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戴凌云
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3期
)摘要:山水画,自古以来便与诗有不解之缘。本文阐述诗意与山水画之渊源,探索成熟期特别是文人山水为何能较好体现诗意的原因。通过山水画兴起和发展的文化背景,简要分析诗意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
关键词:诗意;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诗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山水画家和诗人共同的艺术追求。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和真实,便于领略,但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描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虽然诗是文学艺术,画是视觉艺术,却都是表达情感、理想志趣的方式,两者有相通之处。而当两种艺术完美结合时,可让静止的画面生动活泼起来,诗句有了形象为凭借和想象的依托,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诗画结合是山水画艺术的一种传统。因此,山水画一直讲究在画面上体现出诗的意境,谓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诗意与中国山水画的渊源
中国画,自古以来便与诗有着不解之缘。赵孟坚在其《论画品》中便有语曰:“画,谓之无声诗。”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这都指出了诗与画鱼水般的密切关系。
“诗者,吟咏情性也。”诗吟咏的是人之情,人之性,画又何尝不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论》中对画的功能评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艺同功,四时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其中“测幽微”便是表现人们丰富细腻情感的意思。“诗者,志之所之也。”画又何尝不是。宋人郭熙在其《林泉高致·山水训》提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又云:“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天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强调表现山水的意境之美,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物象表面的描摹上,而要体现出山水画对诗意的一种追求,使之具有一种高雅格调。 中国诗歌中有许多描摹山水的诗句,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维的《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些诗句都提供了一种如画的境界,使人透过抽象的文字,联想出文字所述的景致画面,即所谓的“诗中有画”。由此可看出,画与诗之所以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关键是二者之间意境相通。这种相通体现在诗中称为“画境”,体现在画中称为“诗意”。在山水画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实际创作中,对诗意的追求便成了一种传统,诗意的体现及如何表现也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将诗意融于画面中,以诗入画。
最早将诗意融入画作的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开创了“破墨”的山水技法,其代表作《雪溪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将诗词的写意性与山水画的水墨相结合,传达出一种诗意境界。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其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早期山水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文人画的鼻祖;同时也是一位有极高文学艺术修养的文学家、诗人。其留传于世的大量优美高雅的诗句,将诗人的气质修养带入了他的山水画作品。《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云云,说是“皆所画也”。他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洁抒情的山水写意画,一方面结合了一定空间景象与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另一方面是传达情感意境独创的和特殊的表现方式,具有永恒的魅力,影响深远。“画中有诗”,它要求体现创作者的意向志趣风骨、修养情操精神品位。画有诗骨,自然有一番不同的气象。诗与画最高境界:从画中可悟出诗的神韵,从诗中可悟出画的意境。因此,诗意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强烈的体现。 2诗意在山水画中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素有文人传统,许多画家便是文人。文人以琴棋书画为必修之课,对意境的追求已升为自觉。早在宋代,苏轼就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宋代明确以诗入画,使画坛充满诗意与浓郁的文人气。至元代,最终确立山水画诗、书、画结合一体的格局。这种对诗意的追求以及文人修养的重视,影响深远。
从绘画发展史看,五代、北宋的山水画侧重于整体地把握客观,以繁复的“全景式”的构图显示一种雄浑、博大的气象。南宋山水画,则以少取胜。强调对景物的大胆剪裁。以李唐“截景式”山水和马远、夏圭简约“边角式”的布局为代表,营造出一种空灵的、诗一般的氛围。尤其是马远,擅长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广阔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这种“边角之景”的特点,“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其代表作之一《寒江独钓》描绘浩渺大江中的一叶扁舟,一人在船头垂钓,远远的一边山影只余大片的空白,突出了江水的辽阔和钓者寂寥的心情,反映出作者个人的审美意向。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拿来置于其旁,不能不说马远的画对柳宗元的诗做了最好的注解。他运用绘画的笔墨语言,将诗意蕴含到画面中,画笔流露出诗的情意,可见诗与画二者是灵犀相通的。此外,惠崇、赵令鑲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都是极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3.1自然之美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诗的意境紧密相随。它强调“外师造化”,主张艺术创作从自然界取材,把握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正确深刻地描绘出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外在。山水之美是属于自然的,非人力所及的神奇造化之力。云蒸霞蔚,烟云迷蒙,林木清幽,重町绝岸,崇山峻岭,层峦叠嶂等,这些本身就能激发人们独特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画与诗形成的基础。例如,王微在《叙画》里“望秋天,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语句,抒发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山水对象(草、木、烟、云、水、波、石、林等)皆是有常理而无常形的,其他画的对象“人禽宫空器用皆有常形”。山水特殊存在形态,构成了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抽象美,其本身拥有激发诗情画兴的魅力。《文心雕龙》中讲“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于海”,就是画家面对自然风云变幻而产生的艺术激情,激发出与自然景物相感应而产生的创作灵感,浑然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山水往往都远离了喧嚣嘈杂的市井,当人们从拥挤的城市回归自然的怀抱,会情不自禁地舒展胸襟,忘却俗世,寄情山水便成为一种精神需求。山水画作为传达感情的载体,抒发画家内心的情绪,更多展现了个人的意境。山水画的兴盛改变了以人物画为主,“成教化,助人伦”的说教式绘画目的,加之世人对书画爱好之风盛行,客观上就要求作画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拥有产生诗意的基本素质。
3.2林泉之心与隐逸文化
山水画是属于文人的。它成为独立的画种,文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文人士大夫的独特审美意识是分不开的。读中国绘画史,山水画兴起,人物画却渐趋没落。山水画到宋元巅峰时,人物画辉煌不再。画史中由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等人物画家,一变而为荆、关、董、巨等山水巨匠。这正是由于山水画比人物画更能表现中国文人的意向志趣,体现主体内在精神与自然规律的统一。画家遣性情而运笔墨的心灵艺术,通过“写意”以“参赞造化”。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正是这种山水情结培养了中国文人的“林泉之心”。林泉之心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的而非功利的态度,一种澄静虚怀,繁荣审美的胸襟。而山水画亦应运而生。它使得文人们可以“不下堂筵而坐穷泉壑”,山水画成了文人们希冀冥想和自然物我为一的情感要求的一种代替,文人们无法避免地把他们的修养、学识、志趣和理想带入画中,使之具有强烈的诗意。从此,山水画取代了人物画,成为文人们心目中寄情的佳处。
中国文人素来把“归隐山林”“息游田园”视为人生的至高境界。这一“归隐”使得文人们对于山水有了难以解开的情结,隐逸之风的盛行促进了隐逸文化的发展。他们选择亲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方式,借助山水感悟人生,发现自然之美。在借由寄情自然的过程中,把视角转向自然无为、朴素恬淡的人生境界,形成崇尚自然、与“道”合一为特征的哲学体系和美学思想。于是,在山林之思中产生了山水艺术(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章),而山水画则在视觉上给士人们心灵观照提供了依照。“道”体现了一种反抗意识,表现人的个性存在,在行为上体现一种退隐的、旁观的态度来表现自我的独立存在,用顺应的态度来应付四周变化。因此,对于个性的张扬始终存在,尤其是文人。自魏晋始,山水画逐渐成为文人画的主流,与其能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人的胸襟有极大关系的。文人们对个性张扬的认识逐步加深,以至逐渐成风。其中诗意的体现,是这种认识加深的具体体现,也是山水画之所以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4结语
山水画与诗的密切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民族心理与文化背景,根据文人独特的审美要求应运而生的。山水画追求画中的诗意,诗意在山水画中的体现有着独特地位。不得不说,这二者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缘分,诗与画在山水画这个领域结合得相得益彰、天衣无缝,成为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结合的一个典范。不能不说,“中国山水画——大大小小的诗。”参考文献:
[1] 张伯伟.吟窗杂录(《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卷下)[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 曹昭,王佐(明).格古要论[M].金城出版社,2012.
[3] 张彦远(唐).人美版中国美术论述丛刊本: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24.
[4]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