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范例

2024-04-15 来源:钮旅网

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范文1

如何让习作教学的“教”在目标上变得明晰,在内容上不凭借教师的自身经验去随意“生产”,在教学指导上有系统的知识和具体的策略,从而建构起规范的习作教学――“即教师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写作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活动”(叶黎明语),这是我们当下习作教学应当正视的问题。以笔者十余年的“童化”教学实践,以为解决当下习作课堂“教”的问题有这样四个维度可以思考:

教有“起点”。任何一次习作训练进入课程视野,实施者得有一个基本的常识认知,那就是这堂课从何处“教”起:一是这种文体训练学生已历经几次,学生已获得哪些写作知识,掌握哪些写作技能;二是对于本次写作内容,是否每个学生都拥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三是课程标准赋予本年段哪些具体的目标要求。这是一堂习作课展开的逻辑起点,有了这些清晰的起点,同种文体的习作教学,在不同的年级之间才会有明晰的边界;有了这些具体的起点,执教者才会思考本次教学将抵达何方,为下次习作教学创造一个怎样的新起点。

教有“规矩”。一位大学初等教育系的教授曾有这样的感慨:“在小学,没有鲜明的文体教学意识,教材中各种文本,一律当做‘课文’,选择类似的教学内容,采取一样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如此,写作教学亦然。长期以来,在习作教学的课堂上,鲜见针对文体的教学,大多笼统模糊、抽象虚空。叶黎明博士认为:“写作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的确,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文体不同,需要的表达知识也大相径庭。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当走出“不言规矩而专言巧”(梁启超语)的误区,为各种文体习作教学,建构基本的“规矩”,即相应的知识体系。有了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习作教学才会“落地生根”,对儿童的言语和精神成长才会有所作为。

教有“结构”。习作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就得有前后贯通、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结构。一方面,同种文体在不同的年段中,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方面要有一个清晰明朗的阶梯:不同年段,写作目标不同,教学内容各异,教学方法也有差别。在这个阶梯中,有一个拾级而上的逻辑朝向,规划着此种文体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地图。另一方面,不同文体在同一年段中,要有合理的分布:叙事性文体占半壁江山,描述说明性文体三分天下,论辩性文体不可或缺。无论站在文体视角,还是年段板块,所有的教学内容应当相互关联、逻辑自洽,使得每堂习作课教有基础,来得自然;确保每堂习作课留有空白,充满期待。

教有“评价”。一次习作教学,执教者除了知道要“教”什么外,还必须了解自己实际“教”了什么,这就需要即时的教学评价。笔者以为,一堂完整的习作课,必须有写作环节,将最能体现本堂内容的重点段落进行现场写作。结合本次教学目标,当堂呈现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可以分三块:一是基础板块,着眼于文从字顺、字迹清晰、标点正确;二是回顾板块,考查该文体以前训练过的知识技能达成情况;三是核心板块,将本课教学内容细化成具体条目,逐项考量。评价过程可以分三步:自评环节,引导自我;互评环节,让学生学会借鉴和批判;点评环节,让学生在典型的语境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体认。有了切实的教学评价,习作教学才会“教”有质效,促进儿童的言语产生质的提升。

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范文2

一、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二、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五、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六、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七、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阅读水平的高低,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能从作文中体现出来。采用流水教学法,教师根据单元文章体裁、内容、特点,确立写作训练的体裁和内容。教师可对以前一两个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从中找出一至两篇好文章加以润色,作为范文刻印出来,讲评时分发给学生,教师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为重点,认真搞好讲评。并指导学生结合范文,自批作文,以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手中就有各种文体的大小作文的范文十几篇,三年之后,就有七八十篇乃至更多篇的优秀作文在手,学生时常翻阅这些优秀作文,对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范文3

“三堂”即专业引领课堂、教学实践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这三个“研修课堂”一体化设计,相互连接和相互关链。具体操作如下:

1. 专业引领课堂

我们所说的专业引领课堂包括:学科素养提升、学科教育、课堂示范教学。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科素养提升为重点,辅以学科教学指导与示范教学,在学科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通过名家们的引导,树立良好的理性学科思想认识,走出旧的樊笼,建立新的思考,教师们的思想有了飞跃,学生才能得到发展,这是本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所在。

(1)建立健全的引领制度。包括组织制度、指导制度等。

(2)形成完善的引领机制。其中包括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明晰的“个人档案库”“个人档案库”包括“个人资料”、“教育资料”、“素质资料”、“绩效资料”四个板块,以便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明晰化。

(3)组建“导师团”。 导师团内部包括有外部专家和学校内部“专家”,其中外部专家包括大学教学论专家、特级教师、教研员、退休校长等等,内部专家刀包括校长、科研主任、教导主任、骨干教师等。课题组通过优化“导师团”内部结构,使各个专家都做到各施其责,各尽其用。

2. 教学实践课堂

包括:到河北省区域内的重点中学听课、评课、交流、研讨、专家点评、引领教学;该课堂的教学设计以相互学习交流为重点,充分利用“差异既是资源”的有利条件,通过来自不同区域的同行们的深入交流、探讨,使学员获取更多的启发和启迪,加深对教学的思考与改进。

(1)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教师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深刻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2)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技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目标及活动设计,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脑“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要追求实践智慧,富有教学机智。新课程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实践智慧,能科学调控,也能即兴创造,使课堂教学成为智慧探险的过程,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要坚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原则,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要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追求实践智慧的生成和提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3. 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

包括“教学工作坊”备课、磨课、上课、说课、评课、专家引领教学;通过以上两个课堂的学习与实践,内化到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该如何开展与实施?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相结合变为自身的教学行为的改变,在教学中又如何体现?我们设计了“教学工作坊”一一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员亲历教学实施过程,去进一步理解、体会、内化,变为自身教学真正的行动。在此过程我们配有学科教学专家全程引导与评价,还有学员间的相互探讨与交流,多方位的指导和实践环节,使学员达到学以致用。

我们在“语文教学工作坊”中,把不同的语文课型进行分类:说明文教学、议论文教学、记叙文教学、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散文教学、作文指导课教学、作文评价课教学等10类。然后,我们把实验教师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钻研一类教学,并发挥集体的力量备课,备完课后,我们将在“语文教学工作坊”中集中展示。

第一步:集中研究,集体备课。

在“语文教学工作坊”中,我们10个小组通过聘请教研员、特级教师及老教师在各个小组内就分到的类别进行集中指导。各小组成员在自己分到的类别中集中学习相关教学知识,并集中就其中某一课进行集体备课。

第二步:集中展示,相互质疑。

当备课成熟后,各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上示范课,其他小组成员现场打分,并就其中的问题进行质疑,做课教师当场解答。最后给各队打好分,排好名次。各小组就其他队提出的问题内部修改。

第三步:再次展示,探索规律。

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作文升格 作文评改 交互评改 精心修改

作文升格似乎是近几年作文教学的热点,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作文评改形式,让学生通过交互点评,精心修改,获得作文等级的提升。它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把发现问题,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交还给学生,是对传统作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并且,由修改入手,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作文升格教学很有研究的价值。

首先,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认真研究了教材和学情:

一、按照必修教材的编排,现阶段我们进行的是议论文的序列训练,而非综合提升。所以,教学的方向应该是议论文的一个训练点。

二、学生经过前面的序列训练,能够写基本符合要求的议论文,但在说理的深度和层次上还做得不够,存在事例的堆砌和重复论证的问题。这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的欠缺,这是目前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瓶颈。

再次研究教材,我们找到了纵向展开议论的角度,希望用它作为突破口,解决学生的难点。纵向展开议论指的是议论文中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层层深入地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述的一种论证思路。这种思路体现在结构方式上称为层进式结构,文章各个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种层进式的结构,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般顺序,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如果学生学会运用纵向论证,既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可能会有效解决目前作文中的问题。

第一次教学回顾

议论文升格训练――纵向展开议论

环节一

学生预习教材《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的内容,分析范文是如何展开议论的。并明确什么是纵向议论,与横向议论有何区别。课堂交流。

环节二

比较两篇习作(例文一为病文,例文二为范文),分析在纵向展开议论上有何优劣,并分别打分。

环节三

教师指导纵向展开议论的方法(PPT出示作文提纲,一共五则材料,学生先读然后分析总结)

1.分论点之间形成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纵向顺序。

2.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行文思路。

3.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方法。

环节四

小组合作,运用方法,从纵向议论的角度修改例文《幸福从何而来》,使之升格。

环节五

交流升格方案。

课后讨论

课后,教研组的老师进行了讨论。

大家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从感性认识到方法指导再到实践提高,教学推进的过程比较清晰。

(2)老师对升格方法的指导很细致,用直观的具体的例子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升格的要领。

有老师指出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容量很大,学生的讨论交流时间不充分,特别是升格实践的时间太短,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在环节二中,教师的意图是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例文的问题所在,但是,这个环节的推进十分困难,需要改进。

(3)本节课教师的牵制还是很重,特别是环节三,几乎成了一堂作文指导课,而后面学生似乎只是在教师的灌输下操练了一下教师总结出的方法而已,课堂生成不够。

(4)学生能不能纵向展开议论与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直接关联,教学中必须时刻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点拨他们的思路。

结合老师们的意见和自己的反思,我得到几点启发:

一是作文升格课更需要教师精选作文材料。学生对作文的评判往往流于表层,例如语言、事例论据等,而对议论文的逻辑与思辨往往缺乏认识。这不就是学生的难点吗?范文在语言与论据方面不够完善,缺乏导向,所以学生一时无法比较高下。

二是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如果环节二与环节三调换顺序,学生首先了解纵向议论的基本形式与方法,这是理论上的“知”,而升格实践就是具体的“行”,根据经验,人们的知与行之间往往是有距离的,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教给学生精辟的理论,他们也很难写出精美的文章的原因。所以,让学生先掌握理论、方法,再比较点评作文的得失,就是在搭建“知”到由“行”的桥梁,为进一步修改打基础。

三是教师的指导要把握好“度”,既要有力度与效度,又不能过度。作文升格本来就是一种学生的实践活动,老师一定要在紧要处指点一二,更重要的是让实践的主体――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生成。

第二次教学回顾

环节一

回顾纵向展开议论的方法,教师用检测的形式点拨思路。

PPT1(由点到面)

PPT2(由表及里)

PPT3(由浅入深)

环节二作文升格

1.比较两篇作文(例文一是学生习作,例文二为高考范文),学生评分,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看法,然后全班交流。

2.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从纵向议论的角度修改这篇作文,一人执笔记录,要求能尽量成文。

3.全班交流修改方案。

4.学生给升格作文评分,并说明理由。

5.学生谈谈升格收获。

环节三教师总结(PPT)

(纵观全局思路清晰理清层次前后有序)

环节四以“追求”为话题,拟写纵向议论的提纲。

第二次课后讨论

这节课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不仅积极发言,而且思路各不相同。有老师认为:

(1)整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流程清晰,教学重点突出。

(2)课堂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了知识与能力的生成。

(3)教师在升格前的检测既是复习也是指导,是一种思维方法的点拨。

但也有老师给出了中肯的意见:

(1)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方案以后,老师的提炼还不够精粹,没能够及时的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还不够。

(2)在课堂的交流中老师应该用投影展示一下自己的升格作文,既是示范也是强化指导。

第三次教学回顾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又试教了一次,以求提高升格指导的有效性。

环节一全班交流修改方案

课后讨论

这次课后讨论的共识是:

(1)老师指导恰到好处,特别纵向的思维方法的指导很清晰,学生学得很明白。

(2)学生给老师的升格作文评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3)教师的升格作文解决了升格后作文存在的说理不充分的问题,是站在新的高度对升格的进一步指导。

遗憾之处是:学生在评完了教师的升格作文后,老师能顺势引导学生要养成“频改”的习惯,指出这是作文“入妙”的途径就更好了。

学生的反馈是,这堂作文课一点也不枯燥,并且,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纵向议论,掌握了好几种展开纵向议论的方法,希望以后的作文评改课都能这样上。

教学反思

通过三次授课,我对作文升格教学有了由浅入深的理解:

(1)作文升格教学就是学生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自主修改作文,以求升格。

(2)作文升格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自主修改,以求升格。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强调课堂的生成。

随着这种理解的深入,我对作文升格教学中教师的“导”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作文升格教学中,教师要有指导的力度、效度与高度,同时要适度。不仅教学前要精心设计,更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这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这段话中,能很明显地看出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尤其是议论文的教学,要求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学生的难点,是“紧要处”,当需精心指导。

(1)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修改。教师精心选择高考范文,学生在比较中能更好的发现习作的得失,并且获得升格的启示。

(2)引导学生探究升格的要领。纵向展开议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引导的核心始终放在思维的点拨和深入认识事物的方法总结上,这就是学生升格的“钥匙”。

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作文恐惧症 成因 对策

。写作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素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发现,目前职校生普遍患有”写作恐惧症”,突出表现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极低。每逢作文练习,便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感。面对写作,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只能在课堂上望纸兴叹,无法体会写作的快乐。

一、原因分析

每每看到学生作文课上苦苦煎熬的神情,无可奈何的眼神,笔者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就产生了要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几年来进行了许多尝试,总算取得一点的效果。“治病先探因”,”写作恐惧症”缘何而来?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反思和与学生的广泛的交流,得知造成学生“写作恐惧症”原因很多。主要包括:①职校生文化基础较差,写作“先天营养不良”。对写作素材缺乏积累,“后天营养补给不足”。②职校语文课教学受到冷落,缺乏写作氛围。③作文命题僵化,造成学生“挑食”。④缺乏技术支持,教师指导不足。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学生作文时不善谋篇,不会措辞。

二、对策

鉴于此,职校语文教师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热情,引导学生走出写作困境。

(一)鼓励阅读,亲近生活,积累素材,寻找写作源泉。“作文无巧,多读书,多写稿”而已。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多读书,对提高写作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职校学生而言, 要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尤其是阅读中外名著,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开拓视野,探寻写作规律,增加写作知识积累,提升写作水平,达到厚积而薄发的效果。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这个道理。阅读应当被看作职校生的一项基本技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可以帮学生量体裁衣,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阅读计划,推荐优秀篇目,促使学生多多涉猎优秀书籍。立足生活,写感兴趣的话题,说心里的话,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第一步,但要真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对作文的畏惧心里,还必须指导他们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单凭阅读积累写作素材还不够,还必需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把学生从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去体念,便是克服“作文恐惧症”的有效方法。总之,每一次写作,都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情感与生活碰撞,产生奔腾不息的写作源泉。

(二) 降低要求,激发兴趣,灵活评价,培养写作氛围。由于职校生写作基础差,为了不至于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反感,教师在作文布置时应当适当减低作文要求,切不可无视学生实际写作水平,设置过多硬性要求,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敢于去写,乐意去写,并通过教师的帮助下,不断修改,感受进步。对学生上交的作品,对学生的作文,教师首先认真阅读,挖掘习作中的闪光点,用鼓励性的评语激发继续写作动机。作文讲评应多样化,教师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方案尤其要对“创意作文”应给予肯定。在评价中,开展学生合作评改,教师开放评价,既减轻教师作文评改的工作量,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特别优秀的作品,则鼓励学生参与评比或投稿,谋求更高层面上的收获。

(三)加强指导,学会模仿,转换思路,寻求写作突破。作文写作方法和技巧很多,教师在指导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选择性的介绍和讲解,要注重实用。如怎样审题,应告诉学生从范围、立意、文体、人称等方面入手。教师在方法指导时,要巧妙地点拨学生的写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提高写作质量。正所谓是“胸无点墨,何以为文”。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必须要求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写日记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积累指导学生从写观察日记、叙事日记、心情日记开始,通过日记记录生活,表达感情。此外注意对名篇佳句、成语警言、新颖的案例的积累。 使学生胸中有材料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职校生生活阅历较少,摹仿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有效途径。在例文学习时,可按照“析构思、找线索、品语言”的模式操作可以使学生作文水平在短时间内经过系统训练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了让学生面对作文不再恐惧,教师要进行理念的创新,加强自身修养,强调整体的平等性,创设创新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中创新性的学习内容,设计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解放学生,摆脱被动,让学生敢于主动体验,乐于主动体验,善于主动体验真正做到使得学习和活动互动。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大胆求索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性语文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开放命题,鼓励练笔,强化训练,扎实写作功底。作文教学中僵化命题,呆板的形式要求是造成“写作恐惧症”重要原因。往往学生的写作兴趣尚未成气候,便被扼杀在程式化的被动写作之中,导致文章干瘪,行文死板。作文课上增加“随意性”的开放命题,让学生有自由创作的空间。当学生积累至一定的经验时,再进行“规范”不失为一种良策。按”以我手写我心”得标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心意所向,笔触所至,贴近生活,远离作假,无被动之困惑,有随意之乐趣。鼓励学生经常进行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将写作看做“家常便饭”,利于学生形成随时写作的习惯。这样,天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学生感受到“手中有笔,能写,是一种幸福”。经过长期的写作训练,推动积累的不断更新,从而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

以上是我医治“写作恐惧症”的“药方”,当然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范文6

本课的作文内容是根据本校大队部为庆祝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办“让读书成为习惯”主题墙报设计活动而确立的。根据活动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这节“我来设计新墙报”作文课,旨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结合自己的想法为班级设计一期读书主题墙报,并用语言阐述设计方案和意图。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作文能力,但有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怕”作文的思想,对作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但对电脑作为学习工具却充满好奇。本节课就是充分发挥电脑和网络的魅力,让学生把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宣传设想转化为文字、图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形象直观思维优先于语言的发展,而口头语言的发展又优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本次活动主题进行图文设计适合本班特色的方案。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进行写作和学习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美育和创新教育。

教学流程: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流程如下:

课前准备:

教师学习和了解一些美术设计的相关知识;学生搜索网络上班级墙报设计的成功案例,了解别人在设计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然后根据本班读书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构思。

媒体运用:

1.课前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搜索。

2.学生进行绘写设计,利用word进行写话练习,把自己设计的内容介绍给同学。

3.发送电子邮件推荐自己的设计图案和方案。

教学过程:(略)

课后反思:

1.教学观念及方式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利支撑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这节课是基于网络条件下的一节作文课,学生学习方式新,学习内容新,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学生有参与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和学生网络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的接受式的方法,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欣赏他人,给予他人好的建议。

2.配套课件设计精炼,目的性强

配套课件设计得精炼,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体现了教师的指导地位。特别是2个资料库的内容不花哨,容量恰好,给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资源空间与环境空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叙述经历了几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建立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能相对准确、清楚地用通顺、连贯、优美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利用网络把文字、图画记录下来。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4.有效利用评价的激励性

在教学过程的“交流园地”环节中,教师运用网络的互动性,进行教师评、学生自评与互评等评价。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了设计,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从而激发了习作欲望和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