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探析

2021-10-08 来源:钮旅网
0 职业时空 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探析 刘峻峰谭卉张展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l 28) 摘要: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创 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在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专业下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农业院校如何抓住 培养新世纪的综合创新型人才。 学校特色,立足自身,不断改革完善,创新人才素质 2.建立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论述了农业院 农业院校应该通过创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以课 校应从教育观念、师资队伍、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 程为核心,实施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创 以形成新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应建立重基础、宽口 新,构建重基础、宽口径、多样化、个性化、开放式 径、模块化的新型课程体系,设立一级平台必修课 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程、选修课程体系和农、理、工三大类的二级平台必 关键词: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素质 修课程、选修课程体系。在一级平台上应设置通式课 程以及人文社科类、数理化生物及计算机类和英语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中国加入 课程类三个特色模块,以突出基础宽泛、文理渗透和 WTO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也取得了 强化英语能力的培养。农、理、工三大类二级平台上 稳步快速的发展,农业院校人才专业培养的人才不 应设置一系列专业基础模块,如在农科类的二级平 仅要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适应某个具体岗位的需要, 台上可设置资源环境、生态、农作物种植等方面模 而且要能够随时适应具体岗位提出的新要求和转换 块,工科类的二级平台上可设置农业工程技术等模 相关岗位的需要。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 块增加学生的自主性选择空间。目前,许多农业院校 术知识,也应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即具备适应市场 都采用了弹性学分制,但是学生选择课程在兴趣驱 的能力、经济活动预测分析能力、宏观和微观管理能 动的同时容易倾向于容易拿学分的课程,因此,模块 力以及协调各方面关系等能力。这充分说明农业院 化的课程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 校必须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从多个方面改革创新,不 3.创新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体系 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不但要满足地区性农业经济发展的 需要,而且要熟悉和掌握世界农业经济基础的现状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的培养 和发展,因此,农林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建立灵活 的适应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学校应该把单纯培养知识技术型人才观念转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但目前的教材内容陈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观念,把“维持性学习”的陈旧教 旧落后,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也落后于国内社 学观转变为“创造力为本”的创新教育观。农业院校 会发展实际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形势,极不利于创 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重点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 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信息传媒技术高度发展的今 能力的培养。创造不是精英们的专利,人人都是创造 天,创新教学内容应从基本核心内容出发,有效地引 的主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 导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科学内容,选择多样性的教材, 景下,对同一个专业,各种类型规格的人才,如专才 并理论联系实际。 型、通才型、研究型、应用型、管理型等都有社会需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在课程设置上 求,而且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认同度差异很大,学生的 增设与创造力相关的课程。诸如以研究创造力及其 发展志向也呈多样化。因此,在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方 开发为核心内容的“创造学”和思维科学、创造力心 案中,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在教 理学、科学方法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能等等,把 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创造性思维的规律很好地加以总结并有意识地传授 二 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 给学生,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开 内容 设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增强学 生的创、J 能力。 1.拓宽专业,变相对狭窄的专业教育为通识教 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习 农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 方法、方式的创新 济和2 l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要求,进一步拓 目前,教学发展的趋势已从重教转向重学,教师 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调整、改造、重组现有 应更多地使用积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如应用启发 专业,设置现代农业科学的新学科、新专业、新领域, 式和研讨式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的 增强专业适应性,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以“宽口径、 指导,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育人观,改革过去基础 培养学习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 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增厚专业 力、创造能力,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 收稿日期:2O10.10.17 作者简介:刘峻峰(1974一),男,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教管理。 ・62・ 第6誊・弟12期 职业时空 CARE人才ER HO RIZON o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应对教学的形式和手段 的教学评价观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将以知识传授 进行改革、创新。要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 为衡量尺度的教学评价观转变为评价教师在启发学 方法与新工具,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和辅 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潜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助方法,如网络多媒体教学、电子教科书、CAI课件 等,增强理论教学的实践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比如“模拟实验”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 节和现实手段。“模拟实验”的核心是在学生掌握了 定的理论基础上,在计算机实验室让学生应用已有 的理论知识,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 析处理的一种教学手段。模拟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 阶段就进行大量的操作实践,通过购买和组编某一企 业过去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深入到企业运作的 一方面的成效;将传统的学业评价标准转变为侧重对 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上来。改革考试 制度、内容和方法,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变单一 闭卷考试模式为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闭 卷、半开卷等多种考核模式,使学生个性、特长、创 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用个性化、多样化, 经济化取代标准化、从众化、非经济化的评价系统, 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创新的期望,并转化为创新的 动力,从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大量培养。 整个过程(包括核心过程),使学生提前接触“工作 岗位”,熟悉工作流程,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模拟实验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缩短以 后就业的盲目探索过程和不适应过程,为学生今后进 入企业,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感性经验。模拟实验在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四、鼓励学生科研创新,加强产学研相结 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农业院校本科生在科研的方式和类型上相对单 调,本科生一般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自行确 定的项目比较少。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经费, 鼓励学生争取自己立项的科研项目,支持学生积极 申请参与全国和省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挑 战杯”创业设计竞赛;淡化班级界限,按照学生的兴 趣方向组合科研创新团队;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参 加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造 力。而且科研的方式和类型也应该多样化,既应该包 括调查、实验等环节,又应该包括科研方法学习、研 讨式学习、独立学习、学期与学年论文、创造性的实 习和社区服务等环节。 同时,高等农业院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及地区情 况,选择多种方式开展与企业、生产科研单位的联系 与合作,创立校企联合办学实体,让企事业单位参与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培养全过程,使学生能真正参与 到企业生产管理、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和营销策划中 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邀请企业 精英在学校开设专业系列讲座,使学生掌握更实际的 工作经验和前沿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 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并将在科学研究 和生产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领悟到的心得教授给学 生,把他们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与学生们一起讨论 分析。充分利用教学与生产实践这两种育人环境的协 调结合,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训练,在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 力,为学生毕业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五、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师生评价激 励体制 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学评价方式方 法的改革是关键环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 习方式很大程度上受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制约。改 变教师教学评价方法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是实施创 新教育最急切的呼唤。 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改革传统 六、培养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现代师资 队伍 教师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农业院校在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 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农业院校应制定人才 建设计划,对教师不仅进行专业创新知识和能力的 培训,激发和提高教师创新的潜能,而且提供其施展 才华、自主创新的条件,让教师在积极参加教研科研 工作的同时,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开阔 教师视野,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在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鼓励人 才冒尖,打造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七、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开放 环境 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 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发展的结果,学生创新人 格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环境陶冶与 熏染。一是民主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创新人才成 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自由的氛围 当中,人才会得到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 激荡,进而才能有创新的冲动和进发。二是合作、交 流的环境,在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各种思想,意识才 会发生碰撞,在碰撞中才能辨别真实与虚伪,才能发 现创新与保守。 在新形势下,农业院校要为人才创新素质的培 养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科学氛围和学术环境;要开 展知识竞赛、科研报告会、学术讲座;要邀请知名 专家、学者作学术和形势报告,开阔学生视野、增 长学生的见识;要创新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学生组 织创新社团,开展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使学生树立 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风气,并使其 个性得以自由发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东,裴海英,等.新世纪高等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 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11):;55-58. 许丽英 论高校教育模式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 农业教育,2005,(2):1 5-1 7. 艾战胜,涂争鸣.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1 1 6—1 1 8. [4] 陈天培.“模拟实验”与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 与职业,2006,(5):76--78. [5] 王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2005,(¨):581--585.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