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4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2021-05-27 来源:钮旅网


第一单元

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比 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自由发言 生1:5拃。生2:5拃半。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刻度1……) 学生活动 (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通过师生用各自的一拃量课桌的长度,体会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测量同一长度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掌握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一.谈话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引入 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 们是怎么做的呢? 二、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究新知 了哪些信息?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师生量课桌。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 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 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 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呢? 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 “厘米” 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 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 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 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 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

1

5)巩固新知 四、小结 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 测量和练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习,到最后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很短。) 的开放练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让学生自由发习,让学生米呢? ) 动手操作,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言。 动脑思考。 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学生积极发言。 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学生自主学 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习。 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再汇报交流。 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把尺的刻度2对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准纸条的左端,再 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看纸条的右端对着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几,把大数减小数, 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就是这张纸条的长 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度。) 的长。 让学生看刻度强化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尺,说出铅笔的长加深1厘米度,再说说是怎么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的表象,逐想的。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步形成空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刻度,说出手掌的间想象能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宽和一拃的长大约力,增强空是几厘米。 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间观念。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2

2、课题:认识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 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3

学生活动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不合适。) (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生来量。) (让学生说。) 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10个10 厘米。) 让学生数并作答。(100个)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感受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认识米。 通过对米尺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米尺一共是100厘米,就得出1米=100厘米。这时再进行一些简单的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加深对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3题) 三.积(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累运用 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 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 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 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 四、小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结 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练习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参与看、指、比划、量、找等大量的操作,促进他们对米的认识,并培养良好的数感。 4

3、课题: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学生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节 一、情境导入 二、互动新授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拉直,现在呢?(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比较快。)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不是。)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是线段。)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引导学生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用手把线拉着,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巩固长度单位的知识。 5

三、巩固新知 3、总结 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学生演示。)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使学生的探索活动空间变大。创设“尺子坏了怎么量”的环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6

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学生用手比划。) (让学生猜测。) 指名回答,说想法。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复习厘米 和米,用手进行比划,为后面估测、推算长度作好铺垫。 创设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分析、交流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提供充分观察思考的思维空间,教师再适当指导,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交流中感受数学的 7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 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 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三.练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习拓展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四、小了什么? 结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思维和方法。 练习题形式多样,通过合作推理、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学反思:

8

第二单元

课题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P12 — P13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去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从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由来与其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小木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提供参加博物馆场景,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通过观察情境图,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情趣。 二次备课 师: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学生思考并讨论,各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说出不同的方法与见报发现。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解。 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列出式子后有没特别的方法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 一、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师:例1问题的解答式子我们刚才已写出来了,你是怎么算的,尝试做做看。 师:到底谁做得对呢?那我们用小木棒摆摆看。(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认真听) 师:从摆小木棒的过程,你发现那个结果是正确的?是怎么算得? 师:除了那种方法还有没别的方法呢?谁来说下。怎样列?能否把它算出来,等会并说说你的算法。 师:从刚才的同学陈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用竖式计算加法时,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总结: 1、个位和个位一定要对齐。 2、个位和个位数字相加。 9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有学生用口算的方法算,有做对的,也有做不多的。有的可以马上用竖式计算,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学生回答用竖式。 学生回答是个位的5与2相加得到的。 学生看见课本的竖式就会告诉你怎么列。并说出算法。 学生边练边说自己计算让学生学会总 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等能力。 用小木棒摆,方便学生列竖式并计算。 了解学生刚才知识的理解并

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二、教学例2 师:刚才问题我们已解决了,要是老师换一个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决?谁来? 师:能否能用竖式来计算?(请学生上黑板完成) 师: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计算又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一般从哪位起呢? 师:总体来说,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应该怎样做?要注意什么问题? 总结: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师:是否会自己做了呢?试试看…… (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完成) 方法。 学生认真做,有部分同学上黑板做。 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 学生回答: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运用能力。 再次巩固学生独立列竖式和竖式计算的能力。 三、巩 固练P13第1、2题 习 三课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堂小结、

板书设计:

巩固知识 学生说:1、相同数位 对齐,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例1、 例2、

十 个 十 个

3 5 3 5

+ 2 + 3 2 ———— ————

3 7 6 7

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教学反思:

10

教学目标:

课题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14页 1、 知识与技能:

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木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 班和二(3)班合乘一辆车,这辆车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 怎样列竖式计算?当个位数字相加满十时,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数进位加法。 二、合作交流,掌握教学例3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怎样加?我们先看老师在黑板摆的小木棒,观察应该怎样算?(教师在黑板摆出像教材一样的小木棒让学生观察图思考) 办? 怎样列竖式计算?应该怎样算? 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知道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总结: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是否会做了?一起试试看。

11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次备课 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而且说出要注意什么问题。 通过观察情景图, 兴趣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5根小木棒木棒,12根小木棒有一个十和2 学生列出竖式并说出算法。 学生说出:当个位两个数字加后满十应向十位进1. 通过摆小木棒让学生更形象地观察出算法。 让学生学会总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等能力。 +7根小木棒=12根小 算法 当个位两个数字加后满十怎么

三、巩固教材14页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 (让学生说出整个计算过程,当,学生一一回答 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知识 练习 满十时怎么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例3:

3 5

+ 31 7 ————— 7 2

注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师反思:

12

课题三: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圆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新闻导入,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先看教材17页的表, 可以知道什么信息?你还可以提出 那些减法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师:你们都提得不错,那老师也提一个: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谁能帮老师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怎么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1、教学例1. 师:前面学习了加法的笔算方法,如果遇到减法怎样列竖式?还要注意什么问题?还要怎样算呢? 师:下面我们用圆形来画画看。减去我们就划走就好。看看我们36-23最后得多少?笔算怎么做?(请三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相信能力。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笔算减法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同桌交流算法 学生回答注意: 1、 相同数位要对齐。 2、 从个位起。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汇报自己的运算方法。 13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学生观察表,以此地回答 自己发现减法在尝试、交流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明确、掌握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 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汇报)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从加法的方

法中来推出减法的算法,那你们说, 老师来写,一起来算算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计算笔算减法的方法呢? 2、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学生什么情况都会说一些。 学生汇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巩固练习 教材18页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 (提示学生先看图,再列出竖式,划走表示减的意思) 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知识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例3:

4 6

- 2 3 —————

1 3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教学反思:

14

课题四: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计算百以内的两位数退位的减法运算。 (2)能运用百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

(2)在掌握百以内减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运用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学会退位的书写。 教学准备:红色和蓝色小纸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师:课本19页例2表,可以提出什么减法问题? 师:“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 怎样列式? 列式51-36= 师:个位1-6减不了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二、授课 师:下们我拿小木棒来摆摆看。(组织学习小组用摆小棒的方式理清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师:旁边单个1根不能减去6根怎么办?我们是否可以拿一扎来打开根够减了吗? 师:列竖式怎样列呢?应该怎样算? 个位不够应向哪里退1?具体怎么算?那老师跟大家一起算算看吧!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学生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51-36 遇上个位1-6可能不会减 教学意图 当学生遇上个位1-6不会减时,想办法“借”来减,引起思考,解决问题 二次备课 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让学生通过列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学生跟着一起算。 15

竖式感受退位减法的方法,当学生遇到不够减时,借助摆小棒的过程可以从十位退一就够减了,最后说明竖式的写法。例1是不退位减,例2是退位后变成了10根,10根加1根就11

师:想一想,从十位 减起方便吗?那笔算减法时应该从哪里算起? 师:今天学习的例2与例1有什么不同? 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 学生回答:例2的个位不够减。 学生汇报: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减,减。 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十位退一再减。 从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练习教材19页做一做,练习三第4、5、6题 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知识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例2:

5 1

— 3 6 —————

1 5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教学反思:

16

课题五:不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的情景教学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

法。

数学思考:学会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比较后的想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语言表达观察、概括数学问题与方法。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掌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解决步骤。 教学准备:小木棒 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一、复习引入课题 出示14 + 3 12 + 5 用竖式计算: 师:这些不进位的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我们都会算了,关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对应解决问题你们会做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不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出示主题图问题(1)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师:你会解决吗?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解答这个问题的? 师:解答了问题,下一步做什么? 3)解答正确吗? 师:检查解答是否正确主要检查那方面的?(检查学生的检查思路) 师:这道题是不是这样就完成 学生在草稿纸上列竖式算。 复习引入,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执教意图 二次备课 二、探 1)学生观察后口答:知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师:观察教材23页例4上图,道了一班得了12面小红要解决的问题是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2)学生汇报:用加法,12+3=15 学生汇报: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检查数字是否写对?检查结果算对了吗?还要检查单位是否写了! 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 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索新知 2)怎样解决? 17

了呢? 谁能总结下,解决问题的解决步骤? 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先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答,最后检查是不是正确,再口答。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与练习十八第三题。 学生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先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答,最后检查是不是正确,再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2、 怎样解决:12 + 3 = 15 (面) 3、 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4、 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红旗.

教学反思:

18

课题六: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4(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请一名学生回答:什么是同样多? (2)有5只小兔,萝卜的个数和小兔同样多,萝卜有几个? (3)有4个茶杯,茶杯盖和茶杯同样多,茶杯有几个? (4)五角星有10个,圆和五角星同样多时,圆应是( )个?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4(2) 1、出示主题图。 2)、要求三班得了多少面?怎么解决? 3)、按题意摆学具 摆学具时要求一一对应 4)怎么列式? 要求三班得了多少面,只要用一班的小红旗减去三班比一班少的412-4=8(面)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引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次备课 学生口答 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然后汇报。 19

1)、师:根据题意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面,就是三班的小红旗数。

6)解答正确吗? 7)小结 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巩固练习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例4(2)一班有12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12-4=8(面) 答:三班得了8面。

教学反思:

20

学生讨论后回答。 通过练习巩固两减。 学生谈收获。 1、完成24页做一做。 2、练习五第1题 3、练习五第2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位数的连加、连

课题七:连加 连减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简便写法。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1、复习 20+30+10= 17-3-4= 一)、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根据你获得的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2、算一算 1)、师: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怎么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优化算法 这几种方法你比较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 二)、教学例2 师:南瓜收回来了,要把它运的市场去卖,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1)、师:求还剩多少个怎么列算式? 3)、师:求还剩多少个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怎么列式呢?

21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引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次备课 7+6+5= 8+9-13= 24-10-7= 学生口答 学生自主观察、寻找数 学生口答:28+34+22 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并展示算法。 学生说一说。 学生口答:84-40-26= 计算。并汇报 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连减。 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交流使学生算三个数的连加、 2)、28+34+22=?你会算吗?试一试。 学生动手试算,小组交流2)、84-40-26=?你会算吗?试一试。 学生在草稿本上列竖式

二、巩固练习 三课堂小结、 1、完成27页做一做。 2、练习五第1题 3、练习五第2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谈收获。 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的连加、连减。 板书设计:

连加 连减

例1 28+34+22=84(个)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 8 6 2 2 8 2 8 +3 4 +2 2 +3 4 3 4 6 2 8 4 6 2 +2 2 +2 2 8 4

8 4

例2、84-40-26=18(个) 84-(40+26)=

8 4 4 4 -4 0 -2 6 4 4 1 8

教学反思:

22

课题八:加减混合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例3、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试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2、算一算 学生口答 学生自主观察、寻找数 让学生感受数学步掌握方法。 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就在我们身边,初1)、师:求现在有多少人,怎么列算式? 2)、67-25+28=?你会算吗?试一试。 学生口答:67-25+28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1)、讨论本题与上题的区别。 2)、讨论小括号的作用及本题的运算顺序。 三)、小结 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动手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并展示算法。 学生在草稿本上列竖式 学生归纳、总结。 3)、师:这题有简便方法吗?为什么? 计算,并说过程。 23

二、巩固练习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完成28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4 7 7 2 +1 6 -6 3 6 3 9

教学反思:

连加 连减

例1 67-25+28=70(人)

方法一: 方法二:

例2、72-(47+16)=9(人)

24

6 7 4 2 6 7 -2 5 +2 8 -2 5 4 2 7 0 4 2 +2 8 7 0

课题九: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1)、师:请大家算一算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归纳讨论结果,明确解法。 我们知道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又知道男生比女生少5人,就只要用女生的人数减去5人就得到男生的人数了。 14-5=9(人) 要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把知道的女生人数加上刚才算出来的男生人数就可以了。 14+9=23(人 3)、小结 要解决第2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第1个问题。 4)、你能不通过第1个竖式直接解决第2个算式吗?

25

教师引导 谈话导入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激发学习的兴趣。 新知识和新问题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的,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在互相协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有一定的作用。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二次备课 学生口答 小组讨论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讨论、汇报。

板书:14-5+14=23(人) 二、巩固练习 三课堂小结、 1、完成32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六第1题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14-5=9(人) 14+9=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教学反思:

26

第三单元

1、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纸张、吸管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教师活动 1、 感知生活中的角 (1) 展示实物(剪刀、钟面、吸管、手帕、三角尺) (2) 找找生活中的角 老师交代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时间(2分钟) 2、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1、 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演示,从实物中中抽象出的角) 2、 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4、 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 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 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7

学生活动 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里,引导学生把角画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抽象出角) 学生收集、交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画出角) 生观察 生汇报 生指出三角板的生举起三角板,给同桌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让学生感受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生活中的物品抽取中数学所要研究的角。 通过探索,我们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流信息。 3、 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的边(板书: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角、顶点和两条边。

三、实践操作,丰 五、归纳总结,拓6、闭眼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画比画。 2、 考考你的眼里:数角(出示图二) 师:分组交流:每个图形的角在哪里?每个图 (抓住第三个图形这个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 1、 学习用尺子画角。 师: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尺、剪刀、积木) 要求: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 集体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 做角。 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 (3)、角的两边还可以怎样变化。注意看(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 1、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 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 生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 生想办法,汇报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通过制作角的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知识。 1、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出示图一) 感觉? 富认识 形有几个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角等等。 展延伸 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 (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初步认识

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教学反思:

28

2、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直角三角尺、课件、活动角、纸片。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动1、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2、 感知生活中的直角 展示所制作的角, 并说说制作的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 通过判断直角、画角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手感知 出示:国旗、椅子、单杠 二、探找出以上实物中共同具有的角, 谁能说说,你制作的角和刚才画出的角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把角比3、 揭题:我们就把这样的角叫直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 1、 教学例3。 画出来。 把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究新知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

(2)、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 (3)、学生动手操作 (4)成果展示: (5)、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29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学生观察三角板

三.积累运用 四、小结 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 1、 画顶点 2、 点对点 3、过顶点画两条边

教学反思:

30

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角,会正确判断直角。 些是直角。汇报。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3、课题: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 (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

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 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情1、出示游乐场图片,谈话激趣 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引入“角”。 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判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境导入 4、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直角、画角、做 二、互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1、请小朋友画一个你喜欢的角 角、找角)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就地取材。(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肉眼直接能看动新授 2、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

它们分分类吗? 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3、 汇报,说明分的理由 4、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1) 验证直角 师: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呢? (2) 验证其他两类角 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3)给角取名 31

出的就直接判断,加深学生如模棱两可的就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三、实践运用、深师1: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在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 角。(板书)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师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数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钝角。(板书) 快找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4)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补充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1、做角:请小朋友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同学说说:它是什么角? 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 化发展 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也见过这些角? 3、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4、找角(五角星) 你能发现这个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吗?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5、 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书第41页做一做2)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锐角和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教学反思:

32

4、课题: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幅三角尺,使学生更进一步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习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我们前一节课学了哪些角?什么叫钝角?什么叫锐学生汇报: 巩固对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习旧知 角?什么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举例 二、发说明】用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 我们学习了直角、学的角的钝角和锐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认识。 出示教材42页例6的情境图(用两个三角尺拼一拼) 叫钝角。 展活动 1、 用两个三角尺可以拼成什么角? 三.练 1、书P42做一做,用两幅三角尺拼出锐角、直角、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两个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分组操作,指名到前面边讲解边演示。 2、 你们还可以拼出其他的角吗?希望你们多动脑筋、多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角多。 分组操作,展示学生拼的各种角。(可能出现) 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的还是锐角。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了钝角。 等等 (学生可能会说:通过动手可以拼成一个钝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展示 33

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习拓展 钝角。

2、讨论:一副三角尺和两幅三角尺拼出来的角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3、练习八第13题

四、小结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一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收获? (3)用两块三角尺拼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合作交 流、操作、汇报、 订正。 板书设计: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教学反思:

34

第四单元

课题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P46— P48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创设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 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连加算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棒,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引导 环节 一、情1、活动引入 境导伸出你的小手,一只手有五根手入 指,数一数,四个同学的小手合起来是几根,教师有意识的说:5根,5根,5根,5根,有4个5. 2、初步感知相同加数。 教师出示算式: 2+4+5= 4+4+4= 6+6+6+6= 6+5+8= 5+8+1= 2+2+2+2+2= 提出要求: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谁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引导:加数一样的分一类,加数不一样的分一类。 教师拿走加数不一样的算式,将加数一样的排成一列。 说一说,数一数,几个4相加?几个6相加?几个2相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加数相同的例子,今天老师跟大家进游乐园来找一找。 二、探(一)教学例1 索新1、 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知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认真观察,他们在玩什么? 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加数一样的分一类,加数不一样的分一类。 学生回答:三个4相加,四个6相加,五个2相加。 教学意图 从谈话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加数相同的实例谈起,再通过分类,找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体会乘法知识的生长点,为学习乘法扫除了障碍。 二次备课 学生回答:他们在玩旋转小飞机、过山车、小火车,每架小飞机有3人一共有15个同学在玩。 35

A、 课件出示小火车图 师:每个车厢有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那就是几个6?你们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B、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写出加法算式吗?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的共同的特点? 师:数一数它们分别是几个几相加?它们都是好几个数连续相加写起来方便吗?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出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说明:乘号与读法,并板书。其他依次提示指出。 (二)教学例2 1、(出示第46页游乐场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到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示的。 2、 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有几个5?你能连起来说一句话吗?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相同加数是几?列出乘法算式…… (2)分别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 固练P48做一做 习 学生回答:每个车厢有6个同学,有四个这样的车厢,列加法算式6+6+6+6 学生回答:过山车共14人,加法算式:2+2+2+2+2+2+2,表示7个2相加。 学生回答:一组有5个气球,有5个5. 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共15个气球,相同加数是5,5乘3或3乘5. 引导学生通过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和区别,间接经历一次知识,“再创造”过程,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猜测、读、辨析等活动中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同时巩固乘法的意义。 三课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堂小结、 通过练习分 析,加深了对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认知。 知道:几个相同相同 加数可以用乘法表示。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2+2+2+2+2+2+2=14 5+5+5=15

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3 × 5 =15 或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5 × 3 =15 乘号 乘数 乘数 积 教学反思:

36

课题三: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P54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2、3、4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乘法计算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列式,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自主探索乘法口诀,突破重点。 教学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 开火车对口令:5的乘法口诀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二五( ) 四五( ) 请学生对口令 学生回答: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通过对口令复习5的乘法口诀,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乒乓球拍图) 这是一副乒乓球拍,每副有几个?一副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列式?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副球拍有几个?用乘法怎样列式?你能编出口诀吗? 2学习三的乘法口诀) (出示气球图)这里每束气球有几个?有几束?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3、完成P54页做一做 4、让学生自主学习例4. (出示豆沙汤圆图)说说豆沙汤圆是怎样排列的?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四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提醒:积是十几时把“得”字去掉。 从刚才的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由此可以知道一一得几? 观察1—4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37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口诀。 五五二十五 一副表示1个2.1×2=2或2×1=2口诀:一二得二。 两副有2个2,2×2=4口诀:二二得四 学生回答:,1束3个,应该用1个3表示,1×…… 学生回答: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通过合作交流,对照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行记忆,熟记掌握口诀。 学生回答:每副有2个, 3=3,口诀:一三得三。 对口令等形式进

三、巩固练习 P55做一做P56练习十一1、2 运用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熟记2、3、4口诀,提高计算能力。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3、4的乘法口诀 1×1=1 一一得一

1×2=2 一二得二 2×1=2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 3×1=3 2×3=6 二三得六 3×2=6 3×3=9 三三得九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学习了1、2、 3、4的乘法口诀。

38

课题四: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P58例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3、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去寻找信息,再根据乘法的含义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4、 教学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棒,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智慧游乐园吗?在这个游乐园里我们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我们还没解(出示三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有三个人) 仔细观察,每匹小木马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列算式解答吗?加数相同的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 二、探索新知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新课一开始,复习旧知,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次备课 学生回答:每匹小木马有3人,一共有9人:3×3=9 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这些问题。 3+3+3=9,乘法算式: 1、教学例5 (1)过渡:小木马可好玩了,你瞧!又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来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3)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3×3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3×4-1中,3×4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减1?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学生回答:现在一共11算式。 学生回答:3×3求的是三个三人的小木马一共3×4求的是四个三人的小木马一共多少人,有一个木马比三人少1,所以要减1. 39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展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行了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来了两个小朋友,它们也坐上了小木马,个人,不能直接用乘法 多少人,多两个再加2. 让学生充分地进

三、巩固练习 P58做一做与P59练习十二第4、5题 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的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11 3×3+2=11 3×4—1=11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计算乘加、乘减时按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顺序。

40

课题五: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P60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比较熟悉地运用口诀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列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寻找思路,解决问题,清晰明了地展示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便于学生整理数据,编出口诀。

教学重点: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教学准备: 小棒,每小组一张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 二、探索新课 对口令:2—5的乘法口诀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1、教学例6 每个豆荚里面有6颗豆,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个数 颗数 先知道学生看懂表格,再填写。 (2) 小组活动,探索口诀。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吗?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 让学生说说每句口诀的含义。 (3)读记口诀,哪一句口诀记得最牢?哪一句记不住容易忘?你想怎样记住它? 想一想相邻的口诀相差几? (4)熟记口诀 6 12 1 2 3 4 5 6 学生回答:1个豆荚里有6颗豆,所以写6. 两个豆荚里共有12颗 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编 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自由验证,的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经历编口诀和识记口诀的过程。 学生对口诀 。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1)(出示6个豆荚图)这是6个豆荚, 豆,所以在2下面填12. 尽可能地使全体说说为什么1下面填6?2下面填12? 出6的乘法口诀 41

三、巩固练习 P60做一做P61练习十三1、2、3 把学生易错的口诀变成趣味题,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辨析,使学生熟练掌握口诀,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亲自体验了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豆荚个数 豆子颗数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6 12 18 24 30 36 1 2 3 4 5 6

42

课题六: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63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求几个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不同加数相加用加法计算,会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或加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谈话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区别用乘法和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 1、列式计算 根据加法算式来写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一个加数是三,另一个加数是五,和是多少?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题题目 不同的地方? 道题里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2)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小题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4个5.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4个5吗? 这是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 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引导:这一题里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一排是5,一排是4,求两排合来,用什么方法计算? (3)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算式是不是

43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通过复习乘法的意义,理解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次备课 学生依次列式写题 学生回答:这是4个5相加用乘法 学生回答:求两排不同数量合起来用加法。 通过对比练习,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区别加法和乘法应用题的不同,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解题,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真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学生回答:都有4和5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4和5它们在这两 第(2)小题也请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

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 学生自行检验,师生共同交流,说说想法。 3、 对比小结。 观察这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第(2)小题用加法? 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第(1)小题其实就是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如果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就用加法。 三、巩固练习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求不同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7、(1)4×5=20(张)

(2)5+4=9 (张)

教学反思:

P64练习十四1、2、4 举一反三,有效地组织练习,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44

第五单元 1、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谈话引入 二、探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学生交流。 学生观察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45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用故事引入, 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究新知 组都发给你们玩具,赶快打开看看吧。(有玩具小

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玩具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玩具的哪一部分? 2、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三、巩3、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固新知 动。 四、小结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教学反思:

侧面 正面 后面

46

2、课题: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 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教学准备:各种物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1.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观察庐山; 倾听教师的谈话 观察物体,用老师提示的语言说一说,再给同组同学说说。 初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习引入 2. 揭示课题:观察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 三.学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

1、给学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模型,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物体,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着几何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2、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 从正面、左面、 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3、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为什么说可能不同呢?因为,有特殊的立体图形,即使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图形也可能相同。 倾听教师小结。 1、演示用小立方体块搭出的几何体,从正面、左面、 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看谁画的图最标准。 2、学生自己用4个小立方体块搭出几何体,从正面、(在方格纸中画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看谁画的图最标准。 一画) 47

图 四、小结 3、用小立方块搭出符合下列三视图的几何体: 4、做一做: 用5个小立方体块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根据搭建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 联系。 板书设计:

观察立体

形,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看谁画的图最标准.而后, 全班同学根据某小组画的三视图来组合立体图形. .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节课数学知识对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 观察物体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

教学反思:

48

第六单元

1课题: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2材第73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环节 一、情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他们是童话王国里的白 学生接着填,填创设情境,发 境引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小礼物。完说说是怎么想现连续加7的入 瞧,小矮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气球。 的,每个数字差规律,为新课 每个小矮人今天穿了一件漂亮的球服,每件几,7、14、21、的学习作好衣服都编了号,第一是7,第二件是14,第三件28、35、42、49,铺垫。 21,你知道第四件、第五件、第六件、第7件球学生读一读。 衣上分别是什么数字吗?找规律,填一填。 二、探1教学例1. 究新 1)、引入:小矮人们可喜欢摆七巧板了,你们看 知 这是他们摆出的图案, 请你们帮他们数一数,每 个图案用了几块图形? 出示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再填下表 图案1 2 3 4 5 6 7 个数 拼版7 个数 指导学生填写1、2格,让学生说:一个图案 用了7块版,1个7是7. 板书:1×7=7,7×1=7 引导学生在 你能编出口诀吗? 已有的知识 2个图案用了2个7块。列式:2×7=14,7× 经验的基础 2=14。口诀:二七十四 上,自主编制 2)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 7的乘法口 什么? 小结: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块板,1个7学生填完剩下诀,进一步掌握编制乘法是7,2个7是14……,7个7是49,这是我们学过的。 口诀的方法,的“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方法 获得成功的3)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完善7的乘法口诀。 体验。 引导学生把口诀补充完整:你还能编出7的 其他口诀吗?

49

结合表格,填算式并编口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1个7 一七得七 1×7=7 2个7相加 二七十四 2×7=14 …… 7个7相加 七七四十九 7×7=49 5)齐读口诀 2、交流编口诀的方法。 这么简练的口诀,你是怎么编的? 师:看乘法算式,读乘法口诀。比较乘法算式和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 (1)7的乘法口诀有7句: (2)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3)第二个数字都是“七”; (4)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7,反映了“是几的口诀相邻之间的积就差几”的规律。 3、熟记口诀 同学们编得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比一比看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 1、完成72页“做一做”。 学生说得数 教师追问: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小矮人们有问题要同学们帮忙算一算。 1个小矮人1张床,7个小矮人( )张床. 1个小矮人2个碗,7个小矮人( )个碗. 1个小矮人3块糖,7个小矮人( )块糖.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脚步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7句,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 学生齐读7的乘法口诀。 学生汇报 学生记忆口诀 二、巩固练习 学生计算,填写,并说说想法。 学生谈收获。 三课堂小结、 练习设计有层次,从易到难,形式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学生记忆7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图案个数 1 2 3 4 5 6 7

拼版个数 7 14 21 28 35 42 49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50

2课题: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2材第75页的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掌握8的乘法口诀编制方法。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8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螃蟹吗?听过一首儿歌是这样唱的吗?螃蟹一呀爪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的个。那你知道一只螃蟹几条腿?提示:螃蟹最上面的大脚不是腿,叫螃鳌。 3只呢?4只,5只呢?你是怎么想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情境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一排有8人,列式是1×8=8或8×1=8,口诀是 学生回忆方法,教师总结规律。 今天我们也这样的方法来学习8的口诀。 (3)尝试编口诀。 教师出示线段图:0、8、16、接着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反馈。 学生完成较差第75页填空,教师随机抽一组学生的作业,版演。 1个8 1×8=8 一八得八 8×1=8 2个8相加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个8相加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 8个8相加 8×8=64 八八六十四 算式编出口诀。同桌互相说一说。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合作编写8的乘法口诀,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在探究的 设计唱儿歌的情境,激趣引入,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研究新知。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让我们走进校乐队,去探寻里面的数学知识。 (2)首先我们先看第一排,第一排有几个人? 什么呢?我们在学7的乘法口诀时是怎么学的? 那3排有几个人?4排几个人?5排、6排呢? 小组合作,写出 51

2、寻找口诀内部规律,帮助记忆。 (1)老师把你们编的口诀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2)提问: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面又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找规律: ①第一个乘数:按1—8的顺序排列; ②第二个乘数:都是8; ③每个积都比前一个多8; 4、排列的。 教师板书9×8,追问:接下去编的话,积的个位会是几呢?几是多少?怎么得来的?10×8呢? 3、识记口诀 (1)先自己读一读。 (2)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觉得哪句比较难记?重点记一记。 (3)交流:你觉得哪句比较难记?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记? 如根据每句递增8来记,怎样记住7个8是几,只要记住6个8是48,再加上一个8就是48+8=56;或者 8个8是64,再减去一个8就是64-8=56。 也可以根据拆分的方法来记,7个8就是3个8加4个8的和等。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想各种方法来记口诀 二、巩固练习 1、完成75页“做一做”。 2、教师快速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知道答案的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说口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反复练习 3、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的第1题。 4、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的第6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用“找规律,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方法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 三七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

52

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7的乘法口诀。 学生汇报 学生记忆口诀 规律中识记口诀,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积的个位数是按:8、6、4、2、0、8、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强化对8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学生谈收获。

3课题: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乘法算式解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质疑、思考、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列式计算 將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2个4相加是多少? 1、教学例3 1)、看图弄清题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超市,去解决超市里的数学问题。你瞧,这是超市的一角,认真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说出图的信息。 老师指出:文具盒一个8元,铅笔一支3元,橡皮一块2元,日记本一本4元。 明明给我们题出了什么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追问:你能找到1个文具盒的价钱吗? 让学生完整的叙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文具盒一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引导:文具盒一个8元,3个文具盒,可以用括线图这样表示: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达到逐步巩固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口答 复习“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53

8元 8元 8元 共?元 教师指出:1个文具盒8元,3个文具盒就是3个8.可以怎样计算? 列式:8×3=24元 小结:因为每个文具盒8元,要求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就是求3个8相加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求3个文具乘买的个数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4)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要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 小结:求7块橡皮的总钱数,可以用1块橡皮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4)看图,你还能提出 其它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让学生看图,题出数学问题,让其3、比较总结 提问: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只要是求几个几的和的实际问题,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按

8×3=24 口答:一共24元。

54

学生口答 学生:1块橡皮的价钱 学生:7个2相加 学生:求几个相同的和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多少元?引导:要求7块橡皮的价钱, 1块橡皮是2元,7块橡皮是几个2 列式:7×2=14(元) 他同学解答,说说解答的方法和理由。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的第3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的第4题. 4、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的第5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谈收获。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课题: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2材第80页的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掌握9的乘法口诀,会用9的口诀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掌握9的乘法口诀编制方法。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开门见山 1 教师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9的乘法口诀。请你猜一猜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你知道哪些有关9的乘法口诀? 同学们知道了很多,但不全面,这节课我们 要一起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教师出示情境图。 引入:同学们知道端午节吗?端午节有哪些活动? 看,划龙舟比赛喀什了,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能很快地说出得数呢?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同学已经基本掌握编口诀的方法了,现在我们要用我们编口诀的方法来编9的乘法口诀,有信心吗? (2)运用类推,编出口诀 出示教材第84页例4的线段图 小袋鼠正在联系跳远,一跳跳了9,第二跳跳到了18,接着数,第三跳跳到几,第四跳、第五跳呢?在线段图空白的方框中填上相应的数字。 (3)汇报交流。 教师随机选一小组的作业版演。 方框接着填什么? 27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45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生:吃粽子和划龙舟。 生:每艘船上由于9个人,有9艘船。 生:乘法,用乘法口诀 经历探究背口诀、记忆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 学生自由发言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开门见山地引出新课。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口诀的规律、 口诀的过程, 生:27、36、45、观参与学习54、63、72、81. 活动,加深对 口诀的理解。 55

81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根据小袋鼠每次跳的结果写出算式,编出口诀。 (4)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请个别学生介绍,全班交流。 1×9=9 一九得九 9×1=9 2×9=18 二九十八 9×2=16 3×9=27 三九二十七 9×3=24 …… 9×9=81 九九八十一 教师提问: ①你是怎样相出得数的?; ②“七九六十三”表示什么?“五九四十五”表示什么? 让学生把“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的意思用算式或者图画表示出来。 教师小结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③让学生随便选择其中的一句口诀说出它的8)找规律,记口诀。 (1)尝试背口诀 记? 9的乘法口诀里藏着哪些规律呢?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找规律。 (3)利用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口诀 (4)师生对口令,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 二、巩固练习 三课堂小结、 小结: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1、完成8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 练习巩诀的理解和应用。 成,集体订正。 固加深对口 找规律。 意思,并说出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谈话:在背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句口诀比较难 引导:这些口诀有的比较难记,那么,认真观察,学生小组讨论,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八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56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的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乘法解决“两种数量相比,够不够”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將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具体的问题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將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具体的问题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环节 一、复1、列式计算。 习导 (1)一件衬衣用9个口子,6件用多 复习求乘法的实际问入 少个扣子? 题及两数相比的实际问 学生列式,交流:这里的“6件用 题,让学生感受问题中已多少个扣子?”指的是什么? 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6×9=54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三)二年级(1)班有50个小朋友,(个) 垫。 老师准备了42本笔记本,每人发 一本, 够吗? 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不够。 (3)1号厅有60个座位能坐得下 吗?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学生讨论 教师指出: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条 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 题,缺少什么条件? 学生:给多少人坐 教师再出示:56个小朋友去看电影,1号厅有60个座位能坐得下吗? 现在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因此,我们要比较两种数量,首先要知道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一)、教学例5 以“独立思考和尝试— 究新1、出示例题。 —小组交流和分享——集 知 ①、师:先读题,读懂题目意思, 体讨论和反思——对比小 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读题 结和内化” 方式进行教 已知条件:有2名教师和30名学 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 生,租下面的客车。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合作交流中建构解决问题设疑:知道有2名教师和30名学论结果。 的方法。 生,你能求“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这

57

个问题吗? 根据题目里的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你能求出什么? 你能口算吗? 教师指出:现在能直接求“坐得下吗?”缺什么条件? 教师说明:对了,只要知道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和总人数进行比较,就知道能不能坐得下,那么,客车有多少个座位。 ②出示主题图 仔细观察座位示意图,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前面每排4个座位,最后一排有5个,一共有33个座位。 4×7=28(个)28+5=33(个) 方法二:分别算出左边和右边各有多少个座位,再加上最后一列的座位 2×7=14(个)2×7=14(个) 14+14+5=33(个) …… ③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知道学生和老师一共有32个人,客车有33个座位,现在你知道客车能坐得下吗? 引导学生比较32个<33个,能坐得下吗? 1、完成84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4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4、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学生:一共有多人? 学生:一共32人。 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讨论,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巩固练习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比较两学生谈收获。 种数量了吗?学会了怎样分析问题了吗?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可以先从问题入手,也可以先从条件入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方法。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一:4×7=28(个)28+5=33(个)

方法二:2×7=14(个)2×7=14(个)14+14+5=33(个)

通过练习,沟通对所学知道的联系,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58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课题: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钟表模型、手表。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情1、猜谜引入。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 (时间) 由猜谜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通过实物观察,加深学生对时间的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境导入 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你能说出你自已 二、互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 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1、认识时间:分 动新授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59

(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三、巩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学生观察并汇报。 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1、教师拔钟 学生说时间 学生拔钟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 固新知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学 四、教学效果测评 5、总结 板书设计: 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认识时间

钟面上有60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 1时=60分 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教学反思:

60

2、课题:认识时间2----用数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 )学生完成练习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交流汇报 组织复习, 进一步熟悉时间,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习旧知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 二、探间是1小时。 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 ), 是( )小时。( )分=( )时。 3、填一 填 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出示例3,主题图 1)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2)汇报,集体订正。 究新知 1) 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 小伙伴说:10:30, 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 9:15 10:50) 2)验证答案。 3)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61

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学生倾听教师谈话。

三.练 巩固所学的知识。 1、完成练习二十三4、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2、按要求解答。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集体订正 习拓展 1:40—2:10 看书 2:10—2:50做数学作业 四、小结 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 锻炼 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2----用数学

9:00 9:15 10:30

教学反思:

做完作业 踢球 看木偶剧

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