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3

2020-03-07 来源:钮旅网
2020

《古诗五首》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寺》 《己亥杂诗》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相关的语言,了解作者。

2.能基本赏析诗五首。

教学重难点

能基本赏析诗五首。

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陈子昂、杜甫。

2.背诵《登幽州台歌》《望岳》并加以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

2020

学习《登幽州台歌》

情景激趣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第二次落第,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的确有才,而且有个性。这样一个有才有个性的人虽然曾受到重用,但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以独特的形式和高超的表达技巧受到了高度评价。黄周星在《唐诗快》卷二中评价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今天我们学习此诗,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的千古之叹:

2020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诗意

抽学生叙述诗意:

2020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小结: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第三步、背诵《登幽州台歌》并加以鉴赏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有对时世的感伤,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以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衬托作者的孤独感伤,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助的情绪。

4.你对本诗有怎样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2020

总结固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学习《望岳》

情景激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

2020

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020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诗意

抽学生叙述诗意: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第三步、背诵《望岳》并加以鉴赏

1.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请分析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来写望的?

明确:“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或俯视)。

小结: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岱宗”两句写了哪些内容?

2020

明确: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惊叹仰慕之情,写出泰山之高与地里位置。

3.“造化”两句中的“钟”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4.“荡胸”两句中的“决眦”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也蕴含了作者对泰山的极度喜爱之情。

5.“会当”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6.你对本诗有怎样与众不同的见解?

7.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作者通过描绘泰

2020

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练习。

2.背诵《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基本理解大意,列出不懂之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安石、龚自珍,积累语言。

2.背诵《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并加以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习《登飞来峰》

情景激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卒谥文。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

2020

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今天我们学习此诗,一起来感受作者的宽阔情怀,以及诗中表达的哲理: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2020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老师评点强化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千寻”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2.诗的第二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态,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3.“浮云”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比喻奸邪小人。

小结: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2020

4.诗的第四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有画龙点睛之妙,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气概。

小结: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5.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学习《己亥杂诗》

情景激趣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

2020

人。他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等有很深的造诣,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宜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语言瑰丽,气势挺拔,颇有特色。他是晚清重要的诗人,著有《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共315首。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课文选自第5首。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浩荡: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2020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二、整体理解

一、二句:写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去远赴天涯。

三、四句:写诗人愿像春泥般关注民众心系国家。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意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老师评点强化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作者以“白日斜”“天涯”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心

2020

情的痛苦。

另一方面,在作者看来,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景理交融,被视为名句而广为流传.从这句诗中你会联想到什么?

明确:这两句诗为读者展现了动人景象: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

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即使自己像花一样凋谢了,也要化作“春泥”去护花,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3.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4.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

2020

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布置作业:

背诵《游山西寺》,列出不懂之处。

第3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积累语言

2.诵读《游山西寺》与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020

陆游的律诗成就尤其高。陈訏评价说: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

袁宗道评价说:(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在人们的心中,陆游是爱国诗人,忧国忧民,而今天我们所学的《游山西寺》表现了诗人的另一种情怀,让我们一起学习《游山西寺》,体会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致,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又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豚(tún):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2020

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叩(kòu)门:敲门。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意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2020

2.老师评点强化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诗的首联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也写出了待客情谊的深厚,以及作者的赞赏之意。

小结: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 次联写出了怎样的内容?含有怎样的哲理?

明确:内容:写出了作者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看到的景象,写出了作者喜悦的情感。

哲理:看似无路可走的境地,坚持走过去,会是一番前途光明的天地。

3.第三联作者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明确: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小结:“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

2020

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乡土乡民之爱。

4.第四联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写出了作者游了一整天依然游兴不减;写出了月夜静谧的景色;写出了诗人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

小结: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5.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