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训”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口来宾市肝城县高级中学 奠佳曲 【摘 要】本文论述“形训”在文言 越多的学生对汉字的正确书写方式产生 方法可以这样进行讲解,首先“馁”是由 文教学中的作用,详述在文言文教学中 因形求义、因音求义两种“形训”方法的 应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形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一 0083-02 目前,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成 为各个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过 由于文言文艰涩难懂,学生们的理解能 力又十分有限,导致目前多数语文教师 在教授文言文时,常常使用逐字逐句翻 译的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只能让学 生在当时学的时候记住,等课—上完,过 一天学生又不记得该文言文的意思。再 加上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课堂学 习氛围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较多。之所以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是教师过分重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 反而忽视了对学生文言文基础的训练; 第二,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只重视 语法教学,而忽视了词汇教学;第三,即 便是教师注重词汇教学,也仅仅只是注 重词汇的单义教学,在系统教学上有所 忽视。而“形训”作为我国传统训诂方法 中的一种,是通过以形说义的方法对文 言文中的词语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十分 有利于文言文教学。下面笔者将详细分析 “形训”这一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 的应用。 一、“形训”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人们的日常 生活,人们的办公、学生的课外作业等都 可以在电脑上完成。正因为如此,越来 了混淆。而有效地将“形训”应用在文言 “食”和“妥”组成的,“食”为偏旁,因 文教学当中,能够帮助学生区分文言文中 此可知其与食物是相关联的。再将其与 的字体、字义,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上下文进行结合,由此可知,在这句话中 文言文中词语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 “馁”字的意思为“饥饿”。 习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有效地应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对于 用“形训”有利于提高教师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来说,因形求义这一教学方 的效率,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 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艰涩难懂 理解。 的词语。 二、“形训”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使用以音求义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使用因形求义 的策略 的策略 在“形训”当中,音韵学一直都是其 因形求义是“形训”教学法中重要 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言学来说,“以音 的一部分。最早的汉字是通过绘形来将 求义”本来就是其本质。可见,声音是学 其想要表达的意思描绘出来的,因此汉 习文言文非常关键的一把钥匙。教师将 字的结构与汉字的意思是息息相关的。 以音求义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在文言文教 在文言文中,有效地利用汉字的形体结 学当中,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分析文言文 构来解释文言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能 中一些较为难懂的字词的意思。作为一 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文言文中的实词。 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例如,课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难发现:在众多的文言文中,有不少联 中有这样一句话,“免胄入狄师,死焉。. 绵词常常被学生认为是有意义的词,以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不少学生在阅读 至于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时常常出 该句的时候,都认为句子中的“元”字是 现错误。 理解最主要的障碍和难点。但事实上, 例如,课文《庄子・秋水》中有一句 教师只需要运用因形求义的教学方法, 为“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 便可以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笔者 而叹”。看到“望洋”一词,不仅仅是教 是这样使用因形求义的方法对“元”字进 师,很多学生都会想到“望洋兴叹”一词。 行分析的。“元”是由“二”和‘ ’两个字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者是 组成的,首先‘‘JL,’所指的是人,而“二” 缺乏条件,感到无可奈何。如果教师在教 字在人的顶部,从中就可以理解“元”指 《庄子・秋水》时,将其中的“望洋”一 的是人的头部,也就是元首的意思。 词与“望洋兴叹”一词理解为一样的意 又例如,在课文《晏子春秋》中,有 思,那么这句话的原意将会发生很大的 一句为“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 改变。事实上,望洋属于一个叠韵联绵 役民氓,饥寒冻馁,死凿相望”。这句话 词,有多种写法,如“望阳”“茫洋”等。 中的“馁”字,在现代汉语当中常被解 在文中所代表的是仰视的意思。而这一意 释为气馁。但是在文言文中,“馁”字并 思主要是根据“望”和“洋”两个字组在 不是气馁的意思。教师根据因形求义的 一起的读音所体现出来的。(下转第93页) 在案例运用准确的前提下,才能够与法 规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所 以在讲解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更加注重 进行讲解与细节对比,才能让学生有更 深入且精准的理解。反之则会让学生在 面对许多情况时无法准确判断。例如针 对杀人罪进行讲解时,案例选择便应当 有更多选择,更加全面,才能让学生了解 更深。杀人行为最终是否应当判处为故 意杀人,与当时的情况有千丝万缕的关 联。当事人是否属于自卫、是否存在精神 病患,这些都能够成为转变案件审讯形 势甚至影响最终判定结果的因素。即便 择,对案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案例 的处理是根据当时的法规条文,还是当 前的法规条文。但最为有效的方式是选 择近期发生的案件,这样不但无须考虑 法条的改革,而且由于是近期发生的事 件,能够确保学生对于案件有深刻的印 象,这样的案例是适用性更高的。 总而言之,法律法规,是维持我国 稳定发展的核心,也是国内公民、企业、 案例应用的精准性,确保学生对于法规 的准确理解。简单就游行示威行为的相 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 法》的应用来分析,其中第二章的第七 条明确规定: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 须依照本法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 获得许可。所以教师在选取案例时,也应 当注重这一点,事先确认案例中的游行 行为是否已经通过申请的合法游行,并 政府维护自身权益的依据。而法律相关 人才,则是法律的实施者与每个公民、每 个企业的权益维护者。而中职学校是向 社会输出法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由 此可见中职法律教学的重要意义。案例 教学法能够进一步简化法律法规的教学 过程,教师学会应用并做到灵活运用、 是自卫杀人,根据当时是否存在致使对 方失去侵害能力后再次施害的行为,都 可能最终得出不一样的判决结果。所以 教师只有多用案例,进行对比,才能让学 生对法规的理解更深刻、更精准。 (三)确保案例时代性,保证符合当 前法规 选取经过相关部门报备的示威案例来讲 解,确保案例的准确性,如果没有事先确 认这一点便将某一次案例作为正确案例 来讲解,则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再比如, 为了分析当前青少年多发和易发的犯罪 和违法行为,教师可以使用“蓝极速网 吧”放火案的案件,两个初中生因为和网 管发生了冲突和纠纷,所以起了报复心 规范应用,会提升法律教学的有效性,从 而让学生的法律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为 社会培养出更专业的法律人才。 每个时代的法律体系与条文,都有 一定的区别,我国建国为止发展至今,法 规也在不断完善。所以教师要确保案件 理,他们的纵火导致了二十五人死亡,并 且造成多人受伤,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 能够与法规联系在一起,首先应当注重 选择近期发生的案件。这样才能确保案 件与法规相符。反之则无法起到案例应 有的说明作用,这样对学生的思考与理 解是十分不利的。我国自建国以来,针对 宪法,在1988年、1993年、1999年以 【参考文献】 [1]史丽荣.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 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 教育,2016(24) 这样的案例讲解,学生可以产生共鸣,能 够达到预期教育的效果。 (二)注重相似案例对比,提升学生 判定能力 [2]王兰欢.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 学中案例教学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 教学研究,2015(8) [3]苗礼梅.探析中职法律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I].成功(教育), .法规条文看似固定化,但其中隐 含许多细节,任何一个细节,甚至几个 文字,都可能使最终的判定结果产生变 化。这些细节上的区别,只利用一个案例 自然是无法体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只有 摆脱单一案例讲解的方式,针对每项法 条都提出更多细节上有一定区别的案例 及2004年,共四次提出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改的内容涉及国家 机构、公民基本权利、国歌以及总纲等 共计三十一条,所以能够看出不同时段 的法规是有一定区别的。也许在1993年 发生的部分案件,已经无法为当前的法 规教学提供参照。教师需要更谨慎地选 2012(22) (责编罗汝君) (上接第83页)可见,有效地使用以音求 如果仅仅用书本中的注释进行教学,往 学中的意义[I].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义这一教学策略,能避免学生对该词的 误解。 往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所要表达 的意思。而有效地利用“形训”法,能够 帮助学生打好文言文的基础,掌握文言 文中形近词汇的意思。此外,语文教师 2016,13(3) [2]赵改霞.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在语 文教学中的重要性[I].学周刊,2o16(33)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 教授学生文言文时,如果只是单纯依照 课本当中所给出来的注释或者类似的参 考资料进行授课,是难以让学生真正理 解和把握文言文的。语文作为一个扩展 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所牵涉的内容是非 [3]郑立明.浅谈“诵读”在文言文 有效地利用“形训”法,还能够激发学生 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这对于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2o15(2) [4]张琳琳.浅谈“诵读”在文言文 教学中的运用[J].速读旬刊,2o16(5) (责编郝勋) 常广泛的。就文言文教学而言,现在语文 课文当中文言文的注释大多比较简单, 【参考文献】 [1]徐雯.浅谈诵读在高中文言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