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5-2016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10-31 来源:钮旅网
2015-2016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

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A.统一性与集权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可知,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分散性与松散性”。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明史·陈循传》中载:“帝〔明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及高谷(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学士)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鎡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遵旨票拟)”。这反映此时 A.内阁已成为影响皇帝的决策机构 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帝〔明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可知,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材料可知,阁臣服从皇帝意志,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3.《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D.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

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这说明当时 A.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 C.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 可以总结出唐朝通过严刑峻法惩治腐败的措施,故A项正确;《唐律疏议》维护封建政府统治,不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故B项错误;官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舆论的控制,故D项错误。

4.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

第页

1

B.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D.加大对社会舆论的控制

A.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 【答案】B

B.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阻碍了古代科技发展,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5.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雅典陪审法庭通过民主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临刑前,苏格拉底说:“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率和权威”材料最能说明

A.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的局限 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导致权力泛滥 C.苏格拉底的反抗精神和蔑视法律的态度 D.雅典政治民主是法律工作的保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率和权威”可知苏格拉底具有雅典公民意识,根据材料“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雅典陪审法庭通过民主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可见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认识的局限性。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6.“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

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而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性 C.罗马法的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可知,A、B两项表述都符合题意,但不是对整段材料的理解,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符合题意,但不是对整段材料的理解,排除。 7.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这反映了英国 A.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成和传统 C.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答案】C

第页

2

B.罗马法推动自由市场的形成 D.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

B.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中“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 “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威廉和玛丽……也是如此”可知,英国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信息材料未体现,排除。

8.1832年改革以前,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十分混乱。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旧选举制度没有改造。议会为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这体现出

A.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C.英国议会政治的特色是僭主政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议会为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完全不是民主选举”可知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的政治仍然是贵族政治,民主选举名存实亡。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

B.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的政治仍然是贵族政治 D.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A.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C.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 可知,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0.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中国民众在本国政府与外国战争时,置身事外,可知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故选择D;其余三项在题干中无反映。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D.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第页 3

11.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反抗太平天国。这说明太平天国 A.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 C.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意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可知,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12.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C.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材料“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3.“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由材料可推知 A.十月革命被中国资产阶级认可 C.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影响。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巴黎和会中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促使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选C项。A、D两项明显不正确,故不选;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不选B项。

1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

”毛泽东采取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

的“非正统做法”

A.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B.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第页

4

B.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利益 D.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

B.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渐成主流 D.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C.实现了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 D.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因形势变化而改变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说的毛泽东的“非正统做法”是指他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是开展旨在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的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人民军队是南昌起义时建立的;实现革命中心地区转移的是长征;毛泽东的“非正统做法”被共产国际和中央政治局否定,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后才又回到毛泽东的“非正统做法”上来。

【点拨】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与近代各个阶层的探索是近年来高考的高频考点,包括西学东渐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考查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考查近代各阶层的探索,二是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想进行对比综合考查。

【压轴提醒】近年来,党史成为高考的重要命题点。无数血淋淋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命题方向,考生应当围绕这两个问题,把握知识脉络,系统复习。

15.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在电文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

A.继续合作,惩罚日本 C.巨头聚首,发展友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内争不容再有”“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共定大计”可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避免内战,共商大计”。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16.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A.仍然关注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 C.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从表格百分数的变化可知,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从咨询答案推断话题,关注面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页

5

B.明辨是非,打击共党 D.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B.仍然在反思十月革命

D.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17.恩格斯指出:“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自然科学领域正发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他们首先以近代自然科学成就为依据,对它们进行批判与分析。由此可见

A.自然科学革命直接导致了马克思主义诞生 B.马克思主义诞生是自然科学革命的必然结果 C.马克思主义诞生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 D.自然科学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依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他们首先以近代自然科学成就为依据,对它们进行批判与分析”可知,自然科学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依据。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18.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都是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但宪法在增加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同时,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这反映了 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C.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文革”虽然结束,民主政治建设有所恢复,但这次修宪仍然继续了“左”倾错误,规定公民可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说明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本题选C。材料时间为“1978年春”,此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而民主集中制原则恢复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不选A 。D项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B项是在1999年。

19.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

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 D.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两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C.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

1992年两岸达成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的现能力。根据材料“从1992年到19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共识促成了这一现象的出现。A项表述出现在1979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是在2008年,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是在1987年,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 D.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第页 6

20.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相关内容。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属于基层民主建设,其主要意义是完善了基础村民自治制度。A、C两项与基础民主无关,排除;村民自治制度指的是直接民主选举村干部,不是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故选D。 21.2014年3月22日,国家主席*应荷兰王国首相的邀请,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进行访问。7月13日,*主席参加在巴西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并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进行国事访问。这反映出中国 A.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C.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成就。B项中“结盟”错误,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不结盟,排除;C项中“睦邻”错误,排除;D项中“欧洲国家”错误,排除。结合材料可知,中国的外交活动涉及各个领域,这是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的体现,故选A项。

22.《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指出,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可知这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来划分国家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广泛结盟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D.重视与欧洲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B.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 D.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第页 7

23.2014年以来,整个世界在中日外交恶化问题上表态谨慎和纠结,日本与西方有共同价值观,理应是朋

友。中国对世界重要性太大,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大多数欧美国家更希望中日改善关系,各国和中日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日本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C.中国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日本与西方有共同价值观,理应是朋友。中国对世界重要性太大,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各国和中日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可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

A、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日作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其关系的稳定对世界格局有重大影响。

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24.2009年7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俄罗斯新经济学院发表演讲时说:“对于以往相互抗衡的对手而言,相互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有很大的困难,改变我们的政府和官僚机构数十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任务也十分艰巨。”这说明 A.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C.美俄关系走向缓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奥巴马认为由从前的抗衡转向建立伙伴关系以及改变官僚机构的惯性思维都是困难的,这说明冷战时期形成的冷战思维仍然存在,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B.日本极力提升政治诉求大国地位 D.多极化格局使各国相互制约又联系密切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材料一 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项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准格尔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誉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第页

8

材料二 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尔波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尔波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各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中国:①由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②由满族贵族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③由议政王大臣会议专权到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

英国:①内阁成为法定组织,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②议会政党制度逐步形成和发展;③君主权力不断削弱,逐步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

(2)影响:中国:①强化了君主专制;②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③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④形成了文化专制;⑤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英国:①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推动了文化繁荣;④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政治形态方面的变化从皇帝权力、满洲贵族权力、中央权力机构的变化三个角度概括作答即可;英国政治形态方面的变化从内阁、政党制度、君主权力的变化三个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分别概括作答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时所记笔记纲目。

第页 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笔记的标题或内容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修改”可以是增加或删减或修订;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观点+理由+逻辑表达 示例1

建议:在“二、太平天国运动”的“4.运动转折点”后添加“5.《资政新篇》”,“5.运动的失败及评价”改为“6.运动的失败及评价”。

理由:①《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纲领,在太平天国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较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③顺应了近代历史潮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示例2

建议:在抗日战争的“3.战争影响: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后面补充一点“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理由: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1931年日本侵华,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反日斗争,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洲战场的主要反法西斯力量;③抗日战争中,中国除了在国内战场抗击日本,还开辟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与盟军共同抗击侵缅日军。

【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顾相关史实的重要内容及其各项内容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考虑,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即可;第

第页 10

二小问,结合修改建议,从建议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或者从国际、国内等角度的重要影响和地位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材料一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具体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①自行任命官员、②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2)措施:①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②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③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概括作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国除为郡”“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角度作答即可。

第页 11

第页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