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0-03-16 来源:钮旅网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4、个人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马、恩深入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致力于理论研究,广泛吸取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马克思将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人类发展规律的思想理论体系。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产生原因: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内在固有矛盾,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纷纷提出各种社会方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为何称之为“空想”?

1

主要是因为这些方案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没有看到无产阶级自身所拥有的革命性,不明白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些方案也没有认识到工人阶级是改造社会的主力,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3、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主张:

(1)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第一、圣西门主张新社会实行实行制度,被公认为“工业社会”的最早预言家。圣西门主张尊崇劳动,应该由学者和实业家来管理社会,保障每个人都有工作,从而改善社会穷苦阶级的生活条件。

第二、傅立叶和欧文都主张建立合作组织。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1、发表时间:1848年

2、《共产党宣言》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原因:

因为《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成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

3、主要内容:

(1)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2

(2)提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3)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4、核心内容: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

5、《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

(1)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2)成为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思想;

(3)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三、巴黎公社运动:

1、运动爆发的原因:

3

(1)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被普鲁士控制,民族矛盾激化;

(2)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妥协,导致民众日益愤怒,激化了社会矛盾。

2、经过:

(1)1871年3月18日:运动爆发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3)1871年3月28日至5月28日:巴黎公社颁布一系列改革。如规定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公社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等。

3、结果:失败,1871年5月28日,最后一座街垒失守。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原因:

(1)根源: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还未发展到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2)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3)主观原因: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没有充分集中力量彻底打碎资产阶级的政权(没有乘胜追击);在战争中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中心;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以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缺乏一个统一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4

4、巴黎公社的性质:

(1)从委员的产生和罢免来看,公社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权;

(2)从巴黎公社委员的组成成员来看,一半是工人,它是一个工人政权;

(3)从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措施看,都是真正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因此,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

5、巴黎公社运动爆发的偶然性:

(1)巴黎公社起义只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2)起义发生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矛盾并未尖锐到需要发动起义的程度,也就是说,起义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

**************************************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

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俄国的社会矛盾日益暴露;

5

2、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加速了俄国革命进程。

二、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

2、地点:彼得格勒

3、革命爆发的原因、目的: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结果:推翻了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权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当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主要领导人不在国内;第二、当时的俄布尔什维克党认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还不成熟。

三、《四月提纲》

1、提出的背景及原因: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一战。为了给革命指明前进的方向,列宁提出它。

2、主要内容: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6

3、作用: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即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拥护。

4、目的:希望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能主动让出政权,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5、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愿主动放弃政权,还武力镇压革命制造了“七月事件”,于是和平解决的希望破灭,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使武装起义的方针。

四、十月革命:

1、时间:1917年11月6日午夜(俄历10月24日)

2、有利条件:七月事件后越来越多的地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权转移到布尔什维克党手中,起义时机成熟。

3、结果:成功,没过多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影响:

(1)对俄国历史的影响: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影响:第一,对帝国主义来说,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对世界各地民族解放运动来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说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第三,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来说,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第四,对中国来说,

7

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对世界发展来说,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5、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客观方面:第一,当时俄国已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第二,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容易打开缺口;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2)主观方面:第一,布尔什维克党的储层 第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成熟的政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策略;第三,列宁的个人积极作用。

6、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打破了这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

(2)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全国各地,通过暴力革命夺取了政权;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

(4)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8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1)时间: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即攻打冬宫的同时;

(2)地点:彼得格勒;

(3)会议内容: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选举、批准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成。

(4)影响: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到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3、苏维埃意即“代表会议”,立法与行政权力统一,代表由人民民主选出。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选举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

4、1918年,全俄苏维埃通过第一部宪法,开荤下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5、1922年,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四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同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

**************************************

**************************************

9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

1、含义:指1919年到1949年由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式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民主革命。

2、“新”是指: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理想——社会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农民阶级天然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国际方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4、结果:胜利。胜利原因主要有:

(1)坚持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2)建立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胜利的基础;

10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4)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终结;

(2)这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要结合的胜利,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使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从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4)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原因及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农民阶级天然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11

得以传播;

(4)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5)个人积极影响: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积极努力。

(6)国际条件:苏俄及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将《新青年》作为机关刊物。

2、成立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开始在上海,后受法国巡捕的干扰,最后一天的会议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3)内容:第一,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第二,确立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三,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第四、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意义及影响: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12

(5)会议不足之处:当时的中共还没有对中国国情有一个正确认识,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北洋封建势力,因此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 。在当时,民族资产阶级仍是革命的动力而不是革命的斗争敌人。

3、中共成立的影响及意义:

(1)中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

(2)党的纲领的提出,为新生的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动力,新的奋斗目标,新的革命前景;

(4)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迈进指明了方向。

4、中共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

(2)内容:第一,规定党的奋斗纲领是: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统一 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第二,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城市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这改变了以往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的状况。

(3)对中国二大的评价:二大的奋斗目标更具会对性,更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党在

13

理论上逐步走向成熟。

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活动:

中共成立后,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1922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6、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1)时间:1922年

(2)经过: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

(3)结果:被镇压,以失败各终;

(4)经验及教训: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过:

(一)大革命时期(又被称为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时间:1919年至1927年,严格来说是从1924年至1927年。

2、大革命的来历:主要是因为这次革命参与阶级众多,规模宏大。

14

3、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1)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的矛盾,反帝反封是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2)中共的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共同的目的——摆脱帝 主义列强的控制,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自主;

4、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走向合作的原因:

(1)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孙中山本人具有一定威信且接受共产国际的帮助,愿意合作,因为他一向反对军阀;

(3)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革命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5、大革命的经过:

(1)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3)1922年6月,中共明确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线;

(4)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15

(5)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6)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7)1926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8)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最终走向失败。

**********北伐能胜利迅速进军的原因:

(1)北伐战争是反帝反封的正义战争;

(2)国共合作,共同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

(3)北伐战争作战目的明确,战略方针正确;

(4)三大军阀内部不团结,力量分散,被各个击破;

(5)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6)广大北伐官兵的英勇作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7)苏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16

(8)北洋军阀丧失人心,各大自为战,力量分散。

6、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第一,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绞杀中国革命;第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错误,放弃武装领导权。

7、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使中共认识到要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8、大革命失败的影响及意义:

(1)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3)中共的影响得到一定的扩大,中共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为革命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4)促进了中国民众觉悟的提高。

(二)土地革命时期(又称为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7

1、时间:1927年至1937年;

2、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

(1)中国没有健全的民主制度,无座谈会可用,敌人凶残;

(2)中国民族钵主义经济落后,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而在城市中外反动势力异常强大 ;

(3)中国农民占人口大多数,深受重重压迫,有很强的革命愿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

(4)大革命的失败,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和反击。

3、经过: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的召开。第一,地点:汉口;第二,会议目的: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确定今后革命的斗争方针。第三,会议内容:确定了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第四,意义:首先,给正处于思想混乱与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没有注意“左”倾情绪,后来导致严重的“左”倾危害。

(3)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18

(4)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5)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迹爆发。

(6)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7)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8)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9)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

(10)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成发动了西安事变。

(12)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

*********红军长征:

1、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9

2、原因:

(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致使红军损失惨重;

(2)根源: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3、结果:胜利;

4、意义:

(1)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的总方针;(3)通过长征,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

(4)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5)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保留了火种。

***********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15——17日;

2、会议目的: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

3、内容: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20

4、意义:

(1)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2)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3)标志着中共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1、特点:多位于两省或多省的交界处,距大城市较远,这些地区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同时,这些地区周围各县多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

2、原因:

(1)这些地区群众基础比较好;

(2)这些地区地形崎岖,易守难攻;

(3)距离产粮区较近,易于筹粮筹款;(4)这些地区远离城市,反动势力统治力量较弱,便于利用敌人矛盾,也可使革命影响传播出去。

(三)抗日战争时期(也被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1、时间:1937年7月—1945年8月;

21

2、经过:

抗日战争第一阶段: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1)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即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在抗日战争初、中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8月至11月淞沪会战(指挥人:蒋介石);1938年2月至5月徐州会战(指挥人:李宗仁),在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1938年8月至10月武汉会战(指挥人:蒋介石)。

(4)1938年1月,八路军115师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5)1939年八路军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的情况:(1)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2)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3)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抗日战争第二阶段(1938年10月——1943年12月)战略相持阶段:

(1)1940年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

(2)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22

(3)这个阶段,国民政府日益消极抗战,而敌后抗日战场逐渐成为了主要战场;

抗日战争第三阶段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1月+1945年8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建立,成为全民族抗战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抗击了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得到了国际反法斯同盟的支持和帮助。

**************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和意义:

(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回了台湾。

(2)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至1949年):

1、1945年8月: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于同年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在这次谈判中双方争论最多的是军队国家化的问题和解放区政权问题;

2、1946年1月10日:中国各党派代表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

3、1946年6月底:解放战争完全爆发(1946年6月至1949年)

(1)1946年6月底:蒋介石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爆发。经过8个月的作战,解放军共歼敌71万余人。

(2)1947年2月:国民党全面进攻不得不停止,蒋介石改变策略,使用重点进攻的方针,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

(3)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4)1948年秋:解放军的力量已超过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发动了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歼敌150多万人。

(5)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代理南京国民政府的总统,国共双方恢复谈判;

24

(6)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7)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8)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9)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开始,持续近2个月。

(2)指挥人:林彪、罗荣桓;

(3)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

(4)战果:共歼敌47.2万余人,解放了全东北;

2、淮海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2)指挥人及参战部队: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分别率领中原野战

25

军和华北野战军;

(3)战果:共歼敌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3、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2)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100万大军;

(3)战果: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包括北平和天津在内的华北地区。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