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纲要第一部分

2023-12-20 来源:钮旅网


古代文学史(二)》

第一部分 传统文学——诗歌、散文、词、散曲

宋代文学·诗文

文学流派 【复古倾向】宋初文坛承接晚唐五代文风代表作家 柳开 理论及创作 柳开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主张文道合一。 田锡在宋代古文运动中是过渡性的作家,但没有把文学限制于“宗经”的狭窄范围。 穆修在搜求校刻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 贡献及地位 【简·北宋初期的复古思潮在文坛并未成为主流】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柳开是北宋复古革新思潮中最初觉醒的儒者代表,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的必然分裂。田锡更具文人气质,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之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穆修则在搜求校刻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但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流,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余绪,盛行骈俪声偶之辞,未能自出新意。田锡 柳开、田锡、穆修等人的复古主张和实践,穆修 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王禹偁】字元【简·王禹偁在文论上提出的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及其在理论上的贡献】 王禹偁在文论上提出“传道而明心”,即是可在传道之文里发抒自己的政见和内心感受,做到明心和传道,实质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王禹偁在理论上的一种贡献。 【综·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所起的促进作用】 王禹偁在宋初作家中成就较大,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 1、王禹偁诗宗白居易,更进而学习和推崇杜甫,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一条重要途径,王禹偁在这方面可谓得风气之先,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平易又不乏清新淡远的格调,饶有韵味,“独开有宋风气”。 2、王禹偁致力于倡导古文,改变五代以来的雕绘之习,始为古雅简淡之作。其文章不仅多有现实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而且继承了韩愈古文“文从字顺”的一面,以表达恰当、明白易懂为基本准则。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他的古文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柳切近现实的平易古文在宋初重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白体”、“昆体”“晚唐体”三派的分别。之,宋初有名直而此前太祖、太宗两朝的诗风,则是以当时的文坛巨子李肪、徐铉及其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作品有《小畜集》 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臣。诗文皆著,叙事言理与主观抒情相结合。所谓“明心”,是指自己的内心世界臻于高尚,立身无愧。以文【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西昆”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西昆体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杨亿】字大年,宋初著名文臣。曾奉命编撰巨典《册府龟【简·西昆体的创作特色与《西昆酬唱集》】 1、《西昆酬唱集》是杨亿、刘筠等人彼此唱和,互相切磋的结集本,是西昆体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诗歌流派的重要标志。 2、西昆体的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其长处是文辞密丽,气象典雅,扫五代之衰飒,创造纯宋人之诗歌;短处是太雕琢而无自然态度,太堆砌而少意味。 【综·西昆体的特点】 1、与宋初的白体、晚唐体相比,西昆体诗具有堂庑大、气象宽、思致深的特点,往往能就一事一题兼虚实而涵古今,讲究措辞寓意之深妙和轻峭感怆。(其风靡正是对鄙俚浅近的白体诗风的一种反动) 2、西昆体诗人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音节铿锵,属对工整,设色浓丽而富情感性,颇具李商隐“沉博绝丽”之风。(西昆体讲究修辞的这一特点,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很大。) 3、资书以为诗,主要表现为诗中大量用典。以学问为诗,是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对宋代后起的诗人有深刻的影响。(西昆体与后来的江西诗派,从论诗宗旨、作品风格、艺术技巧到诗学渊源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4、西昆体的弊端也是明显的。诗人作诗过分依赖修辞而缺乏感觉,过分推敲字句而不注重实际内容,有些诗甚至仅靠对典故的重新组织而成诗,产生以文字为消遣而毫无内容的应酬作品。(这也是非诗之诗能在宋代大量产生的一个原因) 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年》 【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不仅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所以人们习惯于将发生于北宋中叶的这场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新。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 【欧阳修】今江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简·欧阳修诗的散文倾向,及其《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风格特色】 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故意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其次是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的介词;再者,其诗不仅用于议论时政、评说历史、陈情述雅等,还用于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 以反衬“汉宫”不知边塞之苦,具有以汉喻宋的现实意义。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笔势极为矫健,主气格而贱丽藻。由于多以古文的句法、气势入诗,故可称古文诗体,是宋诗中最富权威的一体。 【综·欧阳修散文的艺术风格】 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他的各体文章就是这种风格的最好代表。如《原弊》、《朋党论》等议论文,因事抒议而工于辨析,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条达流畅,简明信雅,理惬情餍,以服人心。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记事文和抒情文,充分发挥散文的特点,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声情并茂,跌宕舒缓,迂回曲折而又气势流畅,富有韵致,极具艺术魅力。 2、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写,不用古奥的文字,但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漫不经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而情韵顿生,这就是所谓的风神。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着眼于感情的抒发,具有笔触多情的特点。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总之,这种绝世风神的特点就是: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西人,字永叔,1、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为: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1、欧阳修散文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欧阳修摈弃了韩愈文章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2、《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的风格特色:用类于散文的语句,写王昭君流落荒漠的悲伤,显得条达疏畅、切近自然。他并不刻意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某种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而是自然地叙事、抒怀,在看似散【开创宋代诗风的重要作家】 梅尧臣 苏舜钦 【简·梅尧臣诗歌艺术特点,其《陶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简·苏舜钦诗歌风格特点,其《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的艺术特色】 1、诗歌艺术特点:梅尧臣作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1、诗歌风格特点:苏舜钦作诗充满激情,感情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故其诗歌作品主要风格特色是豪旷雄放而超迈深邃其里,内核“深远”,淡而屡深。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横绝。 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取向) 2、《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此诗反映农村贫户的艰难生活,对农民寄寓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欺诈奴役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意义。诗歌语言朴素平易,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描写中,蕴涵着真实深刻的思想感情。 2、《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秋风八月天地肃)诗的艺术特色:构思雄奇飞动的艺术境界,采用夸张遒劲的文学语言,从而形成豪旷中渗透着悲壮的诗歌格调,寓含了更大更重的思想感情的容量,但稍显粗放。 【“王荆公体”】 1、王安石的生平及思想:其性格刚毅果【王安石】江西人,字介甫,号【简·王安石的散文特点】 【简·王安石诗歌“王荆公体”的特点】 王安石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作,以议论说理见长。“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

-第 1 页 共 19 页

敢,世界观复杂,儒、道、墨、法、佛诸家的思想对他都有影响。 2、王安石的文论主张: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属于经世派的政教文学说,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教合一。明确将文章看作“器”,即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崇尚自然、简洁的文风。 半山。神宗亲政后任相,进行著名的“熙宁变法”,失败。 无论是政论文、小品文、游记,其议论文字,长篇短说,都结构谨严,析理透辟,概括性强,丽精深的绝句。其长处在于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独处在于作诗主意求工,主意之过流为议论,好求工而伤于巧;故“王荆识见高超,论议果断,斩钉截铁,不可移易;其叙事抒情之作,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如意畅达而气雄词峻,表现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理·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上片写金陵开阔萧瑟的秋景,下片感怀六朝盛衰兴亡的旧事。立意高远,格调苍凉悲壮。王安石把词当成诗来写,风格超脱,气韵桀骜,自由抒发,不受传统作法拘束,为后来的苏、辛词开了路。 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前者乃取法于杜、韩而自成一体,后者实为江西派的先驱,本唐音而带宋调,对宋诗的发展起了不小的影响。 【理·《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胸襟气魄,为早年诗歌以意气自许、直道胸中事的风格特征。但带情韵以行,仍不失为诗味隽永之作。 【理·《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描写自然山水,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造语工致而律法精严,为晚年“深婉不迫”之风格。【“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半山为其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瘦劲刚健是王安石诗歌的一贯风格,但早年为奇险劲峭,晚年则化奇崛于寻常之中,亦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苏轼、曾巩、苏洵、苏辙 苏洵 【简·曾巩文章的艺术风格】 曾巩的文章道学气、经生气比较重,缺乏形象性、抒情性、新奇感,但在写作手法和技巧风格的守正特色。(所以被理学家朱熹、唐宋文派和桐城派古文家所推崇。) 【东坡体】 1、苏东坡的生平及思想:以贬谪黄州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着人生,又2、苏东坡的散文创作:今存苏轼各体散文约四千余篇,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期的伟大代表坡全集》等。 【简·苏轼小品文的写作特点】苏轼的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寓有旷观达识和至理深情,不但言之有物,而且物皆着我之色彩,是其散文中饶有趣味的妙品,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漫笔写成,或寓情,或寓理,或寓气,或寓识,嬉笑怒骂皆为文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作者历经磨难而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其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是他性格的升华和思想的结晶。 【理·苏轼议论文】在早期苏文中占的比重较大,以政论、史论为突出。在论说风格上,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是苏轼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的作品。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其文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以阐发人生哲理、发表议论为主,更多地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最能展示其随物赋形的作文本领。 1、题材分类:现存2700余首,可分为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和陶(渊明)诗、题画诗四类。 2、分期特点:以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以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为主,多为社会政事诗,创作风格豪健清雄;后期以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老思想为基调,主要抒写贬谪时期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慨,诗风清旷简远、自然平淡。 【简·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由五代到柳永,词为艳科,至苏轼,词风突变,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促进了词体的变革,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词摆脱了对音乐的附庸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被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苏轼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苏词创作 苏诗创作 【简·苏轼诗歌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1、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苏诗也接受李白、杜甫和其它唐代诗人的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其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显著特色,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园地,造就了宋诗的新生命。 【东坡体】苏轼的诗歌创作,才力大,学问高,可完全不受成规束缚,具有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显著特色,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简·苏轼词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对词体的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北宋灭亡后,苏词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北派如蔡松年、元好问等;南派则成为南渡后的词坛主流,以辛弃疾成就最高,于南宋别开宗派,与苏轼并称苏、辛词派。直至金元与南宋灭亡,苏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 【以诗为词】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即“以诗为词”,是苏轼对词体革新的一大贡献。其主要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进了词体的解放,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被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 【综·苏轼词的多样化风格】 1、以诗为词,尽显豪放本色。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打破了词不能描写广阔题材的限制,由比较狭窄的花间酒下的男欢女爱,扩大到文人士大夫的雅思理趣等方面。其次是将诗词视为文学体式上的殊途同归,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创作方法入词。这种因题材和创作理念改革而带来的写作风格上的变化,必然将词体由原先的“软性文学”解放出来,引向旷达豪放的一面。如苏轼本人所提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后人目苏词为豪放之宗,就是指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词驰骋,意境超脱、扩大词境的总体倾向说的。 2、以词还词,不失秀美风流。苏轼一面革新词体,一面又维护与保持词的特点,完其本色。故其词作不仅横放杰出,也尽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在苏轼的词中,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刚健含婀娜”。因而他的词不能以豪放囊括,也不能以婉约标称,而是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秀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圆转者有之,奇艳绝丽者有之,风格是多样化的。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佑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元佑诗晁补之均出其门,时称苏门四学士。四学【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江西人。著有【简·“山谷体”的艺术特点,及以杜甫诗歌为宗】 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 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 【山谷诗的题材内容分类】①用于日常交际应酬的赠答诗、次韵诗和咏物诗;②反映民生疾苦和时事政治的诗;③表现自我人格和襟怀的抒情写意作品。数量最多,也最有特色。 【综·“山谷体”的艺术风格特征】 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黄庭坚作诗,力避流俗。为此,他常常使用拗句,改变句式,打破平【理·苏洵、苏辙文章风格特点】 1、苏洵:苏轼、苏辙父亲。文章以议论为主,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 唱三叹之声。 【简·苏轼的人格特点】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故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表现形式。 【综·苏轼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 1、“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多用空灵虚拟之笔,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由挥洒,气势奔腾而壮阔雄奇;且句式多变,以散行单句为主,又融合不少骈偶、排比成分,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在描写难以言传的状态、情绪和感受时,苏轼常用的方法是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或用比喻生动准3、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苏轼为文善于从虚处入手,采用诗家手法翻空出奇,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处处有一种真气内充的蓬勃诗意。 【综·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苏轼才气横溢、文思如潮,以散文句式入诗,翻新出奇,这其实是以才气为诗的重要表征。体现为善于用一连串想象丰富的比喻(亦称“博喻”)来表达生动丰富的想象力,使物无隐形,本相毕现;此外,凭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将日常生活里的许多平凡事物写得富有新意,引人入胜。 2、以才学为诗是苏诗的另一特色,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苏轼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寓哲理于意象,以理趣见胜,耐人咀嚼。(苏诗理趣的产生,大多数本于庄子“任自然”的虚静之旨。) 3、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风格多样,既有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又有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体现出一种高风绝尘的潇洒韵致和审美境界,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 方面却有自己的特长,诸如善于征古引经,叙事周密,裁减得体,语言明净等,有“醇于儒”2、苏辙:苏轼弟。以欧文为学习楷模,尤近六一风神。文风淡泊平和,以稳健见长,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委婉纡徐,有一意的书礼、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大都作于他贬谪期间。其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懂得生活的艺术,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旷放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他的诗、词、文和书画等,不过是这一人格的外在主,后期掺入大量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代文学颠峰时善处人生,以出世的态度作入世的事业。 作家。著有《东【理·苏轼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为代表,确地描写自然景物和各种具体事物的特征;或在议论中用比喻说明道理而妙趣无穷。 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人,又号涪翁,2、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强调“无一字无来处”,讲“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长于

-第 2 页 共 19 页

士都能诗,唯黄庭坚能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与苏轼并称苏、黄,对宋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以其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作诗以学杜为宗旨,喜欢用拗句。其诗被称为“山谷体”。 《山谷内集》、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拔,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山谷外集》、【拗句】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要么通过句式秩序的变更使《山谷别集》。 文气反常,要么改变一句或一联的平仄造成音调的突兀,有意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 【脱胎换骨】黄庭坚提倡的作诗之法,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从本质上看,它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奇出新。 仄,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不讲究声律谐协和词采鲜明,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力避柔辞滥调的作法,是山谷体“生新瘦硬”诗风的重要表现。 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黄庭坚提倡以学问为诗,有“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之说。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上,就是力避陈熟,注重对典故的改造和发挥,翻新出奇,营造新意境。 3、工于炼字,好奇尚硬,风格生新瘦硬峭拔,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黄庭坚作诗,常以字句的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诗韵的兀拗美。“瘦硬”是其诗风脱俗的表现,铅华洗净,隽旨独标,以生出新,以涩作健。但也有写得自然晓畅之作,追求自然简易的浏亮风格,趋于“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老成境界。 【山谷词的2种不同风貌】艳冶俚俗、婉媚豪放 【后山体】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诗风瘦硬,被称为“后山体”,是典型的宋诗。 【简斋体】陈与义,号简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前期诗歌创作深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南渡之后取法杜诗,突破了江西诗派瘦硬诗风的局限,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被称为简斋体。 【江西诗派】指宋朝时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黄庭坚在世时,其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一个追随他的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一说。黄庭坚去世后,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江西诗派由此得名。 吕本中 韩驹 曾畿 【陈与义】一生经历北宋末、南【理·简斋体的艺术独创性和贡献】 1、后期的诗歌创作比较接近杜甫的七言律诗,取材和诗境都较恢弘,突破了黄、陈瘦硬诗风2、简斋体能避免江西诗风流行带来的弊端,自创新格,给当时笼罩在江西诗派影响之下的整个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对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南渡前后的一位重要作家,与韩驹、曾畿等同为当时文坛领袖人物,首创用宗派观念论诗人群体,其“活法”理论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很大。 以禅喻诗,禅味很浓,带有苏诗哲理的意味。但同时也讲究“字字有来历”。 诗歌受黄庭坚、吕本中影响,风格较为明快畅达,对南宋诗坛影响更大,南宋诗坛的“中兴四大家”里有三家与曾畿有关。陆游得其亲授,杨万里受他的影响也很深。 【简·陈与义诗歌艺术特色】陈与义的诗歌创作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诗风明净,风格清新可喜。善于用简洁的白描手法、凝练流动的语言,捕捉瞬间意象,在闲淡处取神,饶有情韵。 2、南渡之后对学杜有了更深认识,多寄托遥深之作,诗风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尤其是晚期七言律诗,取材和诗境都较恢弘,突破了江西诗派瘦硬诗风的局限,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 【《江西诗社宗派图》】吕本中作,收入图中的诗人共25人,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此图首创用宗派观念论诗人群体,江西诗派遂因此而得名。宗派图所显示的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三是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关系。 【简·吕本中诗歌创作中的“活法”说对宋诗发展的作用】 吕本中诗学江西而主于自然,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讲究“活法”与“悟入”。所谓“活法”,即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陈师道】 早年受知于曾巩,后从苏轼,“苏门六君子”之一。 【简·陈师道诗歌的艺术风格】 陈师道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因一味学山谷体的瘦硬,无意于华采,又不能驰骋才气,故其诗瘦硬而不通神,可谓走入仄径穷途。不过,陈师道也有一些不一味以简缩字句为工的诗,语拙味永,瘦而有骨,尽力而无痕,深得老杜诗之神髓,诗境则又出黄庭坚之上。 宋初两个阶段。 的局限,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 【江西诗派发展分期】①发展期:北宋后期;②全盛期:南宋初期;③衰落期:南宋中期以后。 之外,有定法而无定法。这对于习惯循规蹈矩、恪守师训的江西诗派不啻为一种新的生命力。吕本中提倡“活法”,是在有意识【一祖三宗】江西诗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地将“山谷体”代表的江西诗派的“有意于文者之法”和东坡体的“无意于文者之法”辩证地统一起来。故“活法”说比较全面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陆游】 1、生平简介:乾道八年(117)3月,诗人到达南郑,走上当时的军事前线,过了8个月的军旅生活,自谓诗歌创作从此获得“诗家三味”。其诗集得名亦源于此。 2、诗歌作品:收入《剑南诗稿》,今存9200多首,古代作家中最多产的诗人。 3、散文作品:《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入蜀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综·陆游诗的爱国精神】 1、陆游的诗歌创作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他的近万首诗中贯穿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对国家命运的无限关怀、对祖国土地、人民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在他的创作活动中始终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2、渴望恢复中原、渴望自己有机会歌颂胜利,是陆游创作的主要动力,而他对这种愿望与现实政治局势之间的矛盾有深刻体会,不能不产生一种悲愤的感情,但并不消沉。发为慷慨悲壮或控诉投降派排斥抗战将领、贻误国事的罪恶勾当,或抒发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失地的夙愿。爱国热情至死不减,形成其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特色。 【诗歌创作分期】 自成一格。 2、中期:从46岁到夔州后开始。大气磅礴、热爱祖国的诗篇占据主要部分,尤其是那些请缨无路、功败垂成的作品,风格悲愤豪壮。 闲适淡泊。但爱国思想和积极奋斗的精神还继续保存着,不乏风格悲壮的作品。 【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他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诚斋体一改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成为南宋诗风转变杨万里 【简·杨万里“活法”诗的特点】 杨万里的“活法”诗,改变了宋人以人文意象为主的作诗习惯,变成以自然意象为主,重自然机趣,悟天地灵性,诗里充满奇趣和活劲儿。创作手法上变活用定法为无待于法,变避熟就生变化无穷,追求诗歌语言的浅近和口语化,表现了向唐诗典范的复归,成为南宋后期四灵诗风【简·范成大的田园诗艺术特点】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采用组诗形式,反映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农忙欢歌、田园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也有对官府剥削和租税苛重的深刻揭露。将田园牧歌式的恬淡自然和反映农民疾苦的现实描写融会为一,堪称古代田园诗的集大地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的精神,能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病,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美”的新途径。 【综·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多面性】 陆游的诗歌诸体皆备,不论是古体诗,还是律诗、绝句,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艺术风格多样。 1、古体气势磅礴。陆游是一位具有战士情怀的诗人。其古体诗多豪壮语,喜言征伐事,颇有老杜诗的雄浑气势,又吸收岑参的语奇体峻,写得豪迈坚挺。诗作素无长篇,也不采用一韵到底的习见方式,而是转韵较多,又摆脱固定的句法,使用杂言的形式,顿挫跌宕,跳跃律动,自具一种苍莽之感。 2、七律悲壮慷慨。陆游于律诗致力最勤,有“古今律诗第一”之誉。他的七律感时伤世,无不悲愤激昂,且对仗工整而自然圆3、七绝清新秀逸。陆游晚年写了大量清新秀逸的闲适诗。他的绝句小诗,以七言为主,善于咀嚼日常生活里的隽永滋味,领会当前景物的曲折情况,写得清新细腻、简练自然,极有丰神远味,而且明白如话。此外,他还更多地发挥宋人好议论的特点,在绝句诗里抒发感慨,用平易流畅的语言表达爱国思想,言简意深,带有散文化特征。 大部分词作,词风清婉,造句圆融而富诗意。情词真挚缠绵,凄婉流丽。 【理·陆游散文的特色】南宋散文大家,他的古文和诗作一样,极见才情。《渭南文集》中以记叙文成就较为突出,平静坦适,流露出作者晚年的心情。《老学庵笔记》所记多是他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之事,内容丰富,趣味盎然。《入蜀记》是一部旅行语,或沉痛表达了沦陷区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或斥责主和派大臣们出卖祖国土地的行径,转;很少运用僻典,主要力量安排在中间的四句,通常是景一联,情一联,于景联多有佳句。 1、早期:得曾畿亲授作诗“活法”,诗从江西诗派入而不从江西派出,初喜藻绘而至清新拔俗,【简·陆游词的艺术风格】陆游词与其诗相似,也有激昂慷慨和清淡秀逸两种风格。前者主要表现在他的爱国词里,后者则见于3、后期:65岁罢归山阴-85岁逝世,退居生活各方面成其最习见诗题,风格归于清淡秀逸,日记,也是其自传的一部分,其中山水描写有浓重的文化气息,文字简洁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妙趣。 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范成大 为化生为熟,因此其“活法”诗除具备新奇、灵活、风趣和流转圆美等特征外,就是层次曲折、成之作。

-第 3 页 共 19 页

的关键。 【朱熹生平】有很高文学修养的理学家,【朱熹】字元在诗文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皆有成就。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朱文公文集》、《韩文考异》等。 (仲)晦,号晦和江湖诗风的先导。 【理·朱熹的文学创作主张】 1、文学创作:以诗喻理而流溢出情趣、理趣,在诗的感性意象中闪烁着理性的睿智。 【简·南宋散文中议论文成就最高,各种小品文体现了南宋散文的繁荣】 1、南宋中叶是南宋散文发展的成熟阶段。最能体现南宋散文繁荣状况的,是笔记文的大量涌现,如随笔、游记、诗话、日记、杂录等,类于后来人们所称的“小品文”,多为篇幅短小、信口“闲谈”之作,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代表作品有洪迈《容斋随笔》、罗大经《鹤林玉露》、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等。 2、在南宋散文中,以扶危救倾的议论文成就最高,因有文气贯注,文字最为明达。 【永嘉四灵】 徐玑、徐照 翁卷、赵师秀 【永嘉四灵】指南宋后期诗坛的四位诗人徐玑、徐照、翁卷和赵师秀。由于他们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诗风极为相近,又都是永嘉人,故被视为同一诗派,称“永嘉四灵”。四灵作诗以唐诗为号召,其实学的是晚唐体,诗风清苦冷僻、局度狭小。 【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官场失意的小吏,流落于江湖之中,在相互酬唱间自然形成一种相近的诗风。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而称之为江湖派。江湖派诗人多效四灵体方岳等。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南宋末年文坛领杨万里齐名,是词与陆游、稼轩 【简·刘克庄诗歌的风格特征】 刘克庄早年诗歌创作从晚唐体、四灵体入手,刻琢精丽,风格轻清简淡。后期创作有意识地追踪陆游、杨万里的大家气度,笔力雄健,布置阔远,能融会众作而自成一体。 作为江湖诗人,戴复古作诗以苦吟求工,带有四灵余习,然能在盛唐和中晚唐名家中转益多师独特感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大多采取白描手法,清健轻快,平易自然,但包孕深厚而耐人寻味。 【理·刘克庄《后村词》】属南宋后期辛派词人。以诗作词,着重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手法,说理叙事,运用非常自由。 【《沧浪诗话》】是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专著。他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批评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倡导“以盛唐为法”。这对宋以后诗歌创作宗唐之风气的形成,以及历时持久的唐宋诗风之争,影响很大。 【严羽】字仪卿(丹邱),号沧【综·严羽“妙悟”与“兴趣”的含义】 【简·“永嘉四灵”诗歌的艺术特点】 四灵多选择自然山水为观照对象,常流露出山人名士的出世情怀,诗歌多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艺术上,他们专攻五律,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韵调;七绝数量不多,但新颖灵巧,圆美自然,很有特色。 【综·刘克庄学众家诗而自成一家,成为江湖诗人中最大一家,在江湖诗派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转益多师,融会众作,自成一家。刘克庄早年诗歌创作从晚唐体、四灵体入手,刻琢精丽,风格轻清简淡;中年逐渐摒弃四灵诗风,转而尚古体,尊韩诗,学陆游;晚年创作更是有意识地追踪陆游、杨万里的大家气度,笔力雄健,布置阔远,能融会众作而自成一体。此外,他还受杜甫、李贺及晚唐诗人的影响;学习张、王乐府等,从唐诗中多方面地吸收艺术营养,并熔铸了宋诗的时代内容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成为江湖诗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位。 2、调和众派,提携后进,极大促进江湖诗派的发展。刘克庄在艺术创作上,能兼取各家之长,又尽力调和各家之短。如他觉得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失之腐”,而晚唐体“捐书以为诗失之野”,尝试着将江西和晚唐加以调和,能于四灵、晚唐体之外自成新体,不局促于一家一派,超越了江湖习气,具有大家气度,在当时诗坛上名气很大。刘克庄又喜欢提携后进,受到江湖诗人的追谁,在江湖诗派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它江湖诗人】周文璞、高翥、叶绍翁(《游园不值》)等 【简·严羽“以禅喻诗”和“妙悟”的内容】“以禅喻诗”即借禅学为喻,把禅的境界当成诗的境界,借用禅理来说明诗歌创作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才有创作的灵感,才是“妙悟”。 【简·严羽“别材”、“别趣”、“兴趣”的内容】 1、“别材”是指诗人要有特别的才能,并不是读了书、有了学问就能写出诗来的。“别材”说解决了“什么是诗人”的问题。 2、“别趣”是指诗歌必须有美感形象,能感发人的审美趣味。有广、狭二义,广义指诗歌的美感魅力,狭义特指盛唐诗的审美特色。“别趣”说解决了“什么是诗”的问题。 3、“兴趣”,也即“别趣”,是指诗歌作品给人的美感,属于主观的审美经验。是感性的直接触发,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趣味。 【遗民诗人】 文天祥 汪元量 刘辰翁 郑思肖 【文天祥】号文山,著名民族英雄。著有《文山诗集》、《指南等 【简·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的思想内容】 此诗作于文天祥兵败被俘期间,以诗明心迹,直抒胸臆,不事雕饰,却沸腾着爱国的热血,满腔的忠贞和赤诚,写得极沉痛、极光明磊落,感染力极其强烈,是流传不朽的给人以爱国主义教育的伟大诗篇。 三宫北迁的情景。当时就有人称其为宋亡之“诗史”。 【综·文天祥爱国诗词的风格与感人的爱国热情】 文天祥的爱国诗歌,是他国破家亡、身陷囹而决不屈服的壮烈誓言和内心独白。无论诗、词,都是用血泪书写成的,情辞哀苦而意气激昂,反映了作者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虽兵败被囚,而精忠浩气充塞天地间,风格豪迈,骨气凛然,其境界已远非一般的诗情词意所可比拟,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放异彩。 抒发兴亡感慨,不假雕琢,风格遒劲而情致跌宕,被认为是宋末辛派词的后劲。 庵,谥号“文”,2、文学主张:持“文道一体”的观点。作为理学家,他重道轻文,作为文学家,他重道也重人称为朱文公。 文,看到并承认“诗缘情”的特点。文与道的合一,即美与善的合一。 袖,诗与陆游、【简·戴复古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江湖派的宗师。而自辟蹊径。他诗备众体,不主一家,追求风格的多样性,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时世的和晚唐体。代表人物有刘克庄、戴复古、鼎足而三。 1、“妙悟”是严羽诗学思想的核心,又含“悟妙”之意。它一方面指在学习欣赏诗歌的过程中,的特殊性。“妙悟”一方面指在学习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要靠对诗歌妙处的把握才能得其精华;另一方面在诗歌的创作中,只有中顿悟,才有创作的灵感,才是“妙悟”。 2、“兴趣”是指诗歌作品给人的美感,属于主观的审美经验。与诗歌自身的意境含义不同,“兴趣”是指外物形象直接兴发出来的审美情趣,是感性的直接触发,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趣味。 浪逋客。福建人 要靠对诗歌妙处的把握才能得其精华;另一方面在诗歌的创作中,只有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直观录》、《吟啸集》【理·汪元量诗的爱国情感】《湖州歌九十八首》用七言联章形式,纪实手法,抒写南宋亡国、【理·刘辰翁词的风格特点】刘辰翁号须溪,著有《须溪集》等,大半是南宋亡后作品。须溪词多真率语,感怀时事,悼念故国,1、北宋初期的文学基本上处于沿袭晚唐五代文风的过渡阶段,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柳开等人倡导的文坛复古倾向、王禹偁对诗风、文风的革新、杨亿等人的西昆体等;都为宋代文学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作了铺垫。 2、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不仅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所以人们又习惯于将这场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他对梅尧臣、苏舜钦的推崇、对王安石、曾巩和“三苏”的褒扬提携,有力推动了北宋文学的发展,使宋代士风、文风发生根本转变,宋文、宋诗得以开创新元而自具面目,独树一帜。 3、黄庭坚是在宋诗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诗人,他与苏轼并称苏、黄,同为宋诗的代表人物。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黄庭坚(山谷体)、陈师道(后山体)与陈与义(简斋体)被誉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另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始创江西诗派之说,其“活法”说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的精神。他们对宋诗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 宋代诗文创作概况 4、南渡前后另2位比较有贡献的江西派诗人是韩驹和曾幾。南宋诗坛的“中兴四大家”里,有三家与曾幾有关,可见其在后期江西诗派乃至整个南宋诗坛的所占的地位。 5、南宋中期是宋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诗坛涌现出“中兴四大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擅长写“活法”诗的杨万里、以田园诗著称的范成大等。理学大师朱熹的诗文创作和文学主张,在当时也颇有影响;南宋中期文坛可分为2派,一派是讲事功的功利派,以陈亮和叶适最为有名,文章与苏轼较为接近;一派是道学派,以朱熹、真德秀为代表,师法欧阳修和曾巩。在道学派中又分出来以吕祖谦为代表的论文一派,既以文贯道,又讲究章法,实为唐宋古文的谪嗣与正宗。至南宋末年,许多散文寄寓作者不甘亡国的壮烈意气和黍离悲感,显得特别肯切、沉郁和悲壮,造就了南宋散文最为光辉的篇章。 6、南宋后期,国势衰败,“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是这一时期诗风的主要代表。四灵作诗以唐诗为号召,其实学的是晚唐贾岛、姚合等人的诗体,尤重姚合的武功体,诗风清苦冷僻、局度狭小;江湖诗派的习尚与四灵无异,但人数较多,对社会现实的态度也比较积极,但在学晚唐体这一点上,江湖诗派与四灵是一致的。到了宋亡之际,文天祥等人创作的爱国诗和《正气歌》,是宋诗在这一时期闪出的最后一道光芒。

-第 4 页 共 19 页

宋代文学·词

代表作家 【晏殊】字叔同,世称“晏元献”。14岁以“神童”召试,一生显要,有“太平宰相”、“富贵词人”之称。是北宋专工令词且以词名世的第一人。 【欧阳修】欧词未脱艳歌的传统格局,但上承五代南唐,下启东坡词的舒隽与少游词的深婉,在宋词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代表作品 《珠玉词》:今存130余首,其中有为数不少的感伤之作,感慨人生的无常,哀叹光阴的流逝,表现了一种似含人生哲【简·晏殊词的艺术特色】 创作特点 【简·欧阳修词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1、晏殊是北宋初期词家的始祖,是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人物。他的词从五代小词脱胎而来,风格接近南唐词人,但他抒情的温文尔雅处,别有一番曼妙含蓄的境界,柔婉而富有诗意,透出作者雍容闲雅的生活态度,开拓了宋词婉2、晏殊词以明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情中有思的平淡意境,表现了对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与之相伴的惆怅感伤。其精美圆熟的艺术表现和雅致含蓄的倾向,展示出宋词风格的新特色,堪称典范作品。 艺术成就 1、欧阳修的词大体呈现两种风格,一是深婉含蓄,一是清新舒隽。较之晏殊,欧词在题材、格调、艺术手法上都有更多的拓展和独创,开宋词士大夫化的风气。 2、综观欧阳修词,既有精制的小令,以缠绵而旷达的笔调,表现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赏爱深情以及对酒当歌时生命无常的悲慨,形成细腻沉着而又豪放旷达的特殊风格,使词风向清空舒隽方面发展;又有新兴的慢词,写离别相思、男女恋情,多用慢词长调,通俗淫艳、泼辣直露;既有士大夫文学“雅”的一面,把坎坷仕途的人生感受寄寓于词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宦途风波和地方风情,也有吸收民间文学风味,描写女子豆蔻相思和艳情的随“俗”的一面,感情不加掩饰地流露于字里行间,词风清新,自然真率。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是多样的。 【简·柳永对慢词发展的开创及贡献】 1、从宋仁宗天圣年间起,柳永大量填写慢词,奠定了长调的形式和体制,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2、创体和创调是相关连的。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柳永慢词多用新调,宋词880多个词调中,有100多个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的体制至柳永始备。柳永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综·柳永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理的带有普遍性的无端伤感。 约派的正宗风格。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卿。出身官宦世家,但纵情风月,成为著名的流行歌词作家。后浪子回头,官至“柳屯田”。著有《乐章集》。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简·柳永词的俚俗特点】 1、词语尘下,表述浅近俚俗。柳永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将言情道爱表现得浅而又浅,尽而又尽。他以俚语合俚曲,将词作为流行歌曲来写,还其曲子词的本色。所以他的作品能投千万人之所好,赢得“凡有井水饮处都能歌柳词”的声誉,成为当时最通俗的大众歌曲。 2、题材表俗,描写城市生活的词和歌妓词所占分量极重,开后世市民文学的先声。1、创体。柳永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由于他大量地创作慢词,奠定了长调的形式和体制,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逐渐进入慢柳词中有五分之一是描绘都市的繁华生活、风俗面貌,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词阶段。长调慢词较之小令,篇幅增长,词体恢张,可开阖变化,有驰骋才情的余地。这就为苏轼革新词体和“以诗为词”有过半的言情词是写与歌妓的来往,表现她们生活中的情感。这种题词内容和表【综·柳永雅词的艺术特点】 创造了前提条件,士大夫可藉词抒写浩气逸怀,其性情抱负能充分表现于“曲子词”中。同时也使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2、创调。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柳永慢词多用新调。今存宋词880多个词调中,约有100多个为柳词所创或首现方式,成为后世以佳人才子相爱为内容的散曲、戏剧、白话小说的精神丝缕。遂有与传统五、七言诗争胜之势。 1、以赋为词,善于融合曲词和辞赋的长处。首先,柳永把赋体笔法引进到词里来,次使用。词的体制至柳永始备。柳永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情景兼容,3、俗色。柳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其俗词不仅在表述风格上浅近俚俗、词语尘下,并且大大拓展了宋词的层层铺叙,一笔到底。这种以赋为词的手法,使长调慢词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柳永开拓宋词艺术表现力的主要手段。 2、其羁旅行役词不减唐人高处。柳永创造性地将赋法移植于长调慢词后,便可用铺叙递进的方式,对事情发生场面和过程进行逐层的描绘,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的不同情感心态,从而大大扩展了词的叙事言情空间和词境的容量。这在柳永的羁旅行役词里表现得很充分,被苏轼誉为“不减唐人高处”。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著有《淮海集》,人称淮海先生。婉约词至秦观而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晏畿道】晏殊第七子,字叔原,世称“小晏”。是位至情至性的性情中人。 【贺铸】今存词280余首,其数量在北宋词人中仅次于苏轼,作品题材、风格均多样化。 《淮海词》:50多首专门描写男女恋情 《小山词》:一洗其父《珠玉词》的雍容典雅,形成极度凄楚哀怨的感伤情调。 《六州歌头》:此词为贺铸压卷之作,悲愤壮烈,表现他有心报国而无路请缨的郁郁不平之气。 【简·秦观词的情致】 1、秦词流传下来的80余首中,“儿女柔情”之作占绝大多数,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 2、秦词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用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深具一种袅袅婷婷的情致。这种情致是将传统小令的含蓄蕴藉、秀雅缜密,与柳永长调慢词的真率自然和通俗流畅中和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新风格。 3、秦词以抒情为主,较少叙事,能化景物为情思,避免了质实,显得空灵婉转而富有情致,具有情、辞兼胜的艺术特色。它清丽典雅,婉曲蕴藉,但于婉约含蓄里有凄苦的缠绵,轻描淡写中蕴涵凄厉的情感。其深婉处,能言其所欲言,将身世之感寓于艳情中,表达幽微丰美的意蕴,极富情致和韵味,被誉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大家”。 【周邦彦】·清真词: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史》说他:“舒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就取材而言,清真词内容与柳永词相似,早年以写男女艳情为主,后来颇多羁旅愁思之作。其咏物词和羁旅行役词,寄寓身世之感,最能体现清真词的艺术特点。 《苏幕遮·般涉》:写羁旅过程中的感受,言情体物融为一体,清丽浑厚,工巧细致,开南宋雅派词的先河。如“一一风荷举”。 《兰陵王·越调·柳》:名为咏柳之作,实借惜别写身世之【简·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表现有三方面】 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 2、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稳; 3、从创作风格方面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他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取秦词的柔婉、贺词的艳丽,综合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裁剪、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 【综·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 1、最能体现清真词艺术特点的,是周邦彦的咏物词和羁旅行役词。这两种题材的词里寄寓了身世之感,内容是相通的,在艺术上将赋的体物描写技巧与词的写景言情结合起来,多用曲笔、倒叙手法,将情节化的趋向引入慢词之中,表现方式曲折含蓄,章法结构匠心潜运,错综条贯,工巧浑圆,开创了一种慢词铺陈叙写的新方法。其词已不复以自然感发为主,而是以思力安排取胜。笔力“深劲”,意境“浑厚”,呈现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被视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2、清真词还具有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的长处。周邦彦继承了柳永用俗语入词而通畅明白的优点,舍弃部分柳词俗滥尘下的短处,做到了能雅能俗,亦清亦丽。其次,他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与此前词人的率意为之不同,周邦彦潜心研会,【简·晏畿道词的艺术风格】 1、晏几道的词,一洗其父《珠玉词》的雍容典雅,形成极度凄楚哀怨的感伤情调,但多停留在对以往歌舞爱情的追怀思念之中,是一种情绪性的伤感,且较重修饰之美,风格上典雅清丽。 2、小山词善于运用不同的构思方式表现相似的题材,多用情景互衬的手法,造语曲折深婉、浅处皆深,不露雕琢的痕迹。不过,这也使小山词的题材内容十分狭窄,大部分作品均未离开恋情相思与离恨别愁范围,且执著于梦境的描写,常借梦境抒情,在缥缈幽微的梦境里,捕捉那更深、更细、更微妙的心灵颤动。 3、晏几道善于吸取慢词的艺术经验运用于令词创作,言情委婉细腻而清新俊逸,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清刚顿挫之美。此外,还善于化用前人诗句,营造独美词境。 【贺铸词风】贺词大致可分2类:一是情思深婉的小词,词风介于晏几道和周邦彦之间。一是雄奇俊伟之作,为南宋张孝祥、辛弃疾前驱。 题材,将都市风貌与都市生活纳入词的表现范围,使歌词复与民众接近,成为当时最通俗的大众歌曲,赢得“凡有井水饮处都能歌柳词”的声誉。 4、手法。柳永不仅擅长写俗词,亦擅长写雅词。其雅词在艺术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赋为词,创造性地融合曲词和辞赋的长处,大大扩展了词的叙事言情空间。二是他的羁旅行役词不减唐人高处。 5、影响。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他对慢词艺术的创制和推动,为后代许多词家的创作提供了取效的法门。

-第 5 页 共 19 页

感,对“柳”的物态描写,紧扣“京华倦客”的思绪来写。 《六丑·中吕·落花》:一首做客他乡时写的羁旅词。看似咏落花,实为自叹身世之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李清照的词,是她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前期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南渡后,李清照用词述说迭遭丧乱、受尽磨难的凄惨心境,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国破家亡,孤独寂寞,充满了悲伤和忧郁。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家亡之恨,是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 【简·李清照“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善用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寻常语创造不寻常意境,清新工巧,明白省净,富于表现力。 2、“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3、“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李清照作词,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朱敦儒】字希真。性格萧散疏狂,傲视权贵。流传著作有《樵歌》。他是南渡前后颇有影响的一位词人,是隐逸词派的代表作家。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伟大爱国词人。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为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他的人生观,《好事近》: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明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1、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以词抒发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有豪气英风,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征。同时也往往蕴涵着英雄壮志难酬的悲2、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使辛弃疾在思想、感情上渐渐接近自然,因而形成另一种清新朴素的词格,构成了词作的恬淡风味。但颇多牢骚语。 3、咏春词和艳情词:数量可观,几占现存辛词十分之一。多写得疏朗明爽,清丽中见俊俏,“妩媚”中现寓刚于柔或振刚为柔之秀美,有婉约风韵。 【辛派词人】指的是南渡前后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他们在南渡后的创作,以其浓郁的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风格,成为词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元干】《芦州词》: 【张孝祥】《于湖词》: 【陈亮】《龙川词》: 【刘过】《龙洲词》: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南渡后的词作以慷慨悲歌为基调。 南宋初年词风转变的著名作家,作风豪迈飘逸。风格出入苏、辛之间。 人称龙川先生。豪放雄奇,昂扬激宕,开政论入词的创举,以爱国壮词享誉词坛。 号龙洲道人。词多写得气势贯注、流畅自然,但横放处往往流于平直和率意。 【理·白石词的格调与意境】 1、白石词在题词内容方面主要承袭周邦彦词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但受其性格影响,在词的音调和意境方面,往往具有清越、高旷的格调。 2、词采偏向于淡雅素净,故词境以疏朗开阔居多,多用清冷的词境来寄托他落寞【综·姜夔白石词清雅的艺术特色】 白石词风及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清空”、“骚雅”,并可进一步概括为“清雅”二字。 1、就清而言:清雅的人品,清刚的笔法,清虚的情韵;无论是咏怀、酬应、咏物,还是写恋情,都选择与“清”的情思相应的景象事物,遗貌取神而寄托遥深,呈现出“以清虚为体”而空灵淡远的风格特征。 【朱希真体】朱敦儒,字希真。南渡后过了7年漂泊生活,晚年被迫隐居,常放浪于烟霞之间,写下了大量隐逸词,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消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不少虚无思想比较浓厚的篇章。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自然飘逸,意境空旷淡静,情调超然洒脱,在词中自成一格,被称为“朱希真体”。又因其词集为《樵歌》,故亦称之为“樵歌体”。 【简·辛词的语言艺术特点】 1、“深雄雅健”的语言风格。辛弃疾博览群书,驰骋百家,转益多师,兼又具有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将许多散乱平淡的语言材料组织到词中,一变而为极生动、极带感情的文句,任意驱使而不觉其机械平直。在稼轩词里,诸体兼采,又以散文句法入词,经史子语拉杂运用,议论纵横,气势磅礴,从而形成了“深雄雅健”的风格。 但辛词用典少见堆彻艰涩,大多还是用在讽喻,托古喻今,借以扩大词意的深广3、语言风格多样,雅俗兼备。除用典多而精当,语句精炼警策、雄放雅丽外,稼轩词还有吸收民间语言而通俗化、口语化的优点。所以有些辛词写得极清新明快,似说话,近民谣,浅白朴素。 就字面和意境两方面进行融化,发展成一种较完备的作词的语言运用艺术。再次,周邦彦妙解音律,工于倚声填词,不仅注重制腔造谱、播诸弦管,还讲究文字声律的清浊轻重,以四声入词,求谐于喉舌;用歌词自身的节奏变化体现乐音的旋律,以文字之声律应和乐曲的音调,达到了词与乐的完美结合。 总之,北宋的慢词发展到周邦彦的清真词,既无柳永的“词语尘下”之病,又无苏轼的“多不协律”之讥,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成为后世词人取法的榜样,影响深远。 【综·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词无一字不协律;她既不像贺铸、周邦彦等人那样熔铸前人诗句,亦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只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浅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而且能“化俗为雅”,善用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寻常语创造不寻常意境,清新工巧,明白省净,富于表现力。 2、“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李清照以独到的功力,把个人的愁思愁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融为一体,情调入于凄壮悲伤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写出了婉约词的忧伤绝唱。 3、“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李清照作词,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既便是一些感时伤怀的低徊沉吟,追念往事的凄苦之词,其中也流动着一种爽逸之气,无脂粉气,无闺阁气,与一般流行的香软的词风异趣而独树一帜,亦非一般意义上的“婉约”二字所能概括。 【简·“朱希真体”的艺术风格】朱敦儒是南渡前后颇有影响的一位词人,他晚年被迫隐居,常放浪于烟霞之间,写下了大量隐逸词,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消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不少虚无思想比较浓厚的篇章。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自然飘逸,意境空旷淡静,情调超然洒脱,在词中自成一格,被称为“朱希真体”。其旷放词风带有颓废色彩,是南宋词坛上讴歌隐逸生活和出世思想的隐逸词派代表作家。 【“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辛弃疾是具有英雄气概的词人,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他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是他才情的发挥和人格的体现,继苏轼之后极大地拓宽了词境,使词与乐分离后,仍然能够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律诗而独立存在。辛词以慷慨豪放悲壮为主导,又不失温婉妩媚,“包罗万有”而别开生面,在宋代词坛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简·“稼轩体”的艺术风格特色】 “稼轩体”多以豪放格调出之,但又不失温婉本色。由于生性狂傲任侠,作词又多以抒发英雄失志的悲愤为主,豪放悲壮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宋词发展过程中完成的过人成就。因之,稼轩词有时显得极豪放,有时又很凄婉,有时显得桀骜雄奇、浩瀚流转,有时则空灵蕴藉,或者沉郁幽深,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所谓“易安体”,1、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兼容佛老。 愤。 2、善于使事用典。词至辛弃疾,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有辛词好“掉书袋”之说。便成为辛词的主导风格。可是就稼轩词言情的深微而言,却又同时保持了词体曲折含蓄的美妙。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隐居江西近20年的农村生活,度,增加词的含蓄性。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精通音乐,《扬州慢》:淮左名都,„杜擅长书画诗文。他布衣终身,浪迹江湖,寄人篱下,然性格耿介清高,又极富才情雅趣。 (牧)郎俊赏 作者主要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从侧面烘托,将感时

-第 6 页 共 19 页

伤世的幽渺心绪,渗透于对名城扬州满目疮痍的残破景象的描写中,传达出冷月无声的清虚情韵和凄凉感受。 的心绪,发抒幽愤,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而疏宕空灵。 2、就雅而言:姜夔作词于周邦彦多所取法,精通音律,注重修辞,避俗求雅,但词风的清刚疏宕则与辛弃疾声气相通。他运质实于清空,以诗的笔法、而且是江西诗的瘦硬笔法入词,以健笔写柔情,古雅峭拔,刚柔并济。于宋词的豪放、婉约之外,别立“清雅词”一宗,形成南宋中后期独树一帜的重要词派。白石词既不同于婉约词的偏于阴柔,又不同于豪放词的过于阳刚,而是以洗练空明的语言,清新刚健的笔调,来写他低徊不尽的心境。其词如深潭静水,微风吹过即起涟漪,但也不复有长江大河的滔滔气概了。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一生未入科举,江湖游士,以布衣身份辗转于官僚权贵之门。在南宋词坛,与辛弃疾、姜白石有如李商隐的诗,也因此失于晦涩。 《梦窗词》:340余首,在南宋词坛,其数量除辛弃疾外无人能及。 吴文英自制的宋词里字数最多的慢词长调,追忆其一生难忘的艳遇、同居、分离,以及美人儿逝去后的怅恨绵绵。 《齐天乐》(三千年事残鸦外):追怀往昔夏禹的奇迹与现实的感慨融为一体,时间空间交错杂糅,实有情事与想象意境错综叠映,奇丽中充满神秘险怪,幽冷凄迷中见热烈。 【清雅词派】 【史达祖】《梅溪词》 【周密】《草窗词》 【王沂孙】《碧山乐府》 【张炎】《山中白云词》、《词源》 【蒋捷】与张炎、王沂孙、周密,曾被清人称为宋末元初四大家。 《竹山词》 写作方法和风格多样性,应算是四家里最有自然之趣而不受词律的束缚。 咏物以描写见长,工丽的白描,婉妙的诗情,笔调轻盈绰约,造语清俊妩媚,词境婉约飘逸,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与吴文英《梦窗词》旨趣相近,在当时并称“二窗”。以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情别绪为多,而且往往融入黍离之悲,颇多沉咽凄楚之音。 以善于咏物而见称于世。因物起兴,触景生情,感时伤世,但含蓄蕴藉,寓骚雅于冲淡,以幽深之笔淡然写出。 提出“清空”“骚雅”之说,推举姜夔词风。张炎是宋词的结束者,以后便是新兴散曲的时代了。他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于理论上总结了宋词、尤其是南宋清雅词派的创作经验。 【简·吴文英词的题材分类及内容】 1、酬酢赠答之作:吴文英游幕终生,常托足于权贵之门,以词曳裾侯门。其酬赠之作多达150余首,既是其身为江湖游士谋生的手段,亦似含以词炫才的不甘寂寞心理。 2、哀时伤世之作:吴文英中年后入世渐深,混迹于前途无望的吏隐生活,目睹国家偏安苟延的情况,充满悲伤哀怨的精神苦闷,创作了一些哀时伤世的词,抒写对于国家现实的忧虑和哀愁。 这些忆旧悼亡之作,当与他不幸的爱情遭遇,及其生离死别的情词本事有关。 【综·吴文英词的艺术特点】 1、注重格律修辞,求雅忌露。吴文英作词讲究用事和修饰字面,强调协律、典雅、含蓄、柔婉。吴文英在词中的修辞,总是使用一些情绪性、装饰性极强的组词,色彩鲜丽,错彩镂金,炫人眼目;而且喜用僻典和代字,字句的组合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但凭自己的感受而不依循惯见习知的方法,形成深幽密丽的语言风格。他的词最长于修辞和隶事,以纤丽为工,以奇彩为妙,运意深远而用笔幽邃,蕴藉而不刻露,能灵活地运用借喻、暗示等修辞手法,再加上主语的省略,将现实感觉和心理活动的意象巧妙重叠在一起,构成一种局部形象鲜明而总体意境朦胧的画面。 2、章法曲折绵密,结构方式近于“意识流”。梦窗词在叙述方法上多依赖感情的联系而不是逻辑的连接,时间的跳跃和空象丰富,联想奇特,意境扑朔迷离,情思脉络隐约闪现而无迹可求,强化了艺术创造的巧妙性。 3、辞深意曲,失于晦涩。由于过分注重格律和修辞,词章结构方面又往往缺乏必要的过渡和呼应,加上用典过多,因此,梦窗词有晦涩难晓的一面。 鼎足而三,词风蕴藉幽邃,意境扑朔迷离,《莺蹄序》(残寒正欺病酒):3、忆旧悼亡之作:吴文英的《梦窗词》里,有大量念旧游、怀人、感逝的篇什,间场景的切换较为随意,有所谓“空际转身”之说;词意似不连贯而潜气内转,不同时空场景浓缩杂糅在同一时空中,想 【宋代词创作发展脉络】 1、言及宋词的发展,前人有“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之说。认为北宋词尤争气骨,南宋词则专精声律,由此将宋词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 2、就北宋词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北宋初期晏殊、欧阳修等词人,承续花间词派和南唐词风而有所变化;二是北宋词的创造时期,大词人柳永、苏轼以及秦观等,是推动宋词发展的关键人物;三是北宋词的总结期,出现“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宋室南渡后,因时势关系,词坛风气发生了变化。) 3、南宋初期的词人,多接受苏轼“以诗为词”的影响,以词言志抒怀,籍以激励人心,恢弘士气,这方面以辛弃疾成就最大;此外,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朱敦儒承苏轼词风而走向放旷自适,在旷放的基础上形成了看破红尘的隐逸风调,有“朱希真体”,分别代表了当时宋词发展的两种不同走向。南宋中后期词坛,有清雅词派崛起,姜夔为此词派的开山大师,以清刚的诗笔抒写空灵高雅的“白石词”,成为南宋雅词的典范。至此之后,词家取径各异而同趋于雅,欲以人工夺天巧,锻炼之精深,音律之闲婉,皆前所未有,但也因此而伤于自然。词至南宋中期起,豪气是衰落了。

-第 7 页 共 19 页

元、明、清传统文学创作走向概览

朝代 诗歌 元代正统的诗文创作,相对于元曲创作而言,要逊色许多。诗不如曲,文不如诗,已是不争的事实。以诗而言,元初诗坛基本上处于金、宋入元的遗民诗人的影响之下,承袭宋、金诗歌余韵。直到元代中、1、蒙古开国文臣(一代词臣):耶律楚材。 2、元文两大家:姚燧、虞集。 3、元北方两大儒:刘因、许衡 散文 词 从元代开始,散曲的勃兴逐渐取代了词的地位,使词的走势开始萎缩。元明两代,词坛一片冷落萧条。从清代开始,清代社会政治格局骤变对文人心态产生重大刺激,使他们由晚明的狂放恣肆转为内敛拘谨而对抒情文体形式重新定位,结果导致词坛出现了全面中兴的局面。具体表现是: 1、词的创作数量不仅超过元明两代,而且也超过了宋代; 2、词学理论也得到很大发展。从朱彝尊的《词综》一大批立论精审、阐幽明微的词学著作。 3、清代在词作的整理和编辑方面也有很大成就。 【清代感伤与重实文学思潮在词坛的表现】 1、明末清初词坛,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作品,在风流婉丽之中寄托了历史兴亡之感。同时期的王夫之、屈大均、钱谦益、宋琬等人词作中蕴含的兴亡之感和凄怆之情,多相类似。他们的词风是清代文学感伤思潮的肇始。其后,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以及自成一家的纳兰性德,或师法苏、辛的豪放苍凉,或推崇南宋词人的婉约清空,或上承南唐后主的感伤幽婉,都与清初文学的感伤思潮相融汇; 2、到了乾嘉时期,受社会上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的影响,词坛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厉鹗为代表的浙词派,从形式的角度强调词的质实,比较注重词的音律和辞藻;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则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这些都体现出清代中期的重实风气。 元代 后期,才出现了“元诗四家”,以及萨都刺、杨维桢、西域诗人等一批有较大影响的诗人。能用汉文写作且达到较高水平的少数民族诗人的大量涌现,是元代诗坛尤为值得注意的地方。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是元朝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产物。 从明代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的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明代散文的基本走向是在“文”与“道”、“情”与“理”的相互对峙和交锋中向前推进发展。 其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政治影响。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元末文人在远离政治漩涡的环境中所形成的隐逸心理和孤独性格,在明初的政治高压统治下受到猛烈的重创,他们在朱元璋屡兴文字狱的血的事实面前,不得不再次承担个人对封建政权的服从义务,从而造成明初到隆庆之前文坛的一片沉寂。从嘉靖以后,社会上的进步思想开始抬头,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也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而放松了警觉,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才得以面世。 2、思想影响。由于统治者官方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理学对文学最大的影响是“文道合一”观念,使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但另一方面,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 3、文学自身演变的影响。传统的诗文形式,经过唐宋等作家的努力,在内容、风格、形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令明代作家望尘莫及,只能尽模仿遵从之能事。与此同时,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却获得了无限的生机,使传统文学形式未免相形见绌。正统文人的才能只能局限在八股取试的樊笼里,扼杀了文人思想和感情的自由抒发,由此造成诗文等传统文学形式的萎缩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创作数量:清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数量不仅超过明代,也远远超过历代诗坛; 2、在美学风格上,清代诗歌鲜明地表现出清代审美思潮中重实和感伤这两大潮流的特色。二者在诗歌方面的表现,就是分别从宋诗的淳实和唐诗的缠绵中寻找自己艺术上的源泉,因而形成清诗宗宋和宗唐并举的局面。唐宋诗歌的优点在清诗中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1、创作数量:与诗词相同,清代散文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前代; 2、从质量上看: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清代散文与骈文的争奇斗艳,而制约两者之间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和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进步文学观念之间的交锋和对峙。 3、从时间上看:清初散文的走向主要是正统文学观念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扭转晚明的鲜活文风,同时骈文则在酝酿中兴;清代中期则是作为正统文学代表的桐城派的崛起并统治文坛,同时骈文也出现中兴,并形成与桐城派散文分庭抗礼的局面。 【简述“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的区别以及对清代散文演变的作用】 1、清初散文作家可分为两派,一派以清初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1、明代前期:道统势力的影响要大于文辞的追求,宋濂即是明初道统文学观念的代表。 2、明代中期:道统与文采分庭抗礼、平分秋色的时期。唐宋派即是散文领域道统一派以创作实践回击文采一派的产物。 对“道”、“情”对“理”的胜利而告终。 3、晚明时期: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小品散文中得到彻底贯彻,标志着明代散文最终以“文”到张惠言的《词选》和万树的《词律》等,出现了明代 清代 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被称为“学人之文”;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被称为“文人之文”。 2、“学人之文”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将散文作为“纪政事”、“察民隐”,宣扬自己政治观点和学术主张的工具,故而形成了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文人之文”对散文的认识不象“学人之文”那样强调社会意义,而是更注重其自身的文学渊源,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对扭转明末文风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3、经过清初“学人之文”和“文人之文”的努力,明代后期散文的放诞和华丽文风已经基本上被荡涤肃清,使在晚明受到极大遏制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重新抬头并很快再次居于文坛统治地位,对清代中期桐城派的产生起到了具有过渡性质的历史性作用。

-第 8 页 共 19 页

辽金元文学·辽金诗文

发展概况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历时209年,与北宋对峙166年。其后,金代辽而起,统代表作家 耶律倍 耶律洪基 懿德皇后萧观音 民间歌谣 代表作品 《海上诗》(小山压大山) 这是一首失意的悲歌,直接表达了对弟弟夺走自己王位的不满 《题李俨黄菊赋》(昨日得卿黄菊赋) 此诗构思巧妙,意境空灵,含有意外之意,是辽诗中少有的纯诗之作 艺术风格 辽代诗歌 治长江、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与南宋对峙109年。在这300余年里,中国实际上处于南北长期分治的局面。辽代诗歌和金代文学就是在消化吸收汉文化的民族融合与同化过程中产生的,并孕育了杰出的文学家元好问。 【初期发展阶段】金开国后不久,“汉化”的程度就超过了辽。占据金初诗坛的,几的现象,不仅加快了女真民族的文明进程,也使金源文学的发展得以启动,是为金代文学的初期。 【中期繁荣阶段】金大定、明昌年间,金代文坛出现了“国朝文派”,金诗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时期,在民间则产生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这是金代文学发《伏虎林应制》(威风万里压南邦) 在辽代文学中,契丹族诗人的创作始终占主导地位,尤以女诗人的作品引人注目。其中萧观音的诗作留存最多,而且风格多样。此诗反映的是辽帝秋季射猎的场景,虽为应制之作,却充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强悍和威风,不无靠武力吞并南邦东邻而一统天下的雄心。风格雄健,豪武犷放,很能体现辽代文风的刚健质朴。 《醉义歌》(遥望无何风色好) 此诗原作是寺公大师,用契丹文写就,长达120句,是辽诗中最长的诗篇。经耶律楚材译为汉语后流传于世。此诗的汉化表现有二:1、所用事典(陶渊明、李白)和思想旨趣(儒、释、道)均来自汉文化;2、采用的是汉诗的歌行体抒写方式。但此诗融入了契丹民族刚健质朴的粗犷气质,慷慨雄放,气势流贯,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被耶律楚材称之为辽诗中的“绝唱”。 宇文虚中 吴激 《又和九日》(老畏年光短) 《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 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是金初诗坛的代表作家,他们都是由宋入金的士人。 1、宇文虚中是金诗的奠基者,但他的诗中充满了眷恋故国的情绪。他以深挚的笔调,抒写去国怀乡的哀愁和感慨,有一种前强烈的恋宋情结。这几乎成了金初诗歌特有的感2、吴激的诗也以故国之思和故国之恋为基本主题,但主要以词名世。其最受人推崇的作品《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虽多概括和化用唐人诗句而成,但裁剪点缀巧妙,写得自然流转,宛若天成。 3、蔡松年也主要以词名世,与吴激齐名,并称“吴蔡体”。名作《大江东去》,写寄怀林泉的归隐之情,词风清丽闲雅,无激愤语,但词中曲折透露出来的感情却十分复杂。 乎全是由宋入金的作家,这种“借才异代”蔡松年 《大江东去》(离骚痛饮,问人生) 情基调。 蔡圭 党怀英 王庭筠 《闾山》(西风绝境抚孤松) 《河阴道中》(梨叶成荫杏子青) 蔡圭、党怀英、王庭筠是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真正的金代作家,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被元好问归为“国朝文派”。 2、党怀英是继蔡圭而起的著名作家,其诗体物精细,寄兴高妙,有魏晋陶谢之风。 3、王庭筠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其诗很少用典,多数是从大自然和生活中撷取诗材,用清切明快的笔调,描绘山村田野的纯朴生活画面,漫然成篇而臻于化境。 《奉使行高邮道中》(野雪来无际) 1、蔡圭的诗虽有承平气象,但骨力较为苍劲,开创了一种与“借才异代”的诗人所不同的北国雄健诗风。 金代文学 展的一个繁荣阶段。 【后期衰落阶段】金朝南渡后至亡国,是金代文学发展的后期。因国运衰败,时危势乱,诗人作品里多感慨悲壮之音,但诗学颇盛。 赵秉文 李纯甫 王若虚 《效王右丞独步幽簧里》(独坐幽林下) 《送李经》(纵饮高歌燕市中) 1、赵秉文诗歌创作强调“师古”,但又提倡风格多样化,他的七绝长诗气势奔放、不拘一格;律诗壮丽;五言古诗则真淳简澹、冲和清远,诗题多标明拟某某作,或效某某诗人,在风格上近似师法对象的同时,也带有自己的特点。 2、李纯甫在诗歌创作方面,仰慕黄庭坚诗歌的峭拔,崇尚雄奇险劲的风格,主张“以心为师”而自成一家,与赵秉文的多方模仿和以古为尚形成鲜明对比。他的诗写得狠重3,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言诗主张“出于自得”而本于自然,以求真求是为务,反对李纯甫及其追随者的尚奇倾向。他对黄庭坚及其山谷诗极尽挖苦抨击之能事,推崇苏轼那种信笔抒写、纵横奔放而能体现其真性情的作风。 《戏作四绝云》(信手拈来世已惊) 奇险而瑰丽多姿,属于金后期的“尚奇”诗派。 【诸宫调】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 董解元:生平不详,大约是金章宗时代的下层文人。“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 《西厢记诸宫调》 【《董西厢》对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1、《西厢记诸宫调》是董解元根据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利用宋、金民间流行的讲唱文学形式诸宫调所进行的再创作。诸宫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西厢记诸宫调》对原作故事的情节内容作了创造性的改造,不仅从思想上摒弃了原作的封建道德说教,也使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极大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使西厢故事焕发出崭新的艺术光彩。此外,《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白与歌唱相间的艺术特点,将叙事与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物形态生动传神,唱词文白相伴而质朴俊秀。这些对戏剧的发展也都具有重要影响。 元好问(1190-1257)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元好问的诗歌内容包括论诗诗、丧乱诗、咏物诗、山水诗、他的《论诗三十首》,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推举天然、真淳、慷慨、质朴浑厚和有英雄气的诗风诗体。他的丧乱诗最为感人,字血声泪,抒发亡国的深悲巨痛,笔力雄健,具有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作为遗民诗人,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题画诗和应酬诗,技巧更成熟,且不失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其丧乱诗。 【简述元好问词的艺术风格】 元好问的词今存380首,是金源词坛为主,是苏、辛之后作词极为豪健疏快的高手,但也并非一味豪放,而是能融汇婉约情词的韵致,形成清雄顿挫而深婉明丽的成熟风格,成为辛弃疾之后宋、金词坛上的又一大家。 词作,标志着金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和独特价值。 【为什么说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作家】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在他身上兼备北方民族豪健英杰的气质和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底蕴,堪称金代文学史上的一代伟人。他的论诗诗、丧乱诗,以及清雄顿挫的1、在诗歌创作方面,元好问是一位有着明确创作追求和理论自觉的诗人。他擅长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其《论诗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集中体现了他语出天然、真淳质朴、慷慨浑雄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其丧乱诗抒发亡国的深悲巨痛,字血声泪而又笔力雄健,具有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元好问的诗作现存1400余首,在金代诗人里不仅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是最高的。 2、元好问的词今存380首,是金源词坛最多产的一代巨擎。他的词风,于极为豪健疏快之中自饶深婉,形成清雄顿挫而深婉明丽的成熟风格,成为辛弃疾之后宋、金词坛上的又一大家。 3、元好问以其杰出的诗词创作登上了金代文学的颠峰。在金亡以后的遗民生活中,他又以收集保存金代历史文化文献为己任,编成了《中州集》,为保存和研究金代文学作品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上述种种,所以我们说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作家。 题画诗和应酬诗等。其中,成就最高者是其论诗诗和丧乱诗。最多产的一代巨擎。他的词风以豪放

-第 9 页 共 19 页

辽金元文学·元代诗文

文学阶段 发展概况 在元初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由金入元的北方士人,较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耶律楚材、刘因、姚燧等。代表作家及其生平简介 耶律楚材:契丹人,与金代元好问、李纯甫等为同辈作家,蒙古开国文臣。 姚燧:元初著名文臣,以散文著称,清人将他与虞集推崇为元文两大家。 主要内容/艺术风格 1、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的西域之行,写了不少反映军旅生活、描写西域风光的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亚一带的风土人情,是中国诗史上正面表现2、刘因的诗、文、词都写的不错,气骨超迈,意境深远,带有元好问诗那种沉郁苍凉的味道,有清刚劲健之气。 3、姚燧的文章有简约严谨和刚劲古奥的风格特点,继承了韩愈擅写碑文墓志的传统。但也有写得较质朴生动的文章。 刘因:人称“静修先生”,与许衡被称为“元北方两大儒”,是程朱理学在北方的传人。 西域生活的优秀作品。他堪称元蒙王朝一支独秀的诗人,被清人称为“一代词臣”。 元初文坛 由宋入元的南方人,多处于社会边缘,属于遗民诗人的较多。 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居士。著有《桐江续集》、《瀛奎律髓》等。 戴表元:宋朝进士,入元后隐居家乡。著有《剡源集》。 赵孟頫: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入元后仕元,封魏国公。著有《松雪斋文集》 1、方回的《瀛奎律髓》,是诗选、诗话兼诗论的著作。他中倡导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为宋诗张目,并说江西诗的特点是“格高”。所谓“格高”,多指江西诗派的生新瘦硬而言,故其诗作也以追求意象的生新和境界的古淡老成为特色。 2、戴表元论诗主张宗唐复古,但不乏诗律清新雅秀之作,然多佳句而少佳篇。他的七言绝句写得较好,如《西兴马上》,自然雅淡而有韵味。 3、赵孟頫以书画名世,书称“赵体”,画被视为“南宗画”正脉,诗词多清邃奇逸之作,读之使人有飘飘然出尘之想。但他的诗歌也有怀念故国之作,如《岳鄂王墓》,流露出真挚的悲痛。 “元诗四家”的作家都是元大德、延佑年间才活跃于文坛的,因有文才而被虞集:在元中期文坛名声最大,擅长诗文,又是当时膺服程朱理学的道学家。 杨载:作诗非常重视诗法,著有《诗法家数》。 范椁:曾编集唐人诗作为写诗的格式。 揭傒斯:从现存作品看,其诗歌内容在四家里最丰富,风格也比较多样。 【试论“元诗四家”创作的共同特点】 1、“元诗四家”在诗歌创作上有较为一致的追求,提倡写诗学汉魏、盛唐,主张以唐人为法,要使元诗不同于宋诗。如虞集提倡宗唐宗古,作诗守杜甫诗法,也很推崇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和柳宗元,追求诗风的温柔敦厚与平和雅淡;杨载诗学李白,有长风怒帆、一瞬千里之势,一些五言诗和歌行,也颇具太白遗风;范椁以唐诗为格式,尤好作长篇歌行,宗法李白、杜甫、岑参;揭傒斯“学诗以唐人为宗”,风格多样,其七律不乏庄严浑雄之作,时人认为“伟然有盛唐风”。 2、总体而论,“元诗四家”在诗歌创作上虽说都是在学唐人,但由于各自的性情才学不尽相同,故彼此间的诗风并不一样。但他们作诗都未能跳出唐人藩篱,模仿习气较重,刻意求工,雕琢痕迹明显,往往有句无篇,未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创作风格。此乃“元诗四家”的通病。 元诗四家 选入翰林院,在京师成为士子羡慕的著名人物而称誉诗坛。 元诗发展到后期才真正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来,其标志便是出现了萨都刺、杨维桢等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诗人,以及创作成就较高的少数民族诗人的成批涌现。 萨都刺:回族人,自称“北人”,但长期受汉文化熏陶,是南北文化交融孕育出来的杰出的少数民族抒情诗人,为有元一代诗人之冠。 【试论萨都刺诗词的风格特征】 1、萨都刺是元代南北文化交融孕育出来的杰出少数民族抒情诗人。其情感既有热烈豪放的一面,也有清婉细腻的一面。两方面的融合,使他的诗词作品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特征。如《满江红·金陵怀古》(六代繁华春去也),写山水,写怀古,深于情而善感慨。 2、萨都刺还写了一些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宫词和格调与宫词相近的艳情乐府,统称艳体诗。其宫词以流丽清婉取胜,将时人惯用散曲表达的艳情写入诗中,写得风流俊爽;其艳情乐府比宫词更显出色,旖旎轻艳而又有天然逸致。这些艳体诗在当时实属创新之作,可谓于“元诗四家”之外别开生面,自成一体。故有人认为萨都刺为有元一代诗人之冠。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行为放荡,为世人所侧目,但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却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在当时诗坛自成一派,仿效者众。 【试论杨维桢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杨维桢是元代后期诗坛上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诗人,其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仿效者众,自成一派,世称“铁崖体”。 1、宫词在元代后期诗坛十分盛行,能手颇多。杨维桢亦喜作宫词,他与萨都刺相属和的《宫词》,写得还比较清爽流丽;可内容与宫词相近的香奁诗,则十分香艳,主要以华词丽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恋情,以至写男女之事而堕入恶趣。但由于杨维桢不乏才情,是个写诗的高手,因此有些香奁诗也写得颇为奇妙。 2、杨维桢创作的竹枝歌,为带有民谣性质的民歌体小诗。它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能一洗樽俎粉黛之习,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格调类于古代的风诗和当时流传的今乐府而又有意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拢,因此为世人喜爱,一时流布南北,名人韵士起而效法,风气为之一变。 3、受竹枝歌成功创作的启发,杨维桢还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他把它称之为“古乐府”,实际上是带有乐府民歌情致的古体诗。他在诗中善用古韵、古语,使之有古拙的金石声;又不时以李白、李贺诗那种骨气端翔的仙鬼语出之,具有绚丽诡幻的瑰奇风格。这种铁崖体诗在当时吸引了众多追随者,成为诗派。此外,他的古乐府小诗(绝句)也写得才情缥缈,独步当代。 元诗后期 西域诗人:马常祖、迺贤(马易之)、泰不华、余阙、丁鹤年等,都是来自西域的色目人。西域诗人的崛起,是元代后期诗坛的一大景观。 【简述元代后期西域诗人的创作概况】 西域诗人的崛起是元代后期诗坛的一大景观。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下列几位来自西域的色目诗人: 马常祖:与虞集、萨都刺等人常有唱和,是当时诗坛的活跃人物。文章宏赡精赅,尤致力于诗歌创作,有《石田集》。 迺贤:又名马易之。他二十多岁到京师后,文名卓著,尤长于诗歌创作,每有一篇新作问世,即为士大夫所传诵。诗风“清新俊逸”。 泰不华:曾参与修宋、辽、金三史,以诗文名世,有《顾北集》。 余阙:为文有气魄,但作诗规仿六朝,清新明丽,诗风素淡。有《青阳集》。 丁鹤年:生当元末乱世,长期流亡漂泊,故诗歌作品里充满了国亡家破的感叹。

-第 10 页 共 19 页

明代文学·诗文

发展阶段及特征 明代前期诗歌往往从“文道合一”的角度将诗歌作为某种社会意识的传声筒,而忽略了诗歌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同时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文人的心态如何从隐逸孤独的自由散澹状态被迫转为入世拘谨的紧张状态以至到御用工具的可悲过程。 【中期诗歌】从明代中期开始,诗歌的变化从呼吁肯定“文”的独立地位入手,掀起了一场以复古面目出现的诗歌革新活动,继而在当时进步社会思潮影响下,在诗歌中开始形成表达抒张个性意愿的趋势。这股复古主义文学思潮虽然在很多方面触及了文学发展的根本问题,但由于以复古作为文学革新的武器,所以不可能将文学革新推向正确的轨道。 创作流派 家 台阁体 别类诗人 茶陵诗派 代表作家 刘基:字伯温 高启:自号青丘子 创作特点/文学主张 1、刘基兼长诗、文、词,而以诗歌成就最大。总体风格是境界开阔而情绪深沉。在文学上强调“诗教”观,主张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文学传统,成为后来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文学主张的先声。 2、高启本人性格狂放不羁,其人格带有元末隐逸文人的影子,诗风则与李白相近,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要题材。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兼师汉魏以来各家诗人之长。 从永乐到天顺约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的天下。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前期诗歌】在理学思想的控制下,由元入明作杨士奇、杨溥、杨荣 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采用的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由于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得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很多文人得官后以这种文风来证明自己身份地位的变化,以致沿为流派。 于谦 李东阳:茶陵人 诗歌内容大致分2类:一类是关心民生疾苦,反抗侵略战争,揭露残酷剥削等忧国忧民的诗篇,如《出塞》、《怜农》等;另一类是抒写自己坚定意志和坚贞节操的诗篇,如《石灰吟》等。 从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其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该派诗风仍属台阁体余波,但李东阳不满于台阁体无病呻吟、千篇一律的纤弱文风,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并且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具有脱离台阁体公式化形式的意义,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之间的一个过渡。 李梦阳文学主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即文坛上以“道”统“文”的强大桎梏,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为此,他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使自己的理论站到了与理学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相对的立场,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不过,其文学复古理论虽有涤荡台阁体的震撼作用,却也的确存在缺少创新、泥古不化的倾向。 何景明与李梦阳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束缚等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但主张以复古作为创新的手段。其诗歌创作具有俊逸秀丽的特点,较好体现了他注重创新的宗旨。 【前七子】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延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七子中,康海、王九思的主要成就在散曲和戏曲;徐祯卿能诗,议论比较稳重;边贡、王延相创作和理论均无特色。七子提出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门径。但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1、唐寅的诗追求自我个性,强调物质享乐,才情奔放,任意挥洒而又有天然之趣。他还好以俚语、俗语入诗,但却能做到语浅意隽,轻便自由。 2、祝允明反对理学的陈腐观念,追求纯真个性,在诗歌中突出表现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向外拓张的强烈要求,典型地交代出当时社会激进分子对压抑个性的社会氛围的抵触情绪。 3、前七子在北方提倡的反对宋代文化和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在南方得到吴中四才子的呼应。徐祯卿以诗赋见长,在北京及第后又加入了前七子的文学集团,体现了南北文学思潮汇流的趋势。 主张模拟盛唐,但取径较宽,论诗也不过分拘泥。还很重视创作中的“超悟”“兴趣”,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他的诗对音律、辞采、章法都很讲究,体现出对文学自身价值的重视。诗风凝重。 作为后七子的首领,王世贞打出的也是复古的旗帜,但更能从积极的方面继承前七子的进步主张,尤其注重文学的真情实感和艺术价值。在艺术上,他主张追求自然境界,在诗歌创作上往往身体力行,意到浑成,自然婉转,较少模拟痕迹,为论者称道。 【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的文学群体。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但后七子成员之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具有较大差异,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童心”说】这是晚明思想与文学革新棋手李贽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他把文学作为宣传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进化观点,并由此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从“童心”出发,他还强调文学的自然表现,反对刻意求工。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社会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杠。从诗文领域的公安派,到小说戏曲领域的汤显祖和冯梦龙,都受他的思想的影响。 李梦阳 前七子 (北方) 何景明 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延相、徐祯卿 吴中四才子 祝允明:号枝山 (南方) 文徵明、徐祯卿 谢榛 王世贞 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唐寅:字伯虎 后七子 【后期诗歌】到了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进步哲学思想所统摄的注重个性精神、肯定通俗文学的先进文学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仅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的进军号角,也是诗文等传统文学形式进行革新的正确思想源泉。在此风潮之下,诗歌的走向成为当时整个文学界肯定个性、注重真情实感的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初道统散文】明初政治环境的变化,使代表官方意志强调“道统”的文学观念成为文学思潮主流。 【明代中期散文】:明代中期是“道统”与“文采”分庭抗礼、平分秋色的时期。 【晚明小品散文】明代中期以后在注重个性和情感的社会思潮逐渐上扬的趋势下,文学领域主情、主文一派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并在散文领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明代思、文革新旗手 公安派 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著有《焚书》、《藏书》等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其三兄弟是湖广公安人,故称“公安派”。他们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湖广(今湖北)人 表现在创作上指诗歌要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这一观点既是对前人有关看法的继承,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时代特色。 【竟陵派】晚明的一个文学创作流派,以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竟陵派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认为“性灵”的来源不是诗人自己的“胸臆”,而是古竟陵派 钟惺、谭元春 人的篇什,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认为这是“俚俗”,而大力提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拼凑不同句式,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美,使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结果在创作实践上走向了匡救公安派的理论初衷的反面。 爱国诗人 陈子龙 夏完淳 早年受前后七子复古主张影响较深,写过一些拟古之作,后期诗风有所改变,往往将忧国念乱的沉痛感情注入诗中,显得苍凉悲壮而又辞藻华丽、音调铿锵,较为感人。被列为明最后一位大诗人。 师事陈子龙,9岁能诗,参加抗清活动,17岁就义。其诗歌不象陈子龙那么悲凉,却能把忧伤国事的情怀和少年英气融为一体,直抒胸臆,不事雕琢,风格慷慨悲壮,格调高亢雄壮。 宋濂: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深得《史记》笔法,寓褒贬于自然叙述之中,生动形象,传神写照。除了传记文之外,其写景散文往往文笔简洁清秀,自然生动,令人心旷神怡。其寓言体散文常道统派 明初典章文献多出其手 刘基:诗文兼长 王慎中、唐顺之、茅坤 归有光:散文最高成就 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说明抽象的哲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其议论性散文从容不迫,在活泼变化之中渗透着雍容华贵的气概。时人将其文章推为“当今文章第一”,在当时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文笔犀利,语言质朴,有秦汉古文之风。《郁离子》分18章195篇,全书对元末统治者的腐败、贪婪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唐宋派】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 除了在注重“道统”、主张为文根于六经方面与王、唐、归一致外,其它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离异。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且在倡道的同时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与诗歌相比,公安派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要更加突出一些。其中以袁宏道最为出色。他的70多篇游记是继柳宗元之后游记文学的新高峰。而他的一些传记散文则寄托了他对个性抒张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小品散文显示出公安派理论运用于创作领域的成功,是晚明主文、主情文学观念取得胜利的标志。 散文题材广阔,能将公安派清新洒脱之笔法和竟陵派幽深冷峭之意境融为一炉,又能避免双方的流弊,以深厚救浅薄,以严谨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涩,兼诸家之美,堪称晚明小品散文之集大成者。 【小品】“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明代后期开始用来指一般文章。它并不特指某种专门文体,明人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公安派之前,徐渭、李贽等人都写过一些挥洒自如、活泼生动的小品文。这种文章风格正好适应了晚明时期人们抒张个性、追求自由的社会心理和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于是便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 唐宋派 公安派 公安三袁 张岱 陈继儒、王思任、祁彪佳等

-第 11 页 共 19 页

元明文学·散曲

【散曲】 元代散曲创作特点 分期 创作流派 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与杂剧合称元曲。杂剧是戏剧,散曲则是用来清唱的曲文,性质上更接近于合乐的诗歌。在元代,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2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需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新诗体。 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曲风较为质朴,没有专门的散曲作家;后期曲风则趋于雅丽清婉,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注重字句锤炼、对仗工整和典故运用,有诗词化和格律化倾向,使散曲创作趋于规范和繁盛,作品数量较前期多,社会反映面也比较广。 创作特点 代表作家 白朴 关汉卿 马致远:元代前期散曲大家 刘秉中 卢挚 姚燧 张养浩 代表作品 颇多“看破”世情的感慨。 直白真率,尽显本色。 风格特点/艺术成就 剧作家及书会才人 风格多样,挥洒自如,曲尽其妙,既保留了民间文艺浅俗活泼的自然本色,又不乏文采情韵。 ①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作品带有更多的恋世与愤世交织的旷放意气。 【越调·天净沙】《秋思》 ②提高散曲艺术境界,扩大散曲表现领域。马致远的散曲市井气减少,文人品味增加。雅俗兼备而具有文采。如《秋思》小令,用意象叠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景中含情,蕴藉隽永,被誉为“秋思之祖”。 《潼关怀古》 能诗善词,作散曲以小令为主,具有初期散曲那种质朴的民间风味 小令多怀古唱和、寄情诗酒山林和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比较自然活泼,格调疏朗清雅,曲中不用衬字,写法与诗词较近。 散曲或抒发个人感慨,或写思妇之情,文辞流畅浅显。 ①题材:将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扩大了曲的题材。 ②风格:豪放,以诗入词,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 ①其归隐之作多慷慨豪放;②其恋情之作,豪爽通俗。 前期 变通写诗填词的方法作曲,尽管也有清新自然之作,但曲体特征并不是很明显。 比较注重立意和构思,作品的意境风格也更接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大重视。 绝大部分散曲作品,作于归隐杭州之后,主要可分为表现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而写恋情的两大类。 元代散曲清丽派的宗师。 元代后期专门致力于散曲创作而产量最多的作家,是元代后期清丽派的代表。 笔调风趣犀利。 宦达文士 云庄乐府 酸斋乐府 小山乐府 贯云石 乔吉 张可久 《清江引》、《田家》 后期 《双调·殿前欢》、《双调·水仙子》 ①乔吉散曲的风格有清丽与豪放两种;②乔吉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凤头、猪肚、豹尾 小山乐府中写山居隐逸的作品为数最多,主要表现作者归隐山林时怡然自得的情趣和清高傲世的品格。曲词善于熔铸前人的诗词名句和典故,艺术上注重含蓄蕴藉,意境构成显示出某些与诗词相近的特点。讲究曲律和音韵,对仗工整,文字清通雅丽,风格清丽。 此散套采用“反讽”手法,通过一个未曾见过大场面的乡民妙趣横生的口吻,对富贵还乡的统治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作品骂的虽是汉高祖刘邦,锋芒却指向元代现实社会中的剥削者,表达了被压迫人民对他们的憎恨。 以散曲论政,直接针砭时弊,并以大量生活口语入曲。 雎景臣 刘时中 《高祖还乡》 《上高监司》 明代散曲创作概况 分期 前期 散曲和民歌是明代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从数量上看,明代散曲远远超过元代;从曲调上看,明代散曲初期沿用北散曲,后南散曲迅速兴起,取代北曲正宗地位而成为散曲主流,开创了一些新的形式,使散曲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加速了散曲的雅化和词化。元代散曲的自然朴实和真率豪放风格因之退化。故明代散曲尽管数量可观,也不乏创新和发展,但因为它的发展走向与世俗精神相悖,因此地位和影响也就不能和元代散曲相比。 创作特点 明代前期的散曲仍然采用北曲,是元末散曲的余绪。作家多安于承平盛世,往往以散曲点缀升平,风格上不出闲适、疏狂的情趣,陈言套语,缺少新意。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风格艺术特点/成就 王磐:号西楼 《西楼乐府》一卷,全北曲 散曲集《秋碧乐府》等,多南曲 或写个人闲适生活情趣,或写朋友聚会,或写社会污浊现象,风格多样,清丽淡雅,讽刺俳谐,信手拈来,被列为北曲之冠。 多写男女风情和闺怨之作,时人称为“乐王”。文辞较为流丽。他的散曲以《滑稽余韵》较有特色,该集用北曲小令写出,共136首,每首写一个行业,构成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民俗风情。 能在继承前人散曲有关调古抒情、谈禅归隐、写景游记、男女风情等内容上,将题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较注意运用口语俗谚,极少雕饰,刚劲朴实,气韵生动,通俗自然。论者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明代散曲的最高成就,其地位可与元代名家相比。 题材广阔,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关于边塞军旅生活的作品,气魄雄健,表现出高昂的志气和慷慨的情怀。还有些作品则揭露官场的是非黑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世之情。 【“白苧派”】明代初期的散曲主要还是沿用北曲,然而到嘉靖年间,昆曲兴起,梁辰鱼不仅将魏良辅改造的昆山腔运用于舞台创作,而且还用来谱写散曲,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苧派”。 中期 明代中期开始出现南散曲,但北散曲仍然有很大优势,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作家如王磐、陈铎、冯惟敏、杨慎等均出现在这个时期。 陈铎:号秋碧 冯惟敏:号海浮山人 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全北曲 从白苧体产生到明末,南散曲成为散曲的主流,著名散曲作家有梁辰鱼、薛论道、后期 沈景、王骥德等。但由于他们的散曲或玩弄形式翻新,大搞曲集;或以词代曲,文雅雕琢;或追求音律,忽略辞意,致使散曲内容贫乏,形式浮艳,终于使散曲趋向衰微。 薛论道 散曲集《林石逸兴》 梁辰鱼 散曲集《江东白苧》

-第 12 页 共 19 页

清代文学·诗、文、词

时段 流派 清代诗歌 代表作家 顾炎武 吴嘉纪 屈大均:与陈恭、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诗风接近李白。 清代散文·骈文 创作内容及特点 文学流派 清初散文的一个创作流派。以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将散文作为“纪政事”、“察民隐”,宣扬自己政治观点和学术主张的工具,故而形成了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 清代词 创作内容及特点 文学流派 指清初以陈维崧为代表的一个词派。因陈维崧为宜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是开清代词坛风气的词作大家。该派作家还有曹贞吉、蒋士铨、沈雄等。他们互相唱和,并编辑代表作家及作品 黄宗羲:清代著名史学家。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 顾炎武 王夫之 代表作家及作品 陈维崧:使用过的词达1600余首,均为古今之最。 遗民诗人诗歌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表现民众在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失国之痛,使诗歌呈现出慷慨苍凉、激昂悲壮的艺术风格。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风宏伟浑厚、纵横恣肆,富有论辩色彩,但总体上其散文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要大于文学价值,这正是清初学人之文散文的基本特征。 兴(古地名“阳羡”)人,故该派被称为“阳羡派”。调达400余种,词作清 初 遗 民 诗 人 学人之文 阳羡派 过《今词苑》、《瑶华集》等。 钱谦益:清代诗歌宗宋倾从总体上看,入仕诗人与遗民诗人年龄相仿。常常为自己的政治选择而懊悔,显示出思想上的内在矛盾,所以诗歌中充满了感伤情怀;清初散文的一个创作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 清初三大家清初“文人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他们的散文比较注意从文风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和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三人中以侯方域成就1、侯方域散文在清初三大家中较突出。其散文从明末时期的主情华丽转变为入清后的老成沉稳,这恰好是明末清初散文文风变化的形象演示。 2、魏禧提倡“积理”,就是观察和认识社会生活。浙其文受《左传》、苏洵影响较深,叙事简洁而又生动传神。 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江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 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其词风格醇雅清丽,婉深流转。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标举朱彝尊推崇的江夔和张炎为楷模,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沈登岸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称。 清代初年 清 初 入 仕 诗 人 向和感伤思潮创始人 吴伟业:诗歌长于七言歌流派。以侯方域、魏禧、之文”的三位作家侯方行,有“梅村体”之称。文学上,他们能够批判地继承明末各种文学后期诗歌有“一代诗史”思潮的长处,在艺术手法上兼容并蓄,呈现之誉。风格上开清人宗唐的诗路。 施章、宋琬:南施北宋 出清初诗歌崭新面貌。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并称“江左三大家”。 主张以温柔敦厚的诗风来为“清明广大”的盛世服务。但诗中时常流露惊悸之感。 西派 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日、文王士禛 【神韵说】清初诗派之一,创始者王士禛。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较为突出。 人之文 【纳兰性德与阳羡、浙西词之不同】 1、推崇作家不同:阳羡派代表作家陈维崧作词师法苏、辛;浙西词派代表作家朱彝尊推举南宋江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洲人,大学士明珠之子。词风与李煜相近,善于用白描手法抒情,自然流转,没有雕琢的痕迹。 王士、毛奇龄、彭孙橘、顾贞观 前 期 其 它 诗 人 赵执信:诗路宗法唐人 查慎行:清初宗宋诗人中较为突出者 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 纳兰性界为作词最高标准;纳兰性德则极为推崇李煜。 2、艺术风格不同:陈维崧词风尤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朱彝尊词风醇雅清丽;纳兰性德词风则既感伤3、创作成就不同:清初词坛中,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虽然不乏壮怀激烈,然而有失粗率;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长于工巧而短于挚情;纳兰性德的词则纠正了二者的偏颇,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批评“神韵说”缺乏真情实感 较多反映社会民生问题,补救王士忽视诗歌社会内容的倾向 德 幽婉又直抒胸臆。

-第 13 页 共 19 页

沈德潜:其“格调说”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而割裂了唐诗的艺术表现与【格调说】清代中叶宗法唐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沈德潜。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为此,他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以上意图落到实处。 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号望溪 刘大櫆:方苞弟子,在桐城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鼐:编有《古文辞类纂》。他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且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使桐城派理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巨大流派。其门下的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厉鹗: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试述姚鼐的创作成就及其文学主张】 1、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学说进行融化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首先,他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其次,为使三者有机融合,他还提出“八要”,即“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具体操作理论来。其三,他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大致与西方美学范畴中的“崇高”和“优美”相对应,从而增加了中国美学的范畴。 2、姚鼐的文章比较重视形象、意境和辞藻所显示的内在意蕴,著名的《登泰山记》就体现了他的散文主张,是桐城派散文的标本。其它如山水小品和抒情散文等,在描摹景物、抒发个人感慨方面都有一定特色。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 袁枚的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但在创造实践方面却取得了比公安派更大的成就。 【性灵说】清代中叶真正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与宗唐、宗宋诗派及“道统”文学观相对的诗派。创始者袁枚。袁枚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对清代以来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嘉庆年间,当桐城派极盛之际,恽敬和张惠言接受桐城派理论影响恽敬 张惠言 阳湖派在散文理论上与桐城派相异处有二:一是在桐城派规定的取法六经语孟和唐宋八家之外兼取子史百家;二是把骈文的笔法引入古文,使散文也具备骈文博雅工丽的特点。但创作内容陈腐。 常州派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及周济等人,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提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风行,形成了在清代中后期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周济词论周济对词坛的贡献主要在词论,曾编选《宋四家词选》。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常州词派经过周济的发挥,体系上更加完备实用,在词坛上的影响延至晚清。 张惠言:其所说的“比兴”,主要是个人生活与诗骚传统迥然有别,所以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 张琦、董士锡、周之琦 1、方苞散文理论核心为“义法”二字。“义”指言之有物,“法”指作文讲究章法,师法《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家。 2、刘大櫆着重探讨文章写作中“神气”“音节”“字句”三者之间的关系。主张对文章神气的追求落实到音节、字句这些具体操作上。 3、姚鼐:《登泰山记》是桐城派散文的标本。 【清初浙派与清中叶浙派之异同:】 1、创作倾向和风格相同:清初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江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作词比较注重音律和辞藻,内容及抒情则相对薄弱,从形式的角度强调词的质实,从而体现出清代的重实风气。 2、不同之处:厉鹗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较之朱彝尊更为突出。而浙派词人的末流更是一味模拟,琐屑,词格也日益卑下。 厉鹗:继承了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主张,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派和清中叶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都推崇以周邦彦、词风相近,但词中孤中 期 宗 唐 诗 人 诗人内在情感之间的联系。故其本人诗歌平庸无奇。 浙词派 桐城派 中 期 宗 宋 诗的大家,也是“浙派”创始者翁方纲。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诗领袖。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翁方纲:其“肌理说”实际上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 倡从内容质实的角度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和遭遇的曲折吐露,清代中期 诗 人 阳湖的同时对其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也产生了一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所以被称为“阳湖派”。 常州派 以全面排斥,这种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派 定影响。因二人及大部性 灵 诗 派 郑燮:号板桥,工书善画,诗歌方面主张“自树旗帜”“直抒血性”,但清画坛“扬州八怪”之一。 比袁枚更注意关注现实和百姓勤苦。常通过题画诗(特别是竹子)抒发个人情怀 赵翼:江山代有人才出,论诗强调发展变化,反对摹拟古人,诗题材各领风骚数百年。 黄景仁:家境贫寒,英年早逝。 风格多样化,不讲格调宗法,明白晓畅。 诗作主要反映他一生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他由此形成一种孤傲清高的品行,《圈虎行》对于封建权势扭曲个人人格表示强烈愤懑,对于文人个性复归寄寓强烈愿望。 清代骈文复兴原因: 1、清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乾嘉朴学的陈维崧:开清代“四六体”骈文风气之先,为清代骈文的发展规定了方向。 汪中:禀性耿介,愤世嫉俗,恃才傲物,识见超群,对文人人格大丧失强烈愤懑,对个体价汪中代表清代骈文的最高成就。其骈文风格与当时诗歌领域袁枚等人的“性灵说”遥相呼应,是清代中期敢于重振主情和藻丽文学思潮、逆当时文学大潮流而动的弄潮儿。 清代骈兴盛,给骈文的再兴提供了一定动力; 2、清代骈文兴盛是清家与尊崇宋学的桐城文 代尊崇汉学的考据学派文人相抗衡的产物。 值的追求热切向往。

-第 14 页 共 19 页

曾国藩:字伯涵,湖南湘捻军有功以及成为洋务运动首领而成为“同治中兴”的名臣,亦因杀人无数而被称为“曾剃头”。他同时成为咸同之际宋诗运动的倡导者和桐城文派的中兴缔造者。为诗特别推崇黄庭坚,提倡一种以文入诗、倔强兀傲而又缩敛委屈的诗风。由于曾氏位高权重,响应者众,形成一时风会。此为宋诗运动第二期。为文则心仪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以私淑弟子自居。 【宋诗派】清道光、咸丰时期,诗歌创作不即作诗之法也发生大变,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此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同时上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开疆拓土的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晚清宋诗运动大约经历了三期:道光、咸丰之际为第一期;咸丰、同治之际为第二期;光绪、宣统至民国后为第三期。 姚门亲授弟子之中,管1、梅曾亮:其论文要【简述道咸时期桐城派特点及地位】 1、道咸时期,姚氏弟子承续师说守望门户,使桐城派遗绪赖以不坠。但鸦片战争其后实为多事之秋,经世文风之兴迫使桐城派作出反应。姚门弟子在社会变局之中,大体上能因时生变,倾向于文应经世有用,但又不能放弃桐城讲究义理之学和为文义法的根基,这就使其无法从根本上和内部产生新的创新动力和资源,只能承守而无力拓展其格局。 国势衰弱、士气不振均有感触。但其主张不外以封建伦理正人心、正风俗,流于空泛与保守。文体方面,大体上仍持守该派祖师清雅素朴、文辞洁净、序文有序的艺术规范,而少有与表现变动的时代和复杂的思想相适宜的宏大气象和绚烂风采。 3、地位:桐城文派此时期虽互相标榜,声势尚大,但随着太平军兴,其主要发展地区陷入战火,1856年梅曾亮、方东树相继去世,后继无人之危局乃现。 陈三立:戊戌时创新政倡【同光体】指清光绪、宣统至民国后的宋诗派,是晚清宋诗运动的第三期。同光体之名源于陈衍的诗论,大体是说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即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称“同光”乃出于标榜,以上承道、咸以来的宋诗传统自居,其实“同”字所指的同治并无着落,故改称“光宣”更符实际。这一派诗人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以陈咸同之际,曾国藩逢时造势,对桐城派进行了使其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变乱和文又为桐城派所讲求的身心义理之学培土固基。曾氏本人为文,学识宏通、入情切理、骈散杂厕、声采炳焕、雄奇瑰玮,为曾门弟子所服膺。桐城派衰而复振,因曾氏文自成一家而籍列湘乡,至此乃有“湘乡派”之称。曾门四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为湘乡派主力。19世纪60年代,湘乡派文成为洋务思想的宣称利器。 1、吴汝纶:湘乡派中笃守桐城义法、后又推的人。 2、桐城派末流:姚永3、林予:字琴南,既非桐城中人,又被视为“桐城缪种”代表人物。自1897年起以非凡识见和功力与人合作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影响至大至深。其“准古文”译文是创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简述曾国藩对桐城派的改造】 曾国藩是咸同之际桐城文派的中兴缔造者。他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改造桐城派的主张: 1、在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三要素之外,加上“经济”一项,以救桐城派侈谈义理的空疏之弊,使其增加应对现实、参与世务的功能; 2、在肯定桐城派阴柔惬适之美的同时,更推重阳刚雄奇之美,以救桐城文气势不足、格局狭窄之弊,使其拓展自身的功用、审美内涵和欣赏价值。 乡人。因镇压太平天国、仅在题材主题方面发生重要变化,同时诗体同、梅曾亮、方东树、点一为“因时”,一为姚莹有姚门四杰之称。 “求真”。其文多与时事政治相联,时代气息鲜明;游记文近柳宗元,为人称道。文风清新简洁,又具雅健雄肆之势。 由于其特殊地位和影响,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与韩愈。所谓“学宋”,姚门四杰 2、姚莹:姚鼐曾孙。于桐城派创作理论义理、考据、辞章三要素之外,加上“经济”一项,为当时经世文风的同调论者。 受龚、魏、林则徐影响,2、桐城诸家的文章,在思想方面,对外敌侵凌、宋 诗 派 晚清时期 新学,与谭嗣同并称“两公子”。民国之前的诗确有风云之气,后来面对世运日衰,诗境与心境益趋悲凉。其诗力避俗熟,追求奥衍蕴藉而又天机自然。 因势利导的成功改造,动湘乡派复归桐城派风转换对散文的需求,概 沈曾植:为官而兼治学,三立成就最高。其它主要成员有沈曾植、郑被推为“同光体之魁杰”。孝胥、陈衍等。 其诗最见“学人之诗”的特点:险奥僻涩,佶屈聱牙,诗味不足。 陈衍:同光体诗论家。 陈衍诗论独特之处在于提出诗为“寂者之事”和“荒寒之路”说,是一种隔绝于时代的命题,也正是同光体走向末路的原因 【汉魏六朝诗派】清道光、咸丰时期,湘人王闿运独树一帜,推尊汉魏六朝,史称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湖湘诗派。由于该派创作墨守古法,一味拟作,在时代巨变中已无出路,故随着两位主要作家邓辅纶和高心夔的去世,湖湘派即告衰微。 樊增祥:号樊山。民国后以遗老自居,人品诗品日趋庸下。 【中晚唐诗派】清末民初诗坛,著名诗人樊增祥、易顺鼎列为才子,诗风近于晚唐温李一派,因此虽未特别宣称专宗中晚唐诗,却衰,比同光体更有力地证明了传统诗文流派在时代巨变中的无所适从。 湘乡派 汉 魏 六 朝 诗 派 中 晚 唐 诗 派 王闿运:其论诗自尊“八代”,明言复古;其所作亦刻意仿古,各种拟作层出不穷,虽诗名甚盛,但被后人讥为假古董。 易顺鼎:字实甫,号哭庵。 被人冠以此称号。此派在清末民初即由兴而

-第 15 页 共 19 页

近代文学·诗歌

时段 诗坛特点 【志士之歌】清道光时期,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士林风气和学术趋向均发生变化。在文学思想方面,由此前的才人文学、学人文学向志士文学的主张转化或衍变。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以京师为中心,以龚自珍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志士歌吟占领诗坛。此时期诗风的主要特点是: 1、诗歌内容上的忧思沉痛,即以一种沉郁痛切的调子,唱出了一代士人对时世巨变的敏锐预感,对社会危机的忧患之思,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2、“微词褒贬”、“慷慨论时事”是志士诗风的又一特点。此时的“时事诗”,一方面具有建策献言、呼吁革除弊政之作,一方面则是伤时骂座,狂言放论,抉发弊端,其锋芒犀利、情感激愤,成为此时期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另一类与传统相联而又蕴涵新意的诗作,则是对民生疾苦的表现。 3、新的志士之诗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抒发志士之感慨。所谓“感慨”,是指一种是非爱憎分明、志气奋发郁积的情绪,发而为诗,则为一种慷慨激壮的情思,生动反映了那时士人风貌的一个方面。 代表作家 龚自珍:文学家兼思想家,“尊史”的变革文学观。 魏源:启蒙思想家,与龚自珍俱“以奇才名天下”。 代表作品 《己亥杂诗》:抒发对人才的赞美和呼唤人才降生的渴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成就不及龚自珍,但在诗风新变中的作用是一致的。主要创作是山水诗、时事风俗诗。 【试论龚自珍诗歌的艺术风格】 创作内容/艺术特色 1、龚自珍是才气过人而又得风气之先的文学家兼思想家。他敏感多情,哀乐过人,比当时其他诗人更为饱经忧患,更深切地感受着时代所给予他精神上、心灵上的震颤和痛苦。他将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怨愤中夹杂着豪迈,感伤中包容着热情,颓唐而又执著,郁闷的同时又憧憬着理想一一熔铸于他的诗作中,使其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士人情思的杰出表现者。 2、“少年”与“童心”是龚诗中引人注目的意象。这意象是他心目中青春生命和理想的象征,是与污浊的现实隔绝的纯真世界;他对人才被压抑的愤懑,对人才的赞美、强烈渴望和呼唤;对现实的批判锋芒、激荡的内心冲突、狂傲的性格等,都构成了他诗中最动人的内容,将历史与文化转折时期敏感士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声情沉烈,悱恻动人。 3、龚诗多抒发主观情感之作,想象丰富奇诡,语言璀璨瑰丽而又具有狂霸之气,形成了“幽想杂奇悟”“哀艳杂雄奇”、“郁怒情深两擅场”的迷人风格,受到清末民初众多文学家的喜爱甚或迷恋,影响非常深广。 清朝道光时期 1820-1840 提出“尊情”落花并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道光二十年(1840)的鸦片战争是有史以来诗人们所遭受的最严重的事变,它使古典诗歌的家国之思的张维屏 《三元里》、《三将军歌》、《新雷》 七律组诗:《传闻》、《迁延》 其三元里抗英的诗篇场面壮阔,声情激越,传播至今 提出“志士之诗”论者。其诗表现了百姓惨遭侵略者蹂躏的景象,叱责清朝官兵的昏庸怯战。 鸦片战争时期 1840-1853 抒情传统一下子发展到带有近代色彩的爱国诗潮。诗人们针对战争所写的大量作品,足以构成一部诗史。张际亮 林昌彝编有《射鹰(谐音“英”)楼诗话》,收有大量此种题材的诗作。 姚燮 《惊风行》、《冒雨行》、《闻定海城陷》 在写鸦片战争的诗潮中,姚燮的创作别有特色:以具体真切的细节描写取胜,组成一幅幅战乱流民血泪图 新乐府组诗:《抓夫谣》、《太守门》、《兵巡街》 朱琦 《关将军挽歌》、《吴淞老将歌》 身为御史,其所为诗,几乎全为抗英英烈如关天培、王锡朋、陈化成等而作。对他们血战而死的爱国壮举予以歌颂,同时鞭挞了畏敌怯战的将帅。 贝青乔 大型组诗《咄咄行》(120首七绝) 《咄咄行》每诗咏一事,重点在揭露清军营中投降卖国和腐败无能内幕的诸多咄咄怪事。在体式上开大型记事组诗先例。 太平天国时期 清咸丰三年(185③,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俨然与清廷划地而治,清王朝竭力剿杀,从此开始了持续10年之久、席卷半个中国的军事对峙与杀伐,使大批文人在思想感情和创作上均蒙上战乱所给予的独特色彩。他们在敌视、咒骂太平天国的同时,也对清廷清军的官逼民反、杀人如麻和横征暴敛予以揭露和抨击。金和在这方面成就最大。 【新诗派】在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及诗风新变与清末诗界革命正式发动之间,黄遵宪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近代诗歌革新的先行者。他提出作诗应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将自己的诗命名为“新派诗”,受到梁启超的高度评价,因此成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影响很大。 【新学之诗】又称“新诗”,源于《饮冰室诗话》,是戊戌前的数年间,特别是1896-1897年间,一批积极投身维新变法的士人,出于接受、宣传新学和革新诗风的双重需要,在诗歌创作中加进一些表现新思想、新学理的新名词。此类诗只在戊戌变法前二三年间昙花一现。 【诗界革命】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海外,以“新民”即启发民众觉悟为宗旨,提倡和发达文学界的全面革命,而最先提出的是“诗界革命”。1899年梁氏在《夏威夷游记》中,批评了千年古典诗歌的传统,总结了新学之诗的经验教训,首次标示“诗界革命”及其“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的衡量标准。1902年在《饮冰室诗话》中修订诗界革命的标准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曰“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新名词”不再被强调。这一折中性主张成了指导诗界革命的纲领。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有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丘逢甲、蒋智由等。“诗界革命”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运动作了准备。 【试述诗界革命主要代表作家的总体诗风特点】 1、诗界革命主要代表作家有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丘逢甲、蒋智由、黄宗仰等。他们自觉实践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纲领,将两个世纪之交、东西文明碰撞所产生的新思想、新事物、新知识金和 叙事诗作《烈女行纪黄婉梨事》、《兰陵女儿行》(1500余言的长篇歌行) 大部分诗作写于太平天国时期,擅长以文甚至以小说为诗,语言明白如话,实以有诗歌革新之相,故后来梁启超将他与黄遵宪被称为“晚清两大家”,胡适也指其诗在清末民初50年的诗界中占有很高地位。 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近代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积极参与变法维新运动。 《今别离》4首作于伦敦,分咏轮船、【试论黄遵宪诗歌对“诗界革命”的贡献及其拟古诗对诗境的拓新】 火车、电报、照相与东西半球昼夜相反之事,在当时别开生面。 1、黄遵宪在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及诗风新变与清末诗界革命正式发动之间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近代诗歌革新的先行者。他提出作诗应“我手写我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不拘泥于古,并将自己的诗命名为“新派诗”,其实验性的写作实绩受到梁启超的高度评价,因此成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影响很大。 2、黄遵宪的创作实践全面显示了他的创作理论。他那些写海外新鲜事物的最能显示“新派”特色的作品,记录了近代中国人走向海外世界后的新感受和新经验,为古今诗家所未有。例如,作于伦敦的《今别离》四首,分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与东西半球昼夜相反之事,诗题诗旨虽仍沿用传统乐府及男女相思,但其表达感情的介质却是全新的事物,所谓“纯以欧洲意境行之”,在当时称得上是别开生面。他的五古“议论纵横”,歌行“铺比翻腾”,写实叙事手法抑扬变化而条理清晰,功力过人,在咸同时期一派拟古诗风中独立中流,拓新了诗的疆界。 戊戌维新时期 1863-1903 谭嗣同 梁启超 康有为 《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 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出都留别诸公》 新学诗充满了批评君主专制和伦理纲常的激进精神,后期诗歌更表现出维新志士的仁勇精神和大无畏豪情。 《壮别》25运用新名词写作,表现出新时代意识;《自励》为言志抒情、实践其诗界革命精神的优秀诗篇。 维新领袖人物和理论家,其诗言为心声,多政治抒情之作,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显示了他作为诗界革命中坚的重要地位。 丘逢甲 生于台湾。“诗界革命一巨子” 曾为黄遵宪《人境庐诗草》作跋,同倡诗界革命。其诗将海外景、爱国情、新知识冶为一炉,开阔英健。

-第 16 页 共 19 页

融入创作中,在诗歌题材、意象、主题等方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2、诗界革命作家的诗歌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充分表现了那个动乱的时代,抒发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激越的情感。他们明目张胆地采用前人诗中向来忌用的辞句、容纳前人诗中不敢问津的新事新理,诗境壮阔,感情炽热,语言晓畅,表现出英气雄健的新诗风。尽管其间有些作品难免生硬粗糙,但诗界革命的主流仍不失为“时代的潮音”。 【革命诗潮】1903年前后,受当时政治革命形势及诗界革命发展必然结果的影响,一个新的年轻诗人群体崛起于诗坛。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更为鲜明强烈的民主革命色彩,表现出相当集中的题材与主题,形成了继鸦片战争时期反侵略爱国诗潮之后的又一次规模更大、更具影响力的诗歌潮流。 1、创作指导思想:主要还是继续诗界革命的兼具“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长的纲领,只不过其意境更加开拓,更具近代性质,其新语句运用更多,更显自然妥帖。 2、诗体、格律上的特点:并未突破传统规范,仍然是地道的旧体诗,在这个意义上仍保持着古风格。 3、革命诗潮的现代性:在美学风格上与传统诗歌美学所提倡的温柔敦厚、含蓄蕴藉大相径庭,在突破古典审美规范的意义上显现出现代性。 【南社】与清末民初革命诗潮密不可分的一个文学团体,成立于1909年,“五四”后解体,以高旭、陈去病、柳亚子为主要创始人与领导核心。“南社”之称,谓“操南音不忘本”,实寓反对北庭即清廷之意,其宗旨即是“反抗满清”。虽为文人之结盟,却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南社的文学思想以振兴国魂、保存国粹为共同宗旨,其组织形式也较为完善,有专门的社刊《南社丛刻》出版,是第一个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 南社与革命诗潮的兴起、壮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革命诗潮之兴催动南社诞生,南社之立又为革命诗潮推波助澜。【试述革命诗潮诗人的作品在诗界革命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柳亚子 《题太平天国战史》 《吊鉴湖秋女士》 南社:成立于苏州虎丘。 成员广泛,辛亥革命前后主要革命报刊和文学刊物主持人均在其中。 革命诗潮: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民国甫建就很快转换了。 诗人们以时代歌手自许,几乎异口同声地唱出了时代革命、民权、自由等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主题,虽不免单调却慷慨激昂。 【简述革命诗潮慷慨激昂的时代色彩】 1、革命诗潮慷慨激昂的时代色彩,首先表现在其美学风格上:作品多大声疾呼,直抒胸臆,狂歌肆哭,昂奋激烈,表现出一种与传统诗歌古典审美规范大相径庭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审美时尚。 2、革命诗潮慷慨激昂的时代色彩,还表现在其创作主题上:诗人们以时代歌手自许,几乎异口同声地唱出了革命、民权、自由、抛头颅、撒热血等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时代主题,虽不免单调却慷慨激昂,那些优秀诗篇百年之后读来仍使人血脉贲张。 【简述南社的意义与性质】 1、关于南社的意义,如鲁迅所论,“是鼓吹革命的文学团体。他们叹汉族的被压制,愤满人的凶横,渴望着‘光复旧物’。” 2、南社的性质:与清末民初革命诗潮密不可分、第一个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其创立宗旨是“反抗满清”,虽为文人结盟,却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其文学思想以振兴国魂、保存国粹为共同宗旨,成员广泛,组织形式也较为完善,有专门的社刊《南社丛刻》出版,其创作以诗为大宗,文、词辅之。 【简述柳亚子诗歌的政治情绪与革命精神】 在南社诗人中,柳亚子对清末诸传统诗派批判最为严厉,其诗中所表现的政治情绪也最为激进:直斥慈禧为“虏后”,歌颂太平天国,力倡女权,又多悼念烈士之作,感情深悲。柳亚子长期主持南社,又能与时俱进,诗多近体,其七律《孤愤》不啻一篇讨伐袁世凯的檄文,也显示出柳亚子不愧是将南社革命精神发扬最久的诗人。 陈去病 高旭 苏曼殊 同为南社创始人,诗名甚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其诗民族主义意识强烈,多咏史抒情之作,鼓吹排满复汉,追怀志士遗民,很典型代表南社诗人创作倾向 其诗民主意识突出,以唤起民魂为中心意旨,反帝爱国精神明显。 【简述苏曼殊的生平及其诗歌艺术风格】 1、苏曼殊:名元瑛,曼殊为其法号,广东香山人,生于日本。曾辗转于上海、日本、南亚求学并参加革命活动,曾两度出家,有“革命和尚”之称,以35岁盛年病逝。 2、苏曼殊奇才异秉,所作多七言绝句,哀怆低回,情韵宛然,蕴含一种“清新的近代味”。其写爱情的是也很有名,于禅心与情爱之矛盾反复吟咏,缠绵凄绝。易与后来青年产生共鸣,故传播颇广。 秋瑾:未参加南社。 《宝刀歌》、《宝剑歌》 秋风秋雨愁煞人 【简述秋瑾与革命诗潮】 秋瑾是著名的反清革命烈士、巾帼英雄。1904年东渡日本前即有《宝刀歌》、《宝剑歌》等雄豪之作,投身革命至就义前短短三年间,更以抒豪情、斥清廷、吁女权,悲歌慷慨,与当时的男性革命诗人引为同调。秋瑾之死,更激发大量哭吊烈士的诗作,成为革命诗潮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蒋智由 《卢骚》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被梁启超推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这类诗代表了20世纪初知识分子以西方为榜样,争取民族自由的精神面貌和新的诗风,紧接诗界革命而来的,就是民国前的革命诗潮了 辛亥革命时期 1903-1911

-第 17 页 共 19 页

近代文学·散文

时段 实学的世风转向,其中就包含着文风的转变: 1、龚自珍“但开风气不为师”,他是以文章慷慨论天下事这一经世文风当之无愧的开创者。龚自珍的散文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是政论与史论,为主要部分;一类是杂文,包括杂议、寓言、序跋等,其中《尊隐》为代表作。 2、魏源是经世文风的倡导者。道光七年魏源主持编纂刊行了《皇朝经世文编》,该书首次确立“经世文”的概念及衡量标准: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体。鸦片战争爆发后,受林则徐委托,编撰了《海国图志》这部世界史地著作,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成果。在序言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短”的思想,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成果以抵御列强侵略的先声。 3、冯桂芬明确提出文章改革的方向,认为文章应与时代相适应。他公开否定桐城派古文规范的观点,为经世散文地位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依据。写于1861年的《校邠庐抗议》是其代表作,也是咸同之际政论散文最重文坛特点 【经世文风】清道光时期,经世致用思潮风靡士林。士人们的危机意识、批判意识空前强烈,这种议政、讲求代表作家 龚自珍:文学家兼思想家,“尊史”的变革文学观。 魏源:启蒙思想家,与龚自珍俱“以奇才名天下”。 其它: 冯桂芬:对经代表作品 《己亥杂诗》:抒发对人才的赞美和呼唤人才降生的渴望: 创作内容/艺术特色 【试论龚自珍散文在晚清文坛的地位及其影响】 1、龚自珍是才气过人而又得风气之先的文学家兼思想家。他敏感多情,哀乐过人,比当时其他诗人更为饱提出“尊情”落花并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经忧患,更深切地感受着时代所给予他精神上、心灵上的震颤和痛苦。他将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怨愤中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杂着豪迈,感伤中包容着热情,颓唐而又执著,郁闷的同时又憧憬着理想一一熔铸于他的诗作中,使其作品 成就不及龚自珍,但在诗风新变中的作用是一致的。主要创作是山水诗、时事风俗诗。 成为那个时代士人情思的杰出表现者。 2、“少年”与“童心”是龚诗中引人注目的意象。这意象是他心目中青春生命和理想的象征,是与污浊的现实隔绝的纯真世界;他对人才被压抑的愤懑,对人才的赞美、强烈渴望和呼唤;对现实的批判锋芒、激荡的内心冲突、狂傲的性格等,都构成了他诗中最动人的内容,将历史与文化转折时期敏感士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声情沉烈,悱恻动人。 包世臣、蒋湘南等 《校邠庐抗议》:咸同之际政论散文最重要的成绩,曾被光绪皇帝印3、龚诗多抒发主观情感之作,想象丰富奇诡,语言璀璨瑰丽而又具有狂霸之气,形成了“幽想杂奇悟”“哀艳杂雄奇”、“郁怒情深两擅场”的迷人风格,受到清末民初众多文学家的喜爱甚或迷恋,影响非常深广。 清朝道光时期 1820-1840 要的成绩,显示了鸦片战争后驭夷、自强思想的发展,戊戌年曾被光绪皇帝印发各衙门作为新政依据之一种。 世散文发展有重要贡献。 发各衙门作为新政依据之一。 戊戌维新时期 1863-1903 【文界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进步人士,力倡文学界革命运动,其中“文界革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02年他在评介严复译《原富》时感慨于此书译笔“太务渊雅”,从而从内容(“欧西思想”)和形式(“俗语文体”)两方面提出文界革命的基本纲领。 【“新文体”】是指一种带有梁启超个人特点的新型文体。从语体说,是一种文、白夹杂,或曰介乎文白之间的康有为 梁启超 绉容 “公车上书” 日本《清议报》;《新民丛报》 《革命军》 【文界革命及“新文体”的影响和演化】 1、“新文体”集自龚自珍以来近代文章革新如经世文风、湘乡派洋务文章、报章文体、域外游记诸种经验之大成。它的产生可说是梁氏倡导的“文界革命”的最大收获。 2、“新文体”是由古文向白话文过渡的一个中介,由于新名词的大量采用和不加检束的文风,它比当时的白语体;从文体上说,是打破各种文体界限,将议论与叙述、抒情相结合,富于逻辑性、鼓动性的长篇新体散文;陈天华 从写法上说,是打破各派文章家法,采用一切能用的、有用的古今中外词汇、句式、体制,形成兼采众长而又柳亚子 独具一格的写作方法。 【报章文体】同光之际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近代报刊新闻业诞生,由此也催生了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报章文体,其开拓者为王韬。甲午战后,湖南得以首先推行新政。谭嗣同主持《湘报》,以报章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报章文体的成熟和发展。 【简述报章文体的特点及地位】报章文体的特点是:内容关乎时事政治,写作具有时效性,为文感情充溢,文笔奔放,明白晓畅,酣快淋漓,对读者极具鼓舞力量。报章文体是史无前例的写作方式,它对各时期的各派古文都产生了冲击。虽尚不足以取古文而代之,却预示着这种新兴文体的旺盛生命。并对此后梁启超的文界革命及其“新文体”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域外游记】同治年间中国人所写的域外游记开始出现。作者或为出使,或为旅居,或为考察,在目睹与中国谭嗣同 唐才常 樊锥 王韬 郭嵩焘 黎庶昌 薛福成 严复 王韬 革命宣传家《警世钟》、《猛回头》 话文更为切近“五四”文学革命的方向。 3、以梁启超“新文体”为表征的文学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直接开启了现代白话文的形成,甚至连后以上三者文风皆近“新文体” 来与梁氏政见相反、主张排满革命的革命派,也竞效其文风。 香港《循环日报》;上海《申报》 中国首位报刊文章家,是报章文体的开拓者,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诞生期的典型人物。其文学观与其新闻观密不可分,指出报章文字有代表民众情绪,形成公共舆论的功用。 同光时期 郑观应 广东香山人,实业资本家 主持《湘报》;《仁学》 《湘报》撰述、主编 《湘报》第一批撰文作者之一 《漫游随记》、《扶桑游记》 报章文重要作者。其文眼界开阔,理论切实而又蕴涵激情,善用对比,对读者颇具鼓舞力量。 力倡报章文体,以报纸为新民之具,作《报章文体说》大力鼓吹,认为报章文可容纳一切文体,不拘一格。 《漫游随记》记欧西各国风光民情、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等;《扶桑游记》记明治维新时期人物等。 同治年间 完全异趣的外国风光、人情、物产、制度等新世界、新事物之后,为文以记之。因所写内容、也因作者涉足异域之后观念的新变,这些游记中的优秀作品,均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和文风,自成一种新的文体,统称域外游记。 【政论文】下述散文作家都以政论文名世。以政论作文学,是文言散文向现代白话文过渡期间的特殊现象。“五四”以后,“美文”出现,人们即不再将其视为文学了。 【严复】1876年赴英学海军期间自治西方学术,归国后主持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使西日程》、《伦敦与巴黎日记》 光绪二年中国政府第一个驻欧使臣出使英法。思想与文风原近湘乡派,旅欧之后均有显著变化。 《西洋杂志》、《西洋游记》 《出使日记》、《观巴黎油画记》 其文意境新颖,文辞华美,委婉细腻,但一般很少长篇议论,点到而已。 其它作品: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新大陆游记》、《欧游心影录》;单士厘(女)《癸卯旅行记》 1895-1908:《天演论》、《原富》、【简述严复翻译文字的意义】 《法意》、《名学》等。 1、严复对西学有深刻理解,又深通西方逻辑学。他在甲午战后主张维新变法,先后翻译《天演论》、《原富》、《法意》、《名学》等8大名著,在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2、严复的译文,精心撰述,文笔渊雅,风格独特。这一方面确实限制了西学西书的广泛普及,但另一方面,由于严复译文实际上仍是有一定自由度的文体,如其自创名词“物竞天择”、“名学”、“逻辑”等当时即腾播人口,如今则耳熟能详,说明严译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亦有贡献;再者,在当时西学立足未稳、古文地位尚尊的条件下,严复用古文译书,很能抬高译书的身价,自有其历史价值。 其它著名散文作家 【章太炎】名炳麟,是辛亥革命时期“有学问的革命家”,又是文坛巨擎。治国学,同时涉猎西学。1903年为绉容《革命军》作序,以革命斥康有为、光绪等的改良主义。章氏论文独尊魏晋文章。 【逻辑文】指民国肇始出现的一种新式文体,作者章士钊。梁启超“新文体”出现后,被人广为仿效而流于排比堆砌之际,章士钊文异军突起,以“文理密察,而衷以逻辑”而受民国时期论者的高度评价,故称“逻辑文”。 章太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与《革命军》其文为学者之文,但较之“文笔古奥,索解为难”的论学文,其政论文虽通俗程度不能与“新文体”相比,合刊一册,因此而被捕入狱 但还是较为明快畅达,仍不失为近代文的光荣。 章士钊的“逻辑文”严格按照逻辑行文,论理周密,文法谨严;追求为文“逻辑独至之境”,行文主“洁”,措辞精密、繁复,有欧化倾向。被认为是1905-1915政论文章发达期的代表作家,逻辑文学集大成者。 章士钊 早年与章太炎、绉容结为兄弟,1903年著《孙逸仙》一书

-第 18 页 共 19 页

-第 19 页 共 1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