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Y型沉管桩处理高速公路桥头软基技术

2020-01-08 来源:钮旅网
Y型沉管灌注桩处理高速公路桥头软基技术研究

梁忠强 张仁峰 张军伟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Y型沉管灌注桩是一门新型的软基处理技术,在浙江省高速公路中属首次推广型技术。本文通过在浙江省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的应用实践,简要介绍Y型沉管桩的施工工艺,并通过试验对施工工艺控制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为Y型沉管桩在公路及其他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及通过理论依据。 关键词:Y型沉管桩 处理 桥头软基 研究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为软土广泛分布地区,而且多数属于深厚软土,软土层的力学指标极差。随着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桥头对路堤沉降的控制要求日益严格,桥头位置的软基处理成为高速公路工程中的一个技术难题。

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采用了Y型沉管灌注桩(见图1)桥头软基处理形式,在浙江高速公路属于首次推广技术。Y型沉管灌注桩是一种派生于传统沉管灌注桩的异形灌注桩,它采用普通沉管桩的成桩工艺,将原有圆管形桩模改为Y形桩模,这样既保持了沉管桩的施工快捷、价格低廉的优势,又发挥了等截面非圆形桩侧表面积增大,摩阻力提高的特点,在等工程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桩基的承载能力。尤其它可构筑素砼桩,从而大幅降低基础造价,是一种较好的路堤桩施工方法。 一、施工工艺介绍

本文仅以K24+080~ K24+155和K24+959~ K25+049路段对Y型沉管桩施工工艺作介绍: 1、工程简介

Y型沉管桩在平面上呈梅花形布置,间距和深度如下表:

桩 号 K24+080~ K24+112 K24+112~ K24+155 K24+959~ K24+989 K24+989~ K25+019 K25+019~ K25+049 间距 2.2 2.7 2.2 2.7 2.2 深度 19 19 17 16 15 根数 298 266 312 205 305 长度 5662 5054 5304 3280 4575 砼标号为C25,断面面积0.19m2,周长2.143m,盖板采用圆形,砼标号为C25,直径1.4 m,厚度0.35m。 2、施工准备

①砼施工配合比的确立

灌注用砼要求为C25,坍落度13~15cm,通过实验室试配确立砼配合比。 ②桩头制作

桩头选择专业生产厂家定点预制,截面形状呈Y型,底部做成三角刀口,易于入土,桩头采用钢筋砼结构,标号为C30,这样入土不易被破坏。 ③桩位放线

用经纬仪和卷尺放出每一个桩位,并打入竹片桩。注意留出桥台灌注桩位置,适当改变冲突的桩位。 3、施工步骤及要点

根据工艺性试桩取得的经验数据,总结出“静压沉桩、轻振拔管、逐斗加料、分级提升”的施工措施。

①沉桩设备就位后,必须平正、稳固,确保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

②将桩尖预埋入地表,桩尖中心与桩位一致,桩管垂直套入桩尖。 ③在桩管内灌入1m左右的封底砼,防止沉管时水或泥浆进入桩管内。

④沉管时,根据少挠动土层的原则,先将桩管振动穿过表层硬土后改为静压沉管,进入硬层静压无法下沉时再振动沉管至设计标高。 ⑤沉管完成后,尽快灌注砼,在沉管内采用专用导管下灌砼。 ⑥灌注过程中,应用测锤测定砼的灌注高度。

⑦砼灌入后振动拔管,拔起7~8米后将连续振动改为间歇振动。拔管采用加一斗料拔一段管,保持管内砼面不高于地面2.5~3米,拔管速度1.5~2m/min。

⑧Y型沉管桩施工过程中应采用隔排跳打,防止振动沉管时将临排砼初凝的成桩挤断。

二、Y型沉管桩成桩工艺试验总结

Y型沉管桩仅在工民建工程中作为试桩进行过简单承载力测试,尚未大面积应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Y形沉管灌注桩的成桩工艺,包括桩模结构、桩尖形状、打设时下管及提管速度等参数,特别是Y形桩三个凸角的充盈情况等,均有待于工程实践的检验及完善。

本文结合在浙江省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工程实例,通过现场成桩工艺的实验研究对施工工艺控制等问题作初步探索,为Y形沉管桩在公路及其他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及提供理论依据。 1、试验段情况介绍

根据沿线地质情况,选取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的K24+080~K24+155路段作为试验段 ①地质情况

该路段表层为2.5~3.0m厚的软塑亚粘土I1,上部为16.0m左右厚的湖沼积淤泥质亚粘土II3,为本路段的主要软土层,中部为13.0m左右厚软塑偏硬状粘土IV1,中下部为厚5~9m软塑粘土,为第二软土层;下部为亚粘土V4,其具体物理力学指标详见下表。

试验路段K24+080~K24+155路段物理力学指标表

天然含 孔隙比 岩土名称 土层厚度 水量W (%) e0 塑性指数 Ip (%) 渗透系数 Kv / Kh (cm / s) 7.5E-I1 亚粘土 2.5~3.0 27.2 0.806 11.5 6 5.8E-6 0.50EII3 淤泥质 15.0~1亚粘土 6.5 48.4 1.318 16.5 -5 0.88E-5 IV1 亚粘土 12.0~13.2 27.8 0.782 10.0 5.94 2.07 1.22E-3 1.05E-3 0.62EIV5 淤泥质 5.0~6.粘土 5 42.3 1.176 20.5 4.62 -3 0.65E-3 V4 亚粘土 8.0~10.0 31.7 0.877 12.6 7.50 40.9 6.5 29.3 6.3 30.2 14.5 49.0 5.7 9.9 3.7 20.0 8.5 5.30 40.8 12.4 压缩模量 ES (Mpa) 固结系数 Cv / Ch (cm / s) (Kpa(° ) ) ) 固结快剪 CCU φCU 抗剪强度指标 快剪 CUU φ(Kpa(° ) UU 分 层 代 号 ②设备及机具概况

Y形沉管灌注桩沉管设备采用DZ—90型电振动锤,浙江瑞安产,电机功率90kW,激振力550kN。配走管式桩架,桩架高30m。 2、试验过程

①砼充盈工艺控制参数试验

2003年6月2日开始在K24+080K24+155段进行试桩,首次试打6根桩,按一般沉管灌注桩工艺施工,坍落度控制在15~17cm,拔管速度1m~1.2m/min,此时砼充盈很大,单桩理论体积3.6方,最多一根桩灌入砼竟达6方之多,且桩顶均未达到设计标高,充盈系数超过1.8。经研讨后,于6月8日至15日通过逐步调整工艺参数继续试桩。根据少扰动土层、低砼灌压的原则,采取先将桩管振动穿透表层硬土

后改为静压沉管,在桩架抬起后再振动沉管至设计高程,砼灌入后振动拔管,拔起7~8m后将连续振动改为间歇振动。拔管采取加一斗料拔一段管,保持管内砼面不高过地面2.5~3m,坍落度控制在13~15cm,拔管速度1.5~2m/min能顺利成桩,且充盈系数保持在1.25以内。经过研究确定改进后的工艺切实可行,Y形沉管桩开始正式施工。

对Y形沉管桩的成桩质量采用了多种方法检测,包括低应变动测、静载荷堆载、钻孔取芯及拔桩直接观测,检测数量为63根、抽检率近10%,结果一类桩90%,二类桩9%,三类桩1%,具有较好的完整性。

②不同桩模结构及桩尖形状的对比试验

本次成桩工艺试验研究中对桩模和桩尖的选型也进行了试验。桩模主要对中隔板的结构作用进行验证,而桩尖则主要对有尖头和无尖头两种桩尖进行现场适应性选用。

桩模的主要作用是与桩尖共同在地层中挤出空间供桩体砼材料置换,在拔出过程中又要储存待灌砼,据此分析桩模的受力情况:在桩模打入地层后,模内砼尚未灌入之前,空模必须承受模外土压力,此时桩模处于被压缩状态。而在拔出桩模浇灌砼时,桩模内储存的流态砼面高于地面,砼压力是向模外挤涨的,所以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桩模始终处于压缩→挤涨→压缩这样的交变荷载下。

根据上述受力情况分析Y形桩桩模结构与圆管桩模应有较大的不同。因为圆管桩模无论在受压缩受挤涨时都处于均匀受力状态,无应力集中。Y形桩模则在受压缩时模板内凹,受挤涨时模板外凸,交变应力集中于尖角焊缝处,模板材料疲劳容易导致破坏。为适应桩模这种受力特点,Y形桩模结构在模内距三个尖角顶端一定距离设置三条中隔板,其作用有二:一是减少模板受弯支点距离,增加模板刚度;二是改变节点处的受力状况,模板主跨两端由简支变为固端,大大减轻了节点处的疲劳状态。

为了验证中隔板的作用,试验先用一付无中隔板桩模试打,桩模钢板厚10mm,模板宽68.5cm,模长19m,第一次试打拔出桩模后即发现从15m深处模板开始压瘪,在距下模口1.5m处变形最大,内凹近10cm,经割除更换严重变形部位,其余变形较轻部分用100×10mm扁钢加固,间距20~30cm,向上逐步减稀,其后未发生“瘪管”。

但继“瘪管”后桩模又出现了“涨管”问题,由于拔模时砼对桩模有挤涨力,疲劳作用的结果产生焊缝涨裂,即“涨管”。桩模在瘪管后打了不到10根桩时,又在-15m处一个尖角的焊缝开始破裂,经用100×10mm扁铁包络加固后,继续施打,但打了3~5根后,同一部位其余2个尖角也发生裂缝,经加固后裂缝向未加固部分继续发展,采用20cm间隔多处用扁钢加固后,到后来扁钢加固攀本身也发生断裂,此时,桩模已基本无法正常使用,只好整体更换。整根桩模累计打了不到一百根桩,而采用了中隔板的桩模自开始使用至试验结束,两付桩模各打了七百到八百根桩,从未出现焊缝开裂问题,试验结果证明中隔板的作用是明显的。

关于桩尖的试验主要分为预制和施打的现场工艺适应性比较,分别制作了带尖头的桩尖(图2)和小平底桩尖(图3)两种桩尖,它们中上部形状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下部一种有尖头,一种采用小平底加三条线状刃口,具体形状见照片,由于带尖头的桩尖预制时需将模具翻转脱模养护,尖头必需朝上才能放稳,而小平底桩尖无需翻转,可就地脱模(但胎模必须多配备几付,以利周转,一般半天即可脱模)。从使用角度看,尖头桩尖需挖坑埋设,而小平底桩尖能水平放稳,无需挖坑。定位效果两种桩尖相差不多,都能满足工程要求,但平底桩尖穿透能力不如尖头桩尖,建议在局部遇到透镜体和必须穿透的互层时,可部分采用尖头桩尖。

根据桩模和桩尖的对比试验得到以下结果:

1.当量截面φ460的Y形桩模在超过10m以上深度时,桩模内

设置中隔板是必要的,中隔板距尖角距离以不少于5cm为宜。

2.小平底三刃桩尖能满足Y形桩定位导向要求,制作和埋设都较尖头桩尖方便,尖头桩尖穿透能力优于小平底桩尖。

图1挖开后的Y形桩外形

图3尖头桩尖 图2 正常桩模形状 图4小平底三刃桩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