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不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2.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主要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B.能量在各营养级间可以循环利用
C.将消费者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少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3.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和庄子都提出过“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期望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发展。比如我国施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已使许多农田演替发展为森林,使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农田阶段相比,在森林阶段部分野生动植物K值可能减小 B.与农田阶段相比,在森林阶段群落有更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森林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定会造成前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森林阶段与农田阶段相比,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明显提高
4.最小存活种群是指保证种群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能健康地生存所需的最小有效数量,这是一个种群的阈值,低于这个阈值,种群会趋向灭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于最小有效数量的种群其基因的多样性较低,适应性较差 B.越小的种群种内斗争越激烈,导致种群会较快地趋向绝灭 C.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会影响最小存活种群的大小 D.大于阈值的种群存活时间较长,稳定后不会发生生物进化
5.下列有关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灭鼠之后的剩余量接近K/2——保证物种的多样性 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桑基鱼塘——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利用信息传递的生物防治——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6.初级生产量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下图显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初级生产量和呼吸量的变化。据下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量是指群落中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呼吸作用的总量 B.群落演替至成熟阶段时,初级生产量与呼吸量大致相等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生物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最大并保持稳定
D.为保持原有演替方向,应将每年的釆伐量控制在当年增加的生物量以内
7.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所示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1)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狭翅雏蝗密度在________(头/m2)时,对牧草产量增长最有利。
(2)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分别在图中____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e点与a点相比,种群(填“是”或“否”)________发生变化。
(3)图中e点时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生物防治除引入天敌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4)g点之后蝗虫数量重新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处于K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大型淡水湖泊中存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型鱼虾→大型鱼类”的捕食关系。由于人类过度捕捞大型鱼类和大量生活生产污水入湖,造成蓝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局部湖区生态系统崩溃。回答下列问题。
(1)浮游动物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其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量生活生产污水入湖,造成蓝藻大量繁殖的原因包括________(填序号)。 ①污水中的有机物被蓝藻直接利用 ②污水中的无机物被蓝藻直接利用
③分解者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蓝藻利用 ④蓝藻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自身利用
(3)过度捕捞和大量污水入湖造成局部湖区生态系统崩溃,原因是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修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该过程中大型鱼类的种群数量将以________型增长方式恢复。大型鱼类数量的恢复有助于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从种间关系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可持续性综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以种植采摘、特色养殖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举措。请结合生态学原理回答:
(1)区别生态农业群落和传统农业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调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园中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在果园内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鱼塘水体内有如下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黑鱼,其中,鳙鱼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贮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鱼塘边,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前去交配,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蚊子会叮咬垂钓者,为了降低其繁殖数量,请根据上述信息设计一个降低雄蚊种群数量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错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C错误;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
答案:D
2.解析:生产者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动物吃绿色植物就又吸收了绿色植物体内的能量,故能量流动主要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A正确;能量在各营养级间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错误;将消费者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C错误;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D错误。
答案:A
3.解析:适应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野生动植物,不一定适应森林阶段,所以与农田阶段相比,在森林阶段部分野生动植物K值可能减小,A正确;在森林阶段,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地面的草本使植物分层明显,从而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森林阶段的优势物种的兴起,可能使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数量减少,但不一定会消亡,C错误;森林阶段与农田阶段相比,丰富度更高,营养结构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明显提高,D正确。
答案:C 4.解析:当种群数量小于最小有效数量时,因为数量少,基因的多样性较低,适应性较差,A正确;种群数量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越小的种群种内斗争相对较小,B错误;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C错误;大于阈值的种群存活时间较长,稳定后基因频率仍会改变,仍会发生生物进化,D错误。
答案:A
5.解析:农田灭鼠之后的剩余量应小于K/2,以防止田鼠快速增长,A错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属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能量在生态系统内不可以循环利用,C错误;生物防治中,利用昆虫的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能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正确。
答案:D
6.解析:据图分析,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初级生产量和呼吸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呼吸量是指群落中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的总量,A错误;据图分析,群落演替至成熟阶段时,初级生产量与呼吸量大致相等,B正确;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生物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最大并保持稳定,C正确;每年的采伐输出量控制在当年增加的生物量以内,可保持原有演替方向,D正确。
答案:A
7.解析:(1)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蝗虫取食量,当狭翅雏蝗密度在5头/m2时,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产量会增加,对牧草产量增长最有利。(2)样方法主要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跳蝻等),故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由于农药防治中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群体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变差,故农业工作者分别在图中a、b、c、d点进行了农药防治;e点与a点相比,种群密度降低,种群中抗药性的基因频率上升,种群是已经发生变化。(3)生物防治除引入天敌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引入与该生物有利于人们的竞争者、引入该生物的寄生者等。(4)g点之后蝗虫数量重新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处于K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1)牧草产量 5 (2)样方法 a、b、c、d 是 (3)引入与该生物有利于人们的竞争者、引入该生物的寄生者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8.解析:(1)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型鱼虾→大型鱼类这条食物链中,浮游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其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小型鱼虾)、流向分解者。(2)①蓝藻是自养生物,只能利用水中的无机物,不能利用有机物,因此污水中的有机物不能被蓝藻直接利用,①错误;②污水中的无机物可被蓝藻直接利用,引起蓝藻大量繁殖,②正确;③分解者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蓝藻吸收利用,进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③正确;④蓝藻不是分解者,不能将污水中的
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自身利用,④错误。故选②③。(3)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这样限度时,如过度捕捞和大量污水入湖造成局部湖区生态系统崩溃。(4)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由于具有土壤和植物繁殖体等条件,故该修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该过程中大型鱼类的种群数量将以S型增长方式恢复。大型鱼类数量的恢复会使小型鱼虾的数量减少,进而引起浮游动物因捕食者减少而数量增多,浮游动物数量的增多会捕食更多的浮游植物,进而降低了浮游植物的数量。
答案:(1)二 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 (2)②③ (3)自我调节能力
(4)次生 S 大型鱼类增多会使小型鱼虾数量减少,导致浮游动物增多,对浮游植物的捕食增多,进而降低了浮游植物的数量
9.解析:(1)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故区别生态农业群落和传统农业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调查法。(2)生态园中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草菇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实现了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到无机环境的过程,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含无机盐等矿质元素,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实现了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物质输入,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在果园内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生态鱼塘水体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黑鱼,其中,鳙鱼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贮存在鳙鱼遗体残骸中,还包括黑鱼捕食摄入鳙鱼后未消化吸收的粪便中的能量。鱼塘边,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前去交配,该现象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蚊子会叮咬垂钓者,为了降低其繁殖数量,可以通过模拟雌蚊振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吸引雄蚊达到灭雄的目的,从而降低其种群的数量。
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 取样器取样法
(2)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鳙鱼遗体残骸和黑鱼粪便中 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模拟雌蚊振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吸引雄蚊达到灭雄的目的,从而降低种群的数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