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阿尔托热爱自然,他设计的建筑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优美景色,风格纯朴。他的作品不浮夸,不豪华,也不追随欧美时尚,创造出独特的民族风格,有鲜明的个性。
根据阿尔托建筑思想发展和作品的特点,他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白色时期:1923~1944年,作品外形简洁,多呈白色,有时在阳台栏板上涂有强烈色彩;建筑外部有时利用当地特产的木材饰面。代表作为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红色时期:1945~1953年,创作已臻于成熟。建筑外部常用红砖砌筑,造型富于变化。他还善于利用地形和原有的植物。室内设计强调光影效果,讲求抽象视感。代表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宿舍──贝克大楼等。
第二白色时期:1953~1976年,这时期建筑再次回到白色的纯洁境界。 作品空间变化丰富, 发展了连续空间的概念, 外形构图重视物质功能因素,也重视艺术效果。代表作为伊马特拉市教堂、卡雷住宅、奥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等
二、谈谈你对密斯·范·德·罗的建筑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德国建筑师,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密斯凡德罗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使他很容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对密斯最初与最深的印象来自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
\"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少就是多”,“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三、 谈谈你对柯布西耶建筑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了《走向新建筑》,书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1926年提出新建筑5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 自由平面; 横向的长窗;自由立面)按照“新建筑五点”的要求设计的住宅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萨伏伊别墅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作。 勒·柯布西耶还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他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
二战后他的建筑设计风格明显起了变化,从注重功能转向注重形式;如朗乡教堂造型奇特,墙体弯曲。各个立面差别很大。它的建筑形体和空间证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现代西方宗教的特质。
他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四、谈谈你对赖特的建筑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赖特的建筑思想体现在“有机建筑理论”上,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赖特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赖特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
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赖特的流水别墅是 “有机建筑理论”的代表作,其最成功之处是强调砼运用及其建筑造型与周围自然风景紧密结合,创造了另一片独特的风景。
1937年,赖特又提出了“美国风格”住宅建筑,采用现代主义的简单几何形式,没有装饰细节,内部空间可以自由安排。
赖特为以后的设计家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的、非学院派和非传统的典范。
五、谈谈你对格罗皮乌斯的建筑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格罗皮乌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它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法古斯鞋楦厂的幕墙由大面积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缩小了同室外的差别;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展览会办公楼正面两端各有一个全玻璃幕墙的圆塔。里面的螺旋形楼梯与上下楼梯的人全部暴露出来。这些作法在后来的现代建筑中,特别是在百货商店和疗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广为应用。上述两座建筑不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现出新的美学观点,并且说明功能和美观是同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分不开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
六、请简要说明我国木构建筑两种主要结构体系的特征(10分)
1 、穿斗式:用料小,省工省料;经济;柱网密集;空间不开阔。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1、 抬梁式:用料大;工程大;空间大。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七、试分析中国固有形式思潮的表现以及形成原因
1 三种表现特征:宫殿式;混合式;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2 中国固有形式思潮形成的原因1)西方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2)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思潮;3)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质;4)建筑师的素质。 3 中国固有形式思潮代表建筑: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
八、 试分析两种传统思想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力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礼制思想:自然至上思想。管子艺术在很多方面对主力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
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者,非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早,而水用足,低毋近水,二沟防省”。这些理论对后市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十、简述中国传统礼制思想在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具体表现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礼制性建筑的盛行; 另一方面体现在礼制思想广泛渗透到古建筑中,使等级化和礼制化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
一、礼制性建筑的盛行:中国的礼制性建筑数量多、规模大、艺术成就高,主要有坛、宗庙、社稷、明堂、辟雍等; 坛、庙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礼制性建筑,它们都是用于祭祀的。
二、礼制思想在古建筑中的广泛体现。中国古代统治者都高扬“以礼治国”的大旗,不遗余力地推行礼治,由此礼制思想深入人心。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的另一重大影响就是建筑强调礼,礼成为建筑的核心,从建筑形制的规范、建筑等级的严密,到对建筑装饰的限制,礼制思想无不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
宫殿建筑的布局特点: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因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前部,称“前朝”。后寝是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居的地方,因位于建筑群的后部,称“后寝”。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十一、请结合一实例,试分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特点
明清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 其建筑特点有:
1, 以宫城为核心,居全城中央。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2, 宫城内前朝后寝。
3, 有一条明显的以三朝五门为主的中轴线。 4, 采用棋盘式道路交通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 5, 三套方城(宫城、皇城、外城)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喇嘛寺: 喇嘛教建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佛寺相近的宫室式木建筑;另一种是属于碉房式的砧石建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