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分析
(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有人甚至把物流业作为下一个产业发展热点,中国加入WTO,物流业在竞争中的将获得新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
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地位,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我国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总的来看,我国物流业的问题主要有:
(1)成本高: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按世界银行的估算为16.7%。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层出不穷,但水平比较低,不仅提供的服务单一,而且地域分割严重,即便是中外运这样的大公司也是各省分开管理的,没有形成社会化。导致中国物流企业成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培育的环境,大多数企业没有物流观念,它们重视质量重视销售,却忽视了在物流上节约成本,创造价值。在中国物流单项成本并不高,如单个的仓储,单个的运输,有的成本甚至比国外还低,但由于没有信息化的调度,造成物流时间过长,持有成本陡增,中国的物流问题主要在仓储这一块,商品流通的一半时间压在了仓储上。而我国物流的落后也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来的制约因素,不少跨国公司把制造基地建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中国低廉的成本,可是现在他们发现,高昂的物流成本却几乎抵消了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打破物流瓶颈,降低物流成本,是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关键因素。
(2)网络化水平低:一方面,中国流通企业的电子商务仍然属于“一家一户”封闭运行的电子商务信息,没有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像封闭的信息孤岛,无法形成产业的网络平台,与世界一流流通企业的差距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缺乏贯穿制造商,零售商,客户之间的信息平台,造成整个产业链过长,跨国公司不能在信息平台上与客户直接沟通,导致物流的效率十分低下。
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物流公司,但普遍规模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其“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行业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 迄今为止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仍是困扰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这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运输部门的体制分割造成了物流资源的分散浪费,并阻碍了现代化物流服务方式的发展。一是由于体制分割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数不胜数。如按照多式联运理念,集装箱通过铁路直接抵达港口是最集约化的集散方式,然而著名的洋山港东海大桥却并未建成公铁两用桥,造成了目前抵达洋山港的集装箱只能先从船上卸到运输车上,经过大桥然后再装到火车上的多次短捣现象。还有一些地区,公路桥和铁路桥并行而建、遥遥相望却无法融为一体。二是体制分割现状影响着现代化物流服务方式的发展。现代化的物流服务方式是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需要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统一协调以便于转换。而目前各种运输方式的多头管理、相互分割和独立发展造成了诸多问题。如一个物流企业如果要在国内从事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包含多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运输,它必须向不同部门得有关审批单位提出申请,手续繁琐、效率低下。另外,目前不同运输方式在运输组织、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等方面存在都较大差距,无法有效衔接,因此很多企业只能用单一的运输方式来开展物流服务。
其次,管理体制机制的不畅还导致了部门、行业的割裂和地方保护现象。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由于各管理部门、各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多从本部门、本行业和地方利益出发,致使许多部门间办事难度大,地区间物流活动受到割裂或阻碍。在各行业间,许多部门都要争相培育和引导物流,使得物流活动运作分散的现实和物流产业发展整合的要求形成较大的反差。在各地区间仍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一方面,有些地区对本地和外地的运输、物流企业等采取区别对待的做法;另一方面,一些物流企业想方设法寻求部门或地方政府的保护,造成一种不正常、不公平的竞争格局。
最后,部门间出台的政策虽然很多,但未能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近年在国家政策和舆论给物流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广阔的空间和支持的带动下,物流相关部门和行业如发改委、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商务部等也都制定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各部门出台的政策虽然很多,但并未能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融合,各部门也都是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各司其职。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但勿容置疑,也带来了一些交叉和矛盾的现象。
(2)生产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联动不足
物流业是以社会化的需求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2008年,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高达79.9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额的88.8%。制造业物流运作模式的改变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力军。虽然近年随着物流理念在我国的逐步深入,许多制造企业分离外包了物流业务,然而迄今,仍有许多行业和企业还在按照“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运行,外包也仅仅是停留在仓储和运输等部分业务。我国生产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有效联动仍然不足,面临着双重阻力。
一方面,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正面临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物流业务外包理念的深入仍需时日。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将使企业内部的核算体制更加合理,对于企业在物流方面的记录、分析、监督、管理、控制会更加细致、客观、有效。物流将成为衡量和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自主经营的原则下,企业有压力和动力进行必要的物流核算。清晰的物流核算体系将使企业的物流需求分离出来,进入市场交易的范围。企业也将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控制物流交易成本。而我国目前生产制造企业正处于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时期,企业内部物流成本模糊不明使其没有动力进行物流外包。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很快,但物流行业整体仍处于数量扩张的粗放式经营阶段,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一是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组织化程度低。2008年,我国前50强物流企业主管业务收入仅占全国物流相关行业总收入的13.3%,市场集中化程度低。二是企业主营业务附加值低,增值服务少。大部分企业只能提供单一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设计和管理等高端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 (3)相关要素支撑不够,物流系统运作效率低 即使经过多年努力,迄今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相关要素支撑仍显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一方面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不畅。货物运输过程中往往出现多次中转、分拆倒装,增加了无效运输,难以满足物流服务一体化的需要。另一方面重线路、轻节点。相应的物流节点建设相对滞后,线路和节点、节点与节点间缺乏统筹协调,网络作用发挥不够。
二是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一方面相关标准仍需完善,在设施和设备、信息化等标准化方面比较低。如各种货运方式之间衔接标准不统一、托盘等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和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少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体制性障碍和市场化发育不足使得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后,各种标准难以推广,应用正确率低。
三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虽然近年来进展较快,然而仍处于摸索阶段。 三是物流技术装备落后,标准化程度低。货运车辆、搬运设备、仓储设备等物流装备落后,运作效率低。先进的物流管理和技术应用不广泛,创新能力不强。 五是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能适应物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非常缺乏。 (4)物流市场无序竞争,行业抗风险能力弱 提起我国物流市场的“乱”,每一个物流从业人员都可谓深有感触。一方面对大多数承运人而言,这些年来持续在价格上的低端恶性竞争使企业的利润空间一步步被挤压,企业运营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对于托运人而言,时不时就发生的“货运蒸发”、“卷款走人”等现象使货主谈之色变。
物流市场无序竞争的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物流市场的“多、小、散、弱”。目前我国各地的物流企业往往都是采取“群聚”的形态,一条对外城市主通道周围往往有几十家物流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大小不等。有的是大型物流公司设立的网点;有的是货运信息部;有的只有两三条运输线路和两三辆车;更小的甚至连运输车辆都没有,只是一个小黑板和两三个办公人员。这种集中分布的形态使得这些业务类别相似、价格趋近的物流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而且都是停留在低端无序的竞争上。二是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手段。可以说并非中国存在中小型物
流企业居多的情况。英国拥有108,000家货运企业,其中大约有一半是拥有一辆货车的小型营运者。美国的货运业在20世纪80年代放开管制后,十几万家小型企业应运而生,目前这个数目已经达到45万家。因此,物流企业的“大”或“小”本身并不是问题。物流市场无序竞争的根源还在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竞争机制,政府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手段。市场规范的缺失给市场带来的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物流企业的管理处于“谁都管,谁都管不到底”的真空地带;物流企业“抱团取暖”的诉求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形式;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等。
物流市场的无序竞争使得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在2008年出现的金融危机中,随着业务需求的萎缩,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无序。大多数仅从事传统业务的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一步步挤压,经营困难,一批批中小型物流企业纷纷倒闭。
(5)关键领域物流服务能力仍有待加强
近年来,在陆续出台的政策驱动下,我国粮食、钢铁、汽车等行业物流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出台了《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医药物流也出现了像九州通等较大型的物流企业。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受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的影响,一些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冷链物流中,服务网络和信息化系统不够健全,食品在途时间长;缺乏冷藏车等专业化的技术装备和冷藏库等专业化的基础设施,食品损耗严重。粮食物流仍是铁路单程运输,请车率底。大件运输缺少专用管理办法及特定的标准,跨省运输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相关费用过高。危货运输市场准入门槛过低,用车辆作为市场准入的衡量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特别是随着“三农”问题逐渐得到国家和党中央的重视,作为物流系统末梢的农村物流系统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凸显,如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落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导向等。这些关键领域的物流服务能力仍有待加强。
(二)改变我国物流业现状的主要对策建议:
(1)树立现代物流经营理念
首先要增强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意识。必须摒弃过去那种闭关经营的官商作风,以用户需求为己任,紧贴市场,确立国有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根据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基础对企业进行资产、人员、业务的重组,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其次,要增强现代物流业的开放意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强国际物流合作,积极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经验。 (2)加强科技知识含量,培育新的核心能力
强化企业内部互联网的构建。国有物流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互联网方案,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企业内外、信息沟通和管理,集约地实现物流功能,缩小与世界先进物流企业的差
距企业内部互联网主要是提供市场营销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客户服务与支持功能二能够帮助客户服务与支持部门共享客户的反馈信息,创造一个相应的支撑系统。
随着网络、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及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物流技术现代化越来越重要,企业内联网、外联网的出现,不仅形成了网络交易,而且使企业的内部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也都基于网络。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为企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网络时代,企业是否能够缩短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时间,是能否取得全面竞争优势的关键。网上联系也是企业得到顾客需求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互联网为全球企业供应链提高运作效率、扩大商业机会和加强企业间协作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手段—电子商务平台。如果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如供应商、代理、承运商等,将提高其生产、采购及交货计划的准确性,从而能在快速应对市场的同时,提高对客户销售及服务承诺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世界500强企业之中,60%一70%的企业建立了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系统,我国物流企业从总体上与外资企业在电子商务水平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3)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建立具有创新机制的企业文化
国有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物流提升转型的成败,物流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物流管理者必须对每一个物流环节都有足够的了解;不仅是运输专家,还应熟知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等工作环节,必须具备对物流诸环节进行协调的能力。现代物流更加要求物流管理者具有创新意识,包括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用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保证顾客服务在本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利用创新来产生良好的用人机制,保障国有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树立现代管理新理念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运行,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的运行所必需的业务和技术的广度不断扩大,同时知识的快速更新又使得这些业务和技术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相关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专业化的实现本身需要大量的资源投人,包括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多方面的资源,对管理的专业化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有长期的知识、经验积累的投人和时间资源的投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实现专业化的成本增加。企业为实现总体运行的高效率,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实现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的专业化运行上,同时通过与外部实现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非核心业务,尤其是非核心业务管理的专业化,即非核心业务管理职能的社会化。非核心
业务管理职能社会化的实现模式,实际上是将企业内部分工社会化。它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工序或产品的社会化分工,而是基于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专门业务领域的社会化分工,是企业管理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5)狠抓服务质量,稳定客户群
1.与客户要有充分的沟通。在展前阶段,确定参展后,参展方、组展方和物流代理三方之间要就货物情况和参展事项进行沟通,其中展品的包装、运输及搬运细节都要提前协调好;在展中及展后阶段,展品的撤展、回运或继续运至其他展览地参展等去向问题要与代理方及时沟通好,若是国际展会,对于海关监管的产品,还存在报关转关的手续,这些都需要当事者之间充分协调。
2.控制细节。细致的工作要渗透在会展活动的每个环节,对细节进行指标性控制以保证整个会展物流过程高质量完成。具体而言:
(1)包装一定要做到细致入微,要在货物的包装箱上将标签填好,企业名称、展览会的名称、展台号、日期、货物名称等细节都要写清楚。(2)展会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具体事项落实到人。(3)须灵活应对意外情况发生。(4)会展物流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也必须着眼于细处,如运输环节的正点运输率、满载率、运力利用率;仓储环节的商品收发正确率、商品完好率、库存商品缺损率、仓储日成本等。
(6)运用多元化的物流手段
在中国,目前广泛运用于物流的运输工具主要有列车、汽车、船舶、飞机以及其他民间运输工具等,这些工具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会展物流手段。
现代会展物流的发展趋势是根据运送距离、要求和条件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物流手段的不同组合,采用多式联运的方式,满足客户的差异性需求,以发挥立体物流方式的合力效应。
(7)进行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
服务创新是指在会展物流服务中通过对于服务内容、方式、质量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为顾客提供有创新性的物流服务;个性化服务是指通过服务创新等手段为特定顾客提供独特的服务,从而取得竞争优势,保持客户的营销策略。
(8)加强信息化管理,开发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随着物流组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采用先进的物流组织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已是开展物流的关键,反之,对整个会展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加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构建综合性企业用户;(2)基于信息技术构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核心业
务系统;(3)加强软、硬件系统整合,提升数据质量;(4)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构造全程订单管理;(5)尝试能大幅度提升运营绩效的新技术应用
结论: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诸如行政命令、市场垄断、法制缺陷等阻碍企业业务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将逐渐消亡,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也日益提高,商业信用体系等市场和社会因素也将日益完善,这一切为使中国成为世界新兴的物流最大市场创造了条件。
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物流国际化战略的研发,中国更应顺应趋势,开拓完善物流市场,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