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兽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2023-10-08 来源:钮旅网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 机体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红细胞等 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罗音:是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响,根据性质分为湿罗音和干罗音。 早称为过敏反应,后来称为变态反应,又称为超敏反应。 变态反应的发生一般可分为致敏阶段和发生阶段。 排粪动作障碍主要表现在:1便秘2腹泻或下痢3失禁自痢4排粪带痛5里急后重。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这种现象最瘫痪:也称麻痹,是指动物的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 免疫器官:中枢:胸腺、法氏囊(鸟类)、骨髓 周围:脾脏、淋巴结、一、致敏阶段:指机体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分化为整体状态的观察:1体格、发育2营养程度(营养良好;营养中等;营致敏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并由后者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一般约需养不良)3精神状态:兴奋与抑制4姿势与体态5运动 可视黏膜的颜色变化:淡红色或粉红色,有光泽,湿润。 二、发生阶段:指机体再接触同一抗原时,抗原作用于相应的致敏淋巴浅表淋巴结:下颌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膝上淋巴结、乳房淋巴结 资料,去和所提出的疾病所应具备的症状、条件,加以比较、核对、证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10—21天。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从而发生特异性细胞,导致释出淋巴因子,或与相应的过敏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建立诊断的方法:1论证诊断法:所谓论证,就是将实际所具有的症状、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称现异常反应的过程。 为免疫原性;与相应抗体结合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反应原性或免疫反应根据抗体(1gG、IgM、IgE)或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巨噬细实。2鉴别诊断法: 性。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者称为完全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胞、淋巴细胞或血小板)的参与情况、受损细胞以及释放出的活性物质的诊断的基本过程:1调查病史,检查病畜,搜集症状、资料;2分析、没有免疫原性者称为不完全抗原,亦称半抗原。 的复杂性、物理状态及可降解性 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可与其他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不同动物种属之间,或者不同生物类别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 不同,将变态反应区分为四个重要类型,即过敏反应、细胞溶解反应、综合全部症状、资料,做出初步诊断;3实施防治、观察经过、验证并制 兽医临床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基本检查法:问、视、触、叩、听、嗅 2构成抗原的条件 :异源性、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立体构像免疫复合物反应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完善诊断。 1、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特殊检查法: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超声探查等 FceRI结合------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 登记事项: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年龄、毛色。2、问诊3、现症的临抗原(或抗体)除与其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类抗体------IgE类抗体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一般的检查程序:1、病畜登记登记目的:了解患病家畜的个体特征。2、发敏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肥大细胞/嗜床检查:1)整体及一般检查2)心血管系统检查3)呼吸系统检查4)消化系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统检查5)泌尿、生殖系统检查6)神经系统检查 叩诊:体表扣击,借其振动产生的音响,根据音响性质去判断组织器官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全部化学和物理学过程,称为呼吸。吸系统的临床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呼吸运动的检查,胸廓和肺的检查等。呼吸类型: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以外的物质,如灰渣、泥土、粪水、被毛、污物等。 预先注射于机体或与抗原混合应用,能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的阶段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一出生就具有的,无特殊针对性的对多种病原微过敏反应的阶段 生物的一定程度的天然抵抗力。又称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屏障作用;(2)、淋巴组织的—抗体反应又称血清学反应或血清学试验。 过滤作用;(3)、吞噬作用及炎症反应 ;(4)、体液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因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1)、高度特异性 (2)、表面可逆性结合 素 ; 白质。 补体是一组球蛋白存在于正常机体血清之中,具有类似酶活性的一组蛋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 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称此类物质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3、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状态的一种方法。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试验时一般都要用血清,所以这种体外的抗原呼吸系统由上呼吸道、支气管、肺、胸廓及胸膜腔、膈肌等所组成。呼(3)、适当的浓度比例和带现象 (4)、特异性结合与反应可见两个阶段 异 嗜:是食欲扰乱的另一种异常表现。其性状是病畜喜食正常饲料成分(一)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口腔外部检查:口唇:健壮动物的上下口唇紧闭。流涏:口腔中的分泌口腔内部检查:1口腔气味2口腔黏膜(口腔温度,口腔湿度,口腔颜排粪障碍:1排粪痛苦2里急后重3排粪失禁4排粪减少5排粪增加。排粪的感观检查:1粪便的数量、形状和硬度2分辨的颜色气味3粪便的异常混有物(黏液量增多,黏液膜,伪膜,血液,脓液) 特异性免疫:是动物机体出生后,受过某种抗原刺激产生的针对该抗原有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物流出口外的一种现象。 的抵抗能力。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抗原经过免疫应答而获得的,又称为参与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 获得性免疫。 免疫应答:广义的免疫应答包括机体特异和非特异性地识别并排除异己下,出现肉眼可见沉淀物的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成分,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全过程。而通常所指的免疫应答,是机体的(三)中和试验 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分子的选择性刺激而活化、增殖与分化,并产生免疫(四)免疫标记技术:1、免疫荧光技术2、酶免疫测定技术 效应的特异性应答过程。 段:感应阶段、增生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二)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色,口腔黏膜完整性)3舌4牙齿。 兽医生物制品:是按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研制和生产排尿障碍:1 频尿和多尿2少尿和无尿3尿闭4排尿困难和疼痛5尿失血清。 问诊:问畜主或饲养管理人员询问疾病发生经过及有关情况。内容:1现病历: 1)发病的时间与地点2)疾病的表现3)病的经过和治疗情况4)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相当复杂,可划分为三个阶的预防、诊断、治疗传染病的生物制剂。主要包括疫苗,诊断液和免疫禁 机体的免疫应答具有突出的特征:1:严格的自我识别。即对自身正常组传统疫苗:1. 弱毒活疫苗2、死苗3、类毒素4.多价苗和多联苗 织不引起免疫应答;2:对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3:具有免疫记忆性。 新型疫苗:1.亚单位苗2.化学疫苗3.基因工程疫苗:应用工具酶,可能的病因5)畜群情况2既往病史3饲养管理和使役情况:1)饲料日粮细胞免疫:是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过程,又称细胞将病原微生物DNA中编码有效蛋白抗原的基因切出,与质粒DNA重组,的种类、数量与质量,饲喂制度与方法2)畜舍的卫生和环境条件3)动物介导的免疫。 转入细胞,通过细胞的大量繁殖,表达生产的重组亚单位疫苗。 4.合的使役情况及生产性能。注意事项:1选择性询问2问诊的态度要和谐3对问诊内容不能全盘否定或肯定4启发式询问5语言要通俗易懂。 视诊:用肉眼直接地观察病畜的整体概况或其某些部位的状态。范围1组织的病变4检查某些与外界直通的体腔5注意其某些生理活动的异常注意事项:先整体后局部、先关后尾、先左后右、先静止后运动。 体液免疫:抗原进入机体后,引起B细胞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分布成肽苗5、基因疫苗 于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通过中和作用或在补体、吞噬细为保证疫苗免疫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胞、K细胞等协助下,特异性地消除抗原的过程,称为体液免疫。 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是由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合良好的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消毒和病畜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免疫失败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熟悉疫苗 二、选择疫苗 三、免疫程序 四、 检查免疫效果 五、配观察其整体状态2判断其精神及体态、姿势与运动、行为3发现其表被五类免疫球蛋白:IgM IgG 血清型IgA 分泌型IgA(SIgA) IgE 1.动物方面 母源抗体或前次免疫的抗体水平还很高时接种疫苗,抗体体温升高的程度,可分为:①最高热(大于3):提示某些严重的急性传多克隆抗体:用抗原免疫动物后获得的免疫血清(抗血清)由不同克隆与疫苗结合、相互起消除作用;营养不良或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应答功染病(猪丹毒)。②高热(2~3):可见于急性感染性病与广泛性的炎症的B细胞针对不同抗原决定簇所产生。 称为单克隆抗体。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能降低;患过损伤免疫系统的疾病,对疫苗丧失免疫应答;已潜伏感染(猪瘟和大小叶肺炎)。③中等热(1~2):通常见于消化道、呼吸道的一般性炎症(胃肠炎)。④微热(0.5~1):仅于局限性的炎症及轻微的病程(感冒与消化不良)。 动脉性冲血: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使局部组织和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原因:由于各种致病原因或体内的病理产物作用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壁类型:神经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 部位呈鲜红色,且温度升高,体积微肿。 起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原因与机理:1.回流受阻:局部组织器官内的静脉血管管腔狭窄或完全 诊断学概念:系统地研究诊断疾病的方法和理论的科学。 单克隆抗体:一个B细胞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强毒,接种弱毒疫苗后起激发作用。2.疫苗方面3.环境方面 (1)、初次应答 某种抗原第一次进入动物机体引起的抗体产生的过程,症状:机体在患病过程中表现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异常。 称为初次应答。初次应答的特点是:潜伏期较长,抗体滴度不高,维持诊断:通过诊察,认识,判断疾病本质的过程。 时间不长,抗体主要是IgM 。 心音:是随同心室的收缩与舒张活动而产生的声音现象。 (2)、再次应答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再次心杂音:是指伴随心脏的舒、缩活动而产生的正常心音以外的附加的音而引起。 应答。再次应答的特点是:潜伏期短,抗体迅速上升到高滴度,维持较响。 大量增殖成分泌IgG的浆细胞之故。 的介质状态。 长时间,且主要是IgG。这是由于记忆细胞对再次进入的抗原迅速应答,心搏动的强度决定于:心脏的收缩力量;胸壁的厚度;胸壁与心脏之间特点:动脉血含氧合血红蛋白多,营养、养分多,代谢旺盛,因而充血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①潜伏期短;②抗体合成快速到达平呼吸困难:表现呼吸费力,辅肋肌(肋、膈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有呼动脉输入正常,但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校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台期,平台高且持续时间长;③下降期持久;④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吸频率、类型深度、节律的改变。 量小;⑤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亲和力高。 用 正常行为:指动物在环境条件下能满足具各种需要时的行为表现。 抗体的生物学作用:(1) 中和作用 (2) 激活补体作用 (3) 免疫调理作黄疸:肝癌并发症可由肝癌本身或常合并的肝硬化所致,也可由抗肿瘤阻塞,如炎症(静脉炎)、血管肿瘤、血栓等。 治疗手段引起,常出现于肝癌中晚期,是肝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2.外力压迫:肠扭转、套叠、血管外肿瘤、绷带等外力压迫血管,是血共济失调:在疾病过程中,肌肉收缩力正常,而在运动时肌群动作互相流不畅。 不协调,导致动物体位和各种运动的异常表现。 3.心脏功能障碍: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瓣膜疾病、心脏扩张受阻(心包炎)等。 兽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动物治病的化学物质,还包括用于改善动物病理变化:1.一般病变:与动脉性充血相反,淤血时器官温度降低,色生理状况,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物质。 泽暗红或蓝紫,体积增大。2.皮肤、可视粘膜淤血:兰紫色,常用发绀受体:能与药物结合并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特殊部位。 来形容。3.肝淤血:常因右心机能不全引起。 出血原因与类型 (一)破裂性出血 因外伤、炎症等原因引起心脏或血管破裂。 毛细血管)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漏出血管外。不见明显的解剖学病变。 成肿块压迫周围组织。 积血:体腔(胸腔、腹腔、心包腔)内的出血 (喉头、肾、膀胱粘膜)。 溢血:伴有组织破坏的出血,常与组织碎片相互混合(脑溢血)。 所形成的固体物质被称为血栓。 被称为栓子。 系统。 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血流,形成栓塞。顺血流方向运行。 引起栓塞。 4.其他 肿瘤细胞、细菌团块、寄生虫等。 梗死: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流断绝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 类型1.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2.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影响:发生梗死的部位,其功能相应丧失。发生在脑、心等重要器官的梗死往往后果严重。 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使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导致器官组织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 变性是指在细胞和组织损伤时,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异常量的正常物质。一般为可复性过程,如果进一步发展,则为坏死。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为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坏死灶的特点:1. 物质代谢停止2. 机能丧失3. 失去原有结构 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 炎症 是机体对各种致病因素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复杂的综合性反应。这种反应常常表现在受到病因直接作用或影响的局部组织,产生变质,渗出和增生的病理变化。 炎症原因: 1.物理性因子 高热、低温、放射线及紫外线2.化学性因子 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学物质。外源性化学物质有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及松节油、芥子气等。内源性化学毒物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3.机械性因子 如切割、撞击、挤压等。4.生物性因子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1.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2.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血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休腔、体表或粘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 3.增生 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增生。 炎症的局部症状: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肿瘤:1、良性肿瘤 2、恶性肿瘤:(1癌:来自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2肉瘤:来自肌肉、纤维、脂肪、骨骼、淋巴等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3、其他) 水肿:体液在组织间隙蓄积过多 分类:1.心性水肿2.肾性水肿3、营养性水肿4、炎性水肿 病理变化:1体积增大2紧张度的改变3颜色的改变4切面的改变 休克机体受到超强度刺激或剧烈损伤所发生的主要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病理过程。主要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皮肤湿冷,粘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昏迷死亡。 原因:1全身血量减少2心输出量减少3血管容量加大 类型: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血肿:组织内的局限性出血,血液淤积于组织间隙、器官的被膜下,形物。 分类: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它 其他 作用机理: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菌株的产生 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单一用药易产生耐药性的感染;需长期治疗的有效的联合用药 广谱青霉素与-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 林可霉素+大观霉素;泰牧菌素+金霉素:对支原体效果增强;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 药物方面的因素:1.剂量 2.给药途径 3.联合用药 4药物的体内过程-转运和转化 5.机体的机能状态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在高稀释度下能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二)渗出性出血 因缺氧、中毒等原因,引起小血管(微动、静脉和二, 动物方面的因素:1.种属差异 2.个体差异 3.性别与年龄 4.体重 瘀点、瘀斑:分布于体表、粘膜或器官内的点状、斑状出血。例如猪瘟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多烯类;在活体的心血管内,从血液成分中析出固体物质的过程,称血栓形成,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循环血流中出现异常物质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这些异常物质目的: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种类1.血栓性栓塞 脱落的血栓是最常见的一种栓塞,主要来自静脉联合用药的执征: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病因未明2.脂肪性栓塞 脂肪组织挫伤、骨折时,脂肪细胞破裂,游离的脂滴了慢性感染 3.空气性栓塞 大量的空气进入血管,顺血流进入心脏、肺脏等部位,磺胺类药物与抗菌增效剂的联合应用;青霉素与链霉素的联合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