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环保管理范例

2024-05-03 来源:钮旅网

生态环保管理范文1

一、建设资金筹集

(一)建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一是从20*年起,市、乡镇两级政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公益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等),在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相应的生态农业建设资金。二是从20*年起,市、乡镇两级政府结合工业技改在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相应的生态工业建设资金。三是在城市建设维护费、市政设施配套费、排污费、采矿权出让和土地出让收入等专项资金中安排相应的生态建设资金。四是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生态建设项目资金补助和国家专项资金补助。

(二)积极争取生态项目申请银行信贷,探索经营生态项目的企业以特许经营权、林地、矿山使用权等进行抵押贷款的融资渠道。

(三)大力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和推广通过水权转让、矿业权招标拍卖等方式筹集生态建设资金。

(四)通过财政扶持等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BOT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市建设。

(五)逐步建立生态资金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生态建设政策措施

(一)鼓励发展生态农业

1、鼓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支持发展高效农业、推广农业喷灌节水措施;鼓励在交通干线两侧进行坟山绿化、生态公益林建设、采伐迹地更新造林、荒山造林;鼓励在适宜地区合理开发荒山荒地,建设水(干)果、茶叶和多年生药材等基地。凡从事上述农业生产或绿化造林并符合相关条件的主体,按市政府原有的扶农政策给予相应奖励。

2、大力支持畜禽养殖业生态化改造。凡达到规模化养殖标准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建成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做到污水达标排放或农业浇灌利用,猪粪无害化处理并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经验收合格,给予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费用30%的补助。凡达到规模化养殖标准常年存栏量1万羽以上的养鸡场,建成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经验收合格,给予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费用30%的补助。以上农业养殖项目若与无公害蔬菜(或其他农作物)基地就近构成完善生态物质循环链,做到废水与畜粪综合利用、沼气能源利用、废水与固废零排放的,给予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费用80%的补助。

3、“万里清水河道”水利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和水保工程)采用了生态化设计,农村河道整治以清淤与植被固岸为主、城市内河固岸采用多孔设计或植被固岸,较好地保护了河岸带与河滩的生态功能的,按工程轻重缓急程度给予补助,补助标准按市政府年度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资金补助标准执行。

(二)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1、被认定为省级、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或获得省级新产品鉴定、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认定的企业,其工艺或产品对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的,按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乐委发〔20*〕1*号)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和补助。

2、凡投资建设农用薄膜回收利用加工厂(仅限于回收市域内农用薄膜),根据其建设投资规模和回收能力给予投资主体适当的一次性补助。

3、凡获得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市政府给予企业1万元奖励。

4、凡自愿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后成效显著的企业,一次性奖励0.5万元。凡按规定需强制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经落实清洁生产方案后,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或总量小于标准值(或核定量)50%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其中,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重污染企业,根据其排放污染物削减量,另给予清洁生产奖励。

(三)积极推进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

1、根据《*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生态乡镇规划(或实施方案)编制并通过论证的,给予相关乡镇编制经费补助2万元。

2、通过*市级以上生态村验收的,予以奖励0.5至1万元。通过*市验收并获得*市生态乡镇称号的,按照优秀、良好、合格等次,分别给予创建乡镇8万元、6万元、4万元奖励;在此基础上,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的再予奖励4万元。

3、支持新农村建设、旧村改建与村庄环境整治,凡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并启动旧村改建和环境整治,通过全面小康新农村验收的,按市委办、市府办《关于加快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乐委办〔20*〕37号)分别给予相应的补助和奖励。

4、凡列入奔小康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按规划要求建造污水无动力厌氧净化池的公厕,按净化池池容每立方米补助200元。

5、乡镇建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由各村收集、乡镇集中填埋,渗漏液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经市生态办验收后按渗漏液处理能力每立方米补助1000元,运行费用每年每立方米补助1元。

6、符合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条件的县乡通村公路,其路基改造经验收后,达到技术标准的,给予资金补助。补助标准按《*市人民政府批转市交通局关于*市乡村康庄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乐政发〔20*〕49号)执行。

7、凡被评为*市级“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的,分别奖励获奖单位0.5万元;被评为浙江省级以上“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的,分别奖励获奖单位1万元。

8、鼓励在相对独立的住宅小区、学校、行政办公集中区、商业集中区、宾馆等用水集中单位推广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技术,解决水资源短缺与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凡实现小区内污水处理后回用40%以上的单位,按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的20%给予补助。

(四)加快修复矿山生态环境

采矿权人根据《采矿许可证》批准范围及与国土资源局签订的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矿山修复治理任务的,治理备用金全额返还。对已关闭的矿山进行生态治理并完成治理任务的,按矿山规模大小(按采矿许可证登记面积计算)给予适当奖励。

(五)鼓励发展生态旅游

1、按国家绿色景区评定标准进行垃圾回收处理的旅游区,给予适当奖励。

2、积极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经省绿色饭店认定委员会认定为“绿色饭店”的,给予适当奖励。

三、资金管理

(一)加强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资金使用按照“投入渠道不变、建设内容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管理责任不变”的原则统筹安排,严格资金管理,专款专用。

生态环保管理范文2

关键词:水库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对策;污染

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6)01-0090-02

保护生态环境需从保护水资源质量做起,水资源质量的提升将会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建设水库可以对水资源进行集中管理,让水资源处于无污染的状态,进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极为密切,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

1水库管理与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1.1污染物处理不科学

在水库管理过程中,水库污染物对水库水质影响极大,是其治理的重中之重,在日常运作中,必须对水库地区污染物进行合理化处理,如若不然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库区水质恶化、水域系统失衡,除此之外,还将导致水库水资源中有机物质过剩,且营养盐类急剧增多,进而导致水体营养化,更为严重的将会造成水生动物的接连死亡[1],从而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对于大部分的水库而言,其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防洪抗灾,在水量富余的前提之下,还用于城市饮水水源,因此对于水库管理而言,水体质量尤为关键。总的来说,库区污染物必须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理,否则将会影响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亟需改善。

1.2治理重点把握较差

水库的日常运作过程中,相关人员需对进行监督与管理,尤其是针对部分重点环节,亟需加强。。

1.3库区缺乏科学管理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类生产方式也随之不断更新,这对于水库管理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人类建设方式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库区环境,并且影响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此之外,影响的途径也在逐渐增多。因而相关人员在对库区进行管理时,要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状况,人类活动的改变,适时调整管理对策,从而提高库区管理效率,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2完善水库管理与生态环保相应对策

2.1强化污染物处理

针对库区周围污染物不断增多的现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管理工作。;在库区周边地区,不允许毒鱼、炸鱼及电鱼等,或是其它形式对库区渔业资源进行破坏;在水库中,禁止经营水上餐厅、游乐场所,或是放养畜禽;在库区周边,不允许堆积生活垃圾,或是工业废渣;针对水库集雨区,不允许从事规模养殖;水库周边不允许存在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家庭作坊,必须坚决杜绝[2,3]。除了上述管理措施,库区管理还需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库区污染监控。

2.2明确治理重点

1)水质监测工作。在水库管理过程中,水质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针对库区水质监测工作而言,它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物监测,其二是理化监测。就生物监测来说,生物监测方法最为关键,主要针对浮游生物及植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与分析,确保其不会危害到库区水质。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水库水质。

2)增加水源涵养林,保护库区水质[4]。。它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合理调节水资源,强化水循环功效,在对其进行建设过程中,还需进行多方考虑,避免适得其反。

3)维持生态平衡。在水库周边地区,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种花种草,营造绿色生态圈;加强湿地监管,保护野生动植物,使水库呈现自然特色,不仅清、静、绿。在对水库进行管理过程中,实施形式不同的节水措施,以此强化水库供水能力,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用于水库管理之中,促使水库用水效率提升。针对渔业发展而言,转变以往的养鱼理念,激活资源优势,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化库区水质管理以及周围生态环境建设,并以此作为发展目标,提高库区经济效益值,并使其周边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促进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推动水利经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最终推动水库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完善水库管理对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强化对水库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水库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吴问琦.水库型水源地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初探[J].工程与建设,2011,(5):591-593+598.

[2]王青.水库管理与生态保护之间协调发展探讨[J].科技资讯,2011,(34):125.

[3]吴继峰,.水库管理与生态保护之间协调发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278.

生态环保管理范文3

【关键词】生态环保;矿产资源管理;机制创新

1前言

现阶段,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转变过去的矿产资源管理模式,使其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着更加生态环保的方向演变,是实现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提质增效转型的关键,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2当前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提升明显,但因为受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重工业和第二产业的占比优势还是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这就决定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依然是重点。。

3矿产资源管理不注重生态环保的原因及表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生态环保产生不利影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矿产资源的过度利用,具体则表现为矿产资源管理不注重生态环保,体现为:第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有些甚至还在沿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手段,这种粗放的管理机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评价,乱采滥挖、大矿小开、采富弃贫、破坏生态等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对矿产资源加强管理和整合,尤其是对于一些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矿山企业进行治理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第二,很多矿山企业缺乏基本的生态环保意识,存在只重视产量而忽视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的问题,至于实际应用中的环境修复和治理措施更是非常缺乏,导致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遭到严重破坏,如图1所示。例如金属矿山开发中形成的废石、废水、废气和尾砂等没有经过处理就随意注入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当中,各种露采小矿山毁坏、压占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没有得到有效地治理。

4生态环保视角下的矿产资源管理机制创新途径

(1)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建设生态化,明确生态环保目标。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尤其要重点突出生态环保的内容,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必须加以明确。其次,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种单独的法律责任,而是需要借助多种法律手段来实现,例如可以加入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修复监督、环境保护保证金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生态环保体制。最后,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立法,融入生态环保的理念,为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2)健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体现生态环保理念。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要统筹好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还要建立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配套监督机制,对依生态环保理念制定的规划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

(3)矿产资源税费管理制度生态化,突出税收对生态的调节作用。首先,在矿产资源的税费法律体系中,要体现诸如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重视对环境的修复等理念;其次,对当前的矿产资源税费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税费应主要用于对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上;最后,构建矿产资源生态税费体系,设立诸如生态环境保护税、矿山环境修复保证金等税费制度。

(4)重视资源环境监督,完善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首先,根据生态环保的要求和当前的开发技术水平制定新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考核制度,从而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的绿色发展;其次,矿产资源监督要进一步强化对矿业权人履行生态环保义务的监督,督促其在开发利用中就采取措施减少生态破坏和加强环境修复;最后,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制止各类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开采行为,做到及时识别和查处,并依法追究相关企业和人员的责任。

5结语

新时期下,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实现提质增效转型,而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物质基础的矿产资源也必须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只有更加突出生态环保的理念,才能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的长远发展,进而也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地支撑。

参考文献:

[1]汪民.以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226~231.

[2]李建功.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解读之二: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规范矿产资源管理促进资源持续利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2):22~23

[3]陈从喜.构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矿产资源管理新机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2(6):1~5.

生态环保管理范文4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环境 保护 措施

1建国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成了8.5万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水闸3万多座,有效灌溉面积8.2亿亩,水电总装机容量接近1.3亿千瓦,机电排灌设备8000万千瓦,机井、塘坝均以百万计。这些水利设施为抗御水旱灾害,保障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的供求矛盾也日趋尖锐。。二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水资源使用量大,但利用效率低。三是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2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接近16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0%,生活用水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水将适度增长。21世纪上半叶,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2030年前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最高值,逐步成为工业化国家,届时工业需水量达到 2000亿立方米左右。

三是农业用水将逐步趋于稳定。在粮食立足自给的基本国策下,按人均占有粮食450千克计算,人口高峰时的粮食产量要达到7亿吨,通过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有效利用率,力争农业灌溉用水维持在现状水平,每年4000亿立方米左右。

四是生态环境用水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估计全国生态环境用水量约800亿~1000亿立方米,其中约600亿立方米由各河流目前尚未控制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供给,约200亿立方米由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退水量供给,尚有110亿立方米的缺口。

综上所述,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亿~9000亿立方米,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3水资源管理措施及对策研究

3.1人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200年一遇的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

3.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

3.3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3.4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新型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是建立水权制度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障。目前,水资源配置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体制改革和不断创新。

3.5要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客观需要,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就是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管理界限,建立起城市与农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与节水、治污与回用一体化管理的城乡水务管理体制。

3.6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确定适当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最终经济社会发展也失去了基础。要努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途径:一是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水资源充裕和紧缺地区打造不同的经济结构,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

3.7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一定的水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各种水域能够永续使用。既要满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用水。要全面节水,推进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3.8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一套体制、机制。界定并明晰水的使用权,逐步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动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4我国未来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质污染,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实行废水净化再利用,节约生活用水,防止浪费,逐步建立科学的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人类的的生存条件就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4]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5]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J].中国水利,2004,(3).

生态环保管理范文5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生产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极为重视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并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直接加大了环境保护管理的难度,也使既有的体制难以发挥出最大效用。在此形势下,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及创新的意义

1.1推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且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效应得到大幅提升。此时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升级的一个关键阶段。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好,将资源消耗型、污染型、效率低的生产设备、产线予以淘汰,把节能和环保管理标准提升,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高新科技、知识型节能产业,才可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低碳绿色转型和升级,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现有的环保管理体制在监管上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一些管理部门未能明确自身职责,存在推诿情况,未能真正发挥环保的作用。

1.2加强和谐生态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极为重视和谐生态的建设,实现人、环境及资源的和谐发展。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阶段,应始终坚持推进环保体制改革及创新,积极树立和谐生态的理念。不但要推进经济的发展,还应不断加强生态经济建设,将和谐生态理念充分贯彻到经济建设和发展事业中。如此,才可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积极有效保护,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的格局。因而说,要实现和谐生态,就必须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当前我国该项体制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尚未良好发挥,使得和谐生态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足,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建设。

1.3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

低碳社会的显著表现是低污染、低消耗及低排放。这不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主要途径。为有效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应不断改进生产生活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开发和利用清洁环保能源,实现低排放。而这就对环保管理体制有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推进体制改革,严格控制社会生产生活中CO2等排放量,促进社会共同建设低碳、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2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及创新的对策

2.1加强监管,提升效率

环保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及难点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倘若环境污染无法得到积极有效的监管和控制,那么生态环境质量则不可能得到改善,生态环保型社会也无法真正建立。所以,应充分重视污染管理,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管,环保部门应在管理体制内作出统一规范、部署,落实好各项制度,对污染性企业加强监管和整改力度,提高监管效用。另外,在农业生产、工业及交通运输等重点污染方面,及大气、土壤、水资源及海洋等纳污环境进行统一监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综合式环境问题处理,对于违法违规企业、个人等,应理性判断,合理处置,以强化监管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维护环保管理体制的社会权威性。

2.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等应贯彻并落实好国家、地区及部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责,提高各级管理工作效率,实现高效、公正、阳光的监管及执法。应明确各级部门领导的责任,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对自身区域的环保管理工作有效协调和统筹。同时,要明确各自职责,合理分工,将责任机制落实好,如此才可有效避免和控制工作推诿、责任不明等行为,确保环保管理有序开展。

2.3透明管理,社会监督

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社会公众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自身的关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可有效调动每个人的环保参与性,才可将环保工作发展成和谐社会建设中每个人的事。所以,在进行环保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创新中,应积极推进信息透明、公正执法、社会监督等管理制度。在信息透明和执法公正的管理工作中,时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监督,不仅是对社会复杂,同时也是对政府及企业的督促。另外,应健全社会举报制,以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效用,让公众认识到环保是每个人的事情,让他们积极参与环保中,将自己作为环保管理中一个积极参与者。另外,要加强环保宣传,提升公众意识。特别是要通过“4.22———地球日“”6.5———环境日”等特殊节日加强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并参与到环保管理中。如此,才可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风气,进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所以,应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解决的迫切性,在认识到现行环保管理体制的不足基础上,积极改革和创新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董青 牛风青 单位:林州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耿峰,张茹松.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4(2):179-180.

生态环保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新园区;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达标审核;生态工业示范区

目前,我国已进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阶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进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绿色的发展轨道的核心路径。在持续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南方某高新区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和资源紧约束,发展空间急需拓展;创新载体建设不足,创新质量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差距较大;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壮大;社会发展滞后,人居环境、产业配套设施急需完善等。

一、园区规划、发展历程及现状企业的建设与分布

园区发展规划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南方某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园区自建立以来,坚定不移地将自主创新作为园区发展的主导战略,成为引领全市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辐射带动区域创新的重大力量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通过现场踏勘、调查和收集资料了解到,目前高新园区的建设发展是按照规划的分区结构进行的。

高新园区南区目前用地几乎都是按照规划的土地功能发展的,片区目前电子信息及软件类企业占了70%,符合规划定位的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新区中区西片目前用地情况已接近饱和,用地功能也基本符合规划的要求。片区电子信息及软件类企业占约72%,生物工程、医药及医疗器械类企业占15.6%。规划定位此片区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园基地,以生产新材料、计算机、生物工程为主的工业区。由此可知,该片区的产业发展与规划定位还有一定的差距,新材料类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园基地的发展建设还不够。高新区中区东片部分地块目前被用作工业用地,与规划不符。其他地块的用地性质与规划基本相符。该片区目前为产业、居住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片区。高新区北区东片目前基本按照规划要求发展,片区内的15家高新企业中,电子信息及软件类企业9家。高新区北区西片目前用地状况符合规划要求的“以大型生产型工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工业区”。片区内的21家高新企业中,电子信息及软件类企业11家,生物工程、医药及医疗器械类企业5家。

依托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优势以及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高新区在快速聚集了高端产业集群,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是高新区四大支柱产业,以及以科技文化、软件、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南方某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重要增长极。

二、园区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本研究选取高新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四个行业中的典型企业分析成规模企业污染情况,进而对整个园区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性评价:

声环境:高新园区内的声环境主要受设备噪声和交通噪声的影响。

大气环境:高新园区内的大气环境主要受汽车尾气、燃烧废气、工艺废气和生活废气的影响。高新区各产生废气的企业采取了相应的废气治理及高空排放等有效措施,使得园区企业的废气排放基本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园区环境空气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水环境:高新区内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雨水经雨水管(渠)收集后最终排入高新区外东侧的某河流。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产生工业废水量较大的企业以及部分企业组成的小园区将产生的工业废水经自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到市政污水管网的接管要求后排入市政管网,最终也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高新区的建设改善了河流的水质状况,使其逐步满足其相应的水环境功能。

生态环境:项目建成后,园区内的原有生态系统基本上被建筑物、道路和绿地等代替。虽然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但是通过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采取厂区绿化、道路绿化和公共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保护了高新区的生态环境。

固体废物:高新区建成后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进入某垃圾填埋场与某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高新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后送某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中心进行焚烧处置,在收集和运输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对区域环境影响不大。

三、园区现状环境保护管理回顾性评价

通过对高新园区的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我们可以看出高新园区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环保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得高新区基本按照规划的要求发展。高新园区内产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的预处理,最终进入某污水处理厂,没有对区域的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反而使流经区域的大沙河水质变好;高新园区内部分产生噪声的企业也采取了较有效的噪声防治措施,使得各企业厂界噪声基本能达标,没有对园区声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产生废气的部分企业也采取了较有效的废气治理和高空排放等措施,使得园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维持在良好的状态;园区的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也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利用与最终处理处置,使得园区的景观和环境卫生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为高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环境基础。

虽然高新园区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环境效益,但是在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新园区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2、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制度执行率不高。

4、环保管理机构与管委会的互动不够。

四、入园企业环保达标审核管理措施

市环保部门应在高新园区设立专门的环保管理机构,履行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政策,监督区内各企业环保措施范实情况,有效保护高新区的环境质量和满足区域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不断改善区内环境,达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目的,并定期将高新区的环保数据报送给高新区管理机构。对入园企业的环保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高新区环保管理机构对企业的入园审核管理

高新区环保管理机构对入园企业实行环保申报审核准入制度,入园企业按企业类型申报相应的审核材料。办公研发型企业按要求申报有关环保方面的材料,具体包括是否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放射性污染、噪音、震动、电磁波污染等及其产生的数量,是否需要新建污染物防治设施及设施的占地面积等。生产加工型企业除按要求提供上述资料外,还必须提供环保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高新区环保管理机构对入园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对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才予以入园,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及提供虚假申报材料的企业则不得准予入园。

(2)入园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环保部门并履行相应职责

入园企业建成后,必须设置相应的环境管理部门,由企业最高管理层直接领导,并安排环境管理和技术专职人员,下设清洁生产办公室,由各分厂(车间)技术负责人组成。在分管理环保的负责人领导下,建立各部门间相互协调、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综合环境管理体系。在各生产车间也应设立兼职的环保员,将环境的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3)新建项目进行环保管理制度

1)“三同时”制度

各企业的水污染源、大气污染源、噪声污染源的治理及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2)排污收费制度

按国家有关法规要求对高新区水和空气污染排放进行收费。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按照我国政府及广东省的有关规定,对所有新入园的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4)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五、结论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实现相关发展规划的要求,要继续走在国家高新区前列,率先走出集约节约、内生发展的新路,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引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就必须在总结过去十多年发展经验的同时,吸取国内外优秀示范高新科技园的环保管理经验,贯彻节约集约、生态环保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实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形成高效低耗的生产消费方式。提高环保标准,严格环保准入,着力将其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参考文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