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2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01.33 No.2 2011年3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2011 止斋诗初论 张 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摘要:止斋诗在诗思上具有郁勃不平的政治情感取向,但同时又能融苍浑于平实,归怨艾于雅正,体现出情兼怨雅 的趋尚。止斋诗在诗艺上颇重用典,有意求雅;颇重炼句,有意求工;颇重炼意,有意求新,体现出淳雅工巧的创作 追求。止斋诗具有不可忽视的多重诗学意义。一方面,它折射了永嘉学派的历史演进,其对雅正之思的强化正是 陈傅良事功学术旨趣合乎逻辑的诗学呈现,而其与科举密切勾连的诗艺探求则对永嘉之学最终演为辞章之学深有 影响;另一方面,止斋诗虽为“学人之诗”,但它在诗歌的抒情性与工巧性追求上,又对包括“永嘉四灵”乃至江湖诗 派在内的“风人之诗”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从而真正前驱性地参与了南宋后期唐韵复归和“宋调”式微的诗史进程。 关键词:陈傅良;诗风内涵;诗学意义;永嘉学派;永嘉四灵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1)02—0073—07 在南宋永嘉学派的学术谱系中,薛季宣、陈傅良 佳评。吕祖谦称陈傅良“其长不独在文字”_6 J,此说 与叶适堪称“永嘉三杰”。“薛经其始而陈纬其 正能从反面见出陈氏的文学造诣。朱熹更谓其“词 终”…,叶适则总其大成,卓然与朱、陆相抗并成鼎 笔高妙,皆熹所不能望其万一者” J。不过陈傅良 足之势 ,永嘉学派由此迎来其黄金时代。在对永 在南宋文坛因“专以文名” 8j,以致其诗歌成就反被 嘉学派的多维研究中,文学观照是一个亟待开拓的 掩盖。故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云:“其诗意深义 学术新视野,如欲从这一视角系统考察永嘉事功之 精而语尤高,后学但知其时文,罕有识此者。”并称 学,显然艮斋、止斋与水心适为极富特征性的研究个 叶适“取其诗,不甚取其文”L9j。本文意在就止斋诗 案,拙文《艮斋诗初论》即循此理路所作的阶段性探 风的基本内涵及其诗学意义略申管见。 索 。然永嘉事功之学在薛氏手上尚难称明朗,故 一情兼怨雅 四库馆臣谓季宣之后“陈傅良、叶适等相祖述,永嘉 论者评止斋诗风,向有“健浪”_1 、“苍劲”ll¨、 之学遂别为一派” 4j,又称永嘉学人中“傅良及叶适 “苍健”¨ 诸说,所称虽异,所指则同,殆无歧见,惜 尤其巨擘” J。正因为降及止斋与水心,永嘉之学 乎片言只语,仅得其要,尚缺乏风格内涵的具体阐 方具鲜明的自身面目,因此对该学派的文学观照不 发。笔者以为,郁勃不平的政治情感取向乃是熔铸 能不更多地落实到对陈傅良与叶适的文学考察上。 止斋劲健诗风的基本生成要素。 不过同为永嘉巨擘,学界虽对叶适作有相对集中的 “王事何时暇,神州半陆沉”_l 。作为巨大的 文学考察(当然既不成系统,又存在重文轻诗的明 时代阴影,中原陆沉之悲宛似垂天之云,始终覆盖在 显缺陷),却对陈傅良长期缺乏文学视角的充分关 南宋诗人的眉头心上,悲剧性地沉淀为难以逃遁的 注,对其诗学实践的探讨尤其堪称学术空白(钱志 沉重集体情感。当时文坛,以陆诗辛词为代表的深 熙先生《试论“四灵”诗风与宋代温州地域文化的关 沉咏歌已响彻关河,而作为抱负伟杰而又“最为知 系》在探讨“四灵”诗风之成因时将陈傅良作为背景 今”的著名学者¨ ,陈傅良对敌国为患之大,素有 人物略有提及,见《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自开辟以来,夷狄乱华未有甚于此者”的深叹 , 事实上陈傅良的文学实绩早在南宋时即已颇得 故南渡之悲念兹在兹,寤寐不忘,所谓“独怀忧国 收稿日期:2010—07—22 项目基金:海南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Hjsk200710) 作者简介:张平(1971一),湖北建始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 宋文化与文学方面研究。 一73— 意,长说渡江时” 。他追怀少年同道:“竦身而掀 髯,眸子炯炯光。依然论时事,悲壮泪以滂。”n ]其 形也宛然,其情也慨然。后虽遭逢时局变幻与仕途 流转,但止斋此情此念总体上始终未曾消泯。淳熙 七年(1180),陈傅良被劾罢归,次年吕祖谦病故,傅 良哭奠于吕墓,并有诗云:“南浮吴蜀会,北顾关河 之诗皆有讽谏。”_3 察止斋诗则有句云:“百鼎罗珍 馐,世岂无调饥。锦绮烂盈门,蓝缕还谁衣。龙楼近 日月,茅舍或不支。三宫子孙孙,亦有孤与嫠。吾方 贵吾生,相彼多阽危。” 以诗为皇子寿却极力以穷 民相形,确有谏诤风烈。而《题明皇醉归图》一诗笔 锋所向,亦直指人主 引。他如“休说关河无限恨,腹 杳。怀哉各努力,人物古来少。”_】 迪遭仕途之际依 然不乏关河之思,表现了难得的襟怀。止斋诗极多 赠酬与哀挽之作,然多非抒写迎来送往的浮泛情怀, 非空怒道旁蛙”之暗讽 ,“五营诸将皆豢安,髀肉 久不堪征鞍”之明刺 ,均其显例。陈傅良的恤民 之情一方面与其一生清贫有关,另一方面更有其 而是屡及恢复之旨,如《送曾继先赴山阴路钤》: 胡髯白尽犹强饭,髀肉添多未跨鞍。 不向胡沙亲矢石,却来桥冢护衣冠。 归舟自此长相背,荐墨于今尚未干。 只恐燕然他日事,独无名字可同刊。_J 诗兼批判与遗憾之意,末二句复于调侃中流露 出志在恢复的信念,虽为送别之作,核心意绪却是政 治情感。“顾瞻河洛关心处,应记幽燕用事人”[20]。 “河洛空遗恨,年年上玉卮” 。止斋诗屡见河洛 之思,而京洛遗风,牡丹称最,又兼宋室南渡后,洛阳 牡丹亦香播杭州,所谓“名花如洛上” 22 J,故牡丹又 成为浓缩南渡之悲的典型意象:“但知说姚魏,河洛 竟何如。” “看花喜极翻愁人,京洛久矣为胡 尘。” 诗人睹牡丹而思京、洛,其见花生愁的缱绻 之思与忧时之意嗣响少陵,亦与同时爱国诗人声息 相通。而即便流连山水之际,这一怆然心曲亦无时 或忘。如《题仙岩梅雨潭》:“晋宋至今堪屈指,东南 如此岂无人。” 《游鼓山》:“东都今何如,胡马鸣 蒿蓬。”_2o 《登祝融峰观日出》:“东南已得乾坤正, 蛮貊方知夜旦分。”_2 陈傅良一生大部分时光生活 于高、孝二朝,其间既有高宗朝后期的文恬武嬉,亦 有孝宗朝后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社会颓风,而陈 傅良则与同时爱国诗人一道,以金瓯残缺的南渡悲 情在黯淡的时代布景上涂写了一抹亮色。 由于民族性困境的空前凸显,南宋文学的忧国 之思往往易于被简约为沉痛的南渡之悲,但这种忧 国之思在创作实践中实际上还普遍性地包蕴着对当 政者的讥刺之旨和对百姓的体恤之情。陈傅良曾高 度称赏同乡郑自明“具以情奏”、“虽死不悔”的立朝 姿态并引为同道_2 ,而绍熙问,傅良为请求光宗探 视病重的寿皇,更有引裾极谏,大哭于殿下的非常之 举 j。楼钥为此有诗云:“万口争进言,惟君最涌 决。” 。。《四朝闻见录》亦称止斋“谏诤有古风 烈” ¨。陈傅良行有谏诤之风,诗亦有讥刺之旨,二 者实可互为说明。楼钥为陈氏所撰《神道碑》谓: “方主上在宫邸时,寮窠以诗为寿,惟翊善黄公与公 一74一 “减重征,捐末利,还之于民,省兵薄刑,期于富厚” 的民本思想作为基础 3 ,故发而为诗,均意深语真, 令人动容,如《桂阳劝农》: 雨耨风耕病汝多,谁将一一手摩挲。 幸因奉令来循垄,恨不分劳去荷蓑。 凉德未知年熟不,微官其奈月椿何。 殷勤父老曾无补,待放腰镰与醉歌。[38 J 淳熙十一年(1184),陈傅良起复为桂阳军知 军,三年后到任。任职虽仅两年,但“力讲荒政,所 及者广”,“实惠遂及一方” 。戒其吏,谕其民, “人感公德意,不严而化” j。故此诗写诗人体察 农民困苦,心欲分荷稼穑之艰,然又深恨职官卑微, 莫知措手。末句转写诗人徒设此心,无补于事,遂欲 与父老垄间一歌,以表心曲,颇得杜工部“请为父老 歌,艰难愧深情”之遗意。全诗写景既无,叙事亦 略,纯系镂刻心迹。联系其离开桂阳时“老稚遮送 不绝” ¨,还朝时“鬓须无黑者,都人聚观嗟叹”的 场景 ,可知确为肺腑之作。 忧国与自守互相对立、互为替代本是宋诗史上 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两极创作方式 ,又兼陈傅良事 功之志难伸,故与前述忧国之思相映,止斋诗中亦多 有归欤之意。止斋从宦,虽也曾有“极一时儒者之 遇”的短暂荣耀 J,但更有同僚参劾后的罢官,犯颜 极谏后的辞官,尤有名列“伪学逆党”籍后的诏降三 官,凡此,均不能不对志济时艰的陈傅良有“仓黄恒 畏咎”的触动 。故庆元党禁全面展开后,他“屏 居杜门,一意韬晦” j,“久矣怀归曷月哉,冠缨吾 欲濯吾埃。天寒病马尚远放,日夕罢牛宜下来。名 家翰墨书还蠹,盖世功名骨已苔。孰与东篱访黄菊, 柴门终不为人开”_4 。当年纵论时事的悲壮少年, 如今“婆娑松竹下,细数秋叶黄。旧志益凋落,群书 半遗忘” 。不过身当国势艰危之秋,止斋诗中的 “自守”情怀在总体上仍属忧愤式的政治骚怨,故云 “许身无补报,吾亦欲樵渔”L4 ,“关河满眼风尘在, 天地藏身岁月过。事业文章吾所畏,东阳人亦卧岩 阿”【5 ,均是将事功追求与退守之念相对举。陈亮 两度系狱,备尝患难,陈傅良曾寄诗相劝,又修书相 老。” 此说既揭橥了止斋诗取法前贤的特征,同时 贺。其诗云: 古来材大难为用,纳纳乾坤著几人。 但把鸡豚燕同社,莫将鹅鸭恼比邻。 亦可见陈傅良有所崇尚的创作追求,这种追求在诗 歌艺术方面具体表现为语求雅,句求工,意求新。 清陈用光称陈傅良诗文“醇雅典茂,为永嘉学 者之冠”[621,卢镐跋《止斋集》亦称“最爱其歌诗,醇 古经腴充满” 。这与陈氏颇重用典,有意求雅有 世非文字将安托,身与儿孙竞孰亲。 语解纷吾岂敢,祗应行道亦酸辛。 一全诗以诚挚委婉之语相戒,吴乔评日:“可为泪 下。” 然正如陈衍所云:“经过忧患,乃有此忠 关。陈傅良“研精经史,贯穿百氏” J,有极高的经 史修养,故其诗往往用典精切,如《送谢希孟归黄岩 四首》 ,吴乔评El:“意真语亦雅。” J,而《送叶 告。”_5 此诗劝人亦兼劝己,劝己则不免出之以忧 愤,故有首句材大难用、乾坤为小之语。其文则云: “未当其位,屈着头,合着眼,杜门燕坐以养和平之 福而已。” ,与其诗乃同一悲慨。又《用前韵招蕃 叟弟仍和蕃叟癸卯二绝》其一: 细看物理愁如海,遥想朋从眼欲花。 逆水鱼儿冲断岸,贪泥燕子堕危沙。 百年乔木上参天,一昔平芜着处佳。 行乐不妨随邂逅,我无官守似坻蛙。 此诗写于庆元党禁全面展开后的峥嵘岁月,陈 傅良降三官、罢宫观,名列党籍,故诗以谏王不用,遂 致仕而去的战国齐大夫坻蛙自况,然诗中逆水鱼儿、 贪泥燕子、参天乔木之喻,又分明传达出一位花甲老 人殊难潜藏的郁勃不平的政治忧愤。 止斋诗上述郁勃不平的政治情感虽出之以怨, 但显然不同于陆诗辛词的感激悲慨,而是融苍浑于 平实,归怨艾于雅正。此实与陈傅良的论诗立场有 关。陈氏有《诗训义》一书行于世(此书止斋弟子曹 叔远认为未脱稿,《宋史》本传认为已“行于世”。周 梦江先生考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与孙贻让《温州经 籍志》,认为此书宋代已刻版行世,今取周说。参氏 著《叶适与永嘉学派》,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第91 页),今虽不传,然片羽遗踪,尚可窥其论《诗》之旨。 朱鉴《诗传遗说》载其父朱熹语:“近有人来说君举 解《诗》,凡《诗》中所说男女事,不是说男女,皆是说 君臣。” 止斋解《关雎》,“谓后妃自谦,不敢当君 子。谓如此之淑女,方可为君子之仇匹”【5 ;其解 《汝坟》,谓“是已被文王之化者”;其解《江汉》,谓 “是闻文王之化而未被其泽者”_5 。又明谓:“《诗》 三百篇,大抵喜怒所作,要不失其正。” 故止斋论 《诗》,实宗奉毛氏而别有发明,尚雅正又不排斥怨 怼,反映在诗学实践中,则呈现出情兼怨雅的趋尚。 故钱锺书先生认为止斋诗之佳者,“能以苍健之笔 申婉挚之情,跌宕唱叹,迈薛而马失叶矣”L加]。 二淳雅工巧 韩漉有诗云:“陈止斋诗不草草,约貌前头诸旧 正则赴浙西宪幕》“秋水能隔人,白苹况连空” 句 ,则被吴子良评为“意尤远而语加活”L6 ,所谓 “语活”当系指其用典而能不着痕迹。孙奕《示儿 编》亦谓陈傅良“未第时作省题诗,极一时之妙,如 ‘羲皇向上人’之句,尝爱其下得‘向’字好。及阅晏 元献《吊刘苏歌》日:‘苏哥风味逼天真,恐是文君向 上人。’亦有所自云。” 又《止斋即事二首》其二: 教子时开卷,逢人强整襟。 再贫看晚节,多病得初心。 地僻茭莲好,山低竹树深。 寄声同燕社,明月又秋砧。H 此诗风格高古,尤其用典,《瀛奎律髓》引许印芳 评:“唐人于良史诗云:‘僻居人事少,多病道心生。’ 止斋此诗下句,正是袭用于语,而意较切实。”此典正 因不着痕迹,以致予纪昀以“不袭古人,而直逼古人” 的错觉 “]。当然止斋诗用典亦存在熔裁失度之弊, 故钱锺书先生明谓:“惜每砌故实,颇多浪语,闷板之 风,时凑语助,不无《击壤》腐弱之习耳。”_7 。 另一方面,止斋诗颇重炼句,有意求工。《宋元 学案》称乾、淳诗坛,“薛季宣、陈君举尤工” ”]。陈 亮抱膝亭成,陈傅良曾以诗相赠,陈亮虽不甚满意, 但还是认为“词语甚工” J。事实上止斋为诗有意 求工是颇为自觉的,《书种德堂因记陈仲孚问诗 语》:“仲孚尝问诗工所从始,余谓谢元(玄)晖,杜子 美云:‘谢彤5每篇堪讽咏。’盖尝得法于此耳。‘解道 澄江净如练,令人却忆谢元(玄)晖’,与子美同意。 因书种德堂,遂记此语。” 而在创作实践中尤可看 出止斋炼句的努力。止斋诗单纯的写景之作并不 多,自云:“平生拙状物,出语辄自眙。”}7 但实际上 却很能注意造语之工。如状三峡风光:“两崖束秋 曼,中有一带苍。” 虽为悬想之辞,然亦得峡江之 妙。送友人:“客去鸟翱飞,落花满墙阴。” 硌 于鸟 飞花落之际备写离别的轻愁。写乘屐寻幽:“El静 竹光合,风喧花气浮。” 于光影声气中落笔,写景 极其细腻。他如“日落山含斗,潮回浦见沙” J、 “山叶抱蝉虫吊夜,去看沧海壮秋波” ,均颇注重 一75— 对动词的锤炼。 诗艺追求折射了永嘉学派的历史演进。 一此外,止斋诗又颇重炼意,有意求新。陈傅良早 年讲学城南茶院,研习科举之学,其之所以能使学者 翕然从之,靠的正是“心思挺出,陈编宿说,披剥溃 败,奇意芽甲,新语懋长”_8 。故楼钥称其“作文自 出机杼”_8引。如伤春悲秋本为风人寻常诗思,止斋 诗间或亦有之,但却多有对此定式的超越。其诗有 云:“老大生憎儿女态,更无春怨与秋悲。” 虽是 方面,止斋诗情兼怨雅的取向反映了永嘉学 派内在学术旨趣在陈傅良身上的新发展。就“怨” 言之,艮斋诗多为超越情怀与退守之思所笼罩,在形 式载体上亦多写景与咏史怀古,而此一取向实关乎 艮斋之学。薛季宣的学术走向虽客观上已导永嘉学 统之“流”,但他尚不具备欲在学术思想上与程朱相 泾}胃的主观意图,这一心态在学术层面上体现为理 论勇气不足,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实践层面 自道晚年心境,但检诸止斋其他诗篇,却可知亦为其 独标新意之举。“绿荫四合水迷津,春去虽愁却可 人。” 诗人刻意抒写夏日之美,并自注云:“屈原、 功利追求的展开(当然除却学术心态,尚有其他多 种因素,如薛季宣的过早辞世等)。故艮斋诗虽颇 贾谊、陶渊明文辞皆喜道孟夏,而悲乐不同,虽所遭 之时异,要亦怀抱使然尔。”可见屈、贾、陶三子对孟 夏的偏好引起了陈傅良的特别关注,并启导了其陶 写四时情怀时的选择。以故伤春之思得以纾解: “莫道春归事已非,水边天际绿成围。隔篱听得农 家语,雨过田田麦含肥。” 同时秋日情怀亦别有新 境:“村落秋弥好,溪山晚最宜。”_8 与抒写四时情 怀的倾向相较,富于理致更能体现止斋诗有意求新 的追求。吴子良称:“曩见曹器远侍郎称止斋最爱 《史记》诸传《赞》,如《贾谊传赞》,为人诵之。盖语 简而意含蓄,咀嚼尽有味也。”l8 并评《送陈益之架 阁》一诗“有深长之意,学者所当思也”_8 。止斋诗 之思理,或出于议论之表,或思通物理,尤以后者称 善,如“百年又是梅花发,万事何如荔子红” J、“百年 在无穷,寥廓一过鸟”_9 。而全篇佳构亦复不少,如 《题观潮阁》:“俯拾沧溟大,衡陈苍莽多。闽山飞鸟 没,吴会一帆过。消长看沙尾,行藏问钓蓑。登临有 如此,人物付谁何。”_9 此诗以阔大的视角俯瞰自然 人生,颇得高远之致。《海棠绝句》:“淡月看花似雾 中,遽呼灯烛倚花丛。夜来月色明如昼,却向庭芜数 落红。”_9 亦得人生况味。又《月夜抒怀二首》其一: 送客门初掩,收书室更虚。 新篁高过瓦,凉月下临除。 妇病才扶杖。儿馋或馈鱼。 今朝吾已过。莫问夜如何? 此诗自外入内写事,自上而下写景,自妇及孺写 人,但一归于写己,殊得“达人悟物情”之旨 J,虽有 “过”字重复未工之憾,然并不掩其理致,故纪昀称此 诗“高老,可逼后山”,方回亦谓“尾句高不可言” J, 可与前引《止斋即事二首》(其二)相参并读。 三诗学意义 止斋诗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彰显了其诗学意义。 首先,作为“学人之诗”,止斋诗的诗思取向和 一76一 具抒情特质,然现实参与度却大打折扣,诗人目光所 及,亦多在景物与史籍。陈傅良在诗歌的抒情性上 与薛季宣前后相续,然此“怨”已非彼“怨”。在止斋 400余首各体诗作中,其干预现实的广度与深度均 大为加强,这既显著表现在前述以郁勃不平的政治 情感为诉求的诗学姿态上,又外在化地体现为写景 与咏史怀古之作明显减少,而赠酬与哀挽之作之作 大量涌现的形式载体的变迁上。论者有谓:叶适全 部诗作中“送别诗和挽诗的数量几近一半,说明‘人 事’仍是叶适关注的重点”_9 ,但这一点其实早在 陈傅良身上已有鲜明体现。这一情感取向的异变与 事功学光大者陈傅良的学术心态实互为表里,即陈 氏已从乃师薛季宣不甚明朗的事功意识转为颇具面 目的“外王”追求。陈傅良对薛季宣有“务通于今” 的评价 ,不过在永嘉学统中真正以“通今”为特 色并饮誉于世的倒是他自己。李心传认为陈傅良 “最为知今”,而陆友仁亦引赵和仲语云:“知今者莫 如陈君举。” 均道出了永嘉一派在陈傅良手上所 呈现出的鲜明的经世面目和“外王”追求。是否可 以说,“明古通今”虽为永嘉学派的总体学术追求, 但在具体发展阶段上,薛季宣尚以“明古”为重,这 一心态带来了艮斋诗对现实事功一定程度的疏离; 陈傅良则已显著走向“通今”,这一心态则带来了止 斋诗多维展示现实人事的新面貌。就“雅”言之,永 嘉学派自艮斋而止斋而水心,论诗均不废雅正,其中 薛季宣较为通达圆融,其弃《诗序》旧说而主无邪之 思颇同于朱熹,但其不偏执于雅正而肯定情(“欲”) 的合理性又较后者高明;陈傅良说《诗》虽亦能订考 亭之失H ,然其宗奉毛氏陈说不主新说又反不及 朱子,相较薛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这种论诗 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止斋诗的雅正之思,而 这一诗学倾向适与其学术心态相映,即永嘉学派发 展到陈氏手中,事功之旨进一步向前发展并隐然与 朱子相颉颃,故止斋诗对艮斋诗雅正之思的强化正 是其事功学术旨趣合乎逻辑的诗学折射。 另一方面,止斋诗醇雅工巧的诗艺探求因与科 举密切勾连,从而对永嘉之学最终演为辞章之学不 无影响。薛季宣虽对永嘉之学有奠基之功,然其不 以功名为意,“一意讲说触绎,绝不治科举业” 叫 。 在其注重诗歌抒情特质的倾向对后者具有启导之 功。止斋诗虽在情感主调上与艮斋诗取径有异,但 在对诗歌抒情性的认同这一点上又是承续艮斋的, 故云:“君看风雅诗三百,亦有初章三叹息。”CnT]“永 怀泛湘人,屈贾多愁吟。往者亦此境,今者亦此 心。”_l 这对“四灵”诗陶写性情具有积极影响。同 这一姿态既对永嘉学派的思想传播颇有局限,又对 其不甚着意经营文辞颇有影响,使其“覃思考证,不 甚专心于词翰”_l吡j,故其诗间有“率尔之作”_1∞j。 迨陈傅良出,则以时文名家,文擅当世,声动宇内,俨 然科举明星,“遂为多士之宗”_l 。止斋既以时文 耸动天下,复于场屋诗赋颇得佳评,故前引孙奕《示 儿编》评其省题诗“极一时之妙”,《四朝闻见录》更 样,“四灵”诗刻意求工,“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 拙”的创作倾向 ],更是与包括陈傅良在内的永嘉 学人的一般性诗艺追求声气相通,在总体上呈现出明 显的地域共性。许总先生有谓:南宋后期诗歌创作超 越宋诗本质性格,回复唐诗审美范式的趋变机因正包 谓其“词赋与进士诗为中兴冠”¨∞j。然既为科举产 物,则止斋时文不免有“工巧绮丽”的科场习气¨ , 故止斋既尝专论试论使事引证之法;又讲究造语之 圆转周旋、过度精密、精奇警拔,认为“下字既工,则 句语自然警拔矣”;尤看重“立意高妙”【lo7](祝尚书 先生论乾淳“太学体”对此言之甚详,参氏著《宋代 科举与文学考论》,大象出版社2006,第436 37 页)。而其场屋诗赋亦以“工巧特甚”的形式追求为 特色¨吲。均践行了其“科名虽细事,文字要新功” 的主张¨ 。陈傅良后期虽师事薛季宣而弃科举之 学,但较艺场屋所带来的形式追求依然不曾消减,而 是以求雅、求工与求新的面貌继续呈现在其此后的 诗学实践中。更重要的是,这一孕生于科场的诗艺 追求,此后成为永嘉学派在文学领域的共同趋尚,至 一代文宗叶适出,更是于文则鼓吹“意特新,语特 工,韵趣特高远”¨ J,于诗则“竭力炼字琢句” 】“J。 由此不难见出,从薛季宣、陈傅良到叶适一脉而下, 永嘉诸子对诗歌艺术的探求与重视呈明显加强之 势。全祖望谓:“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于辞 章。”¨ 其实早在陈傅良手中,即已种下了使永嘉 学派演为永嘉文派的种子。 其次,止斋诗虽为“学人之诗”,但它对“风人之 诗”产生了实质性影响。陈傅良并无意于做纯粹的 文士,故云:“经生徇偏,何者为全?文士逐末,其本 安在?”¨ 又称赏“磨砻乎事业,奋发乎文章”的“兼 通”之士‘】H J。不过“学人之诗”与“风人之诗”毕竟 不可能完全“千秋楚越”【115],二者还有互渗的一面。 止斋诗对对“风人之诗”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四灵” (乃至江湖诗派)身上。“四灵”本非永嘉学人,“虽 尝游水心之门,而无得于其学” J。但永嘉学派与 “永嘉四灵”都是诞生于温州本土的地域色彩极强 的学派与诗派,对“四灵”来说,永嘉巨擘陈傅良绝 对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他们不可能不对其诗学实践 予以省察,何况“四灵”诗集中均有与陈傅良的酬唱 之作。止斋诗对“四灵”诗歌创作的影响首先表现 含在南宋中期兴盛的诗坛之中 1驯,而在这一唐韵复 归,“宋调”式微的过程中,陈傅良实有与焉。 参考文献: [1]叶适.叶适集:卷1O[M].刘公纯,王孝渔,李哲夫,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61:178. [2]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54[M].陈金生,梁运华,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738. [3]张平.艮斋诗初论[J].海南大学学报,2009(1):101 —106. [4]永塔.四库全书总目:卷160[M].北京:中华书局, 1965:1379. [5]永瘩.四库全书总目:卷159[M].北京:中华书局, 1965:1370. [6]叶适.叶适集:卷16[M].刘公纯,王孝渔,李哲夫,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61:299. [7]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64[M].刘永翔,朱幼文, 校点∥朱子全书: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118. [8]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13[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95. [9]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4[M]∥文渊阁四库全书: 14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16. [10]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13[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95. [11]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宋诗钞[M].管庭芬,蒋光煦, 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2015. [12]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88. [13]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2. [14]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2[M].徐规,点校.中 华书局,2000:692. [15]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8[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374. [16]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9[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17. [17]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2[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20. [18]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1[M].周梦江,点校.杭 一77—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9. [19]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7[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87 [20]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7[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86 [21]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9[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16 [22]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8[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10 [23]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4[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45. [24]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3[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29 [25]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6 [26]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1[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4 [27]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7[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82 [28]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9[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28 [29]周密.齐东野语:卷3[M].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 局,1983:37 [30]楼钥.攻魄集:卷2[M]∥文渊阁四库全书:1152册.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98 [31]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M].沈锡麟,冯惠民,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9:15 [32]楼钥.攻魄集:卷95[M]∥文渊阁四库全书:1153册.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76 [33]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4[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36 [34]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3[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30. [35]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1 [36]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2[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25 [37]叶适.叶适集:卷16[M].刘公纯,王孝渔,李哲夫,点 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300. [38]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6[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9 [39]楼钥.攻魄集:卷95[M]∥文渊阁四库全书:1153册.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72 [4O]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附录2[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9l [41]陈傅良.陈傅良先生丈集:附录2[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91 [42]叶适.叶适集:卷16[M].刘公纯,王孝渔,李哲夫,点 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299 [43]许总.论宋诗的发展轨迹与文化特性[J].晋阳学刊, 1993(3):96 —78一 [4_4]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2l[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291 [45]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5 [46]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附录2[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96 [47]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6[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79 [48]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2[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20 [49]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2 [50]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2. [51]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7[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84 [52]吴乔.围炉诗话:卷5[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421册 济南:齐鲁书社・1997:104 [53]陈衍.宋诗精华录:卷3[M].曹中孚,校注.成都:巴蜀 书社,1992:480 [54]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36[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462 [55]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1 [56]朱鉴.诗传遗说:卷1[M]∥文渊阁四库全书:75册.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14 [57]朱熹.朱子语类:卷81[M].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北 京:中华书局,1994:2095 [58]朱熹.朱子语类:卷81[M].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北 京:中华书局,1994:2099 [59]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36[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465 [60]钱锺书.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卷2[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958. [61]韩漉.涧泉集:卷6[M]∥文渊阁四库全书:l180册.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53 [62]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卷20[M].潘猛补,校补.上海: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83 [63]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53[M].陈金生,梁运华,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718 [64]楼钥.攻魄集:卷95[M]∥文渊阁四库全书:l153册.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71. [65]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2[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5 [66]吴乔.围炉诗话:卷5[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421册 济南:齐鲁书社・1997:104 [67]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2[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7 [68]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4[M]∥文渊阁四库全书: 14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00 [69]孙奕.示儿编:卷10[M]∥文渊阁四库全书:864册.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86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9 [70]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8[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05 [96]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l5[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56 [71]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23[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84. [97]朱迎平.永嘉巨子——叶适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 版社,2006:221. [72]钱锺书.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卷2[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958—959 [98]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l[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44 [73]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59[M].陈金生,梁运华,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945 [74]陈亮.陈亮集:卷20[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3. [75]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41[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25 [99]陆友仁.研北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150 [100]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卷2[M].潘猛补,校补.上海: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68—69. [101]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1[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33 [76]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1[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1 [102]永露.四库全书总目:卷160[M].北京:中华书局, 1965:1379. [77]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2[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21 [103]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卷20[M].潘猛补,校补.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68 [78]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4[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42 [79]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8[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0 [1O4]叶适.叶适集:卷28[M].刘公纯,王孝渔,李哲夫,点 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573 [1O5]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M].沈锡麟,冯惠民,点 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14 [80]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49 [1O6]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4[M]∥文渊阁四库全书 14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16 [81]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4 [1O7]魏天应,林子长.论学绳尺:论诀[M]∥文渊阁四库全 书:135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6—77 [82]叶适.叶适集:卷16[M].刘公纯,王孝渔,李哲夫,点 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298. [1o8]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M].沈锡麟,冯惠民,点 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14 ,[83]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附录2[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85. E84]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7[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98 [1O9]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2 ,[11o]叶适.叶适集:卷27[M]刘公纯,王孝渔,李哲夫,点 .[85]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8[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04. 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554 [111]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2:359 ..[112]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54[M].陈金生,梁运 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738 [113]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38[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479. ,[86]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3 [87]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7[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96. [88]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4[M]∥文渊阁四库全书: [114]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36[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464. .,14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11・ [89]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4[M]∥文渊阁四库全书: 14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13・ [90]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7[ra]・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84. [91]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1[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9 [1l5]永瘩四库全书总目:卷191[M].北京:中华书局, .[116]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59[M].陈金生,梁运 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945. ,,[117]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2[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8 .,[92]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118]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3[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31.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0 [93]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60 [94]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4—55 [119]叶适叶适集:卷21[M].刘公纯,王孝渔,李哲夫,点 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410 [120]许总论南宋理学分化与“宋调”变异式微[J].社会科 学辑刊2ooo(6):132 ...,[95]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卷5[M].周梦江,点校.杭 【责任编校岩宏】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