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海南省高考全真模拟卷(六)
语文
1.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 2.考查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家梁晓声说,我想把从前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原著者以文学语言叙说了中国父辈的故事。然后,我们在李路导演的电视剧《人世间》中,看到中国从苦难走向变革的半个世纪,看到颠簸于历史浪涛的百姓生活,历经悲欢离合。
小说和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都源于尊重生活。《人世间》叙说的是双重生活:一是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波澜壮阔,少有小桥流水与田园平静;它总是深刻地影响着所有人的命运,少有人能超然度外、徜徉桃花源。《人世间》的故事从1969年展开,许多青年人的命运悄然扭转。接着,它依次表现了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国企改革、经商热潮、棚区改建等重要社会事件。这些事件是中国社会走过的路标,构成当代社会史,也构成中国百姓命运史。中国社会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每个人是颠簸于其间的小船,或者是一个不带救生圈的泳者,同呼吸共命运。
二是个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背景是辽阔的,但编导紧紧聚焦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命运,没有戏剧化的强情节推动,更多的是生活琐碎的细节。一个东北的工人家庭,一群“光字片”的棚区人,一出烟火气扑鼻而来的百姓生活之剧,就此徐徐展开。比如开篇的第一集,周家面临着上山下乡的抉择。周秉义下乡离家,周蓉不辞而别,五口之家就此分处三省四地。父亲拿着洗印好的全家福照片说:“这或许是我们全家最后一张全家福了,难了!”社会生活是风,个人生活是草。风吹草动,即通过细致描写个人命运的“草动”,来折射时代生活的“风吹”,这是编导对中国百姓生活的理解,也是整部《人世间》的艺术逻辑。
电视剧《人世间》采用家庭叙事结构。家庭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微型标本,蕴藏着中国人的生活哲理和情感。写好一家人,打动的是千家万户。周家的故事是全剧的叙说轴心,创作者放弃家庭人设的奇思异想,而是忠实于普通家庭的基本人设。
父亲朴实而传统,对儿子严苛,对女儿宠爱,最后却让女儿踩痛了心,踩痛了也爱着,是典型的中国父亲。母亲贤惠而顾家,大儿子周秉义有志向且能担当,二女儿周蓉义无反顾而柔情坚韧,小儿子周秉昆憨厚庸常却能竭尽孝心。这是中国人熟悉的家庭成员,就像左邻右舍,就像自己的家。虽然那个年代常常突出“我们”,但只要有个人,就有个人的生活欲望。一个大家庭,彼此间冲突与吵架,会成为生活的常态。周蓉的突然离家,让父亲心痛而决然。周秉昆似乎是最庸常的,也是最敏感的,为了父亲的“虚荣\"而顶撞,为了大哥的“薄情\"而吵架。《人世间》把这种家庭人际冲突表现得真实而温暖,其价值核心就是中国家庭的人伦理想。
(摘编自任仲伦《好好生活,就是美好生活》)
材料二:
王雪瑛:《人世间》以中国北方城市里的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人生轨迹为情节脉络,叙写了三代人的奋斗历程,展开了一幅以东北地区为基轴、以点带面的国家时代的变迁图景。在央视综艺节目中,您
解读过《人世间》背后故事,您说:“我人生最大的不中意就是对父母歉疚。希望年轻人了解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辈是从中国以往怎样的岁月过来的……”请您说说这部小说的创作缘起。
梁晓声:小说创作的初心源于我个人的情感。我父亲曾是大三线的工人,我小弟曾是酱油厂工人,我和我大弟下乡时,我们的哥哥患了精神病,这使我小弟的留城岁月比秉昆还难,他和他工友们的友谊正如“六小君子”。而我母亲当年将不少留城小青年认做了干儿子、干女儿,他们如今仍叫我二哥。父母、小弟都已去世,为这种民间至可宝贵的情愫留下文字记录,也是我创作的动力之一。
王雪瑛:人物塑造是长篇小说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世间》是一部人物众多的宏阔长卷。周家父母与孩子的亲情和互爱,三兄妹的成长经历中,是不是都有着您的真实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您和“三兄妹”是同代人,熟悉他们的经历,理解他们的选择,请说说您的人物塑造与人生经验的关系,周秉义的身上有您成长中的影子吗?小说中哪个人物的塑造,让您感到尤为成功?
梁晓声:我的家是一个相濡以沫、共克时艰的家,手足之间很相爱,我们兄妹也很心疼父母。在原著中,哥哥秉义和姐姐周蓉对小弟秉昆也是很爱护的;但留城的小弟身上,反而家庭责任更集中,直接承受的压力也更大,这是没办法的事。我家的关系不像原著中呈现的那么复杂,但某一时期比周家的生活还艰难,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三对夫妻中有五个下岗,没收入了,家中还有一个常年患精神病的哥哥,住房还都成问题,简直不敢回忆。幸而那时我还有些稿费,那是我靠一支笔扶贫的十年,个中辛酸唯有自知。所以我写下岗工人的生活,无需了解情况。秉昆身上有我是知青时的影子,便是义气;周蓉身上有我成为作家后的影子,便是清高;秉义身上有我写《人世间》时的影子,便是宠辱不惊,几无棱角,只想与人生和平共处;蔡晓光是我更喜欢的人物,所以我让他成为后来的周蓉之护花使者。
(摘编自梁晓声、王雪瑛《展现平凡百姓的生活史,描绘国家发展的壮阔画卷——关于长篇小说(人世间
的对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任仲伦 《人世间》的成功源于生活 叙说的是双重生活 采用家庭叙事结构 周家的故事是全剧的叙说轴心 故事中的人物温暖了观众的心 记录民间宝贵的情愫 还原作者家庭的奋斗历程 参考了作者的家庭成员 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 B. 任仲伦 电视剧《人世间》的结构 C. 梁晓声与王雪瑛的对话 小说《人世间》的创作缘起 D. 梁晓声与王雪瑛的对话 小说《人世间》的人物塑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世间》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条线索是中国的社会生活,另一条线索是个人的日常生活。 B.《人世间》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琐碎的细节,没有戏剧化的情节推动,但却反映了大时代生活 C.《人世间》展现了周家三兄妹在时代变迁中的人生轨迹,其背后故事暗含梁晓声对父母的歉疚。 D.《人世间》中秉义、秉坤、周蓉等人物都有作者的影子,因此,这些人物才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细致描写个人命运的草动',来折射时代生活的风吹’”是编导对电视剧《人世间》的艺术加工。 B.电视剧《人世间》用家庭事讲时代史,创作者对家庭人设的构思很是巧妙,基本忠实于普通家庭的人设。
C.《人世间》的人物个性鲜明,他们之间的冲突真实却不乏人伦亲情的温暖,彰显了中国家庭的人伦理想。 D.《人世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侧面呈现出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与作者真实人生经验之间的关系。 4.“原著者以文学语言叙说了中国父辈的故事。然后,我们在李路导演的电视剧《人世间》中,看到中国从苦难走向变革的半个世纪,看到颠簸于历史浪涛的百姓生活,历经悲欢离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电视剧《人世间》和原著之间的异同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梁晓声的《人世间》曾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假如你也是一位创作者,请结合材料二,联系实际,谈谈梁晓声创作的《人世间》对你有何启发?(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一匹舞马 冯伟山
长安城兴庆宫里张灯结彩,勤政楼前的大院里更是打扫得一尘不染。微风拂来,院中的几棵桂树轻轻摆动,摇落一地的馨香,把整个大院都熏醉了。院子里鼓乐齐鸣,笙歌燕舞。
唐玄宗坐在黄罗伞下,边品茶,边拈须望着不远处的一座木台频频点头。
大木台上铺着厚厚的红毡,上面数十匹马儿正在表演。这些马儿体格健壮,精神抖擞,都披着火红的锦绣服饰,脖子上挂着金铃,鬃毛上系着贵重的青玉,分几排均匀散开,在《倾杯乐》的节拍中尽情地舞蹈。乐曲欢快而悠扬,马儿或摇头晃脑,或伸蹄摆尾,动作整齐,如一团团火烧云在木台上晃动。
“好!”玄宗看得出神,忍不住大声喝彩。他身旁的安禄山更是看得两眼发直,如在梦中。直到周围的大臣们纷纷叫好,才把他从梦中惊醒。
一曲终。一个人在台前晃了一下手里的小红旗,喊道:“恭祝吾皇寿诞康泰,万岁万万岁!”马儿们立刻停止了动作,前腿直伸,后腿弯曲蹲坐,马尾高扬,脑袋低垂,一副跪拜磕头的样子。
“真神马也!赏酒!”玄宗眉开眼笑,高声说。
不一会儿,上来一些人,手捧精致的乳色瓷碗放到马的嘴边,马竟一下咬住碗沿衔在嘴里,静等倒酒。酒满,突然传来了“咚咚”的鼓点声。数十匹马一起仰头,碗里的酒徐徐倒入嘴中,竟点滴不漏。再一遍鼓点响起,马儿竟将瓷碗轻轻放到一边,又一次脑袋低垂谢恩。
这时,持旗的人把红旗换成了绿旗。他把旗一举,那些马齐刷刷地站立起来,再次头舞足蹈。《倾杯乐》的曲调婉转如黄鹂鸣春,欢快似小河淌水,在勤政楼前萦绕不止。马儿们随着乐曲的急缓,随意变换着动作和速度。有的马不胜酒力,竟面色酡红,低头垂尾,舞动的节奏大变,在原地一个劲儿地转圈。那醉酒的憨态,惹人无限爱怜。马脖子上的金铃“叮当”作响,鬃毛上的青玉在红服饰的映衬下闪着幽幽的珠光,炫人眼目。
全场再次欢声雷动。众人纷纷喝彩,玄宗也高兴,把手轻轻一挥:“马儿累了,让它们歇了去吧。” 有人打一声呼哨,马儿们立即掉头侧身,整齐地款款而去。马儿刚回到马厩,就有专人拿了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拭它们的全身。这时,小黑又一次想起了小白。那天,草原上的头人来了,还有几个马贩子和穿官服的人,后面跟着数百名持刀拿枪的官兵,他们包围了草原上的野马家族。见势不好,头马一声招呼,群马扶老携幼向草原深处狂奔。无奈,官兵们挥着套马杆和刀枪步步紧逼,包围圈越来越紧,除了少量突出重围外,大多被生擒。这时,小黑疯了般地朝身旁的几个官兵撞去,就在官兵们纷纷倒地之时,它对小白说:“快跑,跑得越远越好,总有一天我会回来找你的。”
终于,小黑它们被牢牢控制在一片草场上。那个穿官服的人哈哈大笑,说把这些马里面年轻精壮的都给老子送到京城!
小黑无奈地走着,边走边仔细留意路边的标记,这里是一棵大树,那里是一座别样的宅院,或者什么地方是一条弯曲的小河。它想,早晚有一天我会跑回草原的。
可现在,小黑后悔了,后悔小白没有一起来。尽管当年野马家族的被虏者,经历过艰苦的长途跋涉和皮鞭下训练的磨难,可毕竟苦尽甘来,活得还算滋润。
吾皇圣明啊!小黑在心里谢着玄宗,又想想小白,觉得对不起它。
这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突然造反,声势浩大,很快攻下了长安城。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安禄山进城的第一天就想到了那些让他牵肠挂肚的舞马,传下命令,要好好善待。
安禄山喜欢舞马一点儿不逊于李隆基,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只要有空闲,他就看舞马表演。一帮吹奏手腮帮子高高鼓起,随着《倾杯乐》的节拍,盛装的马儿们倾情演出,次次精彩,场场绝伦。安禄山兴奋得大呼小叫,就差喊舞马亲爹了。
两年后,安禄山被杀。
一日,大将田承嗣意外发现了安禄山都城马厩里的舞马,对部下说:“怪了,这里怎么有这么多膘肥体壮的马呢?太可惜了!都给我赶走,补充到队伍里!”
是夜,田承嗣和一帮将士在院子里喝酒,酒到兴处,让人找来一些乐手和舞女助兴。当《倾杯乐》的曲子响起,那些拴在不远处的舞马竟情不自禁地舞蹈起来。守兵们吃惊,不知马儿们为何如此,吆喝着举鞭就打。马儿们疑惑不解,就更加卖力地舞动起来。谁知它们越舞动得厉害,鞭子就抽得越狠。听到嘈杂声,田承嗣也领人走了过来。这时的舞马在皮鞭的抽打下舞得更欢了。田承嗣见状,惊叫:“妖精!这是妖精啊!快,给我杀,都给我杀了!”霎时,刀光闪处,一匹匹舞马气绝而亡。
其他舞马见状,拼命挣脱缰绳,四散奔逃。此时的小黑,早就奔出了院子,顺着一条大街拼命向城外跑去。它听到了身后兄弟姐妹们凄惨的嘶鸣声,它知道它们再也回不了梦中的大草原了。小黑凭着记忆中那些模糊且清晰的路标,拼命地跑啊跑啊……
下雨了,小黑一个激灵,微微睁开了眼。眼前是一匹白色的雌马,嘴里正含着水一点点地洒在它的嘴唇、额头和身上。雌马看它醒了,一脸兴奋,朝天“啖儿、啖儿”地叫着。它浑身酸痛,追寻着雌马的身影,看到了一片绿色的草原,无边无际,空旷而恣肆。
“小黑,你是小黑吗?还认得我吗?”它点了点头。两匹马头抵着头,目光里满是温柔。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禄山更是看得两眼发直,如在梦中”是因为安禄山对马的表演不感兴趣,致使他精力不集中,走神了。 B.“谁知它们越舞动得厉害,鞭子就抽得越狠”是因为赏舞的人不喜欢这种狂舞,而喜欢节奏舒缓的舞蹈。 C.田承嗣不知晓舞马,他不理解舞马们的表现,致使其下令杀掉了舞马,他杀掉的其实是奢华享乐的风气。 D.小白是幸运的,因为它免于入“舞”,没有失去自由;而小黑始终都是不幸的,因为它历经曲折,险些丧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细腻逼真,为唐玄宗的出场渲染了气氛;结尾“一片绿色的草原,无边无际,空旷而恣肆”的描写暗示了小黑的命运。
B.小说善用拟人,如“把整个大院都熏醉了”“或摇头晃脑,或伸蹄摆尾”“脑袋低垂谢恩”“头马一声招呼,
群马扶老携幼向草原深处狂奔”等。
C.小说构思密,如“小黑无奈地走着,边走边仔细留意路边的标记”为下文“小黑凭着记忆中那些模糊且清晰的路标,拼命地跑”做了铺垫。
D.小说通过补叙小黑被抓、期待回草原、以舞为乐、后悔当时帮小白逃跑而未能来到京城等内容,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8.除采用传统的叙事角度外,文本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为何以“最后一匹舞马”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先生作《范文正公文集序》云:“庆历三年,某始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以鲁人石守道《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某从旁窃观,问先生:‘十一人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某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官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读东汉吏,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某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大全集》载东坡少时语云:“秦少章言:东坡十来岁,老苏曾令作《夏侯太初论》,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之语。老苏爱此论,年少所作,故不传。”
先生年二十二,赴试礼部,馆于兴国寺浴室院。时欧阳文忠公考试,得先生《刑赏忠厚之至论》,以为异人,欲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先生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及殿试,章.衡榜中进士乙科,始见知于欧阳公及韩魏公、富郑公,皆待以国士。先生作《太息一篇送秦少章归京》云:“昔吾举进士,试名于礼部,欧阳文忠公见吾文,且曰:‘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是时士以剽裂为文,讪公者成市。
先生《上文路公书》云:“某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文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长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焚之。”已而狱具,十二月二十九日,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摘编自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C.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D.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指代那些不便明确说出的时、地、人、事,文中指代自己或自己的名。
B.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子;与《师说》中“彼童子之师”的“童子”含义相同。 C.门下,拜某人为师,成为某人的弟子;有时表达“阁下”之意,是对人的敬称。 D.置,安放、搁、摆;与《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的“置”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刚进入乡校时,有人从京城带来鲁人石守道的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观看并向老师询问,却因年龄小而被拒绝。
B.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四处学习各种做官的学问,母亲担起教育苏轼之责,苏轼虽年少却有济世之志,母亲颇感欣慰。
C.苏轼到礼部参加考试时,欧阳修读到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认为他不同寻常,便把他判为参加考试的士子中的第一名。
D.苏轼被捕入狱时,一个年长的儿子徒步跟着他,其他守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儿童,到宿州后,官府派吏卒围着他们的船搜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周围人的眼中,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余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释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四句写赤壁之战,描绘了周瑜与曹操交战的场景,显示出战争的气势,也为下文“因之壮心魄”蓄势。
B.诗歌后四句想象友人去到赤壁时的场景,希望友人将战争“余迹”一一写来,表现了诗人对周瑜的赞赏与敬仰之情。
C.本诗虽是送别诗,但诗人把咏史和送别结合起来,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表达了离别之际哀而不伤的情感。
①
D.本诗与杜牧的《赤壁》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史抒怀,通过战争的遗迹抒发内心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16.李白诗风慷慨雄壮,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特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归乡途中轻舟快水,表达了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中国古人并不赞同单纯地“学”或者“思”,而是主张将“学”“思”“反省”等结合起来,这种观点体现在很多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非法采砂成为一种“顽疾”。多年来一直是“年年喊打年年挖”,为什么①________?说到底,只因这背后有了巨大的利益链,这条利益链只要不打掉,长江生态就会继续遭到摧残直至崩溃。
每一个②________、久治不愈的顽症疾,都是多少年来的历史欠账,但历史的欠账必须还!譬如华龙码头,从早先的林阁老砂石码头到后来的华龙码头,已运营了十多年,这是大江大湖之间一道被撕裂的伤口,也是一个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典型,它在2017年被列入长江经济带重点整治的非法码头名单。然而,那些大大小小的砂场经营者一听要取缔这个码头,一下子炸开了锅,又是求情,又是吵闹,又是对执法人员进行威胁。但每一个执法人员都没有退缩,他们挺身而出,③________。经过一年多的治理修复,曾经寸草不生的华龙码头,又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不就是启新水泥厂吗?我知道,它始建于1889年,见证了中国第一桶水泥的诞生。我还知道,它地处于路北区通往市中心的必经之路,曾经粉尘遮天蔽日。当年,尽管我一路小跑从它身边经过,也难逃被“俘获”的窘境。它和我,可谓相识几十年的“老朋友”。
可眼前,“老朋友”早已整体搬迁至远郊新厂区,旧厂区成为我国首座近代水泥工业博物馆。馆藏很丰富,有锈迹斑驳的水泥窑系统,老式木结构装运栈台,还有拉满“马牌”水泥的火车……“老朋友”虽然不在这里了,但这些珍贵遗存还在,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沿市中心一路向南,就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南湖公园。只见公园里杨柳依依,鸟儿婉啼;碧水盈盈,烟霞迷离,让人恍若栖身在诗情画意里。
关于南湖公园“化腐朽为神奇”的传说,我早有耳闻,更有切身之感。这里曾是开滦煤矿开采130多年形成的千顷沉降区,垃圾成山,污水横流……如今,经过治理改造,这里变成一座大型城市生态公园。我在园中尽情徜祥,走过桃花潭、龙泉湾;走过云凤岛、龟石山;再走过曲栈清荷、龙阁望月、凤簪凝香……发现故乡沉疴累累的“工业伤疤”上,竟遍布着百余个景点及自然生态景观。家乡人变废为宝,展现出极高的智慧和对生态环境的无比重视。
20.作者称启新水泥厂为“老朋友”,这样写有何用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反复强调“我知道”“我还知道”“我早有耳闻”,这些是否重复啰唆?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除了比喻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12月26日,经过读者征集、网友投票、专家和媒体评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分别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烟火气;天花板;拿捏;雪糕刺客;精神内耗;沉浸式。
请从以上流行语中选择你认识深刻的一个或多个词语,以“接力2022”为主题,为我校校刊《未来周刊》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海南省高考全真模拟卷(六)
语文·答案
1.D2.C3.C
4.①相同点:二者联系紧密,都“尊重生活”,在内容、人物和主题上都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周家的家庭生活来反映平凡人生、社会变迁。②不同点:原著“以文学语言叙说”;电视剧《人世间》融入了“编导对中国百姓生活的理解”,不是对原著的机械翻版。(每点2分)
5.①从自身挖掘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正如梁晓声结合自身经历和家庭生活创作《人世间》一样,成功的创作离不开尊重生活。②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融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正如梁晓声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人世间》的艺术形象一样,通过艺术手段升华生活。③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塑造人物,设计情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C7.A
8.①将马的视角与全知视角结合起来,便于作者掌握人物与情节,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②将马人格化,更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采用马的视角叙事,给读者以新奇的阅读体验。(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最后一匹舞马”指逃出控制、重获自由的小黑,点出了小说的写作对象。②“舞马”是统治阶级奢华享乐的玩物,“最后一匹舞马”预示着唐朝统治的没落与衰亡。③小黑是唯一逃生的舞马,以“最后一匹舞马”为题,有助于表达主题。(每点2分) 10.B11.D12.C
13.(1)(如果)他们是神仙呢?(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关键词“若”“何为”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难免不失声尖叫;人能够与猛虎搏斗(面不改色),而在见到蜂蝎时难免不变了脸色。(关键词“釜”“不能无”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①在先生眼中,他是个敢于质疑的小孩子。②在母亲眼中,他是个踔厉奋发、志在当世的青年。③在考官眼中,他是个天赋异禀的奇才。④在妻子眼中,他是个著书颇丰、因文遭罪的书生。(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所作《范文正公文集序》中说:“庆历三年,我刚刚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城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问老师说: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神仙呢?(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
子由为先生所作的先生墓志铭上说:“先生十岁时,父亲到各地学习各种仕宦所需的知识,母亲亲自拿着书教授他。问他古今成败的故事,他总能说出它的要旨。一次,母亲读东汉史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我怎么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效力于社会的志向。母亲欣喜地说:‘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大全集》记载东坡小时候的话:“秦少章说:东坡十来岁的时候,老苏(苏)曾经让他写的《夏侯太初论》一文中,有‘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难免不失声尖叫;人能够与猛虎搏斗(面不改色),而在见到蜂蝎时难免不变了脸色’的观点。老苏(苏洵)很喜欢这个观点,只不过是先生年少时所写,因此没有流传下来。”
先生二十二岁时,参加礼部考试,寄居在兴国寺浴室院。当时欧阳文忠公(欧阳修)主持考试,得到先生《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认为他是奇异之人,想把他评为众多士子中的第一名,又怀疑是曾子固(曾巩)写的文章。子固,是文忠的学生,就把先生的文章放在第二名上。先生又以《春秋》对义被评为第一。等到殿试,又位居章衡榜中进士乙科,这时候才被欧阳公以及魏国公韩琦、郑国公富弼等人认识了解,都被他们以国家栋梁的待遇来对待。先生所作《太息一篇送秦少章归京》中说:“从前我进士中举,到礼部参加考试,欧阳文忠公看到我的文章,就说:这是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啊,我应当(为他的成长进步)让开道路!’”当时士人剽窃抄袭成风,随意讽刺、诋毁他的人很多。
东坡先生《上文潞公书》中说:“我刚被捕入狱的时候,有一个稍微年长的儿子,徒步跟着我,其他留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和儿童。到了宿州,御史下了指令,可以回家取一些书籍。州郡的人听闻风声,打发小兵小卒,将我们的船围起来四处搜查,老老少少几乎要被吓死。等他们离开之后,夫人怒骂说:‘这就是你喜欢写书的下场!书让你得到了什么,反而把我们吓成这样!’于是先生把它们都拿来烧掉了。”不久罪案已定,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降级授予黄州团练副使,到黄州居住生活。 15.D
16.①运用慷慨激昂的词语。如“决雌雄”“扫地空”“望澄碧”等词,大气磅礴,慷慨豪放,颇有力度。②描
绘的战争场景激烈悲壮。战场上,“二龙征战”,烈火张天,激烈的战争场面体现出诗歌雄壮的气势。③抒发的政治抱负远大雄壮。“我欲因之壮心魄”,诗人希望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消息,从而实现自己济世救民的政治理想。(每点2分)
诗歌鉴赏
诗歌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突出了周瑜的事迹;后四句则是诗人送别时有感而发,希望友人经常来信报告佳音。作品风格慷慨雄壮,蕴含了诗人济世救民的政治情怀。
前四句与后四句在形式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使人惊异的是,诗人在前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咏史的任务。“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赤壁之战,曹操以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周瑜虽处于劣势,但却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预示了战争的结局,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种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但“烈火”一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描绘。
后四句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君去沧江望澄碧”,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送别的感伤。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余迹”还在脑际留存。“鲸鲵唐突留余迹。”“鲸鲵”是由《左传》中的典故引起的联想。“鲸鲵”是大鱼名,比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唐突”义同触犯。这里诗人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诗人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来信报告佳音。这位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之人,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消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诗人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17.(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3)(示例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示例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示例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每空1分) 18.①屡禁不止②积重难返③迎难而上(每空1分,合理即可)
19.说到底,只因这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链,只要这条利益链不打掉,长江生态就会继续遭到摧残直至崩溃。(4分)
20.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启新水泥厂”比作自己的“老朋友”。(2分)②“老朋友”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一是“我”和它早就认识,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二是对其曾经“俘获”“我”的经历表示厌恶和无奈;三是称赞其现在已经成为珍贵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3分)
21.不重复啰唆。(1分)反复强调意在通过“我”的见闻介绍写作对象,(2分)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可信。(1分)
22.“杨柳依依,鸟儿婉啼;碧水盈盈,烟霞迷离”构成对偶。(1分)表达效果:①用整齐的句式描写了“杨柳”“鸟儿”与“碧水”“烟霞”等意象;(1分)②叠词“依依”“盈盈”音节和谐,给人以美感;(1分)“婉啼”和“迷离”分别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使读者立体感受景色之美。(1分)
23.写作提示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试题材料的主要内容为《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22年十大流行语”。考生应紧紧围绕提示语中规定的三项写作任务展开写作。一是从十大流行语中选择认识深刻的一个或多个词语,二是文章以“接力2022”为主题,三是为校刊《未来周刊》写作。 “2022年十大流行语”解读:
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踔厉,意为亢奋昂扬、精神振奋;奋发,意为精神振作、情绪高涨。勇毅前行,意为勇敢坚毅地向前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全社会流行,体现了在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 二、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即中国样式、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即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三、新赛道
赛道,指距离竞赛或速度竞赛时使用的比赛区域。经济领域的“新赛道”指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或行业细分领域,具有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爆发式成长等特性,蕴含海量的市场和全新的增长机会,面向未来,呈现动态性。“新赛道”含义进一步演化,可指一切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以及新的努力、新的气象等。 四、大白
大白,指身着白色隔离防护服、投身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及志愿者。他们是守护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抗疫英雄和功臣。他们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五、烟火气
“烟火气”来源于古汉语,本义指烧煮食物的气味,现指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 六、天花板
天花板,本指室内的天棚,有的上面有雕刻或彩绘。英语中以“天花板”比喻“最高限度、上限”,这个用法的含义进一步引申,指无法超越的“最高点、顶峰”。容颜俊美称“颜值天花板”,社交能力超强称“社交天花板”,带货能力突出称“带货天花板”,足球队、篮球队前锋球技出众称“前锋天花板”…… 七、拿捏
拿捏,指把握、掌握,如“拿捏分寸”“拿捏时机”。现今流行的“拿捏”的搭配对象几乎无所不包。可以“拿捏”人,表示完全掌握某人;可以“拿捏”事,表示将某事彻底搞定;可以“拿捏”过程,表示整个活动设计精准;可以“拿捏”结果,表示对最终预期控制自如。 八、雪糕刺客
“刺客”原指用武器进行暗杀的人,通常行踪隐秘,在目标毫无防备时给予致命一击。天价雪糕包装普通,混迹于低价雪糕中,消费者结账时才发现遭到暗算,仿佛遭遇“刺客”。“雪糕刺客”伤害了普通消费者,危害了正常商业秩序。 九、精神内耗
内耗,本指机器等空耗的能量,引申为无谓消耗的精力、物力。2022年7月,有博主上传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一时火遍全网。精神内耗则是精神上、心理上无用的消耗,若长期存在则有害身心健康。 十、沉浸式
沉浸,即浸入水中,引申为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沉浸式”指在活动中全情投入,过滤无关知觉,达成融合体验,获得充分的心理愉悦。比如“沉浸式阅读”指以进入读物营造的情境、深层次掌握读物内容为指引的一种体验和认知相融合的阅读方法。
参考立意:①踔厉奋发担使命,勇毅前行创新篇;②接力2022,拒绝精神内耗;③抬高自己的“天花板”,开
辟属于自己的“新赛道”;④人间烟火气,是生命的馈赠;等等。
佳作展示
“沉浸式”做事,挑战“天花板”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分别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烟火气;天花板;拿捏:雪糕刺客;精神内耗;沉浸式。这些流行语与置身于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给我们的2022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众多流行语中,我对“沉浸式”和“天花板”体会最深刻。
“沉浸式”指在活动中全情投入,过滤无关知觉,达成融合体验,获得充分的心理愉悦。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只有坚守自我,心无旁骛,拒绝诱惑,才能不忘初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成为最好的自己。
古今中外哪一个有所建树的人不是“沉浸”于自己的事业而收获成功的?孔子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牛顿因突然获得试验灵感而忘记了正在宴请的朋友;陈景润痴迷于读书误撞电线杆而说“对不起”……他们因为执着,所以专一,因为沉浸,所以沉醉,所以有所成就。
追逐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接力2022,在未来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努力,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紧盯自己一直执着追逐的“鹿”,相信一定会有的放矢,弹无虚发。
“天花板”本指室内的天棚,有的上面有雕刻或彩绘。英语以“天花板”比喻“最高限度、上限”,这个用法的含义进一步引申,指无法超越的“最高点、顶峰”。
在不平凡的2022年,中国人的梦想接连实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冰雪健儿驰骋赛场,取得了骄人成绩。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这一切,正是因为中国人勇于挑战自己的“天花板”才梦想成真的!
接力2022,在竞争激烈、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克服一个个迎面而来的困难,挑战“天花板”,实现人生的突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乘时代新风,“沉浸式”做事,勇于挑战“天花板”,不负韶华,振兴中华。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挺膺奋进,接力2022,创造更加美好的20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