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

2023-07-12 来源:钮旅网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

——风筝的救赎

“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是小说中追风筝的场景。那飞逝的光影,远去的风筝一直伴随着阿米尔的成长,在他的自述中,我们通过风筝这个意象看到了,阿米尔由胆小怯懦的小男孩向勇敢有担当的成熟男人的成长历程,那是属于风筝的救赎。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在忘年交拉辛汗对阿米尔说的话展开了故事主人公阿米尔的回忆,他的国家——阿富汗,他的父亲,老朋友,仆人,以及童年——那段在风筝中的岁月。在12岁阿米尔的世界里,风筝是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是让自己久久不能面对的儿时记忆,更是他人到中年难以启齿的不堪轶事。在儿时,风筝既是对自己“风筝斗士的肯定”,对父爱的重新获得的一次成功逆袭,更是阿米尔与忠实的老朋友关系破裂的开始。在那一次风筝的角逐中,我们除

1 / 5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了看到精彩绝伦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风筝大赛,还看到了阿米尔人性的真实,以及人性本恶的真相,同时与之形成对比的哈桑的忠诚与勇敢。这两个人物的差别是可以理解,在混战中的阿富汗,那里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小说通过小人物的历史再现,给我展示了在政权更替,种族歧视、宗教冲突,阶级观念还根深蒂固的阿富汗人民爱恨情仇、人文风情于水深火热。因而,我觉得这个因风筝而爆发的回忆,是历史的必然。

小说中,阿米尔因自己的出生,而导致母亲的难产死亡,继而遭到父

亲的怨恨,自己得不到父亲的重视与认可,在一方面也导致了阿米尔怯懦性格的形成,而作为他的仆人,忠实的朋友,不明身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仆人的哈桑却是勇敢,真实,为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正如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大人的认可那样,阿米尔在自己擅长的风筝大赛中,通过层层角逐,最终取得风筝大赛的胜利。而根据阿富汗的传统,风筝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逐到它的人所有。恰好,

2 / 5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他的玩伴,哈桑就是一个追风筝的好手,为了证明哈桑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的战绩,帮他得到他父亲的认可,哈桑奋力的去追寻那个随风飘落的风筝,而故事的悲剧性也发生了,哈桑追回了风筝,但在归途中偶遇与阿米尔父亲所代表的政治观点不同的人儿子阿塞夫及他的玩伴,并在阿米尔找到哈桑的时候,他们正在对哈桑进行言语的打击,点破哈桑在阿米尔只是玩物而不是朋友的本质,并对哈桑进行性侵。作为目击者的阿米尔,因为他的怯懦,并没有上前制止,而是选择逃离,更在事后安慰自己,用所谓的种族观念,阶级思想,以及宗教立场对自己的怯懦进行宽慰。在无法面对一直忠心自己的哈桑时,选择以陷害的方式逼哈桑离开自己,而洞悉一切的哈桑却只是理解的在满是伤痕的情况下,转身离开。而阿米尔在历经一系列的颠沛流离,辗转逃到美国,过着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最终也得到了完整的父爱,成全了自己的爱好也逃离那个让阿米尔不愿想起的地方。只是多少年来风筝的影子,那让阿米尔不愿面对的过去,一直得不到救赎„„直到拉辛汗的电话,让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回到国内,回到那片他不愿面对

3 / 5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的故土和童年回忆,带回哈桑的自闭的儿子,并对他讲述他与哈桑的 故事,与哈桑的儿子一起追逐救赎的风筝„„

在这部小说中,我不仅看到了人的本性的真善美,更有我们邻国阿富汗的社会现实,他们热爱国家,身不由己,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风筝,还有那“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友谊与救赎。作者拂去了那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上的尘灰,将灵魂背后的悸动展示给我们。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一些让我们自己都无法面对的往事,做过一些自己也不愿提起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该有这样的一个机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着对这个问题的重新审视,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救赎。但我更想说的是,能够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朋友并不多,我们要珍惜身边人。不管我们生命中有多少的身不由己,那个为了我们不顾一切的那个人,一定是最需要我们珍惜与保护的人。我们就像那追风筝的人一样,一直要认清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逝去的光影就算难以追寻,但我们还有,一样可以为你千千万万遍,一样可以对自己进行救赎。

4 / 5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5 / 5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