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中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张扬
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却面临着为满足旅游需求改造民居和保护传统民居原始风貌的矛盾。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在【摘要】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傣族竹楼建筑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旅游开发一方面增强了当地政府对
功能和外形上都发生了变迁,因此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和创新傣族传统民居成了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旅游开发;傣族;传统民居;文化保护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19)30-0148-0003
一、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概述
(二)竹楼主要功能划分
2.精神范畴
(一)竹楼建筑形态
钟敬文先生曾在《中国民居漫主要表现在信仰功能上,在傣族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所创造的话》一书中提到:民居具有实用性、的民居之中,梁、柱、火塘等构件都传统建筑,而傣族竹楼建筑是在继艺术性、伦理性及宗教性四个功能会被傣族人赋予灵魂,名称,并对其承古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西特点。[1]所以按照以上说法,作为一进行祭祀。如傣族卧室中有一棵中柱,双版纳傣族“竹楼”主要分为上中下种文化产物,傣族民居的功能应该分人往生之后去触碰该柱子,以祈求灵三部分:屋顶,中层居住区和底层仓为物质范畴和精神范畴,且两个范畴魂升天;或是在傣族民居卧室部分的储区。屋顶为斜向,且坡度比较陡。的功能是互溶互含并且相互制约和影上部,也有在火塘上搭设竹制完位,屋檐出挑很深且多为重檐,在外形轮响的。
将其进行供奉,还在各自家中也设立廓的变化比较丰富。中层设有围墙,1.物质范畴
了神盒等来进行家中的供奉。
基本不开窗,一间堂屋和一间卧室,主要表现在安全功能上,一方面外有开敞通风的前廊和晒台,在民居傣族人喜临水而居,但由于经常发生二、傣族传统民居的变迁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贸易全建筑的一侧设置露天的“展”并与楼水灾,洪水泛滥过后,地面潮湿,易球化,信息的互通,交通更加便利,梯间通过过廊连接,由楼梯与一层连沼泽化,山谷中会产生瘴气,另外山旅游业蓬勃发展,傣族传统民居的变接。楼梯多为一跑,台阶数一般不超地崎岖不平等。另一方面西双版纳地化、变异的速度越来越快。
过11阶。底层没有围墙,仅仅用竹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茂盛,非常适(一)民居功能
篱来围合出院落的空间范围,或者为合猛兽、毒虫、毒蛇等物种的繁衍生首先在民居功能方面,原来被了仓储需求,畜厩或堆放杂物。远观息,一旦被侵犯,后果非常严重。为用作圈养牲畜、仓库的底层现在变整个房屋设计屋顶相对大,二层由于适应山地环境,傣族人就地以竹木为为副业加工、用来开商店和餐馆,深挑檐的遮挡体量相对小,一层可以材,底层架空,既能减少地面潮湿对原来2米的层高也增加至2.5米甚直接看到柱子,整个竹楼的形态非常人的影响,洪水过后带来的地表面沉至2.8米;[2]原来简单的只分两区的的轻盈,正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降或者沼泽化等问题对建筑的影响也无窗无门的中层居住区,客厅里几这也是傣语称其为“凤凰房”的意义大大减弱了,还能减少毒虫、毒蛇和乎很少使用火塘,都“另起炉灶”所在。
猛兽对人的直接骚扰。
有专门的厨房、有了专门会客的会
148
【作者简介】张扬,生于1994年,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
区域治理CASE案 例客区、卫生间、卧室,装修也更具现代化。
(二)建筑材料
生间、淋浴室等,取消其原有的二层平面住宿习惯,将二层居住层改为各种各样小隔间,方便游客居住,毫无色得以延续、经济社会得到发展,也云南的少数民族旅游事业到较好的口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保护、在建筑材料方面,大致是因为混凝土梁柱结构更牢固、更结实、更耐久,材料也经历了由竹木结构到砖木结构有的甚至是混凝土梁柱结构,越来越复杂、现代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响应国家生态建设、森林保护、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乱砍滥伐,竹木材的获取难且价格高。[3]
(三)外观造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以砖柱代替木柱,90年代,傣族民居砖墙落地,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汉式”平顶,[4]完全丧失了傣族民居的传统特色,90年代后期,灌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的“竹楼”更甚,其外观部分保留了傣族传统民居的特征,但大多采用了鲜艳色彩瓷砖和铝合金门做外部装饰,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造价高。到现在,传统的傣族村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了传统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美感也被破坏了。影响
三、开发对傣族民居的
旅游业作为云南省的支柱性产
业,对于极具地方特色的西双版纳傣族村落的旅游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但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旅游开发对傣族民居变迁有一定影响,并且影响将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族价值认识不充分
大量的信息和科学技术生活习惯等也冲击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开发者一味为满足游客需求,随意改造傣族传统住宅,如在原始民居内新增卫
上下等之分。
(二)自身价值认识受到冲击
傣族后代发现自身传统的建筑模式与社会的脱节和不适应,包括自身交流、生活习惯的改变,为了适应这种改变而导致传统民居样式受到了冲击,来代表傣族青年价值观、审美观。这是由于新一代傣族青年们自身对传统民居的特色的理解不深、认识不足造成的,并没有在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中找准自身的定位。[5]
(三)旅游收入差距极具诱惑
当地的傣族人民为搞好旅游接待,为了让自家的村寨、自己家有更多的游客更多的收入,各村寨都开始改建自己的民居建筑,把住房增高、扩宽、优化虽是符合游客需求的,傣楼失去特色,彻底改变了傣族传统民居的结构。
(四)节约成本,肆意开发
近年来大量的山地被用来种植山茶,或其他的经济作物,原来大片的竹林、木材遍不复存在,建房的木材资源十分紧缺,甚至要进口,大大增加了建房成本。另一方面,旅游吸引来的开发商们在傣族园里大量使用砖混建造楼房,占用了大量原本的民居房屋土地,过程中也把年限较久的老民居建筑拆除了。创新
四、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雨林气候,
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民族文化。为了让其文化得到传承、民族特
传承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现有的保护方式
(1)旅游度假村。现今的民居直接改造成不土不洋的竹楼民宿,保留了部分传统民居的特点和设施,在民居旧宅内注入新的设施设备功能,保持傣族村寨的大部分不变,但是改变了其最主要的居住功能。(2)景观公园。类似旅游度假村,也可称之为现代民族村,当地的村民就地取材,以现代的方式继续着生活经营等,换上民族服装、做着特色美食努力创造历史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传统民居的破坏,来达到保护的目的。[6](3)实地展示。尽可能的选择具有特色、典型的代表性建筑,进行圈地保护,以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向游客展示,能保留住其民居建筑、饮食、节庆等特点鲜明的民俗事物,以满足游客对特色民俗文化的欣赏体验。(4)异地集锦仿。指在原生环境之外的环境下,通过模拟仿造建筑及其风俗习惯的方式,展示、民族的民居建筑、民间艺术和民族风情,但他逃离了原生环境,失去原生环境的作用,有的民俗风情也不再原汁原味,缺乏真实感。
(二)现有保护方式的不足
(1)保护成本高,耗资大。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难以集成有效的资金、人力物力等对需要保护的村寨、民居进行
149
案 例CASE区域治理
修缮改造。导致大部分原住傣族人民因房屋损坏、环境条件差而外迁,从而使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遭到破坏。(2)外来文化侵入,商业化。大量游客的涌入,不仅对自然环境造具魅力的是有价值的。[9]
2.坚持民居建筑特色,合理开发功能
傣族民居建筑在建筑材料、风格、造型功能上,既直接体现着一定助,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传承好民族特色。
五、结论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文化灿烂悠久,直至今日它仍然具有不朽成破坏也打破了当地人民生活的宁静氛围,同时为满足商旅的需求而不断的改造、充满了商业气息,带来环境污染:如噪音、废气、垃圾等。(3)条件限制,发展难。真正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傣族人民依然存在于较为偏僻的山村,道路设施不完善、生活水平提不高,依然贫困的山村,现有的保护方式难以吸引到资金来扶持贫困地区,没有发挥好旅游促收、旅游反哺的功能。(4)治标不治本,浅显化。为迎合不同需求的游客,全国的开发都一个模式,全国的保护都一个模子,缺乏保护特色,也缺乏创新性,许多保护措施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保护,却没有深挖其精髓,保留其文化。
(三)保护与创新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1.传承傣族核心文化,明确民居价值
树立民族特色的意识,正确定位和理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实用,二是审美。应该把自身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显得十分协调、和谐和优美。傣族传统竹楼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傣族竹楼的空间构造十分符合本地自然环境,具有科学性。让傣族群众理解“有民族特色的才是永恒的”,认识传统民居风格的就是自己的民族特色,是独
150
社会经济状况,也代表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因此,在传承和改建再造过程中:在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号召的前提
下,运用环保经济的建筑材料,保留其原始建筑框架的基础上,可对部分内部结构进行创新,对室内不适宜现代生活的饿部分进行重新的设计,如一室一厅的生活区可变为一室多厅,多功能厅的生活区、娱乐区等。把传统与现代结合,适应现代生活,把先进的与传统民族的结合,创造出在审美上、使用上、功能上、质量上更好的傣族民居,更好的居住其内。
3.使用规划树林建材,规避现代洋房
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人们向往的是清新、纯朴有自然气息的地方。要合理使用现代建材,在西双版纳应当规划住宅生活用林,专门为民居建设提供充足的住宅,由镇府和国家补贴,群众自行管理使用,规避现代砖
混洋房的建造,既污染环境也不协调。古朴的楼房在绿树红花的衬托下,具
有一种和谐的美。
4.申请民族文化遗产,规范资金使用
做好傣族民居建筑设计图,深入群众了解需求,获求群众合力帮助。整合傣族文化资源,向相关部门申请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立项等,使西双版纳傣家传统民居得到政府国家的帮
的生命力。未来的傣族民居发展的很大动力是保护其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要以“传民族之特色,承文化之底蕴,创文明之旅游,造可持续之发展”为宗旨,在完整保护原有环境特色的基础上,确保傣族人在打造成功旅游品牌的同时,而不失自己浓郁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开发和傣族人居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闫杰.文化演化与重构视域下傣族民居建设变迁及当代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9):114-117.
[2]杨柳.全球化背景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6(01):157-159.
[3]景元霞,冯金朝,朱发厅,孙金霞,王丹琪.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植物利用[J].广西
植物,2011,31(06):741-746.
[4]刘一.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演变与更新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5]高徽南.傣族传统民居的变异与保护和创新[J].云南电大学报,2011,13(02):81-85.
[6]柏文峰,吕珏.傣族民居的保护与振兴[J].工业建筑,2007(01):38-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