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指导教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指导教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本表由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填写,一式两份,一份存学校档案,一份存研究生个人档案)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研究方向:
请用5号宋体填写,此表格不能折叠。 13
【篇二:博士论文评语模板】
粱鸿博士学位论文:“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 专家评议:
钱理群:本文将“外省文化界”的理论视点引入地域文化研究领域,而且通:j丑本文对“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个案研究,证明了
这一理论视点的解释力,能够揭示过去的地域研究中往往忽略了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文学现象。
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对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开拓,具有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意义。
本文的研究抓住了20世纪河南文学发展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文化、文学现象: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慧星”现象,50-70年代河南文坛的“几个亮点”,以及世纪末的“中原突破”,并对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文学的底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对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一种解读,这样的解读既建立在对大量历史文本事实的梳理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既言之有据,又言之成理,且具有创造性。
本文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在客观论述中注入了自己的主体生命感受,在“21世纪的外省文化空间与河南文学”、“刘震云: ?平民立场?的两难与民间生存世界”等章节中,更有对当代思想文化文学的发展,当代“河南人”(“外省人”)生存困境的深入思考,这样的注重生命体验,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的研究,为满足子观念与知识、写作技能的自足性,日趋苍白与空洞化的学院派学术研究注入了新鲜的生命省活力,这是别有一种意义的。
孙郁:这是一部角度新颖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从中国的非主流的区域文化里,捕捉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个特别的存在。在对河南文学的审视里,外省,中心,边缘/精英,少数/主流,落后/进步等文化理念,被感性地呈现出来。由于存在着北京、上海两地的文化参照,外省文学的文化处境、文化特征便被有趣地勾勒出来,论文涉猎的内容广泛,既有现代文学的整理,又有当代文学的梳理,但又不显得支离破碎,在时空上又显得完整统一。作者的理论归纳与作家评论都有特色,显示了较好的理论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外省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在存在过程中显示出的与主流文化既俸离又翕合的艰难处境,被较深入地描述出来,可以说,开拓了研究视野,将文化研究个案细化了。
作者的运篇写作,一直处于对故土的文化誊恋与文化批判的双重冲撞之中。由于掌握了大量史料,又与当下作家有过深入的交饶,接触,于是论文增加了许多感性的因素,论点是建立在对作品细读的基础上的。这就避免了先验理性对论文的渗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精神凝视,总体的结论是可信的,就区域文学研究而言,是有创新之处的。 论文特别注意到了“外省文化界常常受中心文化界势力的强大吸引,在对中心文化界的认同中存在着明显的对抗意识”。这一点在对刘震云、周大新、阎连科诸入的解读中表现的较为明显,应当说,掌握了其中的个性的东西。这一部分在论文中显得较有分量,是殊为难得的。 吴福辉=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此文建立起中国大文化本俸内,“中心文化”和“外省文化”关系的理论框架(认同/对抗),据
此梳理出全新的二十世纪河南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对典型的作家作品进行重新审视。在
这样广阔的背景上对河南一百年的文学做如此釜体的探索,在埃补文学史空
白,并提出新的省别文学史与地域文学、文化研究的视角的意义,具有相当的创新度。
论文所持立场中肯、公允。笔者既身在河南外省文化之中、热爱故乡、思考故乡,且能时时超出故乡文化、做更有眼光的热辣而心痛的分析。除了全面性的观点之外,对“五四”河南作家迅速而短命的上下场现象,对四十年代河南作家分成接受“五四”洗礼与接受延安文艺思想两类的情况,对李准等五六十年代作家主流意识与民间意识内在的张力,对新时期“中原突围”作家群体“村庄情结”与现代性
关系等等的论述,都有一定的崭新发现。在对典型文本的细读时,艺术感语与理性分析皆佳,能加深入们对这些熟知作家的新认知。这些都是不错的。 难能可贵的是论文的现实关注性很强,体现了文学研究论文的思想、文化价值,为近年来的学位论文所少见。
论文作者掌握论题所包括的广泛资料,能熟练地运用。论述过程清晰、文字能力也很好,这都显示了作者已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 答辩决议
博士学位论文《外省文化空问的嬗交与文学的生成——20世纪河南文学研
究》,导师=王言仁教授,答辩时问=2003年6月30日 答辩委员会成员=
主席=王保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地域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逐渐重视的课题。梁鸿的论文《外省文化空间的
建变与文学的生成叫。世纪河南文学研究》将“外省文化界”的理论视点引
入这一研究领域,并且透过“20世纪河南文学”这一个案研究证明了这一理论
视点的解释力,能够揭示过去地域研究中往往忽略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
和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它从河南——外省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五四”以来
新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对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开
拓,具有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剖新意义和学术价值。
论文视野独特,同时也很开阔。作者抓住了20世纪河南文学发展中的三个不同
时期的三种文化、文学现象: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慧星”现象;50--70年代河南
文坛的“几个亮点”,以及世纪未的“中原突破”,并对其背后的思想、文
化、文学的底蕴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从而建立起自己对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一
种解读,这样的解读既建立在对大量历史文本事实的梳理基础上,又有自己的
独特发现,既言之有据,又言之有理,具有相当的创造性。
本文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在客观论述中注入了自己的主体生命感受,在“21
世纪的外省文化空问与河南文学”和“作家论”等章节中,更有对当代思想、
文化、文学的发展,和对当代“河南入”(即“外省入”)生存困境的深入思
考,这样的注重生命体验,关注当代入生存状态的研究,无疑为学术研究注入
了新的生命活力,很有启发意义。
论文不足之处在于各章不尽平衡。另外,个别章节采取了“存目”方式,影响
了论文的完整性,这些有待作者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该论文达到了博士论文学术水准,并且,该生圆满地回答了答辩委员
【篇三: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