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答:(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同意,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知道人们实践的功能。其中,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知道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成才去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实践失败。(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级的程度。
3.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从概念上,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未改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化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运动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第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吧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也就是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就是承认思维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就是否认思维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并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指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证据,因为实践的成功能够证明我们对于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6.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并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采取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行动,从而实现预期目标。
(2)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物质的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一般来说,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 7.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答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和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其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前提,人们在改造
1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诶。另一方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身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 8、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9、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答: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0、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生产、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思想、政治条件。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1、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劳动力商品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的不同在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一般的使用价值,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使用,一方面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一方面创造出价值,而且是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答:(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一句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种所起的作用不同。(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注意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注意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3、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1)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必要劳动实践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而产生剩余价值的方法。(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相对延长剩余劳动实践而产生剩余价值的方法。
1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实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5、为什么说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控制者?
答: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对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统治,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金融寡头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的。此外,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左右国家社会政治生活。
2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劳动实践不仅是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任的体现和确证。(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即将其对象化,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2试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实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而实践与认识每一循环,都进到了比较高一级的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又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旦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以后,反过来又指导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使我们对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国情有了正确的认识,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当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不断深入的,相应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3、试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
(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序段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低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卫衣便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仅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在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习惯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敢想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改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5.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因为:
【1】 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3】 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只有通过流通领域,资本家才能购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高的价值,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3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6.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但这些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而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也是错误的。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7.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答:“二战”后国家垄断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利用掌握的巨额资本兴办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投资规模巨大新兴工业企业,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 资产阶级国家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调节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 国家的收入再分配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不同具体形式,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8.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答: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并不以为着资本主义在短期内自行消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将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资产阶级的阻挠和反抗,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1】从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任何社会形态从产生到衰亡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从世界范围整体看,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经历了大约3千年,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经历了1千年,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经历了大约5百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从资本主义发展状况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当代资本主义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存在较大的容纳空间。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各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合作有所加强,以跨国公司和垄断资本的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实力也在不断扩大。而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时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4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P8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4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地实践性。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的理论意义?p25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5.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观点?p28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p30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地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7.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
社会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联系及其特点?p35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5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9.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36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38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矛盾是怎样推动事物发展的?p38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2.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39
矛盾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3.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p40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15.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6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p50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认,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也是不科学的。 1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p57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8.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含义及其辩证关系?p61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19.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p63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不会完成。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p65
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
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关系: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2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p67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7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它就会变成谬误。
2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68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如果失败了,那就是错误的认识。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2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p86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4.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86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87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p91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9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28.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作用?p101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9.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15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30.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率关系?p130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31.论述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p130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积极作用
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p137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33.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意义是什么?p140
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p141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5.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前提?p147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3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50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3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作用和局限性?p153
进步作用:
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使人们摆脱了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 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 局限性:
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38.为什么垄断没有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p163
9
消极作用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9.金融寡头怎样实现统治?p164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p167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4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p174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
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p179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p181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到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44.论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p183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45.为什么说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p197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46.社会主义基本特征?p204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10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7.如何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07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4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p209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49.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27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1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问答题
1、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2、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 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体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 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 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 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答: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政治功能,另一方面又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科技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发了危机地球生命的“全球问题”。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不同于参与者,因为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及总趋势的决定者。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表现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先进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先进文化能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素质;先进文化能够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12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简述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答:(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4)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3、试述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在: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③ 二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4、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
答:(1)资本即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一般的货币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那么,货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呢?(2)剩余价值的产生,关键在于资本家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并使用了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3)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②劳动者除了自身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4)作为商品的劳动力,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从价值方面看,其特点有二:①价值构成与一般商品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②价值决定要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从使用价值方面看,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这是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点。(5) 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方面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劳动力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不仅重新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家的货币得到了增殖,这样一来,这个货币也就不是一般的货币了,而成了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
答: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仍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有新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有哪些?
13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加快。在此过程中,国际分工与协作的发展进程加速。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第三,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客观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四,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五,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逐步减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其成员国对本国市场的控制也大大放松,这都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答:(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私有制经历了从私人资本所有制到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再到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实行所谓“民主管理”。其二,终身雇用制。其三,职工持股。其四,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战后,资产阶级阶层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随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资产阶级中的食利者阶层大为膨胀,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经营者阶层。此外,,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人阶级总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也在提高。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市场机制不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权利的配置与行使的法制化得到加强。 4、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答: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虽然资产阶级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范围内调整这种生产关系,这种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终究不能解决社会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