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索中国山区农业的发展之路?

2024-01-25 来源:钮旅网


探索我国山区农业的发展之路

山区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我国是多山国家,山区面积(包括丘陵和高原)占到全国陆地面积的70%,山区一般地处偏远地带,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发达,地势高低不平、山高坡陡,导致山区种植硬性条件较差,大规模建设与发展较为困难。不仅影响山区农产品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也使得很多现代化机械设施不能使用,山区农业发展较为滞后,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

山区农业发展有利条件:

山区农业发展虽然有许多制约因素,但同样有其独特的地方。山区土地资源的丰富性,动植物资源的丰富性,气候的独特性,生物的多样性以及较高的森林覆盖率,都是山区的优势点,虽然不能如平原一般大力发展同质、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却可以利用山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自有的特色道路。

地理条件的制约,注定了山区农业发展与平原农业发展的不同。山区农业到底该如何发展?

一、 紧抓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逐步改善山区农业发展环境

⑴加大现代化机械投入,改善山区农业发展硬性条件:山区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条件就是地理环境,山高坡陡、高低不平等等都限制了规模化农业的发展。借助国家、地方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首先要解决交通、水利等传统“老大难”问题,农产品出行难,

农作物吃水难,这些基础难题一定要优先解决,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解决了出行难以及吃水难的问题,山区农民才能够更好的运输农产品与灌溉农作物,才能够将山区农业更好的发展;其次要加大对山区现代化机械的投入,山区地理错综复杂,可以通过现代化机械的投入来逐步改善山区农业种植的硬性条件,通过合理的规划不断改造,从而让山区地理环境这块短板得到改善。

⑵加强山区务农人员教育培训:由于山区一般处于偏远地带,农业种植户年龄较大(年轻人城市务工)、知识文化较低,对于生产种植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中,缺少系统的种植知识培训。加强教育培训有利于让山区农民接触新兴事物,新的种植模式,学习新的种植知识等。

⑶逐步向规模化靠拢:虽然山区农业不可能如平原那般大规模种植、栽培,但是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从分散种植逐步向适度规模化靠拢,还可以建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等,实现分购集销模式,优化农产品买卖中间过程,节约中间成本,解决产品经营的分散性。

二、坚持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找准山区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日本也是一个多山国家,曾经主要种植稻米,其大米自给率曾高达95%,但随着世界粮食供应状况的逐渐好转,日本已经将原有的耕地调整为种植其他更具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如花卉、蔬菜、水果等。山区种植粮食作物效益不高,这就要求山区农民主动调整种植结构,深度发掘山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如武陵山区做大做强茶叶、烟叶、中药材;秦巴山区大力发展核桃、板栗、食用菌;大别山区重点建设油茶、中药材等。

三、 提质增效保质量,转变经营方式:

既然不能以规模取胜,就得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突破口,在发展传统农业与特色产业的时候,注重产品本身质量,将产品做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绿色食品”概念受到追捧,山区农业具有较好的发展绿色产品的优势,但仅仅有优秀的产品是不够的,还需要灵活的经营模式,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加强品牌推广,让好产品真正的让外界知晓,被别人认可,这样才能让山区的农产品走出山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总之,要想山区农业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借助政策的东风,通过政府的引导,让山区农业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同时,需要利用自有的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对山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监督,做绿色农产品;加强品牌推广,让山区农产品走出山区。找到属于山区自身特有的发展道路,带动一方人民增收致富。

成都农商通研究中心:冯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