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如何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思政内容

2021-03-30 来源:钮旅网
浅谈如何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思政内容

作者:王蓉 王玲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年第13期

摘 要:近些年在我国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各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迎来了较大改变。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并非对某个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也并非针对思政课程本身进行改变,而是要将知识传授和价值输出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本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 思政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3.050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课程教学中,从而在思想上对学生产生引导。但是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如此,思想政治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因此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其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增强其心理健康体验,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让其成为心理健康的人。从目前课程开展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过多注重课程本身,而忽略了思政的主要目标。要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入时代内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出“身心合一”的人。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教师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并没有贴近学生实际,没有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只是利用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观点,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关注度不高,也没有凸显思想政治元素。 有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例如过于自卑、不自信,或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面对困难时有退缩、害怕的心理等,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办法,以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当前教学内容没有贴近学生的现实情况,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实践 (一)对学生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环节的重点就是对学习者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让课程设计更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课程的需求、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因素,这便于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通常来说,对学生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就是一般特征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都是在第一个学期开设,这是学生刚进入学校,在心理、世界观、价值观、是非判断能力都还不够完善的阶段,开展此课程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情感方面,学生很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喜欢追随潮流,所学的知识、经历的事情都会成为其塑造价值观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次就是学生的起始能力。刚迈进校园的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学习也有强烈兴趣,这为思政的融入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细化教学目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从知识层面来看,就是要让学生对心理学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了解该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去解决。从技能层面来看,学生要熟练掌握发泄情绪以及心理调整的良好办法,包括问题解决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从自我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对自身心理特点有大致了解,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的心理状况,勇于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要充分挖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提取思政的教学目标,并且在确定思政教学目标时,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融合性原则。思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冲突的,两者是互相融合的关系,能够相互促进。其次,隐性原则。从本质上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具有较大差异,两者教学内容也不太相同,因此在实现思政目标时,不能过多讲授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心理。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动态性原则。思政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课程的进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加强课内管理 1.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物质生活较为丰富,受到的挫折较少,不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也不强。对于很多刚进入校园的学生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集体,或者是适应宿舍生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个小组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

重。这样一来,很多学生能够通过和同学的协作,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快融入集体生活,培养其团队精神,也能够形成集体主义的观念。 2.案例讨论与高尚品德的认同内化

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育人的目的,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接受系统性的教学,随后形成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广泛收集教学资料,让学生产生强烈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创新思政的融入方法

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引导,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内涵,找准思政的融入點。除此之外,还需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修身立德、行为规范,对学生起到正面引导。

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

第三,在课程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方面在于学生在品德、行为、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 (五)优化教学策略

想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现思政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学生特点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简化教学程序,让学生更好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打造特色课堂。在每节课开始之前,教师都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并选择合适的例子,一方面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为了将思政的理念不那么直接地表现在课程体系中。其次,构建新媒体时代的课堂。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越来越普遍。教师可以通过图画、视频、音频等方式,将案例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或是建立微信群,上传和课程有关的资料,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班级群、微信公众号中上传学习任务和作业,让学生自行下载,并和学生保持交流。将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推动思政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 (六)布置社会观察任务

思想政治要和社会、时代发展相结合,学校作为小社会,课程教学内容也要和实践相结合。心理健康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群体的心理特点等进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再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和社会观察任务相结合,推动课程更加顺利地开展。

总而言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思想政治内容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将育人、育德、育心相结合,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主;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加强两者的结合,将课程作为工具,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李瑾、董静、苻玲美《海南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研究》,《心理月刊》2021年第3期。

[2] 张秀琴、张小聪、王冬燕、《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49期。

(王蓉,1989年生,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认知与人因学)

(本文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编号:SGKCSZ2020-8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