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朝边塞诗的发展

2023-12-07 来源:钮旅网
唐朝边塞诗的发展

边塞诗的源头,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内容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但那时“边塞”的涵义,与后来“边塞”的涵义有所差别。一至到秦汉时期,对“边塞”的范畴才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边塞诗发展到汉魏时期作品逐渐多起来,从内容风格上也已经定形化了。这为唐代边塞诗的兴盛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的边塞诗,滥觞于隋朝,形成于唐朝。初唐时期,边塞地区并不稳定,边境战争还相当频繁。不少文人屡遭谪迁,远戍边塞。此时的边塞诗大多苍凉阴郁,体现唐初征战定边的艰苦。其代表诗人有卢昭陵、杨炯,代表作有《陇头水》(卢昭陵),《从军行》(杨炯)。

后来,随着唐朝的统一和强盛,又打开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为了守卫边疆,保护交通安全.朝廷便加强了边塞各城的守备。许多文人学士投笔从戎,立功边塞,转变了过去对边塞看法,并感到边塞风光的新奇可爱.这一感情的变化,把边塞诗的创作,大大的推进了一步。在内容和主题的开拓上,也更加深入和广泛:打破了原来那种呈献、赠答、 仿制固体的诗律形式,创作出了内容鲜明,题材多样的边塞诗章,出现了创作繁荣的新局面,成为边塞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广泛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题材中,洋溢着豪迈的时代精神,表现了诗人们积极乐观,奋发而上的激情.也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斗志昂扬,和那种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主义的精神。代表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代表作品《燕歌行》(高适)、《白雪歌》(岑参)、《古从军行》(李颀)、《出塞》(王昌龄)。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及其晚唐时期的边塞诗,与盛唐的边塞诗相比,在风格气韵上截然两样.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边塞名篇,但在豪言壮语,激愤勇烈的篇什之中,那种悲凉苍劲,感伤沉郁的调子也跟随其后,反映出了中唐以后国势日衰,元气大丧,上下精神不振的时代特征.代表诗人李益、卢纶,代表作品《塞下曲》(李益)、《送李端》(卢纶)。

到了晚唐,阶级矛盾激化,藩镇割据严重,吐蕃、回纥、羌芜等族的屡次入侵,四分五裂的唐廷,边塞不治,使边敌横行无阴,边民惨遭烧杀劫掠。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描述的多是人民的灾难和痛苦,诗的格调低沉哀惋,多是生离死别的惨痛之音.所映了唐亡前夕,那种国破家亡.山河败落.日暮穷途的社会现实.

唐代以后的边塞,从宋元至明清,各朝也出现了不少边塞诗人,但像唐朝那样的兴盛局面,却是不复见了,并且有江河日下,格调渐渐低沉之感,宋代与辽金.西夏.蒙古长期对峙,丧权辱国条约一订再订,国力衰败,朝政腐朽,民族矛盾尖锐,人民抗敌救国无门,上下精神委靡不振.朝廷党争激烈,政见不一,奸臣当道,再图恢复中原无望.所以,虽出现过一些愤慨激昂,鼓动人心的边塞诗章,但大多是所映国破家亡的悲叹,战争失败的哀怨,论陷区人民的愁苦,至多是复国再起的空调,再无铿锵杀敌.报国雪仇的强音了。

唐朝边塞诗概况

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

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

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

唐诗是中国诗歌中色彩缤纷的花园,而唐代边塞诗又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支奇葩,在唐代诗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喜欢读边塞诗,它带给我诸多感受。

一、开阔壮丽的景象

唐代之前也有很多描写风光的诗篇,但大都是描写细腻的小园小景,直到唐代边塞诗的出现,眼界突然拓宽,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诗人借助面(大漠)和线(长河)、直烟和圆日对比,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开阔的景象,使人被大的空间感

染,心胸也随之开阔。又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使用蒙太奇的方式把空间之景和时间之景梦幻般的组合,使景象既具形象的立体感,又具历史的沧桑感。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用形象的比喻勾画出边塞地区独特的夜色风光。

二、豪迈乐观的精神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等,这样的豪言壮语在唐代边塞诗中不胜枚举。唐代国力强盛,造就了唐代诗人自豪勇敢的精神气质,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愿望,这些精神气质自然的融入在他们诗歌中,使诗歌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力量,而这些力量也使诗歌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千年长青。

边塞生活条件艰苦,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严寒;也有“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的荒凉,但他们仍唱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喜悦,表现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的乐观,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奇幻瑰丽的画卷

如果说田园山水诗是水墨画,那么边塞诗就是泼墨泼彩画。“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仿佛大块的墨色与灿烂的金色、冷艳的胭脂、凝重的紫色互相交融,形成浓墨重彩的画面。“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下大漠如沙,泛着清冷的光芒,一下把人带到塞外的冷酷环境,使读者自然的与边疆战士形成共鸣,形成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深刻感受。“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白日、黄昏、山河、烽火、战马,有动有静,有远景有近景,构成了边塞特有的风景图画。

四、深沉真挚的情感

边塞诗虽不是情诗,但仍体现出丰富的情感,往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春梦》),写出了枕上片刻,对方却以处于千里之外,离别的伤感在甜蜜温馨的春梦中显得尤为深刻。而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的诗句中,美丽梦中的亲人已成了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已有的希望与未知的失望交织,使诗句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李

颀《古从军行》),以边疆战士一年年的白骨堆积,却只换来串串葡萄进入皇家内院,如此强烈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统治者的无情鞭挞。

边塞诗虽然只写塞外,但内容并不狭窄,却反而带给人宽阔的视野,在情景交融中使人印象尤为深刻,是唐代边塞诗人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展现的波澜状况而又绚丽多姿的美丽画卷。

唐代边塞诗概述

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它与军旅、战争题材的诗作有联系却又不能划等号。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为繁荣的时代,如今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其实,边塞诗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疆域的相对不稳定而产生的。东汉以后,战争频繁,

反映征人思妇之作,反映边地战争艰苦之作渐渐多了起来,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这些乐府诗中的名篇杰作均以边塞为题材。又如蔡琰(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以及后世的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庾信《咏怀》诗中的部分作品,也都为边塞诗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隋代历史短暂,诗歌数量不多,也无一流的大家,但其对外战争却几乎从未间断,故边塞诗作特别发达。卢思道《从军行》、明余庆《从军行》、何妥《入塞》、杨广《饮马长城窟行》、《白马篇》、《纪辽东》,杨素《出塞二首》、薛道衡《出塞二首》、王胄《白马篇》、《纪辽东二首》、虞世基《出塞二首》??,不仅均以边塞为题材,而且创作水准都很高,出现了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显然,这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边塞诗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代最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四百多年战乱和不安定的局面,国家的疆域也大大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出现崭新的局面。唐代建立初年,高祖李渊不得不经常贿赂最大的外部威胁――东突厥,尽管如此,东突厥人仍屡犯太原及京城长安,高祖甚至考虑迁都。后来,唐王朝与周边外族政权――不论其是否是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