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8-10-31T09:33:11.82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5期 作者: 楼响华[导读] 积累是学习的生命线,更是语文能力提高的最基本的途径。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五小学 322200
摘 要:积累是学习的生命线,更是语文能力提高的最基本的途径。离开了积累,语文学习就是一纸空文。一个人积累的基础知识越广越深,其所成就的学问也就越大。可以说,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积累,语文学习的就是空中楼阁,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无法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 积累 途径 一、积累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代先哲们对积累就有生动描绘。而新课标也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提到“积累”有十四处之多。课程总目标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小学低段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小学中段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小学高段年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由此可知,新课标的积累“体系”讲了三层意思:1.说明了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来源;2.积累的内容包括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等;3.阐述了积累与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的关系。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从新课标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只是围着书本转,而忽略了从生活中积累和收集知识。实际上,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细节,从生活实际中积累知识,语文老师更不应该忽视。新课标的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也体现了“生活和语文积累有密切关系”这一特点。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一个“生活的启示”的专题,每篇课文都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同时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领悟那些深刻的哲理。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无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如何去读它。教师在指导这个专题时不能把它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教学安排,而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来加以体会领悟,同时还要把它的要旨“在生活中学会积累”贯彻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 三、语文积累的具体的有效途径
1.在诵读中积累,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诵读隽永的优秀经典诗文,是学生积累语言、汲取人类精神营养、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其中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结合学校开展的“诗教活动”、“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或其他一些语文综合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对优秀诗文的诵读做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随机进行指导,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2.在阅读中积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会阅读,就等于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通过对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资源的深刻领会与探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要让学生不断提高积累、丰富语言,就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总量。因此,新课标对学生在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阅读指导时,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阅读效果的反馈(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3.在搜集中积累,梳理中丰富语言 (1)接触搜集。(2)分类搜集。
4.在交流中积累,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交流讨论方式。交流对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学生个体之间偏狭的理解,使其对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此外,成功的交流活动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语文积累的乐趣,从而促进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采用学习小组课堂讨论、辩论赛、成果展示(如手抄报、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5.在运用中积累,让效果在积累中升华。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扎实厚重。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1)词汇积累的运用。(2)优秀诗文的运用。(3)生活语言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3,2。 [2]张化万 我的语文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3]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曾祥芹 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8。
[5]汪潮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J].小学语文教学,2002,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