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认知疗法

2023-06-11 来源:钮旅网


认知疗法

一、概述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二、代表人物

1、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开创了认知-行为疗法,也是196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的先驱。在1955年发展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T),这种疗法要求临床医生帮助客人理解,自己的个人哲学(包括信仰)导致了自己的情感痛苦。 例如“我必须完美”或“我必须被每个人所爱”。艾利斯相信通过理性分析,人们可以理解他们的错误。

2、阿伦· 特姆金· 贝克

认知疗法的创立者。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运用认知模式对抑郁症的治疗与著作的辉煌成绩,让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将认知疗法列入该院对抑郁症的多地共同研究计划当中,证明这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可靠方法。

贝克的方法的理论论点是,人们的感觉与行为取决于他们如何建构其经验。贝克思想极为清晰,研究工作对于心理治疗有很大的贡献。贝克对于功能不良的信念及如何改变这些信念使产生疗效,已进行了相当卓越的研究工作,并收集相当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三、基本原理

1、贝克认知疗法的三条基本原理:

①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

②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负性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一个关键。

③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歪曲,这些认知歪曲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曲解得到识别和矫正,患者的情绪障碍必将获得迅速改善。

2、情绪ABCDE理论: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

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扩充的ABCDE理论中,D代表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disputing),包括审视(Detecting)、界定(Defining)、分辨(Discriminating)、争辩(Debating)。通过D来影响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新的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效果(effects),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四、基本概念

1、非理性思维的三大特点:

①绝对化要求;即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事一定发生或一定不发生,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反映了他不合理、走极端的思维方式。

②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认为自己某一事没办好,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实际上只是这件事办得不好。

③糟糕至极:认为如果某件不好的事情,一旦发生,其后果必然非常可怕、糟糕至极,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焦虑、悲观、压抑、犹豫等不良情绪。

2、贝克曾经归纳了以下五种常见的歪曲认知:

①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例如,“我是无用的,因为我去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

②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例如,“单位中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在工作,这是我做领导的过错。”

③过度引申: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申作出的结论。例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或“因为打碎了一只碗,所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

④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例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完全丧失了诚意。”

⑤全或无: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来访者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例如,没有被聘为电视播音员,从而就产生:“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再会聘用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

五、咨询技术

1、识别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亦称为自动化思维,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思维、观念和想法。它们是自然而然自动出现的,无须努力就会产生。例如,一个怕狗的人,只要他一看到狗,便自动

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狗会咬我。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涌动着大量的自动思维:当你走到街上看到来往的车流时,当你同爱人相见时,当你进入餐馆地,头脑中都会产生自动思维……这些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能否生活得幸福。

自动思维的出现往往是无意识的,迅速的,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首先要帮助来访者学会发现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

(1)直接提问:例如,刚才您心里在想什么?您推测一下刚才在想什么?您认为会是在想___或___吗?您是不是想象会发生什么事或想起已发生的事?这一处境对您意味着什么?您是不是在想___?(举一个与预期回答相反的思维);

(2)“循循善诱”或启发式提问:

(3)在来访者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时询问;

(4)心理想象;

(5)角色扮演;

(6)注意在身体出现紧张或惊恐感觉刚发生时的想法;

(7)了解对某些事件的想法;

(8)记录所出现的消极悲观认识;

(9)安排一些行为作业,并记录同时出现的想法和念头;

(10)每天记录心境的变化以及自动性想法。

2、识别认知性错误

所谓认知性错误即来访者在概念和抽象上常犯的错误。这些错误相对于自动化思想更难识别,因此咨询师应听取并记录来访者的自动性思维,然后帮助来访者归纳出它们的一般规律, 找出共性,辨别哪是正确、哪是扭曲的思维模式。

(1)从特殊的事例中得出一般性规律或原则;

(2)注意“口头禅”;

(3)挑出来访者在交谈中所讲的“我应该……”;

(4)注意来访者陈述中的言外之意;

(5)应用功能失调性态度表;

(6)应用“步步紧逼”技术。

3、真实性检验

将来访者的自动思维和错误观念作为一种假设,鼓励他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假设进行检验,使之认识到原有观念中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并自觉纠正;随后要求来访者按照新的认知结构去实践,检验它是否切实可行,这就是认知转变;还要通过给来访者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让其反复练习,以巩固新的认知结构。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

(1)列出每一想法的长处和短处;

(2)检验支持和反对的证据;

(3)练习“步步紧逼”技术来拮抗争议;

(4)自我控制;

(5)反应预防,真实性检验。

4、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很多来访者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他人的评价。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的,脆弱的。如果来访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非难,那么咨询师可以让他不像以前那样去和人交往,即在行为举止上稍有改变,然后要求他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变化,他自然会认识到自己以往观念中不合理的成分。

5、抑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多数来访者都认为他们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的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而不会永远持续。让接受咨询的来访者体验这种情绪涨落变化,并相信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掌握不良情绪的波动,从而增强改变的决心。

【案例补充:郑某,男,25岁。

“我近半年来自己的心情感到不爽,好像觉得好倒霉,好晦气。我上班会经过一段闹市。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马路上有一个人戴孝(黑纱)。大概是那天我心情不好,对这现象有些敏感,觉得见到戴孝的人对自己是一种不祥之兆。从此就开始注意路上的行人。当我注意行人时,很容易就发现人群中有戴孝的人,有时发现一个,有时发现两个。我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注意了行人就发现有戴孝的人。

我觉得这是自己很晦气。我也问过别人,人家都说很少见过。但我确实是每次都能发现戴孝的人。我怕晦气的人会遇到倒霉的事,所以我现在已很少外出。即使迫不得已在路上走,我也是低下头,眼睛往地上看,不敢抬头。我好害怕,怕自己某一天会遇到倒霉的事。时常有心慌,胸闷,出汗。有些好朋友也劝我说见到戴孝的行人和倒霉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很难消除自己会倒霉的念头。”

分析:郑某的问题初步分析主要是消极性注视。即因为一次看到马路上有人戴孝,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关注同样的人。同时,偏执地认为见到戴孝的人就预示着不幸的降临,属于认知偏误中的任意推断,并伴有一些焦虑的症状。

咨询思路:首先对郑某的心情表示同感和理解,并且充分给予宣泄的机会,以舒缓情绪。在此过程中,就事实的经过进行认定,“近半年来自己的心情感到不爽,好像觉得好倒霉”,有哪些具体的诱发事件?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阻抗,可以使用投射测验、梦的解析等方式,寻找来访者消极心境的源头,并充分让来访者认识到影响自己心情的客观原因。

然后,就黑纱与死亡的联系与来访者进行探讨。来访者的主要认知偏差在于“看到黑纱就意味着不幸的降临”的任意推断,在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应对此表示质疑,比如问“你从开始发现戴黑纱的人到现在的时间有遇到什么倒霉的事吗?与之前相比,是否在看

到戴黑纱的人后就特别多了?”、“是否只有你一个人才会看到?”,并通过夸张式的提问“如果所有看到的人都要倒霉,那么是不是每一次戴黑纱的人一出来,过不多久马路上的人就要死掉大半了?”、“是不是在殡仪馆工作的人都是经常不幸、短命的了?”,通过认知咨询的方式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偏执之处,让来访者明白总是注意戴黑纱的人是不合理信念的泛化。

最后让来访者自行领悟,并代之以正向的认知,比如黑纱代表着对死去亲友的纪念和追思等等。】

六、咨询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

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来访者和咨询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来访者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咨询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要使来访者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咨询师指导来访者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

要让来访者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来访者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来访者以实际经历

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来访者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来访者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七、适应症

情绪障碍、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

对轻至中度的抑郁症及非精神病性抑郁最为有效。

躯体疾病或生理功能障碍伴发的抑郁状态也有较好的疗效。

内因性抑郁或精神病性抑郁,需配合药物治疗。

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怖性强迫症、酒瘾、药物成瘾等。

偏头痛、慢性疼痛等心身疾病。

对多动性行为障碍,冲动性行为等行为问题,也有较好疗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