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将音乐贯穿语文课堂

2022-02-13 来源:钮旅网
将音乐贯穿语文课堂

作者:梁焕敏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4年第6期

◎ 梁焕敏

语文新课标提倡加强语文学科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还倡导学生要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求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语文课堂可以响起音乐之声。

一.导入音乐

即把音乐作为语文课堂的导入语形式之一,以创设一种课堂教学的情景,制造一种欲说还休、此时无语胜有语的悬念,如此来使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愿望。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伊始,老师可以什么话也不说,先放音乐《月光奏鸣曲》。在柔美、恬静、飘逸的音乐中,学生沉入似梦似幻的境界,似走入朦胧、飘渺、似真似幻的月色之中并渐入佳境,此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入当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样,音乐的导入有时候比教师的语言导入更能够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二.背景音乐

即我们可以让某首乐曲作为课堂的背景音乐,时有时无、时大时小,时隐时现地贯穿于语文课堂。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对课文所写似身临其境,能较快理解课文,抓住文章的主旨。比如笔者在学生学习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时,就用乐曲《悠悠岁月》作为背景音乐,适时播放。在哀怨忧伤、如泣如诉、似真似梦的乐曲中,学生会较快把握课文的意旨,理解作者欲哭无泪、欲歌不能的情怀。再比如,学习长诗《孔雀东南飞》时,我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背景音乐。梁祝的遭遇和经历,与课文中焦仲卿、刘兰芝何其相似,那时而优美流畅、时而低沉哀怨、时而缠绵悱恻、时而高亢激烈的乐曲多像主人公的心曲。在这样的背景音乐中,教师不用多讲,学生也会理解得比较准确、深入。

三.诵读音乐

即学生在诵读课文时,教师为学生适配的音乐,以助其朗诵。由于改变了阅读的背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的吸引下,会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意境中,会更用心去感受文章深刻的内容,领略文章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情感,触摸文章的灵魂。在有音乐的背景中去阅读,学生朗读的声音也会更自然,语调会更自如,语气会更适宜,节奏会更准确。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笔者配上古琴曲《渔舟唱晚》来为学生助读就是这样。配乐朗读在课堂上激起的美感愉悦,是教师讲解不来的,那种文、乐相互交融的意境,也是教师单靠讲解所不能营造的,学生声情并茂的阅读也是教师很难用语言激发出来的。

四.助解音乐

即运用音乐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的一种做法。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不少学生关于课文的结尾对作者为什么要写到《采莲曲》不甚明白,这时,笔者播放了根据这首诗歌创作的歌曲《江南》,欢快、活泼、生动、婉转的音乐立时让学生跳跃到作者笔下描写江南采莲的质朴、热闹的民风场面,从而也明白了作者写采莲是为了写对家乡的热爱和惦念,借此来表达一种由作者是夜“不宁静”的心境到暂时逃离现实而生的一种心境,进而学生也会较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忧愁与喜悦相杂的复杂情思。

再比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意境清幽、环境幽雅、仙人如织、色彩缤纷的梦境不理解。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听音乐《楼兰姑娘》。歌曲描述了一个年代久远、真幻交织、飘逸婀娜的楼兰姑娘的异域风情故事。可众所周知,楼兰古城早已湮没于风沙,所以音乐《楼兰姑娘》只能是词作者对尘封历史的一丝追忆和怀念。这种情感正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对美人的思恋、对环境的变幻而造成的。人日有所思便夜有所梦,那楼兰古国曾经有过的浪漫、优美就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美好和梦幻。学生理解了这一情结,就

不难理解同此曲有异曲同工的课文作者李白创作的初衷和原委,也不难理解作者的安排和匠心。

我们还可以利用影视插曲来助读文学作品。如利用影视插曲《葬花吟》来深刻理解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用插曲《枉凝眉》来理解宝黛爱情的悲剧情节等。再比如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历来被文学界和音乐界誉为绝唱。作者在文中借各种声响的模拟,写出了高低粗细、抑扬起落、清脆圆润、婉转流利、幽咽滞涩、激越高亢的旋律。如果单靠读或讲,学生对这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音乐境界,对文中描写的各种模拟的声音会感觉抽象,甚至生涩。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借助音乐如琵琶曲《十面埋伏》、还有钢琴曲、提琴曲等来再现作者对琵琶女演奏音乐内容的描写,使学生得到具体形象的感受,如在眼前。接着再通过阅读让学生去感受和想象作者笔下那生动、形象、逼真的音乐意境,真乃乐尽而意无穷。

五.高潮音乐

这类音乐指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利用音乐来对课文学习做进一步的强化和升华,以达到“文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音乐不要限于已经创作好的音乐。也可以是学生或师生共同吟唱的歌声,亦可是老师的歌声。比如学习完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之后,笔者利用课堂剩下的几分钟播放了歌曲《存在》,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完诗歌《氓》可适时播放流行歌曲《我有一段情》,让学生对文中作者的情怀和追求会有进一步的感受,并且会及时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出调整,也真正是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怀。

六.背诵音乐

新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诗文占到一半多,大量的背诵,经常让学生头痛,甚至厌烦。这时候我们可以应用背诵音乐来改变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状况。中学生大多喜爱流行歌曲,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作曲子,用要求背诵的文言文作歌词,让学生在唱读中阅读、记忆。这种作法有点象宋词的依声填词,只不过,词不是自己所作,是现成的课文而已。

当代著名的音乐人甲丁曾经把外国的多首名曲填上歌词,在一些大型的晚会上演出,广受欢迎。如他曾把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把《休闲波尔卡》依曲填词,在2004年“春晚中”演出。在教学中,曲子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背诵的文章风格;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自己的喜爱和熟悉程度。比如有同学用《外婆的澎湖湾》来背诵《归去来兮辞》;有同学用《像风一样自由》来背诵《赤壁赋》;有同学用《走四方》来背诵《逍遥游》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背诵的过程中,乐曲方面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谁选的乐曲更合乎课文就用谁的,谁的曲子更利于背诵,就用谁的;同时,同一篇课文,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段落可以用不同的曲子。比如同一篇课文《兰亭集序》,第一段可以用《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作为曲子,第二段可以用《童年》作为曲子。这种背诵古诗文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改变课堂死板、枯燥的气氛,从而改变课堂结构;也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为大家的语文学习带来新的方法和思路。

当然,让语文课堂融入音乐必须有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要注意实用性、和谐性、辅助性原则。实用是指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音乐去吸引学生,使音乐在语文课堂的引入走向形式化、

程式化,我们应该考虑到音乐的情景作用和辅助作用,更不能让音乐的融入成为课堂花样化的象征。和谐指的是音乐的引入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样才能让音乐在语文课上起到应有的作用。辅助指的是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只起到配角的作用,音乐是载体,是学习语文的催化剂,绝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无论哪一种音乐、何种形式的引入音乐,都只是语文课堂的一种抓手。开发语文课堂的学习资源,拓宽语文课堂的学习视野,创新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在语文课堂融入音乐,一种手段而已。

梁焕敏,语文教师,现居河南郑州。责任编校:高述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