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与朱元思书》写作特点

2020-04-04 来源:钮旅网


《与朱元思书》写作特点

1、角度多变,手法丰富:

作者善于在统一和谐的基调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来精细地刻画景物,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尤强。首先作者能从空间上的位置不同,从形态上的动静不同,或从听觉上的音响不同和视觉上的色彩不同来观察和把握事物的各种特征,从而使笔下的山水显得物态纷纭。水一般呈动态,作者就即不放过写其动态之美,又精心刻画静态之美。山峦主要呈静态,作者就别出心载地描绘其动态,使人觉得耳目一新。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等活生生的立体形象正是靠作者不断地变换视角,体物细致深入才得到的。这正叫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其次对不同的对象能灵活采用不同的笔法,善于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描形摹状,曲尽其态。如对江水的具体描写看,“水皆缥碧”,是用白描手法画出江水青碧的颜色;“千丈见底”,是夸张地描写水的深邃澄清;“游鱼细石”,一方面是利用动静作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对江水澄净的进一步烘托;而“猛浪若奔”,“急湍甚箭”,是运用了比喻手法。在短短几句话中就含有多种艺术描写手法,并且几乎是句句翻新。从全文来看,作者的对比手法尤其用得出色。他不仅将此水与彼水、彼山与彼山作对比,还能将水与山作对比,技巧的高超真令人惊叹。

2、笔法空灵,构思精妙。这个艺术特点是完全与作者自由自在的情绪相呼应的:

作者既然是随兴而游,文章亦自然是随兴而发,兴到笔随。自然之山水与任意之心灵互相映照,互相沟通。故真情所至,笔似游龙,全似漫不经心,却自合于天籁。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显得不拘成法的原因。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两句,仿佛是猛然间看到半空有一朵彩云,不知它从何而来,又向何处而去,显得十分潇洒从容,格调超迈,真是出手不凡!结尾时,本来在作者的感慨之后似乎已是文足意尽,

可以搁笔,但是最后几句意外跌出,似断非断,更叫人吃惊。其实,这里也正是作者用笔精心之处。在显得峭拔急促的文句之后,用平稳的四言句式以写景收尾,收到了缓和文势的作用。而结句以不断断之,便又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余地。这些足见此文的空灵奇崛。然而,作者行笔放纵,任意挥洒,但又并非毫无章法。在任意挥洒的后面,作者对时空的取舍,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都是服从于自己特定审美需要的,文章的构思十分巧妙周到。譬如作者在第一层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赞叹,并作为“文眼”统照全篇,后面的全部文字就都是由此生出。又如此文从头至尾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读来却使我们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作者的感情和作者的评价无处不在,并自然而然地感染和影响着读者。

3、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

这篇文章虽然运用骈文写成,却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首先,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相互依恃,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其次,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加一些虚词,使语意转折灵活,流走自如,既有词句的自然匀称,又有疏宕谐婉的节奏,读来颇有韵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