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张春枝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1期
摘 ;要:在辨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基础上,讨论重在思政的“课程思政”,明晰它既不是指现有的思政课程,也不是新增加的思政课程,而是一种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这种理念应体现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学校应致力于构建专业课、综合素养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全课程育人体系,建立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及校内外专家联动的全员育人体系。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 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释义
1.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思政课程”重在课程,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课程,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和功能,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重在思政,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它既不是指现有的思政课程,也不是新增加的思政课程,而是在育人理念上应体现在高校的每一堂课,扎根于每一名教师的心灵,每一节课都能起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专业课教师善于根据专业特色、学科背景挖掘专业课深层次的德育内涵和因素,全校致力于构建专业课、综合素养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全课程育人体系,建立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及校内外专家联动的全员育人体系。 1.2 关于“课程思政”研究的分类
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注重从理论方面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逻辑关系、价值、目标等,如刘承功[1]孟庆楠[2]的主张,其中,刘承功认为认为“课程思政”是更加自觉、更加有效地把知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让所有的课程都承载起育人的功能;一类注重从应用角度具体分析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方法。如张勇[3]和李骏[4]等主张,在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改革,突出其思政特色,将课程目标与德育目标相结合,注重实践育人,与学生有效沟通等方式达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2. “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应然
2.1 “课程思政”改革是*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书记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2“课程思政”改革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思想基础
“课程思政”的改革意旨将学生上的每一门课程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功能有机结合,对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充分发挥高校的360度德育“大熔炉”的功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思想基础。
2.3“课程思政”改革是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广大教师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需要首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所谓学之愈深,懂之愈透,信之愈坚,用之愈实,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4“课程思政”改革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的积极探索
“课程思政” 改革顶层设计是基础,领导重视是前提,教师推动是主体,改革试点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形成合力是目的。改革需要高校各部门合力推进,实现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者的同向同行,让思政课堂从“一堂课”走向“每堂课”,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与思政教师的协同一致,让思政教育从“专人”走向“人人”,最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必然
3.1“课程思政”改革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力推进授课内容、方法、模式等创新,从教师—教材—教学入手,让每一名教师讲出理论的味道,讲透理论精神,讲出理论的魅力,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课改欲将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东北抗联文化等寓于思政课程之中,形成一套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配套参考书目试行于我校。
3.2“课程思政”改革培育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综合素养课程
围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结合我国、我省和我校特色,推出《大国情怀中国故事》系列课程,从课程前期筹备、教师选拔、内容筛选、讲解试听、意见反馈到调整完善的全过程精心准备,将课程打造成精品向全省推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3 “课程思政”改革打通了思政课与专业课互通桥梁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对接,对试点学院试点专业教师进行思政课培训和研讨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入途径,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设计成有生活的温度,带有价值的导向的专业课程,再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 4.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实践尝试
4.1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注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继续深入在文化语境下,创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改革。理论课通过专题化的方式,创新开展“思政+”教学模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于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课通过自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用“行走思政”方式渐进式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通过思政课改革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渠道育人功能,实现显性价值引领,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解决了思政理论课学生课前 “出勤率”低、课堂 “亲和力”差、课上 “抬头率”低的问题,尝试性解决思政实践课教学效果差、形式主义的弊端。 4.2综合素养课培育——注重发挥浸润、延伸作用
综合素养课与“思政课程”一样,具有共同的政治方向、育人目标和文化认同。其课程建设主要围绕着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感,树立“四个自信”。又别于“思政课程”,二者是相互補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需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实现所有高校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5] 参考文献
[1] ;刘承功. 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62-67 [2] ;孟庆楠,郑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目标与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39-145
[3] ;张勇等.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J].中国大学教学2018(6):34-38 [4] ;李骏,党波涛. 公共艺术课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1):30-3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作者简介:张春枝(1967.4—)女,辽宁本溪人,辽宁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
项目来源: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序号678,学校代码11430,学校名称 辽宁科技学院,指南题号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