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艺术设计研究范例

2023-10-08 来源:钮旅网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1

一、中蕴含的功能之美

。可是从主体范畴而言,实用性质的功能对它的审美评价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功能范畴所产生的美感从某种程度上深刻体现了对它审美体系的评价,在其中所能表达出的东西都能深刻体现出一种极致的美感。功能范畴的设计对十八世纪以来仅是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且忽略内在的错误理念进行了最大范畴的纠正。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尤为简洁,具有现代气息的崭新风格,能对功能范畴的结构之美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

二、艺术设计蕴含的材料之美

当前形势下,在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材料实质上发挥了尤为重要的功效,材料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视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在社会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在现代化科学技术能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上,材料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现代社会的艺术设计与材料也是息息相关的,务必深入细致地处理产品结构层面以及环境设计范畴,产品在形态范围,颜色范围,质感角度和肌理层面的处理,如此一来就能够充分展现出新颖材料所具备的重要特点。运用各种恰当有效的方式去有效处理各种材料,就能从多角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在通过艺术设计之后的材料中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对于各种不同的材料来说,工艺上所采取的手段也是大相径庭的。例如我们经常说的材质漂亮,工艺巧妙,对于各种迥异不同的材料必须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特征,这就对产品所具有的功能性与美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对于手工艺品来说,需要制造者务必真正意义上用手去触摸材料,深入细致地了解材料自身所具备的质地优势。譬如我国拥有古典风格的各种家具中,具有明式特点的家具就充分展现出了一种质地层面的美感。各种不同的器具,在材料的选用上、制作方式上、技术加工上都彰显出各种与众不同的特点,艺术设计者务必深入了解材料自身所具备的特征,采取与之特征相适应的设计方案,方能让器具在设计上通过材料体现出一种极致的美感,最终让产品、材料、美感、设计融为一体,这样就能彰显出艺术设计中的材料之美。

三、艺术设计蕴含的形态意境之美

所谓意境实质上是指艺术层面的形象与情境融为一体所展现出的情境交融景象。从艺术设计层面而言,意境通常不是一个十分具体的形态,可是意境绝对是通过形态所生发出来的,人们看到某种具有美感的形态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一种想象性的境界,最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艺术境界。从上述角度来说,艺术设计蕴含着形态意境之美。所以,从艺术设计范畴的角度看,形态意境是能够让艺术设计作品产生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它能让欣赏者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第二,设计者务必通过设计表现出一种暗示与象征的意向,让意象在具象中体现出来,最终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我国古代私家园林设计中很多借物造景的手法,就是形态意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最佳体现。总之,形态意境是中华民族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充分体现设计产品审美价值的完美概念。对艺术设计作品的欣赏,完全可以让欣赏者进入一种情景交融的自我陶醉境界,从而领悟到艺术设计的形态意蕴之美。

四、艺术设计蕴含的科学之美

在艺术设计的进程中蕴含着科学之美,这种美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审美态势,充分体现出理智层面的相关问题。从形态范畴对艺术设计的科学之美进行思量,主要包括科学层面的伦理之美与科学层面的产品之美。从创作学范畴对科学之美进行思量,主要包括理论层面的创造之美与科学层面的实验之美。然而,科学范畴的设计美感并非是积极展现在成果之上,而最为重视的是科学创造的进程。科学之美务必经过理智层面的熏陶方能深入理解。这就充分体现了艺术设计科学之美的独特之处。艺术设计中的科学之美并非是在自然常态下存在的,更加展现出一种对实践生活的深刻感悟。在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中,最重要的是体现了自然常态下的一种和谐与融洽。不管是外在层面的设计,还是内在层面的设计,都能让人产生一种极致的享受之美,领悟到一种至上的全面之美。实质上,科技之美也完全能够作为美感体验中的一种最高形式,在归纳出审美的必然规律之后,进行无限创造。人类在不断创造发明的过程中,总结出各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完全可以和艺术设计融合起来表现出最高境界的科学之美。

五、结语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2

‘建筑学具有历史造成的强势地位:在今天,认为建筑学也是一种艺术设计,仅在概念上也许并不存在异议。但如果在学科设置上把建筑学置于一个从属于艺术设计的分支地位上,争议就必然产生了,这是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建筑学在历史上、在今天早已是一个各方面完备且自成体系的专门技艺,而且因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建筑学某种高于艺术设计其它门类的强势地位:

1.在人类历史上直到今天,无论是对帝王或对贵族,甚至对平民而言,建筑工程都是一件大事,不论建筑物是用来供奉祀祠还是炫耀、居住,相较其它的艺术设计门类,建筑都必需涉及到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技术并需要投人大量的精力,而且建筑物相较于其它设计物品时间更长,影响力更大,就这一点而言,对建筑术(建筑学)的重视是必然的。

3.普遍的人类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对建筑学也有偏重。传统艺术史与理论每在提到“art’’艺术一词时,它都是包指绘画、雕塑、建筑三者,这一点今天也仍然被人们广泛接受。瓦萨利在其《艺术家传略》中,最先将以上三者以同一步调展开论述,而且他第一次从中归纳出了一条共同的标准:三者都是“artofdesign”“设计的艺术”(或“结构艺术”)以及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视觉艺术的内在统一性,他还认为建筑这种非模仿性艺术要比再现性艺术处于更优越的地位12】。由此,就造就了建筑学成为艺术设计门类的总领这样一个地位。早在14世纪,在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中如陶瓷、纺织领域,设计者已经比制造者更加引人注意,但他们在理论上、在社会中从未能取得象建筑师那样的地位,“艺术设计”则更是一个近现代才出现的学科概念。

。把“建筑学”与绘画、雕塑并列是有一定的思想背景的。从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排斥艺术开始,人们总是视纯艺术(绘画、雕塑等)会有一种过分放纵的可能性,而建筑却与他们不尽相同,建筑术不仅切合“art”艺术的原义(技巧、技艺),而且它还是一种被当时人们倾慕的实用技术。。对建筑学本身的理论研究更提供了这种科学性的“佐证”:建筑与数学的关系,建筑与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比例,尺度,风格变化的规律……今天的人们对这些“佐证”的科学性当然已有了与前人大不相同的认识,但这种影响仍在,我们今天也仍在讲:对比、变化、比例、构图、主从关系等等。这些“科学理论”对艺术设计其它门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所有与艺术设计有关的门类中,建筑学方面的理论是最丰富、系统、全面的,对艺术设计其它门类产生的辐射作用是显著和必然的。

5.建筑学是具有包容性和借鉴性的。建筑设计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它更是一种融合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建筑不能是一个空壳,它要包含陈设、家具、布艺、雕饰、灯具……许许多多的其它艺术设计门类,它和这些艺术设计门类必然会互动式的相互促进借鉴。建筑物实际上是基于某种共通设计理论基础、社会需求的各种艺术设计制造物的整合环境。无论我们今天认为公正与否,建筑学之于艺术设计的这种强势地位都是一种历史使然(也是一种必然),但也许未必是一种未来的必然。

*建筑学直指艺术设计的核心:

挪威设计师昆特·伊安认为:“一个设计师在实现自己的意图之前,必须认识到使用者的意图”,他暗示出了艺术设计的核心问题:功能与形式的融合。“功能与形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并不总是表现为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但也不是只侧重其一就可全面解决问题的。一个优秀的设计是可以两者兼顾,平衡并不着痕迹的。建筑学在这一问题上虽然没有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法,但却提供了一种思维训练程序。正如贡布里希所说:”建筑应该是证实任何一种关于人造物结构的装饰理论的实例,因为在建筑中我们能够从任何水平上去研究功能层次与装饰层次之间的张力”[3】应该说,对于建筑设计的整个流程而言,功能与形式问题比其它艺术设计门类都强烈、复杂,并贯穿始终:从开始着手设计时对地域、环境、人文、水土、总体造型考虑;设计中对人流路线、功能分区、结构可行性、个人与群体的功能需求、空间感受、构件造型的逐项分析、与水、电、气的功能协调;直到建设中与完工后的使用与美观方面的反馈分析。

功能与形式总是交织并重在一起,需要时时注意给予通盘考虑。在多种复杂的限定条件下满足使用功能又使之具有宜人的美感形式一这种要求与创作训练,无疑也会对进行其它门类的艺术设计大有裨益。

建筑设计中,功能与形式密不可分的特点是被用于创造具有某些使用功能的“空间”的。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但创造空间这一活动却与建筑的历史一样长。建筑师是用某种思维能力—“空间感”去完成这一工作的。在建筑设计中,“空间感”是建筑师的“神游”性的想象力,即如菲利普·约翰逊的“行径FOO下户RINT’’、柯布西耶的“路线ROU下E”。简而言之,即建筑师在设计中不单单是去构想建筑中的“面”的组合,也不单单去构想“体”的嵌接,而是以想象力“行进”、穿梭于建筑各部分、内与外、高与低,多视角的预见一番设计的视觉及使用效果。穆哈利·纳基认为:“空间的体验并不仅作于少数的天才的专利,而是属于一种生物学的机能”[4〕,这种能力以及对这种能力的训练,建筑学是很有其长处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经过建筑师的训练就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对许多艺术设计如:服装、汽车、日用品甚至许多平面设计(大型招贴所需要的多视角考虑)都是极重要的。我们从西彼勒·克歇尔(《。ltVetti》,990年)对意大利Olivetti设计公司的介绍中得知,意大利的设计师们通常首先创}陈作为建筑师,然后试图更肯定他们作为独立艺术家的角色,“戏剧”被视为设计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所说的“戏剧”实际上与英国设计师们提倡的叙事体和比喻特征相类似,都是一种加上了时间程序、节奏、视觉上的情节铺垫,冲突、矛盾、起伏等,“戏剧话语趣味”的“空间感”想象化的设计。

应该说,当设计师具备了在多种复杂限制下全面考虑功能与形式的思考方式,多视角、多层面体会观察的空间感受能力以及以趣味化、戏剧化吸引人的构思,那么这些能力就已经不只可以用来完成建筑设计,而且更可兼顾几乎任何门类的艺术设计了。

*建筑学的社会性:

建筑常是令人瞩目的社会生产活动。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大投人(财力、人力、技术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建筑活动是创造一种人工环境的行为,而人对环境的感受是一种强于对其它艺术物品感受的本性化感知能力,这一点可能追溯到人作为环境中的生物物种的生存本能。可能基于以上两方面,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建筑物还常常被赋予许多思想上的、宗教上、政治上的、甚至是世界观、哲学上的含义。建筑物常常被用来表达某种思想,并集中体现出历史传统、时代、社会风貌及审美趣味(这一点在学术上还有争议)。人类历史早期对神抵的尊崇(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由于政治原因18世纪英、法“古典复兴”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针对性的选择,以及二十世纪现代派建筑风格对时代风貌的追求·,·…用建筑来反映思想也许要比其它艺术品更能引人注目,更强烈并更具“历史标志性”。所以在西方,建筑思想常常被上升为某种“哲学观念”(这与音乐学有某种相似性,音乐学最终也被升华为哲学)。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3

艺术设计相邻专业的分类:字体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装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花卉设计、游戏设计、界面设计等。。

二、装饰艺术设计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

目前关于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侧重于各艺术设计形态及其创作技术的本体性研究居多,而对于整体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建设及其必要性进行探求性的研究则很少。国内各高校在结合自己的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方针和政策,资料显示:中央美术学院是兼有设计与艺术创作并且二者互为学科支撑;清华美院则以信息设计服务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中国美院是以数码艺术创作为主要创作团队;浙江大学主要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字技术支持与艺术表现的结合上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更多从教育体系的研究出发,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以及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这些高校是国内艺术设计院校及专业的典型代表,是国内艺术设计教学研究领域的领军者,具备一定的权威性。。。。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而杂的特点,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各专业具备的基础技能、创意能力、项目实现能力等一系列核心技能。。装饰艺术课程体系已逐步将“创新、技艺、技能、生产”融为一体,具有系统性,关联性、互为促进性、知识生长性与均衡发展性等特点。;改善高校艺术设计课教学状况,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艺术设计业务能力及学术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

。形成以应用为主,注重工艺制作和思维创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综合绘画、雕塑艺术、视觉传达等专业的视觉理念和特殊材料的运用,都为漆画带来新的思路。同时学院积极举办各种研讨会,探索与运用“产学研”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运行模式。

在装饰艺术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佳木斯大学漆画艺术收获颇丰。。2003年首届漆画展到今天的2010年第十一届国展,佳木斯大学漆画艺术从无到有业已走过几个春秋,学校以黑土文化为底蕴,继承创新,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省展不计,全国美展入选获奖34幅。其中单项展最高奖“凤凰奖”一次,优秀奖3次,五年一次全国美展提名奖一次。改革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模式。漆画创作依托创作基地为平台,教学、培训、研创融为一体,使教学、社会经济、艺术价值同步得到了提升。

三、总结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4

城市夜景艺术设计概述

1.城市夜景艺术设计定义

城市夜景艺术设计指的是在夜的背景下,通过现代化技术(主要是各种灯具),运用光的强弱、颜色等艺术手法对某个城市或者某个节点进行点缀、装饰以达到一定商业和艺术效果的一项工程总称,从而美化环境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2.城市夜景艺术设计的意义

(1)城市夜景艺术设计代表城市的内涵

什么样的城市一定有一个匹配的夜景艺术,主要是从规模、复杂程度、颜色的变化来体现。例如对于一个国家的首都或者经济中心,那么它的夜景景观设计肯定是富丽堂皇,极具现代奢华的气氛;而对于一些都历史古城,那么它的夜景景观设计大多是古色古香,富含人文气息。

(2)城市夜景艺术设计增强城市的区域功能

城市夜景艺术设计,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感性发挥,而是一种相当严谨而理性的总体规划,要根据具体节点的不同功能而营造出不同的气氛,以增加城市的区域功能。例如对于商业区的夜景景观设计,必须注意各种强烈色彩的运用,通过闪烁、变幻等手法达到一种五光十色、绚丽夺目的视觉效果,让游客有购物的欲望。

总体来说,一个城市的夜景艺术水平可以大致体现出该城市的发展情况和经济实力。例如商业区的夜景景观设计,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由于消费需求较高、商家较多,因此在夜景景观的设计和效果中更注重整体性、吸引性和表现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种吸引作用,使的更多的商家、游客纷纷前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优秀城市夜景艺术设计案例分析

该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平均流量5,720立方米/秒,与伊瓜苏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跨国瀑布。白天俯视瀑布全景,万丈水柱倾泻而下,就像万马奔腾归一,气势恢宏,让人不禁深深感染;而到了夜晚,夜景工程的点缀下,又体现出一种梦幻的境界。首先在瀑布的对岸,设置了黄色的高亮度探照灯,并且光柱在瀑布中上下左右穿梭,其次在瀑布底部每隔一定的距离分别设置一种颜色的LED灯,使的水幕从左到右分别呈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象征一座彩虹大桥跨越瀑布两岸。

(1)动静结合

画面的美感,是各种元素的协调,是各个细节的统一,动静结合就是把灯柱的跳动和灯光的静止巧妙结合。例如对岸的探照灯和瀑布底的LED射灯,一静一动,一张一弛,把这种灵动静谧的内涵演绎的淋漓尽致。

(2)色彩交错

如果在夜景景观中不断重复某种颜色、元素,那么便会显得空洞无谓,甚至有种重复、繁琐的感觉,让游客产生厌恶。所以应该大胆的运用想象,把各种有意义的点、线、面根据美的原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可以是游客体会到大自然的美,才会体会到设计师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愿望。

(3)富含内容

一项成功的城市夜景艺术设计必须要有自己的内涵,即要有一定的人文精神(这种内涵可以体现为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或者是人们千百年的精神寄托),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无法掩饰内部的空虚,只会是一副空壳。总之五彩的绚丽只有依附在社会的意识形态以上才能升华为具有广泛共鸣的艺术品。

4.城市夜景艺术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生活基础设施、景观工程的完善,国内城镇逐渐摆脱了破旧、落后的面貌,市容景观上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缺乏必要的维护、维修机制

夜景景观大多都是曝露于户外,常年受雨水侵蚀、烈日曝晒,因此损坏率也较高,所以必须有相应的维护、维修机制,否则不仅会影响整体夜景景观效果,而且对资源也会造成重大的浪费。

(2)缺乏本土相关专业的人才建设

二三线城市在夜景建设阶段都需要向外引进大量人才,而由于这些“舶来”设计师对当地的风俗情况、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不可能达到百分百的把握,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遗漏和不合适,这样就没法把区域性地域性的优势发挥到最好;另一方面,在后期施工和维护方面,无法第一时间排除解决出现的问题,小毛病就能积累成大的全面积瘫痪,加大了维修的资金负担。

(3)缺少中长期的规划

一项成熟、成功的夜景景观设计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总的来说就是必须包括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其中短期计划指的是在当前一些参考基数(包括人口数量、自然环境、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些列处理方案和计划;中期计划指的是充分考虑一定年限中的浮动因素而定出的相应措施;长期规划指的是根据城市定位和战略需要对该城市的夜景景观设计有个大致的、规范性的总体定位。然而近年来许多人误认为夜景景观设计就是所谓的“一次性工程”、“快餐工程”,忽略了必要规划的重要性。

5.优化城市夜景艺术设计水平的对策以及措施

(1)建立快速、有效的维护维修机制

快速有效的维护维修机制应该是包括信息收集部门、信息调查部门、施工部门和检测部门,即要从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高度去把握、处理问题。;另一方面,施工部的高效高产又为今后的信息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总之,我们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应该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只有在各个方面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下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机制。

(2)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

科学的夜景工程景观规划需要专业的景观规划人员,政府应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针对本地区的丰厚的资源特点与良好的环境状况,科学地制定景观规划方案,如确定夜景轴线、动停空间、开发强度等具体规划项目。

(3)制定一套完整的近期、中长期发展方案

首先应该对项目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城市性质等进行一项全面的调查以规划一个大致的定向,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可以以若干年为一个基点,对具体的工程项目、亮化程度以及基金预算等做细致的规划,最后工程完工以后应该及时的安排后续工程,指派区域责任人,负责日常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形成较合理的反馈系统。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5

1.1.通过将民间艺术融入到艺术

设计教学中,可以拓展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现阶段,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很少开设与民间艺术相关的课程,一直以来对民间艺术缺乏认真的挖掘、收集、整理,任由我国的民间艺术自生自灭,时间一长,导致许多有有价值的民间艺术失传,纵观现阶段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开展中都充满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这些盲目追逐流行艺术的现象已经使大量学生失去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总之,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只重视对时代、市场文化的追求,忽视了本土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其次,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符号也可以应用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去。民间艺术作为几千年文化发展的沉淀,体现出来我国古代人们的造物思想和审美意识,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民间艺术创造贴近现实生活,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具有物质性的实用功能价值。

1.2.其次,民间艺术是对艺术设计

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民间艺术活泼亲切的人情味,能够缓和、化解现代设计教学中以形成的模式化和乏味感,同时它自身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提倡的是人性化设计,与现代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入民间艺术内容,可以推动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瓦解,有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效率。

2.对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研究

2.1.针对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艺术割裂开来的现状

我们高校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更新,即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民间艺术,同时教研部应该加强对民间艺术理论知识内容的研究工作,让民间艺术的基础地位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真正发挥实效。其中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多增加一些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修订艺术设计教学大纲,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含金量,同时教学课时上设置一些民间艺术课程,如传统绘画、传统建筑装饰、陶艺造型、民间剪纸等与设计专业有关的课程。同时立足民间美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地位,加强具有民族性、地方性民间民族美术教材讲义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措施,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收集整理相应的教材图书资料应用于基础图案、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环境艺术、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磨漆画、版画、陶艺等专业课程教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补充探索构建艺术设计学科理论体系和建立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实践中培养一批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教育者。高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一些学生到民间艺术的发源地进行采风,欣赏民间艺术的原味,了解民间艺人,之后将实践所得的经验应用于艺术设计创造中去,实现升华。

2.2.其次,从艺术设计的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将民间艺术与艺术设计教学相融合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在色彩的运用上喜好高明度、高纯度、强对比度,这种积极奋进的画面色彩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构图上带给我们更多的震撼与思考,透视构图、物中有物,不强调“基线”的存在,在形体塑造上二维三维、混合空间同时并存,这种造型、构图方式利于设计教学中对学生设计视角多角度的培养。

3结语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6

关键词:专业特点;教学改革;考评制度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居住和生存环境要求的日趋提高,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方面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纯艺术与设计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我校顺应时代的需求,近年来开设了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既加强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完整性,也顺应了大学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同时也丰富了校园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在综合性大学办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与文理科专业在教学规律和方法上的差异性,学校原有的学生考试考核制度并不适用于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偏工科的高校,在考试考核制度上,按照工科的考试体制:出试卷、标准答案(或评分标准)、审试卷、期末考试、批阅试卷、进行试卷分析、归档等,这一套严密的考试制度对理工科的学生们检验学习成果给出了一个量化的标准,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了一套精准的操作程序,是多年来形成的一个约定成俗的有效成绩评估体系,但当这套考试考核体制运用到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身上来时,就显得十分窘迫了。

一、专业的自身规律与特点

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有它自身的规律与特点,理工科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强,而公共艺术设计的学生形象表达能力强,这主要是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造成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学生在思维模式以及教学侧重点上与非艺术生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专业素质的构成状况和培养模式有其独特性和自身的规律。艺术强调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强调直观,想像,思维具有跳跃性,对他们的教学形式应更为多样和丰富,应建立教学、实践、创造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同

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素质结构,注重实践动手的能力,同时尊重个性表现和创造性,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专业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主要是一个视觉方面的东西,绘画和设计理论的合理处与精妙处,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真正的体会得到,缺乏实践的理论是空泛的和无意义的,而且在艺术创作的平台上,是百花齐放的,是提倡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技法共存的,在学习过程中,对艺术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是需要学生们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作画或搞设计来达到的,而老师在课程教学当中,除了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多的是针对每个学生来逐一进行辅导,示范和点评,因材施教。学生们会对老师布置的课题提供出一个初步的想法和草图,然后围绕着自己作品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想法来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深入细致的生活观察,最后将从中获得的灵感凝固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当学生们经历了由理论学习――动手实践――作品创作(设计)完成的过程之后,才能够说对艺术的一般规律有了一个触及心灵的认识,并由此逐步建立起适合自己创作(设计)方式的表现手法和思维模式。

。”[1]一幅作品如何触动人的心灵,使观者产生共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靠的就是作品的个性表达以及充盈创造力的流露。而理工科注重的是归纳和论证,是从个例中总结类同点,并以归纳得来的公式或标准去解决许多问题,这两种方式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学生们潜在的不同气质会在作品中所反映出不同面貌与不同感觉,比如敏感的学生色彩会更丰富、粗旷的学生作品块面感更强等等,教师此时就应当及时的发现各个学生身上这种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并引导他们将其不断扩充放大,为学生们今后走上艺术道路做非常重要的前期铺垫。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2]学生们在一边学习,一边寻找自己的风格特征的过程中会获得强烈的乐趣感和自信心,可以说个性的表达和创造力的培养,是他们在艺术道路上走向成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

三、考试评价体系的差异性

据此,我们知道公共艺术专业在思维模式以及教学侧重点上与理工科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沿用原先理工科的考核考试制度就显得不合适宜了,具体表现为:1.出试卷的考试考核方式不合理。艺术生的专业课堂理论课成分较少,大部分是绘画或设计实践,“练手”成为了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的好与差,是以作品为最终的评价依据,因此,在考试形式上就不可能依照原有的文理科考试出试卷的方法进行。我们采取的考评方法是将最后一次绘画或设计作业成绩作为期末的考试成绩。以作品说话是最有份量,也是最符合专业特点的。2.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每学期期末,学校都有考试周,会对本学期的所有课程组织期末考试。对于文理科的学生,用两至四节课的时间来答试卷已经足够,而对于艺术生,如何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幅表现充分的画或者内容翔实的设计来呢?如果必须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那只有降低考察难度,减少表现内容,但是这样又不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所以,在考试时间的安排上必须重新考虑。最后一次作业可以根据内容的多少、复杂程度和要求难度做调整,分作两次课或多次课完成。大学教学不以应试为目的,而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根据公共艺术专业课程的特点,我建议应当以考核为主,并留出适当的时间段,比如一些创作课程,就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以及调查研究,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发挥出比较真实的专业水平。3.总成绩中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考试成绩比例分配不合理。在理工科的期末成绩评定中,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很大比重。在艺术生的教学过程中,每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会提出几个需要解决的课题,课程中大量的课堂作业都是围绕着这些课题进行,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查阅书籍,看幻灯,看展览,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跑工地等等方式,对所学的专业积累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随着认识的深入,实践体会的加强,绘画或设计的灵感有时会迸发出来,当这种自身的感觉达到一种调适状态的时候,就会涌现出优秀的作品,这种在学生绘画或设计感觉非常好的时候产生的优秀作品,集中反应了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的领悟水平以及表现能力。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遵从一般世俗规律,它和当时的创作情绪以及平时潜意识的沉淀有关,而和技法训练的时间长短无关,倘若在学习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十分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和设计,是不是应当将其看作学生水平能力的测评重要依据对他们进行热情的鼓励和赞赏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们犯错误,允许他们作不成熟的艺术尝试,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实践氛围,不能唯分数论,那么,在评定最后成绩的时候就应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份额,使总的成绩评定介于综合评价水准之中,这样才能较为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学生们总的专业学习情况。所以我所讨论的最佳成绩评价方案是: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40%+平时考勤10%。

?这是我教学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以上,是我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学生们的教学互动中,得到的一些反馈信息和切身体会总结和反思,并参照部分经验成熟的艺术类院校的相关做法提出的几点教改意见,目的是想从积极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设定出一套符合公共艺术学生认知和教学规律的考试考核机制,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注释:

[1]杨江柱.《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史》:武汉出版社,19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