限的资源情况下,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是教学与科研第一线,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与期 刊发展趋势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大多是来自本校各学科的教 师、科研人员或选留本校毕业生,编龄相对较短,真正熟悉编辑学、出版学专业知识的人不多。由于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般不习惯或不太熟悉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运作模式。相当一部分编辑 联系社会面不广,作者队伍圈子太窄,公关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经营的观念、效益的核算概念等都比 较弱。学历层次大多是本科,高学历层次的编辑人数较少,而且编辑人员工作任务繁重,缺乏相对较 为集中和系统的编辑出版业务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加上近年来受经济大潮的冲击,编辑行业难以 留住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造成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稳定性差,流失严重,坚守岗位的科技期刊编辑 只能边工作边学习,辅以老编辑的指导提高业务水平。有关资料表明,全国整个出版系统中40岁以 下的编辑约有2.5万人,约占全部编辑队伍的66%。在这些青年编辑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近 10%,具有博士学位的只占0.38%,尽管没有正式资料分析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当前状况,然而 在结构老化方面问题还要严重一些l1 J。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以本科毕业生为主,非编辑学专业人员组成的这种状况近期内不会有很大 改变,这与高校中青年科研人员与教师队伍中特别是自然科学学科领域内青年教师逐步形成的以博士 为主体的情况有较大差距。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目前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高校自然科学学科的可 持续发展。正如前任署长于友先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讲话时指出的:“人才的吸收和培养跟不上 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新闻出版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要从关乎整个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二影响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影响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具体来说,主要应当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辑环境和编辑人员的基本需要,是实现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有关需要理论及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人的需 要是一切生产活动和科学活动的根本动因。正是人的需要,才推动人类去进行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和 科学活动。影响较大的需要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此外,还有麦克莱兰提出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等。在组织管理学有关论著中,都 十分强调认识、引导、搞好人的需要,是调动、激励人们更好、更有效工作的有力手段[ 。从这个角 度来分析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他们的工作条件,所获取的待遇,是否得到理解和尊重、能力能否得到 充分的发挥等,直接影响到编辑队伍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人们转变了思想观念,改变了生 活方式,提高了生活水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编辑队伍的稳定。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常受到来自两 个方面的诱惑。一是政府机关干部和高效益出版社编辑人员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诱惑。同等 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分到政府机关和高效益出版社的,不仅有现代化的工作手段,而且能分到宽敞的 住房,其实际收入也高得多。这种经济上的反差,刺激人们心烦技痒,跃跃欲“走”l3J。二是在许多 实际问题上待遇明显不如本校教师。假定有两位同班同学,一位毕业留院(系)任教,另一位则从事 期刊编辑,那么几年后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对比: 1.职称方面。在高校,职称向来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高校教师的职称其学科组评委会大 都由本校教师组成,如教师在报评上一级的职称时,只要科研与外语等硬件达到要求,很少会被“刷 掉”。而报评编辑出版系列技术职称中级需由省教育厅评定,副高以上需由省新闻出版局评定,没有 专门设立高校期刊编辑系列评审小组,使各省市的编辑出版高评委中,高校往往只有个别代表参与评 定。而与专业出版社人员一起参评,显然也不存在可比性。由于职称的评定,直接关系到对一个编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余望: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77 的工作业绩和业务能力的社会评价。如果评得科学合理,能够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当编辑得到相应 的职称时,他就感到自己受到了关注和应有的重视,自己的工作以及能力得到了肯定,于是在心理上 受到激励,并在行为上做出积极的反应。否则就会挫伤编辑的工作积极性。 2.科研问题。在高校自然科学领域,一般来说,其学科梯队是较为健全的,年轻教师往往在学 科学术带头人的带领和帮助下能够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从参与课题组到自己申报课题,其工作环境、 学术氛围、科研经费等方面的优势显然是编辑人员所无法比拟的。而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很少能拿 到各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以编辑为项目负责人的是少之又少。编辑人员只能在处理完大量的 编辑部事务性工作后,抽出有限的时间参与某个课题组,因此,编辑要在科研方面出成果,显然要比 教师难得多。 3.经济收人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期刊编辑收人是不如教师的,高校教师除工资外,其奖金中 大部分来自工作量,由于各院系创收情况要好于机关部门,因此教师通过与教学、科研等有关的工作 能拿到数额不等的、额外的津贴费。而高校编辑部大都挂靠机关,有不少高校机关部门的奖金是按照 行政级别分发的,这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行政职务的编审、副编审只能拿到科员的奖金。而编 辑部本身几乎没有什么额外的“创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编辑心理上感到不平衡。 4.个人发展问题。由于高校的主导是教师,因此各学科形成了较为良性健全的学术梯队,自然 科学领域的青年教师无论在教学、科研上都能在老教师的带领和帮助下使自己在某一领域很快地成长 起来,他们在好的学术氛围、合适的实验工作环境中容易出成果,并经常有机会进修或深造。而科技 期刊编辑只能边实践边学习,自我提高。由于出刊时间的限制,脱产进修或深造对他们来说,显然不 太可能。当然,我们必须提倡奉献精神,提高编辑队伍的思想觉悟,鼓励广大编辑人员“为他人做嫁 衣”。然而,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解决好以上这些实际问题,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才能得 到持久的稳定和发展。 (二)健全的机制是保证编辑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好的机制可以使编辑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人到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来, 而编辑队伍的稳定和壮大又使编辑出版各个环节更加有质量,期刊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自身的社会效 益与经济效益也会上新台阶。相反,如果缺乏一个好的机制,编辑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受挫,无法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甚至会导致人才流失。多年来,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在貌似“公平”的“大 锅饭”中干多干少一个样,贡献突出的人和混日子的人,享受同样的待遇,优秀编辑得不到应有的激 励,这种僵化机制加上编辑工作的潜隐性,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十分不利于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法国心理学家梅尔吉用他的实验表明,不论人还是动物,都有一种竞争本能,梅尔吉把它称为“群体 促动现象”。一只鸡单独吃食时,挑挑剔剔,食欲不强,而与其他鸡争食时,原先根本不吃的食物也 成为争食对象,这其实就是生物界一种竞争本能 4 J。人也具有这种本能,只是人的竞争本能表现为较 多的形态。这一心理学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生态效应”在编辑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生理、安全方面的低级需要是从外部使人 得到满足,这类需要是有限的。而社交、尊重和成就的高级需要则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社交需要 表现为人都有一种归属于某一群体的倾向,希望得到群体之间的相互帮助,尊重需要表现为人们力图 影响环境,从而体会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成就需要则表现一个人努力地用最优秀的成绩完成某一 群体目标中属于自己的任务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任务,以显示自己在群体中的突出能力。当编辑处于群 体活动中,群体间的工作挑战性和个体心理上的竞争本能,会引起编辑成就的动力,成就动力又激发 个体致力于创造成就的行为 4j。所以,健全的机制可以吸引和造就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同样可以 改革和创新机制,他们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必须以制度管人,建立以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为核心, 包括像决策机制、约束机制、人才成长机制等相对配套和完善的各种制度_5 J。如制定岗位责任制,使 每个编辑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所要承担的具体任务;制定编辑工作数量和质量考核制度;制定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8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5卷 应的分配制度及学术进修深造制度等。这样才能优化编辑人才资源的社会环境,能够使编辑最大限度 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确保编辑人才资源的良性开发。 (三)合理的编辑结构配置是影响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新兴学科不断问世。这就决定了高 校科技期刊必须由不同专业知识的编辑人才群体结构产生强大的合力,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科学技术 发展的需要。此外,由于科技期刊还有许多各种不同能力要求的工作要做,而不同能力的编辑合理组 合,则能更好地完成编辑部各项工作任务。因此,科技期刊在建构编辑群体结构时,不仅要考虑到每 个编辑的个体因素,而且还要考虑到编辑群体结构的合理性,从而建构一个最佳的编辑人才群体结 构。在这个群体结构中,不仅能使编辑的个体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能使集体成员之间能彼此协 调,互相得到激发,从而产生最佳群体效能 J。 长期以来,人们选用人才往往只注重人才资源的数量,以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为荣,而忽 视人才资源的结构层次及其适应性。不少编辑在谈到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术刊物之一《自然(Nature))) 杂志l5名编辑人员中有12人获得博士学位时,就认为学历结构是越高越好。实际上,这只是人才结 构的一个方面,评价科技期刊人才资源的合理性不单只注重它的总体数量,而应当以恰当的比例形成 互补互助的配置,实现科学合理的组合,不同能力、不同素质的编辑通过最佳搭配,能够使每个编辑 个体在编辑部群体中发挥最佳作用,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 存在的,在一般情况下,编辑的理想、编辑观、选题倾向、价值观等方面因素是决定编辑心理是否相 容的主导因素,如果主导因素相似,编辑之间就会产生亲近的关系,这种亲近的关系建立以后,不会 因性格、学识、业务能力、专业知识的差异而发生影响。相反,正是这些差异能够实现互补的基 础[ 。具体来说,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个人气质结构等方面如能搭配合理则能使群体 知识、信息、思维等优势互补,避免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使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得以持续有效地开 发利用。假如编辑人员的结构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则有可能造成编辑部的“内耗”,使编辑队伍缺乏 整体协同关系,即使是很多高学历的群体组合在一起,也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出现组合的群体 越大、越高,群体作用反而越弱的情况。因此,合理的编辑结构配置是影响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可 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只有优化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群体结构,才能使编辑工作健康有序地进 行,也有利于编辑队伍的稳定和壮大。 三 实现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正确认识高校科技期刊。给高校科技期刊一个准确的定位 高校科技期刊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载体,是整个高教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作为反映高校科 技成果的科技期刊(以自然科学学报为主),是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高学校教 学科研水平,促进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 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校应加强对学报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定期研究学报工作。”所以,期 刊编辑部应当是学校的直属单位,是学术机构,其规格相当于院(系)、所级,而不应把它挂靠在宣 传部、科研处等单位。中宣部曾对科技期刊编辑部建设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1)应有明确的办刊 宗旨和办刊方针;(2)应有健全的编辑部:(3)应有高级职称的专职主编;(4)应有相当数量的专职 编辑;(5)应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等。后来,这些条款也写入了国家关于科技期刊管理办法的文件中。 高校科技期刊的存在和发展与其母体即高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所在院校的发展是“水涨船 高”的逻辑因果关系。应当充分利用高校知识和智力密集的优势,立足于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品 牌,使期刊成为同类中的佼佼者。因此,依据学校的层次和水平办刊,高校科技期刊的层次和水平便 有所不同。高校科技期刊的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从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或重中之重的角度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余望: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79 说,高校科技期刊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属于科研范围。而要办好期刊,建设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始终处 于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 (二)大力改善办刊环境。稳定编辑队伍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第十二条规定:“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 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学校应为编辑人 员进修学习、进行学术研究和参加必要的学术活动提供条件。”由于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工作职能 和性质,决定了它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不可或缺,因此,该办法还在办刊经费、办公场所、办公设备 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然而,目前真正按照文件精神来为高校科技期刊提供一个良好 办刊环境的学校恐怕不多。经费不足,评聘职称卡得过严,生活待遇不如教师等这些实际问题比较明 显存在着,这无疑挫伤了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他们潜心研究编辑工作。因此,必须大力改善办 刊环境,稳定好编辑队伍。学校领导关心、支持高校科技期刊事业,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一项 与学校声誉有密切关系的事业来抓,无疑对科技期刊的发展,队伍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鼓励正确的发展。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向上进取心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 的编辑学专业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编辑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非科班编辑出身的 人员组成的现状近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对这些编辑,要鼓励他们多方面发展,提高编辑队伍的素质。 国务院关于《编辑干部业务暂行规定》中规定了必须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外,还指出编辑必须具 备:(1)具有本专业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的发展动向;(2)熟练地掌握业 务,有较高的文字水平,有独立处理稿件的能力,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3)掌握一门外语。按此 十余年前的文件可以把编辑素质归纳为政治素质、学术素质、编辑业务素质、文字外语素质四大方 面,这些方面当然也适用于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在今天,还要加上必不可少的能力,即使用电脑的能 力。所以,应当通过多种途径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优秀青年编辑。 如通过思想教育,使广大青年编辑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权利观和法 制观,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敬业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分配不公、待遇上的悬殊等,使 他们心态平衡,思想稳定,安心搞好编辑工作;学术水平上可以通过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学位或让编辑 有机会从事第一线的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培养他们成为某一学科专业人才。使编辑能不断更新知 识,跟踪重要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把握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在学术期刊界,对提高编辑素质,实现 “编辑学者化”的必要性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不管怎样,编辑对自己的专业学科有相当深入的研 究,无疑能促进编辑对该学科整体上的把握,提高期刊的质量水平;编辑业务上可以通过继续教育 (如编辑学理论和电脑与信息技术等的培训班、研讨会)、老一代编辑的传帮带等,加强编辑业务的学 习和编辑学术探讨。总之,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多、起点高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使高校科技期刊 编辑队伍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四)加强编辑学学科专业建设。搞好编辑队伍后备力量的培养 培养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后备力量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也是高校科技期 刊编辑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原动力的新的经济 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知识经济发展所具备相应知识的人才,成为比原材料、资金等更重要的 因素。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和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 和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要以长远的眼光,意识到培养编辑后备力量的重要性。 编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在北大、复旦等高校率先试办,到1999年,我国近 2O多所高等院校开办了编辑学专业,7所大学招收培养编辑学第二学士生与研究生。办有出版类专业 的高校,分别开设有编辑、出版、发行、印刷、装帧等分专业,但笔者认为,单纯的编辑学专业毕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0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5卷 生,还无法在自然科学期刊中担当重任,这种培养模式,只能培养针对某一特定业务环节的专业人 才。而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必需要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加上受过编辑学专业教育的复合型的编 辑人才才能胜任。美国的纽约佩斯大学、丹佛大学等高校也开设出版学专业,但该专业不培养本科层 次的学生,如佩斯大学仅开设出版硕士学位课程,开设的内容涉及编辑、出版、财务、销售与市场、 出版法规等各方面的出版业务知识。丹佛大学英语学院艺术人文系举办每学期为期四周的全日制出版 培训班,讲授图书编辑、生产与销售知识L7 J。这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目前我国20多所高校培养的“编辑出版”人才大同小异,编辑学专业毕业后,其适用范围明显达不 到科技期刊的发展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从高校科技期刊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自然科学领域的 学生中,开设编辑学第二学士或硕士研究生是当务之急。同时,对青年科技期刊编辑一定要用战略的 眼光,提供其进修、知识更新的机会与条件,使之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掌握更多的新技术。他们的知识储 备无疑也是科技期刊的知识储备,它直接影响了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游苏宁.我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现状及培养方向[J].编辑学报,1995,7(2):110—112. [2]顾泉佩.高校学报编辑的需要与编辑队伍的建设[A],华东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协会.学报编辑论丛[c]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69—73. [3]冯澍,王拓,如何稳定高校学报队伍[J].编辑学刊,1995,(1):77—79, [4]张建明.人才与机制:出版业可持续发展之关键[J].中国出版,2001,(8):22—23. [5]段军.心理效应与编辑行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274—275. [6]于鹤春,谈科技期刊编辑的群体结构[J].编辑学报,1990,(1):33—35. [7]黄凯卿,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J].编辑之友,2000,(4):45—47. On the Re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ditorial Staff of Scientiic Journalfs of Higher Institution YU Wa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mal of Fujian Teachers Univ.,Fuzhou 350(07,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ditorial staff of scientiifc joumals of our country,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ditor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taff'S basic needs,researches into the factors affctieng their retainable development, such as perfect system and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editors, urge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cientific joumals of higher institution,and offers some strategies to guarantee the re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ditorila staff of cisentiifc joumals of hiher igstnitution,which include improvig tnhe rurming conditions,stablizig nhe edittorial staff,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itors,strengthenig tn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atachitg n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editorial Successors,etc. Key words:hi h igstnitution;scientiifc joumal;the editorila staff;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