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乘着这股春风,我校于2011年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几年来该专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结合教学实践与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笔者发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仍存在一定差距。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教育密切相关,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漠视,是影响其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语文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可以说是个体发展及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反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大多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语文素养的积累,这种现象无疑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终身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是掌握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四是具备讲、唱、跳、弹、画、组织课程和游戏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观摩、记录、评价幼儿和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五是有撰写工作计划、总结与报告的能力。这些要求当中,有许多都是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来实现的。那么,如何发挥语文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才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对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结合访谈、问卷等形式,分析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力求对教学能有所启迪,寻求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适应当前幼儿教育要求的合格毕业生。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一)语文知识与技能水平偏低
1.阅读面窄
笔者曾围绕部分中外名著阅读情况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此了解甚少,就算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他们绝大多数也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一二的,完整阅读的学生数为零;。总体呈现出阅读量小、涉及面窄,语文知识匮乏的特点。
2.技能薄弱
作为考量语文知识有效途径的写作和口语表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表现在写作时要么是无话可说,作文篇幅短,要么是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不会撰写应用文书、教案设计不合规范等问题。口语表达则体现在普通话语音不准,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方面。
(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好
1.学习态度消极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主体大多为义务教育过程中被边缘化的人群,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重技能轻基础”思想的存在,以致他们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舞蹈、声乐、手工等方面的训练,而对语文科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上热情不高,甚至是纯粹的被动性学习,认为语文科可有可无。。
2.缺少交流动力
语文课堂本应是思想碰撞、语言交流的舞台,但目前上课的状况却是积极发言的学生只有个别少数,大多数学生缺乏师生语言互动的热情。例如,我校语文课一直有安排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的良好传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越来越不尽人意。本应口齿伶俐的学前教育专业班级,在此项活动中也常常出现冷场现象,要么事先没有准备,言之无物;要么只言片语地应付了事;更有甚者紧张到手足无措。长此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识的缺陷,使得他们无法将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融会贯通,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三)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偏颇
1.情感体验缺乏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介绍的各种背景知识一无所知,缺乏兴致。在分析课文中情感较为丰富的段落时,很多学生很y进入情境,更谈不上感同身受,甚至认为这样的文章矫揉造作。如《边城》中摆渡人与过渡人在钱财方面的谦让,学生认为不切实际,迂腐可笑;对于文中所传递的祖孙情,学生也无法有深刻体会。至于《劝学》《师说》等文言文名篇,他们连读懂都难,更谈不上心领神会了。这样缺乏丰富情感体验的学生,很难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能教育出具备健康情感的儿童。
2.价值观有偏差
知识面窄使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审美能力发展都受到限制,经常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或因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表达出来的完全变味。例如在《项链》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同情玛蒂尔德的遭遇,但却很难总结出导致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有学生甚至认为玛蒂尔德用十年辛劳来还债是很愚蠢的做法,不如一走了之。这些都可见他们不成熟甚至有些偏差的价值观。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也不难发现这一点,如《记一次令我难忘的聚会》,学生大多选取了记叙自己的一次生日,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却流于俗套,不是去烧烤就是去歌厅唱歌,流水账似地记录过程,根本无法表达出“难忘”的原因,情感表达十分苍白。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生源素质较差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作为义务教育边缘化的一个群体,大多数中职生对学习从丧失信心进而到丧失兴趣。基础知识的不扎实,也使他们在想有所改变时力不从心,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上来。在连串打击之下,丧失了进取心和表现欲。
2.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我校语文学科考核方式的单一、僵化,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是同一张试卷,这样的方式缺乏专业针对性,也不利于对学生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更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这样的考核制度会导致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学习动力不足。
3.网络产生冲击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收集较以往更为便捷,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愿意直接求助于网络。例如,每次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经常是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来获得现成的答案,而非结合课文开动脑筋,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作业。。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便捷作用我们不可否认,但对于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改善的中职生而言,他们却没有成为网络数据大时代的利用者,而只如搬运工一般,光凭听和看来接受外界信息,这种无须大脑积极参与的被动接受性认知活动,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深入的辨别和思考。
(二)语文课程设置的陈旧
1.语文教材的单一
目前,我校语文课程的设置仍未能很好地与专业相结合,多年来各专业都是统一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订的语文教材,内容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职教育的职业性,但是却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语文知识的具体需要。。
2.评价体系的老旧
我校语文课程评价现在仍缺乏过程性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仍以书面考试的形式来体现,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漠视了个体差异的存在,容易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不仅不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使学生因为考试的失利而丧失语文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内驱力的引导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后面对的工作对象主体是3~5岁幼童,在“蒙氏理论”中提出的九个儿童敏感期中,有八个是集中在这个年龄段,而且这些敏感期是需要幼儿教师加以启发引导的,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对幼儿未来发展的影响相当大,所以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具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专业,真正愿意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当中。
(二)加深情感的感化和引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女生,情感表达比较细腻。语文老师应抓住这一性别特点,在课堂教学上力求做到教学语言丰富,达到以言传情的效果。。在课外,语文老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推荐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或举办如读书鉴赏会等活动,与学生共享阅读体会,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与教师产生较好的感情共鸣,从而带领学生走入更为丰富的语文天地。
(三)加大教学策略改变力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不要将教学重点过多放在语法讲解等方面,而应尊重教学主体――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功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独立(二)高职课中融入时政是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由于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就是“抄”“默”“背”“洗脑”。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思政课产生心理的拒绝,再加上部分教师上课过程中不讲究方法,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他们早已知之一二的“洗脑理论”,高职思政课堂实效性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若是能够将时政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中,用学生身边的、现时代的事实来讲道理,就能令课堂鲜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思政课堂实效性的效果。
(三)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基于教育对象思想特点的需要
大学时期的学生思想更为独立,好奇心强,想法多变,价值选择多样化,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W生在接触到网上不良信息时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在看到一些未经证实的负面新闻时,容易被消极的思想侵蚀,并可能在社交网络的朋友圈和班群中将这种负面情绪加以传播,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把时政热点融入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直面那些可能产生歧义和纠纷的新闻事件,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社会导向作用。
(四)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俗话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尤其是在国际人才素质竞争中,政治素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学生的政治素质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时政素养,将时政教学融入到思政课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大有裨益,进而也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笔者在将时政教学融入思政课时,让学生自己收集和组织材料,为其提供演讲和辩论的舞台,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信心,还可锻炼到信息检索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演讲辩论能力等。
(五)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教师的思想跟不上学生更新换代的速度,面对着新时代的新青年,仍然是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到课率低,听课率更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从自身入手,改变陈旧的观念,提升专业素养,把新鲜的知识和新鲜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在教学内容的改变上,融入新的时政内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也是更新教师知识库的一个方式;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采用与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时政教育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则是不二选择。
二、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时政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堂益处很多,因此,要积极探索其融入的现实路径。
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者的观念
首先,高职院校尤其是主管思政课教学的校领导,要重视从学校层面规划和开发时政资源。要引导全体思政教师在攻破教材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时政资源,把时政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另外,还可以从学校层面倡导学生成立政治类、时政类社团组织,支持和指导这些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在学生中营造关心国家大事、讨论国家大事的氛围。
其次,高职教师也要重视时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将时政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主体和最终实施者,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关乎整件事情的成败。教师要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摆脱照本宣科,片面强调教材知识和体系的做法,敢于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勇于挑战自己,积极探索思政课和时政教育有效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为了时政而时政,时政与讲授内容结合不紧密,满堂讲新闻故事,这样就偏离了思政课的基本走向。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时政教育可以而且有必要融入思政课堂,奈何自身水平不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一方面,从时政资源的量上来说,时政资源数量极大,更新速度快,收集、整理、归类工作琐碎而繁重,让部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去整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克服心理上的难关,与同事分工合作,相互探讨收集和利用资源的新模式、新方法。再者,从时政资源的内容来说,时政资源涉及的知识很广,不仅有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国际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自己的受教育生涯中不可能全部都学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以解决所有的时政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修。。
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现代高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文化素养和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蚀,但又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意识,不喜欢被人控制,对学生口中的“洗脑”更是深恶痛绝,所以教师不能再一言堂。教师在讲一些较敏感的时政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在思政课堂中帮助学生得出全面、正确的观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能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
(三)探索具体实施方法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敢于创新,要勇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首先是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构成情况,如信息收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演讲能力等。。每周由一个小组负责提前做好这些准备,教师注意做到引导工作。
。。完成汇报后,班级其他学生可以进行互动提问。
最后是教师点评。。点评以鼓励为主,同时恰当地指出不足的地方,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
2.时政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时政热点每天都在更新,利用时政导入新课或是上课过程中利用时政创设情境,都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时政触觉。教师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用新近的新案例作为引子,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时,可以将“大学生捣鸟窝被判10年半”的新闻作为安全导入。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利用时政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讲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可以结合苹果7手机的开售以及乔布斯的个人经历,说明“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利用时政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使时政资源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克服时政与授课内容相脱节的弊端,还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时政研讨沙龙
时政研讨沙龙,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当前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邀请专家教授或者红色学生社团(学校中的政治类学生社团组织)成员来到班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沙龙主题的确定、嘉宾的邀请、沙龙活动的举办等细节,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只需做好相关指导工作。
这样的活动可以每学期开展2~3次。让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不仅可以避免教师授课的单调性,还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专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和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活动需要教师事先与专家教授和学生多做沟通,让专家教授事先了解所面对的学生的层次和水平,尽量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在活动现场,教师也需要眼观多方,尽量把现场气氛搞得轻松、活跃,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4.撰写政治小论文
教师结合时政热点和授课内容,给学生布置论文撰写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课本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对时政内容进行分析,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
5.重大事件默哀、祭拜、参观活动
重大事件或重大纪念日进行默哀、祭拜、参观活动,也是思政课与时政教育相融合的一个好方法。例如,在纪念日时,带领学生在班级进行默哀;在清明节时,带领学生祭拜烈士;在讲革命史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革命战争纪念馆。这些活动进行前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或详或略地给学生讲解背景知识,进行价值观教育。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接触过的一些方法,并不是全部都要运用到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行之有效即可。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