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看了很多的历史类别的书籍。小编在此整理了大历史的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历史的小故事有哪些一
杨之华主动提出不当中央委员◤
只要到过河北西柏坡的人,都会对纪念馆前广场上的中共五大书记塑像印象深刻。五大书记,就是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选出的5位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这五大书记中,除朱德外,其余4人都在1927年召开的党的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成员。
其中,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是首次当选中央委员进入中央,周恩来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毛泽东虽然是继三大后第二次进入中央并且只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但三个月后,他便以此身份出席八七会议,在会上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这就是后来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赫赫有名的“毛委员”。
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外,党的五大选举的中央领导机构中还有一大批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张太雷、王荷波、项英、陈潭秋、林育南、郭亮、恽代英、彭湃、杨之华……这个群星璀璨、藏龙卧虎的超豪华阵容表明,五大并非郑超麟所说的,只是为了孤立陈独秀而进行的“清君侧”。
五大选举过程中,还有一些代表认为自己能力资格不够,主动要求退出中央委员会。如在大会主席团讨论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时,曾推选过我国工人运动的老前辈、纺织女工出身的张金保。但她谦虚地说,“自己水平太低,对许多问题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许多革命道理也不能充分消化,当中央委员不够条件。”经她的一再推辞,大会主席团接受了她的请求。
另据张金保老人回忆,瞿秋白夫人杨之华也被选为中央委员。大会表决后,在院子里休息时,杨之华对瞿秋白说:“秋白,我当不好中央委员,你说怎么办?”瞿秋白说:“这是大家选的,你当不了,就应该向大会声明。”当大会继续进行时,杨之华向大会提出不当中央委员的要求。张金保是当天大会的执行主席,就对杨之华说:“之华,你不要推辞了。代表们是看到你能胜任这个工作才选你的。你有文化,有工作能力,大家信任你,就应该努力干。”杨之华见会上有几个同志表示支持张金保的意见,便接受了。
以上足以说明,五大确是一次集中选拔全党精英的群英会。五大为什么能开成这样一个会议呢?陈独秀在五大的报告中就说过:
“……我们的工作仍然在开展着,9个中央委员是不够的。中央工作更感到困难的是,甚至9个中央委员也不能经常在一起工作。在中央一起工作的只有两三个委员,有时只有一个委员。这样一来,中央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独裁。”
“……总之,党中央不很健全。我们党目前还不是一个有完善组织的党,而是各个共产主义者的小组。地方组织比中央好些。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我们就只有各省的党。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我们必须指派更多的同志到中央工作,否则,我们就会面临危险。在组织工作方面,最重要的是使中央成为强有力的中央。如果情况仍像现在这样,也就是说,党的领导机关不能成为更强有力的机关,那下层组织的情况就会很糟糕。”
陈独秀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切中时弊。经过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只有几十人到数百人的秘密组织,迅速发展成为拥有近5.8万名党员的全国第二大政党。此时,如果还没有严密健全的组织和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确实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的五大在党的建设特别是组织建设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在党的历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次将“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正式写入党章;第一次决定筹办中共中央党校;第一次把党的组织系统划分为中央委员会、省委、市(县)委、区委四级,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从党的一大到四大,选举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都称为中央局或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数一直很少。到了党的五大,选举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人数才大幅度增加,并且第一次采用“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名称,首次将中央的日常工作机构与决策机构分开,从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这种组织制度和领导体制,80多年来,除中途有个别调整外,一直沿用至今。它对于保证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挥了重大作用。
经过血与火的革命战争洗礼和生与死的白色恐怖考验,党的五大选出的55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员、候补监察委员,先后有26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雷晓晖是五大代表中唯一的一位百岁老人,2005年1月8日病逝,这一天离她百岁生日只差12天。她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党的五大代表。
大历史的小故事有哪些二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大历史的小故事有哪些三
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大历史的小故事有哪些四
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