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政教学建议范例

2023-08-16 来源:钮旅网

思政教学建议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法;设计

一、课堂中运用议题式教学法的意义

1.符合新时代活化思想政治课堂的需求。

。议题式教学法,将教学知识点和难点转变为更贴近现实的案例、更热门的话题,从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实效性,学生的获得感更强。

2.有利于营造“双主体”思政课堂生态。

“双主体”同时强调教师和学生二者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其承担的职责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要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确立等方面进行把控;。议题式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形成双方相互信赖、互动提升的良好生态。

3.有助于构建类型化课程设计。

思政课程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核心一致,课程目标的指向一致,具有较为一致的整体性课程框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议题式教学法,议题是骨,“生成”则是灵魂。“生成”的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现,也是育人目标的实现。议题式课堂更强调“互动生成”的过程和形式,强调在议题探讨的过程中课堂的“生成”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够引发学生自我探究、独立思维、创新发现的能力,用自身的视角、经验、能力将新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法的创设

1.议题的内容选择。

首先,议题要符合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高职院校思政课堂要依据教学目标和“三贴近”原则,提出议题,将议题生活化、具体化、事实化。其次,议题具有开放性、矛盾性、互动性。学生能够该议题开放性的发表观点,在思辨过程中,能够相互探讨形成共识,课堂氛围浓烈,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升。第三,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议题的选择除了能够吸引学生之外,要特别强调兼具理论性和思想性。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性目标的基础上,探求思维的突破,思想的形成。第四,跨学科知识能力的运用。可以通过融入和渗透历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议题,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形成整体性思维框架。

2.议题的过程设计。

(1)探讨合作化。目前的一些文献研究中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议题式教学法注重个人思维,一种是议题式教学法需要团队协作。笔者倾向于后者。团队合作开展议题讨论实质是借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协作性,议题的讨论由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所取得,这样避免了单个学生自己思考时思维僵化的弊端,培养既独立思考又能在合作讨论中形成多元审视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鉴于所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一个班级基本分成5-6组,每组6-8人,形成团队,尚能起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2)议题表达可视化。可视化“是指人通过视觉观察并在头脑中形成客观事物的影响的过程”。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认为,“人的知觉系统对图像信息的感知、把握能力远胜于对简单的文字符号的处理”[1],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过图表能更快、更好的记忆。团队成员形成议题观点,借助思维导图、图表、绘画等方式表达议题观点。。。。各团队选派一名代表站在思维导图旁,负责解说本组思维导图,其他成员按动向图自由交流学习,并在相应的思维导图旁写评价语,打星评级。。(3)过程可控化。议题式教学法强调过程可控,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议题的情境进行规划,需要贯彻“低起点、缓坡度、高标准、重落地”的原则[2],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理论知识逐步深化、思维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其次,过程要有时间限定。。最后,每个话题的议题不宜过多。一般围绕1个核心议题开展教学。

三、构建“议题式教学法+X”立体式思政课堂

1.“X”是多种教学模式的集合。

议题式课堂并非单纯的辩论式课堂或小组合作式课堂,高质量的议题式课堂应当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议题式”为核心+X,形成多元教学模式,构建立体式思政课堂。X既包括微课、慕课等网络课堂形式,同时也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在探讨《劳动与人生价值》的话题时,笔者通过设置课前手工制作活动,布置各团队收集身边的可回收垃圾,制作一件可以出售的作品。通过现场作品展示、竞拍,回归议题,引发学生对在劳动奉献中寻找人生价值的思考。

2.“X”中的信息化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手机的普及应用,泛雅平台、“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各种智能教学平台被广泛开发和运用。。例如:在探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话题时,设计议题:当前垃圾分类推广工作成为难点,某居民委员会为了推进这一工作进行了大量工作,可是仍有居民持反对意见,假如你是居委会主任,你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具有“低起点”特征的开放式议题,教师运用蓝墨云班课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控制。;课中,学生展示方案,讨论成果在蓝墨云班课的讨论区,并完成现场网络投票评价;课后,教师在平台量化评价表,考察学生知识点习得,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记录[3]。

思政教学建议范文2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学;岗位实习

一、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必要性探讨

(一)帮助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旨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道德品质过关的接班人,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和信念。。因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传统手段一直是灌输,即便强调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情境的创设也都出现了比较空洞、虚假的问题。而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这种真实鲜活的社会情境是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目前最需要的。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会感受社会各方面的成就和进步,自然地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这将大大优越于纸上谈兵式的虚拟课堂教学。

(二)帮助学生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高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相对单纯,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简单的知识和较浅的生活阅历去衡量社会和人生,容易被人煽动和误导。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处于重要的改革期,学生难以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容易滋生不满和急躁情绪。再加上市场经济环境下持续发酵的“利己”主义的影响,许多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受到猛烈的冲击,给我们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教育学生要做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将学生引导到大环境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进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三)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思想,强化其自我教育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伴随体力的消耗,这对长期处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杜绝不劳而获的思想。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通过这种活动在大脑中的内化,帮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很难内化为自我教育,而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和亲身经历更能刺激这种内化的完成。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设想

(一)依托专业实习展开活动

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讲究的是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学任务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实训、实验和实习是教学实践的重要阵地。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也要利用实训和实习这一环节展开,争取收获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双丰收。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下力气加以变革,走出教室,多组织学生到一些校企实习基地参加岗位实习活动,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绝好机会。在安排学生专业实习之前,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老师需要认真设计和选题,实习结束时要第一时间跟进、验收和总结,检查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成果之间的差距,并加以反思和改进。

(二)依托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单一的校企合作基地的实训和实习无法满足教学训练的要求,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展开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场所。依托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展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强化教师自身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国内外的形势在不断变化,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又较为活跃,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纷纷涌现,这给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实不只是学生社会关系和生活阅历简单,教师如果也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做学问,也会脱离社会。为此,教师要想更好地指导校外社会实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自己要经常参与社会实践,掌握第一手的素材,做到身在校园,心系天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常采用的方式,大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社会大舞台和课堂小舞台有效结合,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观察、了解社会,把握时代脉搏,科学理解理论知识,使之内化为意志和品质,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

(三)依托校园开展实践活动

毕竟校园才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校园实践这一平台,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在民主的人文环境内,深刻理解课堂理论的精神实质,从而内化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例如,我们可以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组织报告会,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谈专业的现状和前景;组织一些关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方面的辩论会,模拟招聘会现场及社会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史竞艳.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0(3):101-102.

思政教学建议范文3

关键词: 以生为本 创新 个体发展 学习资源 构建 学习方式

“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标志着一种富有人性化的社会发展观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我们思想政治教学中,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一、思想政治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因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需要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一是以教师的教为本,学生的学只能围绕教师的教转,学生处于“观众”席位,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二是以书本知识为本,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情感交流,学生只能获得僵化的知识,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三是以静态的教学为本,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从而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克服这种弊端。

2、“以生为本”是学生个体心理的需要

知识是人类科研成果的结晶,其自身有着无穷的魅力。而作为学习的个体——人是天然的学习者,当一个人面对具有很强魅力的学习对象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形成求知需求,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去欣赏,去品味。不仅如此,人还具有创造的本能(或潜能)。每个学生也是这样,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现、自我欣赏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时,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激情所充盈,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因而学生个性心理要求教学要“以生为本”。

3、 “以生为本”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未来人才要具有对知识的吐故纳新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是怎样的呢?文科生计算能力、推理能力较为不足,对一些自然科学一无所知。在日常工作中,文科生连基本的数理问题都感到棘手;而理科生不懂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大有人在。甚至由于忽视语言的学习,连起码的材料书写都不能胜任。这些现象的出现、发展和延续,都将对时代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完全品格的人的形成造成冲击。它远离了健全发展的,完美意义的人的概念。这样的学生个体是不健全的,是不能适应知识时代要求的。我们的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以生为本”是创新学习的需要

创新既是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还是个人获取竞争胜利、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江泽明同志在第三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要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创新学习。知识经济并不要求每个人才都是全才,不要求每个人才都是博学家,都有十八般武艺,但却要求他尽可能地通晓他所处领域的知识,尽可能地多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而且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实践“以生为本”

1、思想政治教学要做到“三个转变”

首先,要以教师的教为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但我们强调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求教师明确在现代教学中,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适应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起点。其次,要以书本知识为本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并非不要教师在教学中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在现代教学中要把“学科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在教学实施中再把“教师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借助于教师激活知识和播种活的知识,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和创造性的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成长”。再次,以静态教学为本转向以动态教学为本。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的反馈情况作出动态的、适时的调整。因为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的反馈情况,在一定的静态教学实际中原先设定的教学起点可能不是实际的教学起点;原先设定的教学难点可能不全成为教学难点或还有新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学必须要以显性为主转向以隐性为主,使教学更能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动态过程。

2、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教育家布鲁斯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的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作为教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

3、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资源

与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形势相比,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往往显得滞后,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充实与时代同步的教学资源。;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并做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并进行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我还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以设立资料库。在上课时,教师有选择地把这些最近发生的、时代气息浓、趣味性强的典型事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感运用鲜活的事实论证教学观点的正确性。

4、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课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这一主体,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培育主体,努力实践让主体“动”起来 的现代教学理念。这里的“动”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手脑并用,让学生积极思维,展现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在“动”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5、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人是开放的,教学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教学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丰富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起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所谓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被动、单一 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发展,教师就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权利,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即兴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让激情与智慧碰撞产生火花。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支持,创设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参考书目: 吾庆麟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军

《教学策略》

教育出版社

胡东芳

《教育新思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殿富

思政教学建议范文4

一、新颖开头法,建立学生学习信心

一节课的开始就好比是一个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开头若悬念迭出、异彩纷呈,就非常容易吸引听众。所以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要调动起学生对于知识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兴趣,在上课一开始就得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否则,学习效果必将受到影响。怎样才能开个好头呢?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做有针对性的选择,选择适合的开场白。比如,可以用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启一节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讲一个蕴含知识点的小故事作为课堂开始;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入一些时下的重大新闻,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在讲授初三的《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一课时,将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做了补充介绍,并且向学生提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开始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品演示法,起到玩中学的作用

让学生饰演小品的角色,演一段小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探求欲望,而且还可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其从各个角度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必要的知识。如在讲授初二上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时,我设置了一个小品片段。两名学生去商场购物,在超市逛了一遍后,发现没有他们想买的东西,临到出门时,被超市老板叫住,污蔑他们其中一个偷了一罐健力宝。问:“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然后请学生分别扮演老板和消费者。这样,通过以上小品的演示,学生们认真思考,踊跃参与,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这节课要学的主要内容“人身财产安全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脑子里有了很深的印象,并且也学会了分析运用。

三、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争强好胜是青少年普遍的一种心理反映,也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想法,决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挖苦指责,而应尽量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的《身边的诱惑之游戏机的诱惑》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以电子游戏的利与弊为主题,进行探讨。学生认为,好的游戏可以提高心智,开启思维;不好的游戏就会损害身心,有碍于思想健康。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讨之后,学生们得出最后结论:面对这种诱惑要合理计划控制自己、节制自己,学生们对此结论也心服口服。这种讨论教学法,不仅有一定的教育性、针对性,而且还在讨论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就理解并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多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数学、语文、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例如,我在讲遗产继承时就用了一道计算题:一位老人去世时留下遗产,为防儿子因遗产问题发生争执,立下遗嘱:“老父去世了,留下15个金元宝,宝是身外之物,望你三兄弟磋商分配,不应因宝损伤了兄弟手足情分。分配方案如下:小儿子还没有成家,就分金元宝总数的1/2,二儿子虽已成家,但家庭贫困,就分剩下的1/2,大儿子家境比较好,就分三个金元宝。按要求把金元宝分完,三兄弟不能多分,也不能少分,切记!”请问,老人立这个遗嘱有什么目的,这兄弟三人如何才能履行老人的遗嘱?这道题一出,学生们议论纷纷,对这份遗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思考分配的方法。利用这种学科整合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责任感

思政教学建议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44-02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1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当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统一他们的思想,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

因此,要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在考核方法上,要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4 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思政教学建议范文6

“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领会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特征,并能够把握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但学生对此往往停留在形式的模仿上。如何实现从形式模仿到意义建构的转化呢?。

一、对比分类,建立基本的数量关系

教学片断:

师:路程是一个数量,由路程你想到相关的什么量?

生1:速度和时间。

师:对比一下时间和速度,想一想,这几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2:路程=速度×时间。

生3:速度=路程÷时间。

师:说得不错。像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就叫做相关联的量。观察对比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联的量?

……

反思: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已有经验被激活,从旧知发展到新知。在此环节中,我采用对比的方法,开门见山地从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进行相关的推理和分类,使学生轻松地从旧知复习转入对新知的探索,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对比建构,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片断:

师: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有两个变化的量。

生2:我发现有一个量是不变。

生3:我发现路程在变,速度也在变。

师:大家从表中看到有变量,也有不变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对变量有了一定的研究后,我继续让学生从表中按正反两个方向寻找变量,并分析其中的关系。学生认为表中的时间和路程都在扩大与缩小,即时间扩大几倍,路程也跟着扩大几倍;时间缩小几分之几,路程也缩小几分之几)

师:也就是说,路程随着时间变化,并且变化相同的量。

(学生还发现可以套用公式,用“速度=路程÷时间”算出小明每小时行驶50千米。据此往下推测,就能知道小明5小时行驶250千米,因为“路程=速度×时间”)

师:也就是说,骑车的速度是一定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有规律的数量关系。(将数量关系的讨论转入对有规律变化的两个数量关系的探讨中,使问题逐渐清晰明朗化。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速度和时间是对应的,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速度不变)

师:这个不变的速度,就叫做一定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

反思:数学知识往往抽象大过感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的数量关系梳理后以直观的形式呈现,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述教学环节,我从三个图表的对比入手,引导学生发现表格中不同数量关系的变化:同样是路程和时间,却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具有正比例意义的两种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那么,如何确定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呢?在探究中,学生真正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三、对比探究,反思概念的意义建构

教学片断:

师:根据“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这个规律,表中还有没有正比例关系?

生1:没有,因为不存在相等的比值。

师:现在思考一下,如果使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个变量,用R表示比值,你怎么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2:正比例关系可以用x/y=R(一定)来表示,R是个一定的量。

师:这里的y和x代表什么量?再举一些正比例的例子。

……

反思: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学生通过探究得到比值一定的变量规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和强化,并提出问题:“根据‘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这个规律,表中还有没有正比例关系?”学生由此展开对比思考,对抽象的正比例概念有了自己的认知和体会,进而建构概念意义,形成自己的结论,然后我引导学生由具体事例抽象出字母,完成数学思维的建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