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然形态在造物艺术中的运用浅析

2021-01-31 来源:钮旅网
《长江丛刊》2019.08

自然形态在造物艺术中的运用浅析

■王 阵/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摘 要:文章认为自然形态贯穿于人类的造物艺术之中,在现代艺术与设计中运用广泛。在设计创意中,对自然形态的分解与重构,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技术表达。关键词:自然形态 抽象 解构 重构人类对自然的感知与探索已持续了数万年,从制作第一件石器开始,就不断地从自然中吸取智慧以改变生存环境。自然形态为人类提供了最为丰富的视觉经验、图像与情感,是艺术创新与设计的重要来源。自然物象以其千变万化的形态、结构、色彩、质感、肌理、结构功能等,给予设计以无限的借鉴和创意空间。当今中国,创意设计方兴未艾。自然形态转化为设计创意时,如何施以抽象、解构与重构,已成为设计基础教学中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自然形态的抽象化发展一般认为,抽象与具象相对,是自然物象或现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视觉形态。纵观现代视觉艺术的种种形态表现,不外乎具象与抽象,而且彼此的界限愈发模糊。但是,自然形态无疑将会贯穿在整个人类的视觉艺术史中。自然形态在原始艺术中,呈现着半抽象的图形或者符号化的表现,显示着史前人类猎获后的欢庆,是艺术表现的初萌。作为一种表现方式,自然形态在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儿童艺术及书法艺术中早已有意或无意地存在着(见图1左)。而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20世纪初兴起的抽象艺术则是建立在对自然形态研究的基础之上,以点、线、面、体及色彩与肌理的主观构成,表达某种观念性的主题或表现者的内在感受。抽象派代表画家彼埃·蒙德里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

绝对境界[1]

,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

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风景诸如海堤与海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短线所构成的纯粹抽象构成,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形

态,从而赋予大海以全新的生命力。(见

图1右)他的抽象作品,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出了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在自然中,一切关系都被外表所遮蔽,普遍性的特征隐藏于千变万化的个性外表之中。通过提纯,形态的形式美才能完全展现。

图1 左:彩陶葫芦纹壶,高30cm,

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

二、自然形态在现代艺术与设计中的抽象应用

亚里士多德曾言:“一切创造都先源于自然的模仿”。从古至今,自然界都是人类各种发明创造的思想来源,也是技术革命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不断扩展,运用形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形态是普遍可见的现实,是创造性设计活动不竭的源泉,是灵感激发的动机,也是形成设计风格和语言形式的文本。

在设计中自然形态的表现极为广泛,但是对自然形态的利用并非自然主义式的照搬,而是根据设计需要进行抽取和提炼,以形成新的形态关系,典型者如自然形态的仿生设计。人类在对自然形态的结构功能的研究中,发展了仿生学。仿生设计是人类向自然界不断学习探索的力量体现,是人类发现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生存方式。[2]

自然界中的物质结构,天然具有功能性,给人类的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服装设计等各领域以不断的启发,经典案例不胜枚举。比如,用海螺的旋转形态设计的旋转楼梯,既节省了室内空间,优雅的曲线设计又给室内增加了动感;有的摩天大楼的形式结构,受到

南美荒野中仙人掌的形态构架的启发。在服饰设计中,对自然形态的模仿更为广泛。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就把自然界中的花草、动物形态提炼为半抽象状态,设计成胸针、耳环、项链等首饰以及

地铁入口等公共建筑。[3]

当今服装设计,也有许多品牌争相把老虎、蜜蜂、仙鹤、蝴蝶等动物造形运用到服装及配件的图案当中。

右:蒙德里安,海堤与海构成十号,

85cmx110cm,1915年三、自然形态的解析在创意设计中,把形象完整的物体进行拆分,而后形成相互独立的单元或形体,再经过再设计和再创造,重新组合成新的形体,这个过程称之为解析与重构。形体的内部结构大多是用组合或链接的方式整合在一起,互相成为结构关系。对于形体的进一步研究,对内部结构做分解形式。这种剖析方式是对形体事物由表及里的认识方式,是形体内部结构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式。

形体内部存在着无法轻易观察到的各种形象,它们暗藏于形体的结构框架之中,只有通过种种方式手段,或透视、或解剖才能清楚地看见。这些平时轻易不见的内部景象,带来的是与往日造型大相径庭的视觉形象。这样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形,通过再设计和再创造会衍生出无数随机产生的形态。局部的单元分析有可能为艺术的重新创造与组合提供重要素材。

四、创造性的解析方式“解构”一词源于德里达(Jacque Derrida,1930—2004)提出的“解构主义”,是指要打破一切结构和形式的束缚。[4]

“解构”的同时也必然带来“重构”这一概念。“重构”是指把抽象形态

9

进行重新的组织、构成,达到形态的重组。解构与重构最早涉及到语言学、哲学、美学等许多领域,后来发展到现代艺术中,成为一种重要现象,是创新艺术和设计的重要思维方式。

20世纪初的现代派艺术伊始,西方艺术界已经开始对传统进行“解析与重构”了。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美术作为商品走进市场,给艺术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眼睛延伸到宏观与微观世界。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出了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流派。这些流派的诞生都是对传统审美的“解构与重构”。建筑师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他试图以深层结构学说、语法学规则、形态构成手法等,来实现建筑的生成与转化过程。解构主义建筑设计提倡反理性,在设计中引入随机、偶然等被理性所排斥的因素,对既定的传统建筑观念进行消解、淡化,在手法上打破了原有的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如平面或立体图形所叠加、互旋的彼得·埃森曼的《卡耐基·梅隆研究所》,非理性穿插、错位的空间构成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香港顶峰俱乐部》等。这类探索拓宽了创作视野,表现并强调了具有特殊性或偶然性的事物,丰富了设计手段和语汇,填补了建筑创作技法的空白。

实际上,在我国的传统凤凰纹样中已运用了解构和重构的方法。所谓的“麟前鹿后,蛇头鱼尾,龙文龟背,燕颌鸡喙”,凤凰便成了多种鸟兽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并且被赋予了超越现实的非凡意义。龙的形象也是如此。这种运用是中国古人无意识的运用,但是最终同样产生了新的事物并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通过对自然形态的内在结构、材料、空间等特征作深入地分析理解,而后由理性分析转向感性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方向过渡,可拓展引发设计者在形态造型上新探索。通过变形,夸张,象征手法打破空间、物理、时间、容积、肌理、运动规律;再将打破的事物作为元素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可以不按常规逻辑,而是按逆向思维方式组合。如此可使设计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充满幻想力的形态,从而提高设计和创新能力。

自然形态的解析元素之间交叉、叠加和碰撞,成为设计的整合过程和结

果,无秩序的外部形态实际上是清晰的

思辨过程与内部逻辑的显现方式。这种形式语言更多地倾向于从表层语汇转向深层结构的探索。在形式上运用错位、叠合、滑移、突变、重组等手法,使自然形态进行分解及重构,以进行多种解构主义效果的尝试,其形式语言上则倾向于抽象。

参考文献:

[1]兰雪.永恒的和谐——彼埃·蒙德里安美学精神探析[J].美与时(下), 2018(06):25[2]蔡江宇,王金玲.仿生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17.[3](美)瑞兹曼,著.现代设计史[M].若斓达·昂,李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4~140[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43.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AS180359)。

作者简介:王阵(1980-),男,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闽江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史论与民间造物艺术方面的研究。

(上接4页)灵表面,渐渐地腐蚀心灵。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挤进所谓的上流社会所谓的名利场,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时期都是如此。大河上来来往往,每日里不计其数的船只航行而过,但是其实真的有那么多的船只吗?未必未必。诸君再次放眼望去,那不计其数的疾行船只其实不过就是两大艘,一只是“名”,一只是“利”。古今中外,被名利二字弄得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实例实在是太多太多,此处便不做赘述。

人的贪婪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也许不能够彻底摒弃,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后天形成的文化素质和品质进行克制。成年人之于孩子最凸显的特点就是能够克制自身的欲望和本性。否则,一味地放纵自己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另外,小说中的利蓓为了达到挤入上流社会挤入名利场的目的,不惜利用

自己的色相上位。当今社会中一些年

轻女同志也抱着与利蓓相同或是相似的心态走在追名逐利的不归路上。人们追逐心中的梦想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应该注意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两个饥肠辘辘但是身无分文的人都想得到市集上热腾腾的面食,其中一个人选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去获得钱财来购买面食。然而另外一个人则选择了偷取面食。相同的目的,截然不同的两条路,注定了这两个人的结局也是不同的。第一个人在不断地努力之后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第二个人则被面摊老板打了一顿之后从此声名狼藉一蹶不振。

《名利场》试图通过情节安排和人物经历来告诉我们的就是,一切名利都是天边浮云。如今的社会较之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社会,浮躁虚荣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处于如此人心不古的社

会之中的我们必须坚守心中的净土,绝对不能够人云亦云,一味地去追逐表面的虚荣。名利终会过去,最终陪伴我们左右的是情感是精神。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确定性,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对作品进行个人理解,本文所述观点仅笔者薄见,抛砖引玉,望诸君积极批评指正,以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1]董爱华.论《典型的美国佬》中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重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邵晶晶.女人在爱情中的地位和角色——《名利场》两位女主人公对比[J].才智,2009(14).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