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程;安全工程;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变革过去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节的困境。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谓课程思政,是一种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1]。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立足学科特色、专业理论及方法,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有助于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扭转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仅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塑造的现状。此外,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比单纯通过思政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深度发挥专业课课堂的主渠道功能,让德育教育回归专业课课堂,是践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于2014年率先在上海市开展试点工作,在2016年习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后迅速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关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探讨[1-2],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是有效发挥高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第二,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3-4],两者在目标、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但二者又有不同侧重,课程思政虽强调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但不能替代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把专业课“思政化”,更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将思政课的内容融入专业课当中,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思政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第三,对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教学设计及实现途径的研究。如李国娟、于颖等探讨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5-6];柳逸青等则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7];张天航、马艳艳等针对某类专业或具体某门课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对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如何落实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为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蓝本。
二、安全工程专业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安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安全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建筑、采矿、交通运输等诸多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安全行业是艰苦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合格的安全科技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要道德高尚,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具备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淡泊无私、甘于奉献的人文情怀。安全学科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具有显著的德育内涵和更高的德育要求。目前,关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尚且较少[10-11],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举措,充分挖掘安全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资源和思政元素,结合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特点,寻找有效的融合手段,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有个性、重独立的“95后”“00后”青年在大学阶段获得更好的价值引领、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升政治素质,明确专业责任和职业使命。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课堂打造成不仅是教授安全科学技术知识的地方,更是传播正能量、培养高尚品质和情怀的道场。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与方法
本文从总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梳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线
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对这一理念的认同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前提。为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及推动作用,以支部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为载体,创新专业教师理论学习形式,扩展学习内容,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与此同时,立足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在梳理本专业职业素养及价值引领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思政教育目标,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标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照各项毕业要求观测点,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设计或修订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并贯穿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授课、课下拓展及全过程评价等各个环节。不断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授课手段,不断优化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积累思政素材,建立安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素材库;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经常性地开展经验交流、“示范课”观摩等活动,实现持续改进,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二)梳理教学内容,实现价值引领
安全学科是理、工、文、法、管等学科的综合,是交叉学科,其学科知识体系中涉及到伦理价值、道德责任和家国情怀的内容较多。立足这一特点,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不能仅仅“就安全科学理论谈理论”“就安全技术谈技术”,而是要放在国家整体发展大局中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从家国情怀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明确肩上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入当代工程观,增强学生的生态思维和工程伦理意识,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的安全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求精求细不求多,不追求在所有授课章节中全部加入思政元素,而是在授课重点章节上下足功夫,结合时事热点、工程实际案例、模范人物生平事迹等对专业知识点进行二次开发,顺其自然而非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而非“说教”地开展德育教育,在育人细无声中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引领的目的。例如,在入学教育中,为新生作主题为“从事安全工作,需要贵族精神———责任、荣誉、纪律、勇气”的专业介绍,在提高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培育职业使命感;在专业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绪论一章中讲解流体力学的发展史并融入科学家故事,力求让学生对科学理论及其演变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崇尚真知、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感悟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在专业选修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通过系统讲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环境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客观、科学地看待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而非人云亦云或以讹传讹。通过对专业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不断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混合教学方式
;“课上”则采用开放性问题导入、主题演讲及讨论、红蓝军对抗、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参与,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以嵌入和渗透的方式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辩证思维、职业精神等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同时还能避免“说教”式教学的枯燥乏味,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
(四)建立双维度下的多元性评价方式
目前,专业课程教学考核多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主要针对专业知识。为了强化专业课程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应由单一的知识维度向多维度评价延伸,立足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然而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反映出的仅就某个阶段、某门课程或某项活动的思想教育效果进行简单、直接的评价并不合理,因此开展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切忌操之过急和过度追求量化。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同、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伦理)、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业课程维度的评价则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评价内容包括随堂测试、学生课堂展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线上拓展学习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总体评价原则为“多元性”“及时性”和“过程性”,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旨在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论
关键词:思政课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思政课教学的理念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及人生观养成的重要保障。。
1高职院校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说明
大学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对于国家建设及民族兴旺来讲,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优秀的思想素质,树立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责任使命,而实现这一愿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及必要。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作为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大学生课程体系规划中应将思政课教育教学作为主修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中,以推进思政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2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基本现状
近些年,国家逐渐加大了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及要求。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基于高职院校招生特点,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已成为工作重点。而随着国家及高职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有了显著的进步。(1)对思政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方针政策,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教法改进、教学研究、师资力量加强等方面卓有成效。国家提倡职业院校“德技并修、知行合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是在平等的地位对待的,部分学校更提出了“强技能必先强思政”的理念,说明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了重要的地位。(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基于高职院校办学特点,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而同时,通过调查发现,有些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胜任力不太满意或觉得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不断拓展。对现有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不难发现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不断拓展,如今思政教学已逐步向媒体、网络、社会等拓展,而接受的渠道也逐渐向手机、网络、报纸杂志等过渡。相对于传统的思政教学,现在的思政课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已经逐步拓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2.2存在问题
关于现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虽然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情况,无论是从学校及学生认识,还是从教学工作开展中均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1)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的认识程度存在偏差。如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思政课教育教学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更没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对其今后工作及成长的重要性,这种被动的在学校接受思政学习的思想将使得其教学效果收获甚微。而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缺乏对思政课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及指导,使得部分学生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逃课等问题相当严重,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的降低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得学校开展思政课教育的目的及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不能有效的贯通,久而久之,思政课教学形式化的问题必然存在,且对学生成长及成才带来显著影响。(2)思政课日常教学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部分教师实施思政课教育时,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有甚者,课堂上学生睡觉、说话的学生普遍存在。该类学生的存在将对其他学生造成严重影响。。(3)思政课教学考核方法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思政教学与其他自然学科存在明显的区别,思政课教学在掌握思政课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应理解其精神实质及内涵,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现有思政课考核采取试卷考试或以论文结课的方式不能全面评估学生对思政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其结果将对思政课教学存在误判,可能对教学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3.1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的主体在于学生,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二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牢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以实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
3.2加强教师个人素质及技能的培养
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及素质属于主要的方面,学校应作为重点进行培养:一是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技能的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以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思政教研队伍;二是思政课教师思维观念的转变也是关键,思政课教育教学已被作为学生重要的课程进行教学。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形式化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将思政课教学作为主修课程来对待,采取多种方式,应用多种手段开展思政课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3.3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反馈机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一方面可以改善日常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针对性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二是任课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开展座谈,及时了解高职学生内心的想法及在学习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对学生实施针对性辅导及在后期教学中加以改进。
3.4注重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多方面评估学生
;。即对学生应既作为评价的对象,也作为评价的主体进行考虑,并将自评、班委评价及老师评价结果相融合,以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全方位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解,以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三是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及限定硬性指标,如对于一些经常旷课及不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给予学生不及格的评价,以督促或规范学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而相反,对于思想素质表现优异的学生可给予满分或其他奖励,以激励其他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转型的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如何改革,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教学效果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能力本位考核体系是其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政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中也应注重能力本位,注重能力与实践的结合。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紧跟社会热点,将思政课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是评价思政课教学是否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重要指标。
除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否创新教学形式,采取“问题引领式”教学法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问题引领式”教学注重问题学习,模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分组自由学习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下,思政课教师选取热点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传统教学评价中的教师“以教评教”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已经过时,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抛弃填鸭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更为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现状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各高校针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思政课教学建设具体实施上,没有具体的配套方案,大多数思政课改革仅仅停留在会议及文件上,没有具体有效的建设办法。。再次,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压缩了思政课教学课时与实践课时。同一门课程,不同的高校开设的教学课时都有差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也不尽相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上,也缺乏统一规定,多数思政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去外面参加社会实践,导致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有所不足。除此之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面临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管理缺少统筹规划等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需要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作为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必修课,思政课教学要针对各高校所处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第一,要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主体,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学会理解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与实践设置上,通过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能力。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上,思政课教师要选好教学内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要更注重内容的应用型和实践性,结合学生专业调整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上,思政课教师存在着理论水平高但实践能力较弱的普遍现象,要创造条件培养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三,提高各高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完善保障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部分高校只注重专业建设,忽视思政课教学和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因此,各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实践建设,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整合?W校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意义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从各种各样的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真谛,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达到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目的,有效地弥补单纯理论说教的抽象与枯燥。但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本文试图从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高职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找到可行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致,都是围绕培育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进行。前者侧重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培育敬群乐业的职业情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教学生“做’的道理;后者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具体的操作理论和实践。思政理论课是学生专业学习实践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引导,专业的学习实践是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源泉与基础。
有利于解决思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从正在进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脱离了专业建设的规划指导,造成思政课与他们的专业学习没有多大关系的假象,也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失了丰厚的资源。利用高职院校最为重视的专业建设项目及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难题的突破口。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是近年来理论界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而导致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提出的教育理念。它以生活为基点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并最终融入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学生整个高职生活的主旋律。如何从平常的生活和实践中去学习,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更需要对日常生活学习体悟。
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一般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划为课堂实践、课外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其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夯实学生行动转化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基础,促使学生从思想、情感、态度,到行为上的转化。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如下:
内涵、目标、标准界定不清,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什么?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有什么根本不同?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有什么关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实践教学的效果依据什么评价?怎么评价?这些在现实的操作中没有统一的答案,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依据自身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缺乏质量标准的指导,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缺乏持续性,系统性,难以砥砺学生的品格态度 思政课虽然是围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的,但是仅仅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观念上的灌输,或者是通过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增强他们的某些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一般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有时间限制,难以做到对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影响。
资源不足,开展困难大 根据已经进行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平台主要是课内活动、校内各种社团活动以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从现有的情况看,实践教学难以保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加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并从中受益。其中,有时间的因素、资金的因素、实践资源紧张的因素,还有个人的因素等,并且这些因素还交织存在。
偏重教师主体,忽视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自我教育 思政课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这只是一个方向指引,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进行的自我教育。学生能不能进行自我教育是衡量思政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思政课不能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规范的动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堪忧。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学生的眼中就是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无形之中就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思政课在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实际,以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夯实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基石,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形成开放、自由的实践教学氛围。
以日常校园生活为基础,夯实学生思想转换提升的土壤 日常生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主动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生命状态,体现着主体内在的精神需要、精神追求和精神状态,演绎着不同价值追求的生命情态,是大学生活状态的直接反映,最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思想状态、行为态度和价值倾向,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2)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及自我管理。高职院校应该提供更多更好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能找到让激情喷发的乐园。这样,学生的自我教育才会有厚实的土壤。(3)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充满优秀精神气质的氛围。高职学院也应该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学生在这里应充满对知识、对前辈的敬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日益受到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
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增强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 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根据高职新生的心理性格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群体职业素养调查反馈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进行模块化教学,有针对性地引导,使思政课教学具有实效性。例如,在教学中,可把“绪论”作为角色转化模块,高职新生对大学以及专业的认识了解相对肤浅,对于自己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既充满好奇,又有些忧虑。绝大多数学生刚进大学时激情满怀,但又没有明确的目标,为此会浪费掉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设置讨论环节,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谈对大学生活的认识。针对学生在发言中暴露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生活是什么样,大学学习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如何对待自己的专业。再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结合学生自身的实践认识以及专业的发展趋势,写出自己的高职生涯规划,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不同的学习模块,围绕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质,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主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演讲、辩论、讨论、话剧表演社会调查等,促进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关键词: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47-02
慕课(MOOC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早在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第一次掀起了在线课程建设热潮。。更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随着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高校的纷纷加入而风靡全球。慕课被教育界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慕课时代的到来将改革大学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应主动顺应并积极应对,积极探索慕课时代下新的教育思路、教育举措、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传统的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一直坚持与时俱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①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虽然运用多媒体手段,但是仍然以教师的理论讲述为主。②教师“知识化灌输”现象普遍存在,死扣教学大纲,因为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功能,使得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忽视学生个体要求,导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差,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不强。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比如有些老师思想认识不端正,认为谁都能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时照本宣科和生硬地说教。
二、慕课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一)突破“以教师为中心”,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
1.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固定的,而“慕课”则通过互联网取代了实体校园,使学习不受地域限制,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慕课”是全天候开放式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学习。在“慕课”教学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进行,学习方式灵活;教学过程和内容乃至交流的问题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多元和开放。学生的学习不止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
2.更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慕课”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众多学习者,主要原因在于其设计运行始终围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真正做到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再固定,可以互为师生。学生自选学习内容,考试也针对其自主选择;课程分知识点精讲,方便学生学习、复习。“慕课”教学中教师担当导师角色,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小组讨论形式打破大班授课,师生双方地位更趋平等,做到教学相长。
(二)“课程共享”的新常态
“慕课”区别于“精品课程”。虽然精品课程起步早、发展成熟、普及广,但是没有“慕课”影响迅速且更受欢迎。。。“慕课”把教学和考试搬到网上,呈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全过程。“慕课”将知识点精细化讲解,使人耳目一新。“慕课”虽然才刚起步,但给“课程共享”带来革新,也必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缩小普通高校与重点大学的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慕课”对思政教师要求更高
“慕课”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件“高标准、高要求”的事情,尤其对每一位思政教师的要求。。这不同于精品课程知识的静态重现,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很强的言语表达能力及一定的表演能力,这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得到的。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三、慕课视阈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主阵地与多阵地结合,妥善处理社会要求与个性化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组织施教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需要接受教育的过程。但在传统班级授课中,教师是按照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学习时间和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要。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受到一些误解,不是理论的不系统、缺乏解释力,而是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准则,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需求存在差距。而“慕课”提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的平台,实行近乎零门槛的进入制度,有效地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调动。学习兴趣的建立对广大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这是一个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社会,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贴近时事热点,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优化教学过程,注重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开放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各高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基本都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但是在学科门类比较单一的高校,如在艺术门类院校或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专业发展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为学科势单力孤而被边缘化,不仅影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试想对于任何一位学习者,如果条件具备,都一定是希望跟着最好的老师学习。“慕课”模式走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同时为成千上万人甚至更多的人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学习者享受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这也是“慕课”受更多人欢迎和推崇的原因,“慕课”的教学效果比现在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推行“慕课”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对思政理论教师而言是一件好事,尤其对于优秀教师硭担可以运用“慕课”给更多的学生讲课,体会更多成就感的同时扩大其对学生的影响力。思政理论课教师也可以组建专门的“慕课”团队,与其他高校师生交流并提供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包服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而言,由于教学任务“慕课”化外包,其职责将转变为主要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效果测试及开展深入细致的师生互动,督促“慕课”不断改进。对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首先要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次要让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优化的配置,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广大大学生服务。
(三)努力打造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慕课”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更要有明显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追求的是价值观念的质变,不是一般课程追求的增加知识的量变。任何时候说服人、改变人、塑造人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慕课”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较强的利用网络工作和学习的能力,要有高超的授课技巧和更强的综合素质。合格甚至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在传授理论、展示形象等方面影响学生,这样的教师一定程度上需要具备思想家的深度、政治家的风度、演说家的口才、文学家的风趣、哲学家的睿智、外交家的魅力、博物学家的知识储备。因此,为了更好地迎接“慕课”时代的来临,需要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55-59.
[2]江涛.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06):111-112.
[3]陈昀岚.基于MOOC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5-39.
[4]吴剑平,赵可.大学的革命:M00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81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高校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教授,更是人格、人品的养成。先做人,后做事,成人先成德。。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新思路,因事而化,革新n程内容
第一,教学内容应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激烈的竞争,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实现。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到重中之重的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二,教学内容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主题之中。通过教学情景与情境的选择形成能够生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使大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从本地资源实际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与建议,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增加帮助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安全就业、合理消费、权益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第四,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及时将自己及他人的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讲义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时代感,做到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教学内容应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对党的十报告、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从重大意义、基本框架、理论创新等方面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教学内容。
二、创新思路,以民主教学为导向,重构教学行为
(一)从教材、教室走向生活、社会
。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学会进入学生生活世界。在进行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应结合生活实际,满足学习者对外界的内在的渴求、好奇心和冲动。
(二)从教师主导中获得经历、体验
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过程学习方式。过程学习倡导学习过程的自由讨论与交往,教师提出讨论题并给学生开列出阅读参考书单,要求学生在阅读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做好发言准备。讨论会上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将大家的思路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这样的课堂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师生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多与学生平等讨论问题,多在课下与学生谈心,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往往会转化为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配合教师,把课上好。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语言表达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省学时的双重效果。
三、创新思路,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育亲和力和感染力
第一,高校要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大局出发,严格按师生比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课时,减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负担,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诉求,掌握学生的特点,增强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第二,高校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他们进修和自学,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总结会议。不断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并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教师自己要深入了解社会并具备实践能力。为此,学校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系部应该常规性地安排教师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时间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到企业,历史古迹或者红色基地开展专题调查研究,让教师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让教师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丰富阅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